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5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5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考试题型:

一、填空;二、名词解释;三、选择题;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填空题:

1、元代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两种。杂剧风行大江南北,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两个剧种都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杂剧角色分末、旦、净三类。南戏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各类。

2、“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是关汉卿的自我

写照。(出自其散曲<南吕·一枝花>)

3、关汉卿《救风尘》的主角:赵盼儿、宋引章(姊妹)、周舍(蹂躏宋之人)

4、元代戏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5、元代四大南戏:柯丹邱《荆钗记》、永嘉书会才人编《刘知远白兔记》、施惠《拜月亭记》、

徐?《杀狗记》P288

6、元末高明《琵琶记》是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主人物:赵五娘、蔡伯喈

7、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唐传奇《会真记》改

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故事发生在普救寺)。

8、马致远《汉宫秋》是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作者有“万花丛里马神仙”之

称。(其杂剧作品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

9、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反:屠岸贾;正:程婴,公孙杵

臼)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主题是复仇。

10、郑廷玉《看钱奴》(元杂剧、讽刺剧)取材于晋干宝《搜神记》中的“张东子”故

事。主人公:吝啬鬼贾仁、秀才周荣祖。其他中国古代吝啬鬼:明杂剧《文钱》卢至、清小说《儒林外史》严贡生。

11、元曲分为剧曲(杂剧的曲词)和散曲。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散曲体制:

小令、套数、带过曲

12、《三国演义》描写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河南,袁绍败,曹操胜)、赤壁之战(湖北,孙刘胜,曹操败)、彝陵之战(湖北,孙权胜,刘备败)

名词解释:

1、元曲四大家:

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章回体

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

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3、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5、唐宋派

明嘉靖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学习唐宋文,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还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他们的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

6、公安派

明代后期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诗文创作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主张“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7、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前两个剧本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因“四剧”皆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现现实人生,故名之。

8、“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是清代初年岭南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誉为“岭南三大家”。

9、“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提出“义法”理论,主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集大成,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对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10、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