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如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
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参考佛诞);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旧称瞿昙。
如来
简介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我佛如来。
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牟为多音字,在这里读móu。
)
释义
释迦牟尼佛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
“牟尼”意为“寂静”、“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坐莲如来(4张)佛”等。
在《梨俱吠陀》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一种出家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着褐色的脏衣、可以飞行空中(神足飞行),喝饮毒汁而无事,所以“释迦牟尼”,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清愚”、“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
传统上认为“憍昙弥”、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
但这个姓氏,可能与舍利弗、富楼那类似,是从母姓而来;也可能是依照古印度贵族的习惯,由《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乔答摩,所取的另一个名字。
又因为释迦牟尼是出家的修道者,故称“瞿昙沙门”。
真觉上师绘制——佛祖本生传。
此外,大乘佛教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中又又称他为毗卢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谓:“光明遍照,横遍十方”,俗谓大日如来。
生平
现存的不同佛教典籍中,对于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有着不同的记载,各种说法之间出入很大,难以统一。
大致来说,南传上座部佛教一般以公元太子像前624—前545年,或公元前623—前544年为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
北传佛教则一般采用《众圣点记》的说法,认为释迦牟尼入灭之年应为公元前486年,据其年寿八十岁的传统说法上推,其生年当为公元前565年。
16岁时,与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后生有一子名罗睺罗,这一时期,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活。
19岁多次出游,看到人间各种不同的痛苦,而且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
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
29岁,放弃太子身份和王宫的安逸生活,离家寻道,经过6年的艰苦修行,仍无法找到解脱之道,放弃苦行。
释迦摩尼涅槃
35岁,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以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解脱生死之道,入道成佛。
以此思索,构成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之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堕入人世的轮回。
三藏典籍中,多有关于释迦牟尼佛生平历史的记载,佛陀的生活是佛陀言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佛陀不但以言示教,也以身示教。
纪念日
释迦牟尼佛诞日
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佛教节日之一。
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据《佛陀
本生传》所载,佛陀诞生时,“于四方各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这是佛家的所谓十方,并且步步生莲花,显示日后普渡众生的志愿。
于是上空天女散花,天使奏乐。
且有
九龙喷泉,为太子…沐浴‟。
”浴佛节的仪式就是由此而来。
出家日
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5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
成”)。
佛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开显佛教,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涅槃日
释迦牟尼佛涅槃在农历二月十五。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八十高龄,传教已四十五年,佛教已被南亚大多数人所接受,各地均建立了寺庙
,出家的和在家的信徒倍增,这时,释迦牟尼背疾复发,自知将要谢世,便来到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在
两棵婆树间弟子阿难系好绳床,释迦牟尼:头朝北,面朝西,侧卧于绳床上,他的右手支着头,左手放在
身,双足并拢,在农历二月十五,进入“涅槃”,心脏停止了跳动。
佛教创立
释迦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
相传释迦牟尼16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
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
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
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
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
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
这一年释迦牟尼佛35岁。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
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处,专心讲道。
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
弟子据说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
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