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二、考试内容及复习范围物质结构基础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了解波函数的空间图象,掌握四个量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分子结构掌握共价键的本质、原理和特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间力的特征及类型,理解共轭大п键。

三、晶体结构了解晶胞的概念及14种布拉维点阵,理解离子的特征、离子键、晶格能、离子晶体基本类型,掌握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了解原子晶体及分子晶体。

四、配合物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几何异构和对映异构的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及晶体场理论。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初步一、化学热力学基础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状态函数,掌握热力学相关计算。

二、化学平衡常数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Kθ与△r G mθ的关系,多重平衡规则,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与化学平衡相关的计算。

三、化学动力学基础理解过渡态理论,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相关计算,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相关计算,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水溶液化学原理一、水溶液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依数性的变化规律和计算。

二、酸碱平衡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掌握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氢(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掌握同离子效应及缓冲溶液相关计算。

三、沉淀平衡理解沉淀溶解平衡中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掌握溶度积规则及相关计算。

四、电化学基础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及其符号书写,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及应用,能斯特方程及元素电势图相关计算。

了解电解,化学电池。

五、配位平衡了解中心原子和配体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掌握与配位平衡相关的计算。

元素化学之一:非金属一、卤素了解卤素通性,掌握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一般了解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卤素氧化物。

2020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考试大纲之702无机化学

2020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考试大纲之702无机化学

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无机化学》一、考试要求说明科目名称:702无机化学适用专业:0703化学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40分)、判断题(15分)、填空题(15分)、设计题(10分)、简述题(30分)、计算题(40分)。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参考书目:1.《无机化学简明教程》,丁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3.《简明无机化学教程》,王致勇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4.《无机化学》,天津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二、考试范围和内容1.溶液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定义和相互换算。

2.反应基本原理了解:热力学的常用术语,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示方法,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初步了解反应焓变H、熵变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G的意义及关系。

理解:状态函数的特征,物质标准态的规定,盖斯定律,反应限度的判据,化学平衡的特征,平衡常数的意义和书写规则,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掌握:标准态反应热、自由能变和熵变、多重平衡规则和化学平衡有关计算的计算,会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3.酸碱反应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

理解:酸碱质子理论,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平衡及影响因素。

掌握:一元弱酸(碱)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缓冲溶液pH值计算和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4.物质结构基础了解: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的慨念,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晶体的类型及其特征,分子轨道理论,金属能带理论及应用。

理解:玻恩一哈伯循环并能进行有关计算,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形成及特性(方向性和饱和性),会用价键理论处理一般分子的成键及结构问题,离子极化观点解释键型、晶型的过渡及其物理性质的变化。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取值范围和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鲍林近似能级图排布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原子结构同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原子结构与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及电负性变化的周期性间的关系,等性杂化(sp、sp2、sp3)的键角、空间构型及常见实例,不等性杂化的空间构型,范德华力(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及氢键的形成和特征,并解释物质的性质。

