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

中国医改
中国医改

中国医改

摘要:本文从纠正我国医改现有争论中一个片面的观点出发,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入手,表明了医疗服务市场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特殊性,阐述了医疗服务领域市场机制的优势和政府干预的不可或缺。既否决单纯的市场主导,也否决一味的政府干预,以美国市场声誉机制的建立和我国医疗保障领域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为例,对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做了说明和比较,最后提出了“我国医改应该走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理性结合的道路”的观点。关键词:医疗服务市场政府

一、引言

在近年有关我国医改的争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医疗费用支出最高的国家(2010年医疗费用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8%左右),但美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并不好(主要表现在人均寿命、新生婴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不仅差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差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不应照搬美国以市场主导的医疗体制模式,而应采用以政府主导的医疗体制模式”。

我认为该观点是片面的。首先,该观点的论据并不充分甚至有误;其次,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个长期复杂的工程,究竟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或者以市场为主导,美国模式能否照搬以及该如何学习美国模式,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长计议。

(一)对论据的否定——健康及其决定因素

从战略角度浅析我国的新医改政策

从战略角度浅析我国的新医改政策 摘要: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直接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政府在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医药卫生事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长期性的促进作用,政府已经把这项职能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本文将对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这一战略计划进行深入分析,展示其主要内容,剖析政策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战略计划战略分析医药卫生事业新医改政策 一、我国对卫生事业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在职能范围、管理理念与手段上,较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间距大变化。由于政府自身角色的调整、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增加和全球化的影响、科技变革与进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日趋成熟等原因,政府逐部门步借鉴和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成熟技术和方法,迫切希望自己能像在私人领域大有成就的企业一样,在公共领域也能硕果累累,增加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以满足百姓的需求,并提高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战略管理是指对一个组织的未来方向制定决策和实施这些决策。战略管理在政府部门的实施,提高了对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在履行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等职能时不能只关注自身做什么、怎么做,还要重视政府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确立和调整政府的长期目标,才能在不确定的发展环境中保持稳定性,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进步的保证,因此发展能够促进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职能。因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国家的全面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政府更应该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视为一项战略,进行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实施从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三个阶段分析。医疗卫生事业来的发展体现在不断的卫生方针演变与卫生体制改革之中。因此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卫生工作方针与政策就是战略规划的结果——战略计划。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这是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13亿人口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总结,并通过分析其动力机制,探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历史演进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的现状,选择了异于西方国家的医疗模式,发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并确定了接下来30年时间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在城市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亿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人民公社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资金,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合住院合门诊、合预防合保健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广覆盖、低水平、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体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979年卫生部大胆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随即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1985年,国务院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

2020年医改新变化

2020年医改新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体系定位明确,中国医疗卫生创造了一系列辉煌,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文是小编收集的医改消息,欢迎阅读! 海军总医院北京医改首个高峰日高效服务患者 10日,海军总医院迎来了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首个就诊高峰日。7时,门诊大厅已经有许多患者排队等候就诊。医务人员精神饱满的引导患者就医,发放宣传手册,协助患者挂号缴费,电话咨询耐心解惑,并及时为患者解答医改新政。 北京医改后,海军总医院信息系统运行正常平稳,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实时监测,门急诊、药房、核磁检查室、CT室、内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等诊区就医环境清新明亮,虽然候诊患者较多,但人员设备到位及时,检查流程清晰顺畅,就诊患者秩序井然。 一个多月来,海军总医院以临战状态奋战医改,全院上下形成了"加强军民融合、实施医药分开、促进合理用药、更好服务人民"的共识。医院先后召开动员部署会、政策宣讲会,邀请专家解读交流,开设医改培训班,编发宣传手册、发布微信医改政策动态等多项措施,推进医改筹备工作,并严格执行重点部门24小时值班和院领导带班制度,信息系统改造、价格公示、改革预演等14项具体工作,明确完成时限和责任人;34个节点具体到每个小时、每个楼层、每个岗位,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保障医院新旧信息系统平稳切换、正常运行,有效推进医改顺利实施。

