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继续教育问题与应对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问题与应对建议
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为载体,阐述了继续教育发展到现阶段显现出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建议。
标签:继续教育;存在问题;法律规范;改善
一、研究背景简介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是学院下设的二级部门,是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办学实体,是全院继续教育工作的归口管理单位。
目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已获批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级退役士兵定点承训院校、省煤矿安全技能培训中心、榆林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以及榆林市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等多项培训资质,申请设立了中国矿业大学榆林函授站和西安理工大学榆林函授站。
办学范围、规模逐年提升,逐渐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
(一)没有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受到社会上把继续教育作为“抬身份”“戴帽子”的方法的影响,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有较大偏差。
多数情况下把继续教育等同于“培训”,或干脆把它作为学院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多招收学员、达到增加继续教育收入的目的。
这样做既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没有认识到发展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完善结构与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甚至是一种“走形式”的教育,没有成就感,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其它老师往往不愿意从事继续教育的工作,或者在“高收入”的诱惑下才勉强从事。
导致了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反响不好,降低了学院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继续教育法律和制度不健全
许多国家有继续教育方面的法律,但我国继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仅有个别教育发达省、市设立了相关管理机构,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上海市教委设立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公室,福建省、上海市出台了地方《终身教育促进條例》。
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就无法建立起有力的监控保障机制去监管办学主体的投入力度,更无法要求社会企业等在继续教育上进行投入。
(三)规划缺失、发展盲目、随行就市
从顶层上讲国家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和定位缺乏明确的指导,导致高
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认识。
一是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继续教育作为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补充,是学院创收的渠道,而没有把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没有建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制定继续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缺乏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有些高职院校只是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继续教育的规模目标,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导致继续教育发展目标不清,思路不明,措施不力,阻碍了解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改善继续教育现状的建议
(一)积极把握继续教育的科学规律,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继续教育发展最大的问题还是认识和理念问题。
从政府来讲,要充分认识到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认真领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把继续教育放在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二)健全立法,规范管理
首先,我国要建立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特性、以提高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突出继续教育特色的科学评价方法。
其次,要强化政府责任,统筹规划,在各省建立各级继续教育领导协调机构,对继续教育统筹规划。
结合目前我国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设置,可在省教育厅成立继续教育处,作为专门的继续教育领导和管理部门,统筹组织继续教育的多种办学主体和多元办学层次等。
同时,指导学习型行业和学习型社会的组织建设,协调领导各级各类的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三)保障经费投入,促进继续教育创新发展
要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经费投入是前提。
基于继续教育的特殊性,我国需要多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按照培养数量和培养层次划拨继续教育的培养经费,保证继续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办学资源的提升。
(四)构建开放资源共享的办学机制
我国要在制定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创新开发机制和共享平台;打破教育资源的部门壁垒和封闭性,通过适当的政策导向合理设立项目,创建成果展示平台、定期发布资源建设目录情况和组织供需洽谈、资源转让共享等措施,促进资源整合,合理建设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化资源;以资源整合为前提,以科学评价为基础,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
参考文献
[1] 乐传永.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J]. 教育研究,2012.
[2] 马启鹏.体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06).
作者简介:张海荣(1983—),男,硕士,讲师,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培训管理;马海树,男,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事继续教育管理;李文华,男,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成人学历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