沈阳师范大学855无机化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沈阳师范大学855无机化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55科目名称:无机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制订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修订日期:2020年9月《无机化学》考试大纲一、考察目标及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对基本知识和原理进行灵活运用,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1.气体与溶液●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分压定律●稀溶液依数性2.热化学●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能、焓、标准摩尔生成焓、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热力学第一定律、盖斯定律3.化学动力学基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分子、活化能的基本概念,活化能与反应的焓变的关系4.化学平衡、熵和吉布斯函数●平衡状态,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及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影响因素●自发变化的基本特征,熵、热力学第三定律●吉布斯函数、吉布斯函数变判据,反应商判据●平衡组成计算、热力学相关计算5.酸碱平衡●酸碱质子理论●一元弱酸、弱减的解离平衡及其计算●同离子效应及缓冲溶液,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范围●酸碱电子理论及配合物的组成和命名●配合物的解离常数和稳定常数及相关计算6.沉淀——溶解平衡●溶解度和溶度积及其关系●溶度积规则并熟练应用,●同离子效应及盐效应●pH对溶解度的影响,配合物的生成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步沉淀及沉淀的转化●相关计算7.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电池的构造,电池符号●原电池电动势及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的关系●电极电势的相关内容,能斯特方程式及电极电势的应用●元素电势图的表示及其应用●相关计算8.原子、分子、晶体及配合物结构●量子数及其关系,原子轨道与波函数●多电子原子轨道能极,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共价键的本质和特点,共价键的键型●杂化轨道理论及VSEPR理论及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轨道理论●晶体结构的类型,晶格能与离子晶体,分子的偶极矩、分子的相互作用、氢键●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配合物价键理论。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无机化学)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试大纲(无机化学)
第九章 溶液(选讲内容)
了解分散体系的分类和溶液的基本特征;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溶解度原理;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基本内容与相关计算;理解它产生的原因;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依数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掌握溶胶的制备方法与基本性质;理解溶胶的聚沉和稳定性。了解溶胶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选讲)
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理解反应速度理论简介,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掌握阿仑尼乌斯方程式;理解催化剂的有关知识。
第八章 化学平衡
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必须掌握平衡常数与反应自由能变的关系;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以及移动方向的判定方法与依据;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基本因素和化学平衡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3、过渡元素
了解过渡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掌握它们之间的性质规律(第一过渡系列元素为主)及其主要价态化合物。重点掌握,Ti、Cr、V、Mn、Fe、Co、Ni、Pd、Pt的基本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重要反应和应用;掌握常见化合物与离子的分离和鉴定方法等。了解它们的重要化合物在实际产生和生活、工作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元素化学与配位化学等
一、元素化学
1、S区和p区元素:
了解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重要反应和应用;掌握常见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等。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2、ds区元素
了解ⅠB、ⅡB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掌握的基本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重要反应和应用;掌握常见化合物的鉴定、Hg22+与Hg2+的转化等。了解Hg的安全使用。
了解物质聚集状态,掌握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的运动方程、气体的分压定律与扩散定律。了解这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2024年硕士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630 无机化学及无机化学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2024年硕士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630 无机化学及无机化学实验