又一地区医改在即取消药品加成还有啥变化 4月8日起,北京正式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最近,又有一个地区公立医院医改在即! 据3月29日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的《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将在今年7月1日全面启动,除了将取消15%的药品加成之外,还有不少利好——医疗费用进行"四降五升"调整 广东中山市从去年12月起作为试点开启了公立医院改革,对医疗费用进行了"四降五升"的调整。 "四降"包括: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下调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和检验项目价格。 "五升"则是:上调诊查费;按手术级别上调手术费;上调床位费、护理费、传统中医医疗服务收费。 取消药品加成哪些人获益最多? 对取消药品加成能否让群众真正获益,广东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测算,具体惠及每个个体病人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对药物依赖性较强的门诊病人,医药费用会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对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劳务要求较高、药物依赖性不强的住院手术病人,医药费用可能有所增加。不过,总体来说,医药费用水平会趋于合理。 医院出现资金缺口怎么办? 而对于医院资金缺口的补贴,广东省推出的是"811"补偿方式: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 背景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 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接着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办法,并展开了试点。传统医院管理的弊端在这一阶段逐步显露出来,随后加强医院管理的政策相继出台。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不善于经营核算的局面。在此基础上,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对医院相关工作要求。 在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同时,也开辟了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这为转变国有、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国有医院的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浅谈中国医改之路

浅谈中国医改之路 来源:发布时间:2012-04-12 10:39:46 阅读次数:185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改革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到新医改方案公布实施为止,大致经历了6个阶段。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当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媒体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中国医改“元年”,卫生部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前行。 1992年,向“医疗市场化”进军。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化阶段。 2000年,公立医院产权“变卖”。江苏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因为当时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其中,“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盈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等条目,被解读为完全“市场化”的医改开了绿灯。2003年,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进而开始检讨整个卫生事业。 2005年,医改风云突变。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提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同时“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中国医改再次引起关注。2007-2008年,医改进入最后冲刺,最新医改方案提交2008年3月“两会”讨论。至此,中国医疗改革近三十年的风雨征途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2009年,国务院出台最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其中重点提出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此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纵观改革开放32年,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第6次改革方案,在梳理过去5次医改的得

中国特色原因+医改.doc

主题:“看病难”、“看病贵” 主要表现:①医生偷菜导致医疗事故; ②新农合; ③陕西神木现象(煤,全民全部医保); ④右腿骨折左腿动手术; ⑤医药代表; ⑥药价偏高(收药); ⑦号贩子; ⑧每天2吨血(五百万); ⑨误诊; ⑩美国奥巴马医改(对策,外国的情况一般是对策); 原因:①最主要:医药不分家(以药以医); ②城乡分配不均;城乡二元体制 ③监管力度不够到位; ④行政干预,行政化管理; ⑤社会保障缺失; ⑥缺乏第三方协调组织(NGO非官方组织); ⑦对医药价格控制不利; ⑧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 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低下、不适应群众卫生服务需求 对策: 1 医疗体制改革必须政府支持、法律保证、人民拥护 2 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群策群力,协调进行 3 医疗体制改革首先要制定医院收支两条线的细则 4 资源共享 5 统一采购,按需领取 6 加强宣传,推行技术人才流动 7 社区医疗是方便患者看病的重中之重 8 药品采购要品种归类、优胜劣汰、分批拍卖 9 限价与定价医疗要逐渐推广 10.医保跨区转移接续 医保关系可跨省转移之外,随参保人身份的变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关系,也可互相转移。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可在就业地参加当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回农村后可带回,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且不会中断。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免费获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服务体系是双向转诊体系;医疗经费80%以上来自政府的税收,其余来自私人医疗保险。 主要政府部委: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主要学术或研究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应中国政府之邀参与制定医改方案的三家海外独立机构为: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WHO),麦肯锡公司。 中国特色原因: 1 行政干预。

