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与说课稿.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木课共包括三个了bl :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出现;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本课的背景: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木主义迅速发展,在经历了西方列强一系列侵略欺凌后, 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木课在以往教材中涉及很少,是重新编入的部分。三个了目分别从交通通讯、照相和电影、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 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收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以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展现老电影《定军山》剧照,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然会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也必将要从闭关锁国步入世界的轨道。中国社会各方面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教辅工具: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重难点
本课重点
了解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和电影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本课难点
通过参与式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针对这一特征,结合本课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照片、服装展示、欣赏图片、等方式,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应以鼓励学生多讲多问、教师适当点拨为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收集并摘取有效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口|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口|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木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侣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展示各朝代人物发式及现代人物发式(男了)的图片,学生观看后,教师引导:中国男子的长发是什么时候剪掉的?下面的同学会告诉你的。
这一章目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表演后我运用屏幕为学生展示一组材料及图片,学生结合材料再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在此基础上小结:
剪辫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称呼也是与时代同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孙中山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政府官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改称“先生”或“君”,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然后展示服饰的图片,(其中穿中山装和西服都是木班老师,这样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使学生更放松)学生观察后,讨论如下的问题:
1、你能说出图片中各种服装的名称吗?
2、图片中的服装都反映了什么时代?
3、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是哪种?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学生1口1答的基础上,小结:
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说明男了西服、中山装的流行,同时说明女士服装也有很大发展,高领服装开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