大连理工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30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及无机化学实验具体复习大纲如下:一、气体和溶液1、理想气体的概念、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2、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3、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别.4、液体的蒸发及饱和蒸汽压.5、稀溶液的依数性.二、热化学1、系统、环境、相、热、功、热力学能和焓等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3、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Δr H mӨ).4、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 mӨ)、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Δc H mӨ).5、Hess定律及有关计算.三、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基)元反应、复合反应等概念.2、反应速率方程、速率系数、反应级数的确定.3、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阿伦尼乌斯方程.4、用碰撞理论和活化络合物理论说明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四、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1、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平衡组成的计算、多重平衡规则.2、反应商判据、Le Chaterlier原理.3、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及相关计算.4、熵的概念、吉布斯函数的概念,物质的标准摩尔熵S mӨ、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反应的Δr S mӨ和Δr G mӨ的简单计算,Δr G mӨ与Δr H mӨ和Δr S mӨ的关系、Δr G mӨ与KӨ的关系.5、介绍反应的Δr G m,用Δr G m和Δr G mӨ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五、酸碱平衡1、酸碱质子理论、水的解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常数、常见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2、强酸、强碱溶液有关离子浓度和pH的计算.3、一元(多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解离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4、一元弱酸强碱盐和一元强酸弱碱盐的水解平衡、水解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5、多元弱酸强碱盐的分步水解及其平衡组成的计算、酸式盐溶液pH的近似计算.6、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缓冲能力、缓冲溶液pH的计算.7、酸碱电子理论、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命名、配合物的不稳定常数和稳定常数、配体过量时配位平衡组成的计算、酸碱反应与配合反应共存时溶液平衡组成的计算.六、沉淀-溶解平衡1、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标准溶度积常数、标准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和有关计算.2、溶度积规则、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3、pH对难溶金属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及有关计算、沉淀的配位溶解及其简单计算.4、分步沉淀和两种沉淀间的转化及有关计算.七、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原电池的基本概念、电池电动势的概念.3、电极电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Nernst方程式及其相关计算、电极电势的应用.4、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八、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氢原子光谱、Bohr原子结构理论、电子的波粒二象性、量子化和能级、原子轨道、概率密度、概率、电子云.2、四个量子数的名称、符号、取值和意义.3、s、p、d原子轨道与电子云的形状和空间伸展方向.4、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图和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写出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确定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5、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结构特征.6、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的变化规律.九、分子结构1、化学键的分类、共价键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2、杂化轨道理论的概念和类型、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简单分子和离子的几何构型.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4、分子轨道的概念、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能级图、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分布、推测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离子)的磁性和稳定性(键级).5、键级、键能、键长、键角等概念.十、晶体结构1、晶体的类型、特征和组成晶体的微粒间的作用力.2、金属晶体的三种密堆积结构及其特征、金属键的形成和特征.3、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晶格能的概念、离子电荷和半径对晶格能的影响、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晶格能的热化学计算方法.4、离子极化及其对键型、晶格类型、溶解度、熔点、颜色的影响.5、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分子的偶极矩和变形性及其变化规律、分子间力的产生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6、氢键形成的条件、特点及对物质某些性质的影响.7、过渡性晶体结构(如:层状晶体).十一、配合物结构1、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与中心离子杂化轨道的关系、内轨型和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中心离子价电子排布与配离子稳定性和磁性的关系.2、配合物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八面体场中d电子的分布、高自旋和低自旋配合物、推测配合物的稳定性和磁性、配合物的颜色与d-d跃迁的关系.十二、s区元素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单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氢化物、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生成和基本性质.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重要盐类的溶解性和稳定性.4、锂和铍的特殊性、对角线规则.十三、p区元素(一)1、硼族元素的通性、缺电子原子和缺电子化合物的概念、乙硼烷的结构和重要性质、硼酸的晶体结构和性质、硼砂的结构和性质、硼的卤化物的结构和水解.2、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3、碳族元素的通性、碳单质的结构、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用离子极化理论说明碳酸盐的热稳定性.4、硅单质、硅的氢化物、硅的氧化物、硅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5、硅的卤化物的结构和水解.6、锡和铅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及其变化规律、Sn(Ⅱ)的还原性、Pb(Ⅳ)的氧化性、锡和铅硫化物的颜色、生成和溶解性.十四、p区元素(二)1、氮族元素的通性、氮分子的结构和特殊稳定性、铵盐的性质、氮的氧化物的结构、硝酸的结构和性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性质.2、磷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的结构和性质.3、磷酸及其盐的性质、亚磷酸、次磷酸、焦磷酸、聚磷酸、聚偏磷酸的结构和性质.4、砷、锑、铋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及其变化规律.5、砷、锑、铋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变化规律和重要反应.6、砷、锑、铋硫化物的颜色、生成和溶解性及砷、锑的硫代酸盐.7、氧族元素的通性、氧单质的结构和性质、过氧化氢的结构和性质及其重要反应.8、硫单质的结构和性质、硫化氢的性质、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多硫化物的性质、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结构、亚硫酸及其盐的性质、硫酸及其盐的性质、硫代硫酸盐的结构和性质、过二硫酸盐的结构和性质、焦硫酸盐和连二亚硫酸盐的性质.十五、p区元素(三)1、卤素的通性、卤素单质的制备和性质、卤化氢的制备及其性质(还原性、酸性、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溴和碘的含氧酸的基本性质.2、稀有气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稀有气体化合物及其几何构型.3、p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4、p区元素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递变规律、p区元素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递变规律.十六、d区元素(一)1、过渡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和通性.2、钛单质的性质和用途.3、铬单质的性质、Cr(Ⅲ)和Cr(Ⅵ)化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及其相互转化,杂多酸盐磷钼酸铵.4、Mn(Ⅱ)、Mn(Ⅳ)、Mn(Ⅵ)、Mn(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5、Fe(Ⅱ)、Co(Ⅱ)、Ni(Ⅱ)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6、Fe(Ⅲ)、Co(Ⅲ)、Ni(Ⅲ)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7、铁、钴、镍的重要配合物.十七、d区元素(二)1、铜族元素的通性.2、铜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铜盐的性质.3、Cu(Ⅰ)和Cu(Ⅱ)相互转化、铜的重要配合物、水溶液中Cu2+的重要反应.4、银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银的重要配合物、水溶液中Ag+的重要反应.5、锌族元素的通性、氢氧化锌的性质、水溶液中Zn2+的重要反应、锌的重要配合物.6、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7、汞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Hg(Ⅰ)和Hg(Ⅱ)间的相互转化、水溶液中Hg2+和Hg22+的重要反应.十八、无机化学实验1.实验基本操作:加热、洗涤、过滤等无机化学实验操作。