2017全国医改政策汇总

2017全国医改政策汇总 3月28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2016年全国医改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了2017年医改重点工作。福建省、浙江省、四川省、广州省深圳市、安徽省天长市等分别做医改经验介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7医改最新政策 会议强调,要以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精神为指引,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制度建设上精准发力,立柱架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推进,部署了10件“医改实事”。五项制度细化为10件事,十件事有任务、有目标,指明了医疗改革的发展途径。 1、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 现阶段加强医联体建设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资源的双下沉,是提升基层能力,促进分级诊疗的有效途径。今年各地都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试点建设。

按照各地的实践经验,医联体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在城市建设医疗集团,二是在县域内建设医供体,三是跨省域组建专科联盟,四是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各地结合实际建立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2017全国医改政策 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医联体内部在保证行政隶属关系、财政投入渠道不便的前提下,打破区域限制,强化人员、资源、运行服务方面的协同管理,形成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渠道和机制。在6月底以前各省区市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综合医改试点省每个地市年内至少要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2017全国医改政策 2、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首先要摸清底数,面向有需求的人群提供服务,可以从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这样的重点疾病入手,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让有需求的群众得到及时、便捷、周到的服务。 其次要细化方案,完善签约的机制,要明确签约的组织方式、签约形式、服务内容、考核办法,做到可操作、可督查,还要落实好家庭医生的配套政策,把签约多少、服务好坏与医生收入挂钩,激发医生活力。三是要把握进度,提高服务质量,今年重点人群签约率要达到60%以上,但不得盲目追求签约率,不得采取下任务、搞运动的方法,不得搞强迫命令,让群众自愿签约。2017全国医改政策 3、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经成为“三医”改革之中“牵牛鼻子”的改革,下一步要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复合型支付方式,同步推行临床路径的管理,既要确保医疗的质量,又要控制好医药的费用。 今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要达到100个以上,综合医改试点省必须选择1到2个地市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所有医疗服务,大幅度减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2017全国医改政策 4、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六统一”

新医改政策解读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新医改政策,破除医药养医体制势在必行 以药养医体制为什么会导致看病贵问题? 首先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是,医院靠药品的收入作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15%的药品利润加成,而医生也要靠药品来拿提成,简单的说就是医生开的药越多,拿的提成就越高,这样医生看病的积极性就越高,当然这提成是和医院没关系的,药代给的,是灰色收入,可以说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是,在药品利润方面,医院的利益是和医生的利益是一致的,医院就会进一些高价药,当然高价药并不是好药、安全、有效的药,只要价格虚高,医院就偏向引进,自然会默认鼓励医生开高价药,医生也喜欢开高价药,因为有钱拿,大家都不傻,所以一个盒10元的药品,加上层层利润加成,可能要卖到了40元。看病能不贵嘛?当然这只是从经济角度阐述看病贵的问题。 医药养医体制弊端,从而导致医患矛盾不可调和 讲这个话题,需要从药品属性谈起,药品用的好是治病,用的不好就是毒药,是一把双刃剑,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任何药品都会有副作用,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个药我吃下去没什么反应,就认为这个药没有毒副作用,错了,不是这个药没毒副作用,而是不同药的毒副作用,不同的人用轻重各不一样,有的药用了不出现毒副作用,不代表它没有毒副作用,而是不表现出来而已,可能过几年之后才能表现出来,也可能需要体内蓄积一定程度会表现出来,比如说反应停事件,激素的使用,都是这样的。儿科经常给小儿输的地塞米松就是属于激素,这个药不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肾功能,而且可以降低小儿的免疫力等等副作用,但医生为什么给小儿用呢,只是见效快而已,大家可以看看地塞米松的说明书,就可以看出,这个药并不适用于小儿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只有严重的疾病才可能会考虑到使用这个药,而且使用时候要非常谨慎。用句不好听的话说,用这个药就是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根本不考虑激素对儿童身体的长期损害,为什么有的小孩,三六九就感冒发烧,很简单,激素用多了,免疫力下降,对细菌,病毒抵抗力下降,自然就容易生病,一生病,激素,抗生素,维生素都来了,而儿科处方90%以上都要开抗生素,为什么?第一,医生有利润提成拿,第二,长期养成习惯了,不挂抗生素患者家属还不放心。而大量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耐药菌,超级细菌的产生,患者用药风险的增加,药品资源的浪费,长此以往,对于严重的感染,我们将无药可用。而在医院住院病房这种药品滥用的情况更加严重,随便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脑出血的病人,随时可能面临再出血的风险,正规诊疗,可能只需要选择一些基本药物,比如说降低颅内压药物,降血压药物,心血管药物,急救药物就可以了。完全能满足病人的需要,而且不会出现太大风险。基本药物是最基本用药,其在安全、经济、有效性方面毋庸置疑,这些药是没有利润加成的,但医生为了能拿到更高的提成,反而不会使用这些药物,优先选择一些有提成的药物,而且一开可能会开很多,尤其是中药制剂,价格高,效果差,而且极不安全,而这些药医生却非常愿意开,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病人自从到医院,就从早晨挂水一直挂到晚上,医嘱用药是一页接着一页。我们知道,药品在人体内代谢是通过肝脏,肾脏的,这么多药病人用下去,可能会由于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因,会导致患者肝肾功能损害,而且不恰当的用药,不仅耽误病情,有可能会对治疗起到反作用。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生命。如果病人肝肾功能损害,许多药物剂量都必须要调整,否则会雪上加霜,而现实中大多数医生用药水平都很一般,只关注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药品的禁忌,剂量调整可能一窍不通。这样水平给病人用药无疑是在谋财害命。为什么医患关系这么严重,好好一个病人,因为这个疾病住院的,结果却因为另一种疾病而死亡,这个例子数不胜数。患者家属能不急吗?但这个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医药养医体制不破除,这矛盾一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不是纯经济问题,这涉及到患者的用药安全。 如何破除医药养医体制?

