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木雕工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木雕工艺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艺术手段之一的中国木雕艺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工艺品,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关键词:木雕艺术;传统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20-02
木雕以木构件为载体,动物、植物、器物、装饰纹样这几大类表现内容异彩纷呈,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审美思想内涵,借物言志、替代巧妙、情景交融,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倾向性和浓郁的地域色彩。在这些表现内容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作品中。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木雕并非随意而为,它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与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而其表现手法往往隐喻含蓄而不直白。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表现孝道的《二十四孝》、《李逵探母》;表现忠恕的《忠孝节义》(忠:岳母刺字;孝:唐妇乳姑;节:苏武牧羊;义:桃园三结义);表现和仁的《和合二仙》(两僧人一名拾得持荷,一名寒山托盒,寓“和合”
之意)、《郭子仪上寿》、《累世同居》;表现耕读仕进的《渔樵耕读》、《连中三元》、《冠上加冠》(两只昂首鸡的后面植鸡冠花);而带有道教色彩的《福禄寿喜》、《刘海细蟾》、《八仙过海》多寓功名利禄、吉祥如意。又如木雕中的狮子寓事事平安、官登太师、镇恶避邪之意;羊有吉祥孝顺意,鸡与吉、信、官相联结;灵芝、古松、仙鹤喻长寿;蝠与福谐;鹿与禄谐;荷与和谐;桂与贵谐;竹与祝谐。动植物中的自然生命经艺人的雕刻演绎而成精神生命,文化的魅力通过视觉感悟而入心灵,不需要说教,已牢牢扎根于民间。这些已成历史陈迹的木雕作品,成为我们窥探民间工匠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儒文化。
一、体现“孝”的思想
儒家以重视伦理道德区别于其他学派。仁义礼智信被儒家称为五常,视为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此外,忠、廉、耻、勇、诚、敬等众多道德范畴也为儒家所重视。但以一个道德范畴为题,著为专论,并被提高到“经”的崇高她位却惟有“孝”这个概念。“孝”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早在2500多年的《诗经》中,就有表现孝亲孝长、善事父母的动人诗篇。孔子的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看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
的根本。儒家孝学说以家庭中父子关系为中心,全面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原则理论,适应了宗法社会的需要。汉代起,统治阶级就提倡以孝治天下,“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用父权来衬托君权的至高无上。在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社会里,孝悌观念在民间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所接受。所以,在木雕题材中,表现“孝”成为主要题材就不奇怪了。在木雕题材中以《二十四孝》尤为突出。现在流传的二十四孝,大体有三种说法,尽管这三种说法除少数人稍有出入外,大部分还是吻合的。按人物性别分,二十四孝中有孝子孝女;按人物身份分有帝王、贤哲、官吏、士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按年龄分,有少年,有中年,也有老年人;按朝代分有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各代人。不论二十四孝是否在历史上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可以看出它的广泛流传反映了儒家孝道思想已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社会以及各个阶级。在每个时代都起到了正人伦、安社稷的作用,并内化到了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从而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
“孝道”还体现在“续香火”上,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
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二、体现“忠”、“义”思想
以忠、义为题材,也是木雕艺术的主要内容。在以君主为主宰的社会里,君主是臣子的衣食父母,为臣必须全心全意地维护君主的利益,“尽忠”成为人臣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忠君自然而然地成为臣子们至高无上的人格追求。忠、孝、节、义也常被联系起来表述同一种伦理原则,“孝者必贵于忠”、“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报国尽忠、奉献尽孝两者是一致的。徽州木雕中表现“忠”、“义”这一伦理范畴的作品非常之多,常见的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赵子龙救孤》、《桃园三结义》等。
在男人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处在从属和受支配的地位。程朱理学教化社会的核心观念是“天理”的确立和“人欲”的否定。妇女作为宗法社会的成员之一(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也理所当然地为维护封建礼教尽犬马之劳。“妇德”是“家之隆替,国之废兴”的大事,“三从四德”是每一位妇女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妇女婚前的童贞和婚后的节操被渲染成比生命更重要——“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格守“妇德”、“相夫教子”成为妇女整个生命历程的全部,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完全寄托在丈夫和儿子的身上。在理学渊源之地的徽州,对节烈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据橄人
赵吉士评论:“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徽州妇女耳濡目染,铭刻于心,失去丈夫者“动以身殉,……数数见焉,或称未亡人而代养,而抚孤婆居数十终”(徐卓《休宁碎语》)。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歇县“孝贞节烈坊”,便集中表彰了“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人口”。贞节牌坊为不幸的妇女带来了“无尚光荣”,更让千千万万的妇女甘愿受礼教的束缚。因此,恪守“妇德”、“相夫教子”等内容也必然成为徽州木雕中表现的重要题材,如《乳姑不怠》、《闺训女儿经》、《送郎赶考》、《母子图》等。
三、体现“学”、“仕”的思想
自儒学创始人孔子开始,儒家便十分重视读书和从政为官。“学而优则仕”是儒家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最佳之途。作为古人生活的最主要的读书及第就成为木雕经常选用的题材。如《五子登科》、《十八学士》、《三进士》等。体现了封建文人的理想人生旅途。
另外,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在科举制度下的儒生,皓首穷经,一辈子埋头在经书典籍,而其中能金榜题名的却少之有少。所以木雕中雕中也有反映古人苦读的画面,例如《买臣负薪》,出自《汉书·朱买臣传》:“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至50岁才拜为会稽太守。还有《车撒囊萤》,典故出自《晋书·车胤传》。徽州人把“业儒”看高于“服贾”,“非儒术无以亢吾宗”即使富坍王侯,也不能光耀门楣,只有业儒人仕才能实现荣宗显祖。无论令子弟‘业儒’,还是自身“雅好诗书”,从本质上看都是封建社会官本位和儒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