C37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C37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无机化学》考试大纲《无机化学》是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它既是该专业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又要为后继化学及其它课程准备必需的基础理论和无机化学知识。

要求考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熟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掌握化学平衡理论、化学热力学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等在元素化学部分的应用,初步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来阐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

一、考试方法闭卷、笔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3小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以下按无机化学原理、元素化学和综合共三部分列出考试内容及要求。

基本要求按深入程度分为了解、理解(或明了)和掌握或熟悉(或会用)三个层次。

(一)无机化学原理部分1、原子结构了解原子能级、原于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概念。

熟悉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及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和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能写出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构型,能够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的性质。

了解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理解离子键的基本含义(概念,离子的电荷、构型、离子半径),理解晶格能的含义。

理解价键理论,掌握σ键、π键以及杂化轨道的概念。

熟悉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3,d2sp3,sp3d2)与分子构型的关系。

理解影响共价分子键参数的主要因素。

会用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说明AB n型共价分子和原子团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了解分子轨道理论,能够写出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并判断分子的稳定性及磁性。

了解不同类型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特性及与质点间作用力的关系。

掌握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特点,并用以解释有些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

3、化学热力学初步掌握焓和焓变的概念,吉布斯自由能和熵以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状态函数的特点;掌握盖斯定律、并学会利用热力学函数表计算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和熵变;初步掌握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理解范特霍夫等温式并学会计算非标准态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初步掌握利用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的计算、理解△G 、△H 、△S之间的关系;学会估算热力学分解温度和反应温度等。

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无机化学(含分析化学)》考试大纲一、参考书目1.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0062. 彭崇慧等,《分析化学—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3. 董慧茹,《仪器分析》(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二、考试内容第1章数据处理定量分析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定量分析过程以及滴定分析的计算。

有关误差的基本概念,包括误差来源、分类、减免或消除方法,误差的表示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包括标准偏差的计算,t检验,F检验和Q检验,置信区间的计算;有效数字的正确表示及其运算规则。

第2章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焓变、Hess定律及有关计算。

化学平衡的概念,标准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

反应商判据和 Le Châtelier 原理,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及有关的简单计算。

标准摩尔熵(S mΘ)、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f G mΘ)的概念;反应的标准摩尔熵((△r SmΘ)和反应的摩尔Gibbs函数变(△r G m)的简单计算;△r G m与△r H m和△r S m的关系,用△r G m和∆r G mΘ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第3章酸碱平衡、酸碱滴定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和酸碱电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水的解离平衡、水的标准离子积常数和强酸、强碱溶液的pH值的计算。

溶液中存在的三种平衡关系。

不同体系下的质子条件式。

通过质子条件计算各种溶液的pH值以及各种形态的分布。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概念,缓冲溶液的pH值的计算,酸碱滴定基本原理和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酸碱滴定方式及其应用;滴定结果的计算和终点误差的计算,尤其是直接滴定条件以及利用滴定体积判断混合酸碱组成及其含量。

第4章沉淀-溶解平衡、沉淀滴定溶解度和溶度积。

829无机化学语渤海大学2023年硕士自命题大纲

829无机化学语渤海大学2023年硕士自命题大纲

渤海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29科目名称:无机化学一、考查目标1. 掌握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原子、分子、配位化合物、晶体的结构及其相关知识理论。