新医改10年,盘点医保控费发展历程的四大转变

新医改10年,盘点医保控费发展历程的四大转变近年来,在全民医保体系逐渐完善、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医保基金支付压力与日俱增,个别地方面临基金“穿底”风险。为保障医保基金安全,实现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医保控费成为大势所趋。 医保控费,控制的是不合理的医疗费用,以减少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率。新医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可以说,医保控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作为伴随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应运而生的产物,医保控费是一项长期工作。纵观新医改10年,随着国家医保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医保控费也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多次转变。 一、从规则控费向大数据控费转变 据了解,一家医疗机构一年大约有几万到几十万张单据,这决定了医保监管工作具有“规模大”、“专业性强”的特点。传统的医保监管手段以人工抽查稽核方式为主导,粗放式的稽核手段存在覆盖率低、效率低、稽核周期长等缺点,导致医保控费效果不佳。为摆脱人手不足问题实现医保报销数据的全量、自动化审核,各地医保部门纷纷寻求信息化手段辅助医保审核。 2010年前后,天津、上海等城市率先开始探索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建设,随后数年基于规则的医保智能监控系统逐渐在全国各地迅速启用。在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下,各地医保部门发现,规则审核改变了以往医保稽核高度依赖人工抽查的局面,稽核效率大大提升。 但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推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规则审核的弊端逐渐显现,控费效果呈现递减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疗机构在长期的规则审核过程中,已经熟悉规则的构成,在逐利思想的驱动下会有意规避规则,从而削弱规则的控费效果。 此外,尽管规则审核的上线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但大处方、药品滥用、伪造病历等现象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医保部门迫切需要更高效的监管手段来减少医保基金的流失。

中国新医改之路回眸与展望

中国新医改之路回眸与展望 2012-09-29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实施三年来,新医改成果卓著。2012年后新医改进入深入区,8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正式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召开全国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会议,要求300余个试点县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本文撷取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回顾了新医改三年来取得的成绩,深入评述近期医改的最新政策与举措,详细分析了新医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十二五”期间新医改的推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回眸三年医改阶段性成果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2012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公室起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指出自《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出台以来,新一轮医改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了三年医改各项任务,交出了一张惠及全民的中国答卷,朝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突破和成效,基层医改取得重大突破,亮点频现,百姓所享受的实惠也逐年增多。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教授刘远立无论是横向的国际比较,还是纵向的历史比较,中国新医改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举世瞩目。随着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老百姓医疗服务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政府对农村和基层卫生投入的增加使农村和基层卫生服务的“硬实力”得到加强,“看病难”在大部分农村

