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课件 第6讲 北音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原音韵》声调研究
对《中原音韵》声调的研究研 究,各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 点上:
一是平声分为阴、阳两类的问题; 二是入声是不是消失的问题。
2.《中原音韵》声调研究
一是平声分为阴、阳两类的问 题
平声分为阴、阳两类,是周德 清的发明,这应该是他根据当 时的实际语音得出的结论。对 此大家争议不大。但有一些小 的问题,各家有不同的认识。
陆志韦(1946)考定《中原音韵》声母 是二十四类 。
杨耐思(1981)在《中原音韵音系》中, 认为《中原音韵》的声母有二十一类。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一 书中,也认为《中原音韵》 的声母是二十一类。比20类 多一个疑母 [N] :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宁继福的声母系统: p 、p‘、m、 f、 v t 、t‘、n、 l k 、k‘、N 、x、O t 、 t ‘、 、 } ts、 ts‘、s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中原音韵》声母系统(20): 崩[p] 烹[p‘] 蒙[m] 风[f ] 亡
[v] 东[t] 通[t‘] 脓[n ] 龙[l] 工[k] 空[k‘] 烘[x] 邕[○] 锺[tS ] 充[tS‘] 双[S] 戎[Z] 宗[ts] 惚[ts‘] 嵩[s]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2.《中原音韵》韵母研究
但是,每个韵部包含多少个韵 母,每个韵母的音值又是什么 样的,各家的认识难免有一些 差异。
为了便于了解和比较各家的拟 音,我们把各家的结论列成下 表: (表FF)
2.《中原音韵》韵母研究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家对《中原音韵》 韵母系统的认识大同小异,各家的不同 之处有时是所用的符号不同,有时却是 对韵母的分合或音值的认识有差别。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罗常培关于《中原音韵》声母的结论 被一些学者采纳,王力《汉语史稿》 初稿(出版于1957年)和《汉语语 音史》(出版于1963年)中采用了 罗先生的二十声母说;李新魁 (1983b)的《〈中原音韵〉音系 研究》一书也接受了罗先生的观点。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罗常培之后,继续对《中原音韵》的声 母系统进行研究有赵荫棠(1936),他 列出二十四类声母。
根据以上结论,中古的三十六字 母和《中原音韵》的二十个声母 相比可以看出:
①全浊声母已经消失;
②非、敷、奉合并;
③微母还是一个次浊唇齿音,还没 有变为合口零声母;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④知组、庄组、章组已经合流; ⑤影、喻、疑母合并成为零声
母; 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舌面声
母[tþ]、[tþ‘]、[þ]还没有产生。
表中所列的杨耐思(1981)、李新魁 (198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继福(1985)三家的拟音 尤其接近。
2.《中原音韵》韵母研究
和其他几家相比,三家的成果相对 晚出,而且三家研究《中原音韵》 的角度、研究的方法及所用的材料 都各有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再得出 比较接近的结论,反映出学术界对 《中原音韵》韵母系统的认识有渐 趋一致的倾向。
这部书用一首《早梅诗》来代表它的声 母系统:“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这二十个 声母是: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韵略易通》声母系统: 冰[b] 破[b‘] 梅[m] 风[f] 无[v] 东[t] 天[t‘] 暖[n] 来[l] 见[k] 开[k‘] 向[x] 一[○] 枝[t ] 春[t ‘] 上[ ] 人[r] 早[ts] 从[ts‘] 雪[s]
陆志韦认为知庄章三组声母在《中原音韵》 中应该区分为[tS]、[tS‘]、[S]和[t ] 、 [t ‘] 、[ ] 两组,宁继福虽然把章、庄 合并成为一个音位,仍认为两组的音值有
2.《中原音韵》韵母研究
《中原音韵》共分十九个韵部, 对研究《中原音韵》的韵母系 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所以学 者们对《中原音韵》韵母系统 的认识没有太大的分歧。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总起来看,各家对《中原音韵》声母系 统的看法是大同小异,各家结论的相同 之处是:(1)全浊声母消失;(2)非 敷奉合并;(3)微母仍是一个唇齿次 浊音,还不是合口零声母;(4)知组、 章组、庄组声母基本合流。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几家的分歧之处主要是: (1)疑母是不是存在,罗常培
第六讲 《中原音韵》音系
第五讲 《中原音韵》音系 一、《中原音韵》音系研究
二、 《中原音韵》音系与 普通话音系的比较
《中原音韵》音系研究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2.《中原音韵》韵母研究 3.《中原音韵》声调研究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中国学者最早对《中原音韵》 的声母系统进行研究的是罗常 培(1932),他写了《〈中原音 韵〉声类考》一文,发表在1932 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二本第四分上。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文中根据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在 《中原音韵》中的分合、交互 等情况考证出《中原音韵》的 声类系统。
他认为《中原音韵》共有二十 个声母,这二十个字母与兰茂 《韵略易通》的二十声母相同。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韵略易通》,明代兰茂撰。 李新魁 (1986)认为该书反映的是明代流行于 云南一带的官话。
2.《中原音韵》声调研究
二是入声是不是消失的问题。
在对《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的研究中,争 议比较大的是“入派三声”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中原音韵》时代,北方官话 中的入声已经消失,周德清在《中原音韵》 中将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是实际语音 的反映。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赵荫棠 (1936)、王力(1980)、宁继福(1985)、 李立成(2002)等。
(1932),陆志韦(1946)认为疑 母基本消失。
赵荫棠(1936)、杨耐思(1981)、 宁继福(1985)等都主张有疑母。
1.《中原音韵》声母研究
(2)知组和庄组在当时到底有没有区别, 罗常培(1932)、赵荫棠(1936)、李新 魁(1983)、杨耐思(1981)等认为没有 区别了,但杨先生和其他几位的拟音有所 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