2. 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酸碱解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3. 掌握常见非金属和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无机化学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并能从微观和宏观来阐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物质结构基础(10-55分左右)、热力学(5-30分左右)水溶液化学(10-55分左右)元素化学(10-55分左右)4.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推断题计算题论述题等三、考查范围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一、原子结构的玻尔行星模型1、氢原子光谱2、玻尔理论二、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1、波粒二象性2、德布罗意关系式3、海森堡不确定原理4、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三、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1、构造原理2、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四、元素周期系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及元素周期表2、元素周期表五、元素周期性1、原子半径2、电离能3、电子亲和能4、电负性5、氧化态第二章分子结构一、路易斯结构式二、价键理论:单键、双键和叁键—σ键和π键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四、杂化轨道理论1、杂化轨道理论要点2、常见的几种杂化方式五、共轭大π键六、等电子体原理七、分子轨道理论八、共价分子的性质1、键长2、键角3、键能4、共价半径5、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九、分子间作用力1、范德华力2、氢键3、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第三章晶体结构一、晶体二、金属晶体1、金属键2、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三、离子晶体1、离子键2、晶格能3、离子晶体的结构模型4、离子极化四、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1、分子晶体2、原子晶体第四章配合物一、配合物的基本概念1、定义2、组成和命名3、配合物与复盐二、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结构1、结构异构2、几何异构3、对映异构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及应用四、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及应用1、分裂及分裂能,光谱学序列2、高自旋、低自旋3、成对能、稳定化能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一、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二、化学热力学的四个重要状态函数1、热力学能(内能)2、焓3、自由能4、熵三、化学热力学的应用1、盖斯定律及其应用2、生成焓与生成自由能及其应用3、利用焓变与熵变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4、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对化学反应的分类5、热力学分解温度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一、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2、勒沙特列原理二、平衡常数1、标准平衡常数2、实验平衡常数3、偶联反应的平衡常数三、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四、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五、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化学反应速率1、概述2、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3、反应进度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速率方程2、反应级数3、速率常数4、用实验数据建立速率方程5、利用速率方程进行计算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阿仑尼乌斯公式四、反应历程1、基元反应与反应分子数2、由反应机理推导实验速率方程五、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1、碰撞理论2、过渡态理论六、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八章水溶液一、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二、各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第九章酸碱平衡一、酸碱质子理论二、水的离子积和pH三、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1、强电解质2、弱电解质3、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四、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1、一元弱酸、一元弱碱2、多元酸、多元碱3、酸碱两性物质的电离4、盐的水解五、缓冲溶液六、酸碱指示剂第十章沉淀平衡一、溶度积原理1、溶度积常数2、溶度积原理3、溶度积与溶解度4、同离子效应5、影响难溶物溶解度的其他因素二、沉淀与溶解1、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生成-溶解与分离2、难溶硫化物沉淀与溶解3、沉淀转化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值和氧化态2、氧化还原的半反应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二、原电池1、电池的构成、半电池,符号,电极的分类2、电动势、标准电极、标准电极电势3、能斯特方程及其应用4、电极电势的计算第十二章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2、逐级形成常数二、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1、中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2、配体性质的影响三、配合物的性质1、溶解度2、氧化与还原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一、氢1、氢的存在和物理性质2、氢的化学性质和氢化物二、稀有气体1、稀有气体的存在、性质、制备和应用2、稀有气体化合物第十四章卤素一、卤素的通性1、卤素原子的物理性质、存在、电势图二、卤素单质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和用途三、氟氯溴碘的化合物1、卤化氢和氢卤酸2、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拟卤素3、卤素氧化物和含氧酸及其盐第十五章氧族元素一、氧族元素的通性1、氧族存在、氧族元素的基本性质.2、氧族元素的电势图二、氧及其化合物1、氧气的单质、氧化物、臭氧2、过氧化氛三、硫及其化合物1、硫的同素异形体2、疏化物和多硫化物、硫的含氧化合物3、硫的其它化合物四、硒和碲第十六章氮磷砷一、元素的基本性质二、氮和氮的化合物1、氮、氮的氮化物、氮的含氧化合物2、氮的其它化合物三、磷及其化合物1、单质磷、磷的氢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2、磷的含氧化合物四、砷1、砷的单质及化合物第十七章碳硅硼一、通性二、碳1、碳的单质、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2、碳的硫化物和卤化物三、硅1、单质性质、制备和用途2、硅烷、硅的卤化物和氟硅酸盐3、硅的含氧化合物四、硼1、硼原子的成键特征、单质硼2、硼的氢化物(硼烷)和硼氢配合物3、硼的卤化物和氟硼酸、硼的含氧化合物五、碳化物、硅化物和硼化物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一、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二、分型氢化物1、热稳定性、还原性2、水溶液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三、含氧酸1、最高氧化态氢氧化物的酸碱性2、含氧酸及其酸根的结构、含氧酸的强度四、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1、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2、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五、p区元素的次级周期性1、第二周期p区元素的特殊性2、第四周期p区元素的不规则性第十九章 S区金属(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一、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单质二、碱金属和碱上金属的化合物1、氧化物、氢氧化物、氢化物、盐类、配合物第二十章 P区金属一、p区金属概述二、铝镓分族1、铝原其化合物2、周期表中的对角线关系3、镓分族三、锗分族1、锗、锡、铅的存在和冶炼2、锗、锡、铅的单质、化合物四、锑和铋1、锑、铋的单质、化合物五、p区金屑 6s2电子的稳定性第二十一章 ds区金属一、铜族元素1、铜族元素的通性2、铜、银、金的单质、化合物3、IB族元素和IA族元常性质的对比二、锌族元素1、锌族元素概述、化合物2、锌的生物作用和含镉、汞废水的处理3、锌族元素与碱土金属的对比第二十二章 d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金属一、引言二、第一过渡系元素的基本性质1、金属的性质、氧化态2、最高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的酸碱性3、氧化还原稳定性、配位性、磁性及催化性4、水合离子的颜色和含氰酸根颜色三、钪、钛、钒1、概述、重要化合物四、铬、锰1、概述、重要化合物五、铁、钴、镍1、铁系元素的基本性质2、铁、钴和镍的重要化合物主要参考书目(所列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836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836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836无机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无机化学考试是为我校招收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应用化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基本原理和实验手段来分析和解决无机化学领域问题的能力,以保证考生具有基本的无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