中国的新医改方案基本背景

中国的新医改方案基本背景 2009年1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改方案。这样,始于2006年的新医改政策过程终于完成,其间经过了广泛的跨部门磋商和公众讨论。 2007年,针对城市居民实施了综合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6年至2008年间继续扩大。 长达的三年医改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将面向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覆盖至退休人员、国有企业、大学生和农民工。 2.农民工可以在其医疗保险登记地以外的地方报销医疗费用。 3.医生晋升职称前须到农村义务服务一年。农村医疗服务一直是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的一大挑战。 4.对到农村诊所服务满三年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提供学费补贴。 5.减少并最终消除医院对药品销售收入的依赖。 6.将部分公立医院将转为民营医院。 2011年前要完成的主要措施包括: A.到2011年,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0%,并从2010年开始,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人每年提供120元的财政补贴。 B.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政府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些药物的生产和流通由政府监管,并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C.改善地方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偏远乡村的诊所、小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 D.努力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E.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主要是使公立医院远离市场体制。 新医改还承诺:未来3年内,在农村地区建立2000所县级医院和5000所乡镇卫生所。 前景和挑战 在相当大程度上,医改计划反映了一种与日俱增的共识,即医疗是一种公共服务,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在过去的十年里,医疗费用、药费和诊疗费用的高企,是私有化和将市场规则强加给医院和医生的直接结果。新医改方案是认识到过分市场化已经导致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

中国医疗改革大事记 ▲1949年一1978年,中国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 ▲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我国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4月14日,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在对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内容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4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决定在江苏省的镇江市、江西省的九江市进行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同时对改革试点的目标、原则、内容、有关政策进行了部署。 ▲1996年3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做出规划:“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要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规划还提出“要实行预防为主方针,保健和医疗并重。积极发展卫生保健事业。“九五”期间基本做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发展合作医疗,完善县、村三级医疗保健网。” ▲1996年4月8日,国务院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试点地区的领导同志。会议在总结1994年12月开始的江西九江市、江苏镇江市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要求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并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办法提出具体要求。 ▲1996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16号),对扩大医疗保险改革试点的目标、基本原则、试点主要内容、试点有关政策等都作了规定。通过这次会议使医疗保险改革的试点城市扩大到40多个。 ▲1996年10月2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医疗保险改革扩大试点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医疗保险改革要探索和建立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机制,探索和建立医患双方医疗费约束机制,探索和完善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 ▲1997年1月15日,为解决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等多方因素对医疗保险改革进程的制约,中共中央、国务院研究并发布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拉开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的大幕,也为下一步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环境问题,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同步进行创造了条件。 ▲1997年3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重点抓好50多个城市的试点工作,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管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提高服务水平。” ▲1998年10月27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讨论稿)》。 ▲1998年11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

