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课策略与案例分析(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复习课策略与案例分析(全文)
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复习效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近些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传统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上演“独角戏”
在新授课时,教师都能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然而每到复习课,一种“尽量讲得细点、挖得深点、拓得广点、练得多点”的无形绳索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维,于是,“一言堂”“满堂灌”“题海战”应运而生。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困”,久而久之,学生成了一台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对复习课感到乏味、无趣,甚至厌倦、放弃。
2.课堂形式单调
谈到复习课,学生都能说出大致程序,无非就是梳理知识结构→例题分析→模拟练习→阶段性测试。学生经常置身于这种程序化、模式化、大容量的课堂中,自然而然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就会大大削弱,学习激情就会匮乏,谈何复习效率?
3.重教轻学,缺乏学情的调查
在复习课上,教师总是过多地考虑“如何去教”、“如何去练”,很少去想一想、问一问学生“怎么学”、“怎么做”。于是课堂上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疑点没解决,其结果是:教情脱离学情,复习内容与例题选择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力求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时间与效率等方面入手,换位思考,使教学始终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复习课效率
同样一个知识板块,一个结论,一道题的解法,学生自己理出来、悟出来、做出来,与教师写出来、讲出来、教出来,效果明显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方式、心理素质及思维习惯不尽相同,用生物的话说就是在自己的“土壤”中亲手播下的“知识种子”萌发率与成活率就明显提高。这就启发我们,应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1.引导学生主动建模,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
一个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构成的知识网络,是提升应试能力、实现知识迁移的必备条件。我没有采取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记的做法,而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示范、指导,引导学生课前自己试着在笔记本上对章节和专题知识按照由“点→线→面→体”的层次展开,注重简约性、重点性与发散性的结合,课堂上选择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交流或写在黑板上,鼓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补充与完善,对于较优秀的知识网络图,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在全班展示,或印发给每位学生,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一节“染色体变异”有近六项较为抽象的内容,通过几位学生的提炼与完善,整理出一个较为直观、简洁的知识结构图: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善于整理、善于联系的良好学习习惯,一个个知识结构图便会转换成为“脑图”,能较为持久地扎根于大脑中。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复习课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已学知识,而是引领学生站在新高度和新视角对已学知识进行审视和梳理,通过引领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横比、纵联、深挖、外展,激发兴趣,鼓舞士气,发现问题,推陈出“新”,对已学知识生成新的理解和认识。
(1)概念比出“新”理解
由于概念常常分散于不同的章节中,加之学生所学知识储备不够,在新授课教学中往往不能对这些概念进行充分的联系和对比,因而有些概念在学生大脑中的反映常常是不清晰的、有局限性的。复习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此时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具备了全面、细致认识概念的条件。如果能站在复习的高度俯视这些散落在不同章节中的概念,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横比纵联,充分挖掘其内涵,明确界定其外延,补充相关实例,可以促使学生对已学概念产生更加系统而细致的“新”理解。
例如蛋白质具有催化和调节功能,但有些同学对“催化”和“调节”这两个概念模糊不清,甚至混为一谈。在新授课中由于学生知识储备所限,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细致对比。在复习课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居高临下从物质基础、作用原理、生理意义、
(2)教材读出“新”主线
在新授课学习中,学生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的理解,而忽略方法和技能的习得。在复习阶段,应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在重读教材时,不仅要引领学生继续对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理解,而且要推陈出新,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新主线---方法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时,由于本节内容中新名词多,定理抽象难懂,很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名词和定律的理解上,甚至运用减数分裂的知识增强学生对基
因分离定律的理解。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重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却忽略了对学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教材,“假说—演绎”的思想方法才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弥补新授课的欠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读教材,回顾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推测孟德尔的思维过程,暴露其思维过程中的主线—假说—演绎,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促进学生掌握这一思想方法。
又如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学生存在着照方抓药、忙于应付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学生在思想上站位不高、思考肤浅的表现。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回归教材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对已做实验进行对比思考,促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透视教材,发现“新”知。比如在重读“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细“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等实验时,要侧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有哪些组成要素?(题目、目的、器材用具、步骤、预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真正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选择梨的果肉、花生种子、鸡蛋、黑藻、洋葱的根尖、紫色的洋葱表皮、幼嫩的绿叶、小蝌蚪作为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材料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实验现象明显、容易获得、经济、处理简单、可重复性强等)
“跳出三界外,看破九重天”,站在高处重读教材,学生对教材的知识脉络会有清晰的认识。(3)解题悟出“新”策略
高三复习阶段,学生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用以巩固已学知识。但习题训练决不能只停留在“解出”的层次,须走上“反思”的高度。学生只有学会了对过往习题的回味和反思,才能找出规律,触类旁通,也才能彻底认识自己在解题中所犯的错误,使解题能力跨上新台阶。
例题: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I: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下表。
细胞来源胎儿中年人老年人
增殖代数50 20 2~4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旺盛分裂。
分析以上实验,每个实验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分析引导:实验结果是指可观察或测量的实验现象,应为实验完成后实际出现的情况。实验结论则是透过现象(实验结果)而发现的实质,是对实验目的的答复。基于有些同学不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