二、考试目标1.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动力学、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以及基础电化学等基本原理。

2.利用无机化学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考试(可以使用数学计算器)。

四、试卷题型结构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是非题、问答题、计算题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

五、考试内容硕士研究生入学无机化学考试范围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专业规范》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制定本大纲。

5.1 无机化学中的化学原理,主要包括:(1)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2)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熟悉影响化学反应及化学平衡的因素;(3)了解酸碱理论,熟悉溶液中的单相与多相离子平衡,掌握弱酸、弱碱溶液中离子浓度、盐类水解和沉淀平衡的计算;(4)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电极电势、Nernst方程及其应用,了解电势图及其应用;(5)了解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稳定常数及其应用,熟悉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的命名、几何构型和异构现象以及配合平衡等有关知识。

5.2结构化学(1)了解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熟悉原子中电子的分布,掌握原子性质的周期性;(2)了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力和氢键的特点;(3)了解晶体的特征、性质以及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东北大学2020《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东北大学2020《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无机化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无机化学是东北大学应用化学、化学材料硕士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

考试对象为参加东北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三)考试题型及比例(均为约占)选择题 50%简答题 20%计算题 30%(四)参考书目《无机化学》(第2版),张霞孙挺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年8月。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与能量关系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

2. 混合气体的Dalton分压定律及计算。

3. 体系、环境、热、功、内能等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

4. 焓(H)、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 mӨ)的定义,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Δr H mӨ)的计算,应用盖斯定律的相关计算。

(二)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1. 自发过程、熵(S)和标准摩尔熵(S mӨ)的定义,化学反应标准摩尔熵变(Δr S mӨ)的计算。

2. 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Δf G mӨ)的概念,化学反应标准摩尔Gibbs函数变(Δr G mӨ)的计算,Δr G mӨ与Δr H mӨ和Δr S mӨ的关系,会用Δr G m和Δr G mӨ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3.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基元反应、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等概念。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速率方程,应用Arrenius方程式计算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常数。

两种反应速率理论。

4. 化学平衡的概念、标准平衡常数、平衡组成计算和多重平衡规则。

(三)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1.水、一元弱酸弱碱、多元弱酸溶液的解离平衡常数,平衡组成及pH值计算。