中国医疗改革历程

中国医疗改革历程 1.1950年8月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国内地逐步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并实施到一九七八年,但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2:1980年代 给政策不给钱 卫生部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 3:1990年代 大争论 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对。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并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试点。 4.2000年 产权改革的号角 改革指导意见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医改。此次医改主要措施包括: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政事分开,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管制,规范运营,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实行医药分家等。 5.2002年10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会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 6.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中国医疗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医疗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经过30年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的广覆盖。但是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等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医疗体制现状的分析,找出制约医疗体制改革的因素,为“十二五”期间医疗体制建设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疗改革;对策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的综合改革。”截止到2011年底,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全国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0亿人。实现了全民医保的广覆盖。但参保人数的增加与保障水平的提高不足以证明我国的医疗体制建设已迈进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医疗改革现状 (一)医疗服务市场失灵 1.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性。“以药养医”是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公立医院还牢牢控制着医疗市场。虽然公众都寄希望于通过废除“以药养医”来改善“看病贵”的困境,但是这种现象迟迟得不到改善。新医疗改革四年来,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累计投入22427亿元人民币,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4.4%提高到了5.7%。中央财政对医疗卫生累计投入655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 2.28%提高到了 3.19%。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医疗卫生投入相比较还略显偏低。而医生的劳务收入并不高,所以大部分医生通过转嫁推销昂贵药品捞取提成。尽管实行的挂网招标似乎切断了医院和药商的联系,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药商和医院暗地里的利益链条并不会因此解除。医疗机构完全可以靠手中掌握的选择权向医药企业索要回扣和返点。虽然目前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已达75%,但由于报销目录外用药未得到有效控制,实际报销比在50%左右,这也有可能给部分医生提供“可乘之机”。 2.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医疗市场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是“看病难”的现象。阿罗在其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经济学》中指出,在医疗市场中患者极度缺乏信息,诸如对医疗服务何时需求、需求多少及治疗效果等信息,增加了患者消费医疗服务时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患者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就只有向医生咨询,而医生恰恰是出售这种商品的人,消费者即使获得了一些信息,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完全正确的理解。所以由此带来了就医难的困境,也造成了就医的各种误区:地方患者就医从乡镇医院、县医院直接向北京、上海的一级、二级大医院转移,中国患者就像走在迷宫里,分不清孰重孰轻,得了病特别是大病,唯有一个信条,去好医院找好医生才有可能看好病。“进京看病”的大潮已经取代了“进城看病”的过往。大潮涌动下,带来的是大医院挂号难、等检查时间长,还有个别患者还因此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并且造成了更大的损失。以

我国医疗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四篇.doc

我国医疗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四篇 第1条 中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很好。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协调发展的忽视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新生弱势群体不断增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支出的一小部分。 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约有48.9的居民因病未住院,29.6的居民应改为住院。 根据《XXXX社会保障绿皮书》的报告,从19XX年到XXXX 的15年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费用增长了19.75倍,增长率远远超过收入增长率。 这不仅给企业的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与此同时,卫生领域的不公平越来越难以接受,导致了诸如困难、高医疗费用和生病时的非医疗治疗等问题。 在世卫组织对XXXX 191个成员的总体健康表现的排名中,中国

仅排在第144位。在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名中,中国排名第188位,倒数第四。 这与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国情相去甚远。医疗卫生服务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发展的瓶颈。 2 、医疗系统问题-政府在医疗改革中的角色不准确。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模式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使医疗资源的分配失衡。 将医院推向市场,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正是政府在这场改革中未能正确定位的结果。 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抓大放小”的做法是造成医疗卫生服务两级分化的直接原因。 市场化改革使得政府淡化了对医疗保健行业的监管责任。 医院产权改革使政府在分权的同时放弃了自己的义务。 与此同时,政府也忽视了对医疗保健的监督,而医疗保健是一种应该属于其社会责任范围内的公益事业,政府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将医疗保健机构视为普通企业,对医疗保健行业进行了改革。 (2)政府和社会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义存在偏差。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许多医院产权改革的支持者认为,医院应该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主体,应该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从本质上讲,医院被视为一个一般的营利企业,从而削弱了其为

新医改政策对医院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新医改政策对医院有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医院要向公益性进行转变,二是医保管理机构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三是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来缓解患者就医的压力,四是公立医院改革可全方位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医改方案在定价方面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在采购配送方面为“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在基本药物使用方面为明确提出“2009年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首次提出“在零售药房也必须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基本药物定价采用了市场化机制,由政府制定零售指导价。同时,仍然指定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医疗机构首选基本药物,基本药物报销比例高。另外,药品审批将更加严格,商业贿赂会逐步治理,医药流通会得到整治。 新医改将給医药行业带来上千亿的市场扩容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医药企业都能受益。中投顾问医药行业分析师许玲妮特别提醒道,医改的根本目的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所以药价降低是必然,那些无竞争优势(净值,档案,基金吧)、依赖低成本竞争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而核心竞争力凸显的龙头企业将牢牢把握住市场扩容机会而长期受益。 在备受关注的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新方案中提出“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医改不

