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天气预报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天气预报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天气预报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特定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导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灾害重,是世界上气象灾害较重的国家之一。从1980年至2008年,全球88.5%的灾害是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中约有72.5%与气象灾害有关;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75%。由此可知,最严重的损失和人员伤亡都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因此,认识天气,认识气象,对每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有资料显示,在86个国家,有30%的人口受到气象灾害的威胁。从灾害演变来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80年代末到2000年期间,干旱的损失是减少的,但高温热浪、洪水等气象灾害都呈增加趋势。从总趋势来看,气象灾害是增加的。

受特殊地形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多灾的国家,各种复杂的灾害性天气频频光临我国。影响我国的台风每年有7到9个,另外受季风和频繁冷空气影响,强降水、雷暴、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

我国气象灾害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特点是损失大,气象灾害占全部自然灾害的70%以上;另一个特点是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人员伤亡多,灾害损失总体上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上升,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损失越大。据对1991年至2006年的数据统计,我国大陆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900亿元。

另外,我国的气象灾害还具有突发性、渐变性和群发性等特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大风、雷电、寒潮等灾害。渐变性气象灾害,有干旱、酸雨等。群发性灾害,如1998年我国发生的洪涝灾害,长江、松花江、嫩江同时暴发洪涝灾害。一场暴雨既可以造成洪涝,也可以造成泥石流,并有可能导致滑坡。

近年来,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显著。尽管如此,面对令人触目惊心、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气象部门所要承担的防灾减灾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准确的天气预报,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和关口。只要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高了,防灾减灾的措施到位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自然也会随之减少。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会不准

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一门科学。为什么天气预报有时会不准呢?

首先,天气预报还很年轻。虽然古人在观察天象过程中积累了诸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基于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历史并不长,人类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及其内在机理和规律并未完全掌握。

天气本身变化无常。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也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在具体情况下,要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是件很难的事。以预报“桑美”台风为例,当时有3个台风在一个大的区域里,要准确断定每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实属不易。预测时除了要考虑大气环流形势影响外,还要考虑3个台风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很难准确预测这3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大气本身存在的复杂现象,致使人们认识不到位,另外预测时还受科学技术、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限制,因此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决策预报有难度。以王家坝分洪决策服务为例。王家坝地处河南、安徽交界处,是淮河第一坝。此坝下游是有10万人居住的分洪区。王家坝要不要分洪,关键得看天气预报。这个时候,预报员面临的压力很大:一开闸,10万人就要撤走,百姓种的庄稼全被淹没,会造成几十个亿的损失;但若是不撤,淮河大堤出了事,灾害会更大。所以,在面临重大的决策服务时,预报员最受煎熬。

一些特殊的天气预报不准很正常。比如在火炬登珠峰的时候,环境非常恶劣,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天气因素。然而,预报珠峰的天气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此处没有气象站,而且地形很复杂,周边的环境差异很大。这些因素导致人们对特殊地区的特殊天气的认识非常有限。其次,要提前4天至5天做出未来的天气预报,这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

情。即使是在北京,做这样的天气预报可能都很困难,更何况是在珠峰。

天气预报精细程度不够。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天气预报,就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的预报——这是未来天气预报必须攻克的难题,也是预报员追求的一个目标。

延伸期预报能力有限。去年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涉及四次天气过程,对每一次天气过程,气象部门都做出精彩的预报。但若是能发现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气象部门就可以提前对一些部门进行预警。不过这样的预报,以目前的手段很难达到。

未来我国天气预报是啥样

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几年,我国的天气预报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天气预报准确率要有明显提高。要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关键是要提高预报的精细化(定时、定点、定量)程度,最好能够预报出几时几分下雨、下多大的雨。比如,明天有一场电影,天气预报能不能告诉观众,电影院下多少雨,电影结束时还会不会下雨。这是未来天气预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其次,推出人性化的天气预报。现在人们每天都在听天气预报,但听完后还是不知道明天该穿什么衣服。这就说

明,天气预报中应该包含一些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温度预报要突出降温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具体有哪些影响。这就要求未来的天气预报要在用语方面狠下工夫,要做到贴近公众的生活需求,贴近一些用户的需求。

其三,可随时随地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尽管目前在手机和网络上随时都能看到天气预报信息,但在一些偏僻的农村,由于传输渠道受阻,一些地方的天气预报信息传播不出去。例如,有人发现某个水库将要发生危险情况,却通知不到在水库下游居住的百姓。由此可见,天气预报信息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取急需的预报信息,天气预报信息才能够有效地传播出去。

其四,天气预报中应包含灾害影响信息。对国家的防灾减灾来说,天气预报不仅要预报天气情况,也要预报出灾害的影响程度。比如,下了一场雨,会不会发生滑坡、泥石流,这也是未来天气预报努力的方向。因此,未来的天气预报应和国家的防灾减灾密切结合起来。

近几年来,我国的天气预报迅猛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预报和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今后,中国气象局将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引领,以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探测为基础,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全面推进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