2.一元弱酸强碱盐、一元弱碱强酸盐及酸式盐的水解平衡常数,平衡组成及pH值计算。

多元弱酸强碱盐的分步水解规律及平衡组成计算。

弱酸弱碱盐溶液pH值的近似计算公式。

甘肃农业大学711 化学 (“无机化学”部分)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甘肃农业大学711 化学 (“无机化学”部分)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 711
科目名称:《 化学 》“无机化学”部分
考查目标 试题类型
《无机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甘肃农业大学农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课程是农业学科学生的重要基础课,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有:物质的 聚集状态、化学动力学和反应速率、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原子结构与元 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有利 于学生理解生态农业,掌握与农业和环境科学相关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以 及分析和解决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及计算题。济
(二)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的基本概念 3.质量作用定律以及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 4. 反应速率理论,并能应用速率理论说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活化能概念以及阿仑尼乌斯公式 6.催化剂的特点、类型以及作用原理
共4页
第1页
(三)化学热力学基础
(八)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 2. 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3. 原电池的组成、表示、工作原理以及原电池电动势 4. 电极电势的概念以及电极电势的应用 5.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6. 能斯特方程的应用及计算 7.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九)原子结构
第3页
8.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利用原子的价电子结构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概念以及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十)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 离子键理论 2. 价键理论 3.杂化轨道理论 4.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5.分子间作用力 6. 氢键的形成、特征以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贵州师范大学836无机化学大纲

贵州师范大学836无机化学大纲

《无机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36一、考查总目标《无机化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基础理论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结构)、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和水溶液化学原理(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

元素化学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和应用。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物质结构基础:约35分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约25分水溶液化学原理:约35分主族元素:约30分过渡元素:约25分(四)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填空题:每空2 分,约35分简答题:约35分完成并配平反应方程式:10分计算题:20 分三、考查范围(一)考查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以及基础电化学等基本原理;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2、熟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能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来阐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熟悉离子的分离和鉴定。

(二)考核要求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1.掌握原子、分子、元素、核素、同位素、原子质量、平均原子质量、分子量、式量等基本概念。

2.了解电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掌握波函数、电子云、原子轨道、电子层的概念,会看波函数与电子云图形,重点掌握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规律和合理组合。

3.根据电子排布三原则和鲍林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特殊情况除外),能书写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并根据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有关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一、考查总目标《无机化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基础理论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结构)、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和水溶液化学原理(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

元素化学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和应用。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物质结构基础:约35分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约25分水溶液化学原理:约35分主族元素:约30分过渡元素:约25分(四)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填空题:每空2 分,约35分简答题:约35分完成并配平反应方程式:10分计算题:20 分三、考查范围(一)考查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以及基础电化学等基本原理;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2、熟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原理去掌握有关无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能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来阐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熟悉离子的分离和鉴定。

(二)考核要求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1.掌握原子、分子、元素、核素、同位素、原子质量、平均原子质量、分子量、式量等基本概念。

2.了解电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掌握波函数、电子云、原子轨道、电子层的概念,会看波函数与电子云图形,重点掌握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规律和合理组合。

3.根据电子排布三原则和鲍林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特殊情况除外),能书写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并根据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有关性质。

4.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的若干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势、电负性)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分子结构1.了解路易斯结构式。

2.熟悉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的极性等键参数的概念,并能用键参数解释分子的稳定性、极性等性质。

3.掌握价键理论及杂化轨道理论,理解杂化对分子性质的影响,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一般分子和离子的空间构型。

4.理解离域Π键形成的条件和特点,了解等电子体原理。

5.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并能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第一、二周期简单的双原子分子的形成及稳定性,其中以O2分子和N2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分子轨道表示式为重点。

6.掌握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论点,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元素分子和离子的空间构型。

7.了解分子间力产生的原因和特点,理解分子间力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8.理解氢键形成的条件和特点,掌握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晶体结构1.了解晶体学基本概念,掌握晶体的特征,建立晶胞的概念,了解晶胞参数的定义以及体心、面心和底心晶胞的概念2.掌握与离子晶体相关的离子特征、离子键、晶格能、离子晶体结构模型。

3.掌握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基本特征及性质4.掌握金属键、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第四章配合物1、掌握与配合物的组成有关的概念。

2、熟悉配合物价键理论,能用该理论来说明配合物的空间构型、稳定性和磁性。

3、理解晶体场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此解释配合物的一些性质。

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1.了解化学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掌握热力学中的一些常用术语(体系、环境、过程、途径、封闭体系、状态函数)。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2.掌握化学热力学四个最重要的状态函数—执力学能、焓、吉布斯自由能和熵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

3.学会运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反应熵和反应自由能的计算。

4.初步学会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5.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含义,会用其求算∆r G和K平衡。