仅将医药分离,还会取消公立医院对药品加成15%的收益,医院收入将大幅减少,而有限的政府投入很有可能无法弥补这部分损失。每年全国医院用药大约有4000亿元,按15%的提成算,那么医院在药品上的利润就有600亿元。现在如果要取消医院在这一部分的利润收益,而国家又不能及时补充这一部分钱给医院,那么医院肯定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肯定很大一部分就要让药企让利,那么,那些质量不过硬又无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就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新医改规定由生产企业直接投标而不是由流通企业投标,将引发医药流通企业的洗牌。中投顾问分析师许玲妮指出,由于生产企业直接面对终端的政策规制,客观上加强了生产企业在与流通企业博弈中的优势,提高了生产企业在药品流通中的地位;而流通企业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在博弈中的地位将会下降。流通中间环节将大幅减少,使得药品流通市场份额将大幅压缩。流通企业惟一的出路就是做大做强,成为生产企业不得不依靠、医疗机构不得不利用的中间环节。在这个阶段,流通企业的洗牌和淘汰将进一步加剧。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必将大力扩张、拓展渠道,而小企业被生产厂家选为配送企业的几率极小,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新医改的根本目的,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讲,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医药行业的角度来来,是要对医药行业进行整合、完善和升级,这有利于提高行业可持续竞争力,

盘点中国医改三十年

盘点中国医改三十年(1980-2013) 来源:中国青年网日期:2013-03-05 10:12:22 我们深知,任何历史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医改也是如此。从1980年医改刚起步,伴随着医改市场的逐步扩大化,深入化,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投入医疗卫生事业,为医改尽心竭力,医疗行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1、1980年 随着改革开放,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单位医务室取消,农村合作医疗随即解体。国务院发文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民营医疗市场开始兴起。医疗卫生机构随后开始走向社会化、企业化。 2、1989年 国务院出台意见,强化医疗卫生市场化,实行医院分级管理体制,各级医疗单位内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然而,在缺乏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认证和监管之下,各地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收入状况差距进一步加大。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医疗乱象开始出现。 3、1992年 国家再次发力,深化医疗市场化改革,鼓励医院创收、允许药品加成,扩大医疗卫生单位自主权,调整收费结构。医院进入大建设、大扩张、大贷款时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开始涌现。由于政府补贴只占医院总收入10%,中小医院面临运营困难。 4、1993年 公立医院在3年中对药品的批零加价太高,1993年5月,卫生部副部长的殷大奎明确反对医疗服务市场化,质疑"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 市场化改革仍是医改主线。反对市场主导即被认为是"思想保守,反对改革"。 5、1997年 医改十年中国卫生费只覆盖20%,中央作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坚持市场化的基础上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包括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捐资支持卫生事业;改进和加强药品最高限价管理,成立国家药监局。 6、1998年 全国城镇职工医保改革的开始,也是中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开始。医保改革主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并稳定剧变中的职工队伍。在很大范围内,将公费医疗制度转为医疗保险制度,由政府全包转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 7、2000年2月 地方医院率先实行"完全市场化"医院改制,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鼓励。国务院发文《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然而,尽管拥有改革的契机,但并未着实实施改革。没有解决"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医疗体制问题,而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由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医院。 8、2000年7月 由于药品市场价格虚高,国家开始在个别地区试点采取药品招标采购制度,要求公立医院只能采购在招标中中标的产品。各地成立招标办,国家开始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补贴政策,进一步拉大城市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距离。 9、2001年 《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下发至各省市自治区,意在实行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然而,价格做导向直接引发药品质量的问题。中国药品在检测规范和标准上的纰漏,导致药品安全没有保障。 10、2003年 随着SARS疫情在全国蔓延,中国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政府主导派"认为医改困局在于近二十年来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国家应向卫生部拨出更多资金支持医院。医改应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