6.根据吉布斯一亥姆霍兹公式理解∆G与∆H及∆S的关系,并会讨论温度对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第六章化学平衡1.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理解化学平衡常数意义,Gibbs自由能与平衡常数之间关系,掌握平衡常数表达式的写法、Kc 与Kp的关系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2.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2.了解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3.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了解速率方程的实验测定和阿仑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

5.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

第八章水溶液1.理解溶解度、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2.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3.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的相关概念。

第九章酸碱平衡1.掌握布朗斯特酸碱理论,掌握溶液酸度的概念和PH的意义,熟悉PH与氢离子浓度的相互换算。

2.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度及其相关计算,掌握同离子效应对电离平衡影响,熟练进行一元弱酸、弱碱及二元弱酸的电离平衡的近似计算。

3.理解缓冲溶液的概念、组成及作用原理,掌握缓冲溶液PH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4、了解酸碱指示剂。

第十章沉淀平衡1.掌握溶度积的意义、溶度积规则以及相关计算,理解盐效应、同离子效应。

2.掌握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1.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悉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方法。

2.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符号、工作原理、常用电极,理解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

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3.掌握用能斯特方程讨论离子浓度、酸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4.了解电解和常见化学电源。

第十二章配位平衡1.掌握配位化合物的解离平衡和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及相关计算。

2.了解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第十四章卤素1、掌握卤素单质制备方法、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掌握氢卤酸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卤化氢的制备方法。

3、掌握卤素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酸性、稳定性及氧化性的变化规律。

熟悉氯溴碘含氧酸的性质。

4、掌握元素电势图并用以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它们之间地相互转化关系。

第十五章氧族元素1.了解氧化物的分类;2.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3.掌握硫的成键特征及多种氧化态所形成的重要物种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第十六章氮、磷、砷1.掌握氮和磷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及应用。

2.了解砷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第十七章碳硅硼1.掌握碳、硅、硼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2.通过硼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性;3.了解硅酸及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4.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

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反应。

2、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

3、最高氧化态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含氧酸及其酸根(含氧酸阴离子)的结构、含氧酸的强度。

4、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

5、第二周期p 区元素的特殊性、第四周期p 区元素的不规则性。

第十九章金属通论1.要求能从金属结构的角度认识金属的共性;2.了解金属冶炼的方法及现状,掌握埃林汉姆图的意义及使用方法;3.了解合金的基本知识。

第二十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1.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单质的性质,了解其结构、制备、存在及用途与性质的关系;2.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类型及重要氧化物的性质及用途;3.了解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性和碱性的变化规律;4.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重要盐类的性质及用途,了解盐类热稳定性、溶解性的变化规律。

第二十一章P 区金属1、掌握Al、Sn、Pb 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锗分族、锑和铋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3、了解铝的冶炼原理及方法。

第二十二章ds 区元素1.掌握铜族和锌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2.掌握铜(+1)、铜(+2);汞(+1)、汞(+2)之间的相互转化;3.掌握ⅠA和ⅠB;ⅡA和Ⅱ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

第二十三章 d 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 区金属1.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2.掌握第四周期d区金属元素氧化态、最高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稳定性、水合离子以及含氧酸根颜色等变化规律;3.掌握第一过渡系元素Ti、V、Cr、Mn、Fe、Co、Ni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主要参考书目:1.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2.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3. 大连理工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四、样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1.在1L水中,溶有O.1mol的下列物质的溶液中,哪一沸点最高------------------------ ( )A.MgSO4 B.Al2(SO4)3C.CH3COOH D.K2SO42. 已知水的Kf为1.855K•kg•mol-1,在298g水中溶解25.00g某未知物,该溶液在-3℃结冰,则该未知物的分子量应为------------------------------------------------- ( )A.104B.208C.312D.523.在常温常压下,最稳定的晶体硫的分子式为------------------( )A. S2 B. S4C. S6D. S8二.填空题(每空 2 分)1.已知某元素在氪前(Kr的Z=36),当此元素的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在它的角量子数为2的轨道内电子恰为半满,该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___族?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

2.对于下列反应:2HBr(g)==H2(g) +Br2(g) △H=74.4KJ,达平衡时,若体系被压缩一倍,平衡将_______________移动;在温度,体积不变时加入稀有气体氩,平衡将______________移动;若升高温度时,平衡将______________移动。

3. 氟在自然界的分布主要以萤石和冰晶石矿物存在,它们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