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历史文化名城介绍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
—湖南省邵阳市
张捷
[摘要]本文分别从城市简介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特色、物质和精神方面特色几个方面,对邵阳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进行阐述,同时在研究与阐述的过程当中加深对该城市的了解以及对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概念的领悟。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邵阳;特色;分析
一城市简介
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
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
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
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
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
三国初属蜀,后入
吴。
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
郡治设今邵阳市。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
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
南宗理宗赵均作
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
登极做皇帝,升邵州为宝庆
府,宝庆之名始于此。
宝庆之名经明、清两朝一直沿用到民
国初年。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宝庆为邵阳。
二文物古迹的特色
湖南省
市区内,有“双清秋月”、“龙桥铁犀”、“六岭春色”、“佘
湖雪霁”、“神滩晚渡”、“山寺晓钟”、“洛阳仙洞”、“白云樵隐”、“岳平云顶”、“桃洞流香”等景观。
其中如双清亭,地处资江砥矶上,与北塔夹江对峙,大有云带钟声穿林去,月移塔影过江来之神韵;东塔、北塔地处邵阳市两处制高点,隔资江而望,遥相呼应,而水浒庙则又恰处于东、北塔之间,于资、邵水交汇处,形成邵阳市中心区绝对的城市历史景观视觉联系纽带。
其它如城墙、古码头等等都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挖掘潜力。
1.水浒庙
邵阳水府庙恰处资、邵二水汇流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二水交汇,常有水患,建此庙祈求河神,消灾解难、祈求平安。
清顺治年间复建,道光年间再建。
庙前江畔建有戏楼,每年庙会,祈神唱戏,盛极一时。
戏楼顶额上题有“半入云”三字,两旁原有一副对联:妙手空空,一弹秋水一弹月;余音袅袅,半入江风半入云。
戏台后化装间有集合对联,曰:古往今来只如此;淡妆浓抹总相宜。
现已划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双清亭
双清亭被誉为“宝庆十二景”之一,建于北宋的双清亭,小巧玲珑。
双层翘檐雕满飞禽走兽,朱红色的柱梁在阳光下璀璨夺目。
明代诗人李青的《游双清亭》:“天开图画在双清,绿水青山泼眼明,风入琳琅摇凤尾,云移松桂偃龙形;望中隐隐窥衡岳,坐里闲闲瞰洞庭,送客如云冠盖集,举杯漫道别离情。
”出生于邵阳的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则称双清亭是:“屿扼双流合,江涵一廓烟。
”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民主革命先驱蔡锷等也在双清亭留下了咏叹的诗篇。
双清,双层翘檐雕满飞禽走兽,朱红色的柱梁在阳光下璀璨夺目。
双清亭与北塔遥遥相对,中间一湾清水流过,别有一番情趣。
明朝湖广巡抚赵览为这一佳景题名为“双清胜览”
3.东塔
东塔屹立在宝庆市人民广场左侧的东塔山上。
唐代曾在此建风水塔,五代时毁于兵灾。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重建,后又毁于兵。
是塔之建,始于清道光14年(1834),修到四级,又因战争而中辍。
直到同治元年(1862)续修,直到同治13年竣工。
东塔高27米,因地势高岸,所以看去高耸入云,十分壮观。
塔分七层、八面,塔内十分宽敞,可容百人,底层有门,两条石砌的旋梯,绕塔盘旋,可直抵塔顶。
登上塔顶,临窗远望,山河逶迤,尽收眼底。
1965、1982年,东塔经过两度维修,已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人民政府已将这里辟为“东塔公园”。
面积105亩,公园有南大门,面向广场,门内建有三角亭,还为纪念著名的蔡锷将军,建立了“艮寅庄”茶社。
北大门面向北塔,远望资江,建有望江亭,是一处引人入胜的游览胜地。
4.北塔
邵阳北塔,建于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高26米,七级,八角攒尖,砖石结构,铁顶,位于中国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
在资江和邵水汇流的北岸,与东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相望,是湖南省唯一一处古塔“国宝。
”清末徐小松曾为亭外亭撰名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
”
北塔系楼阁式砖塔,外观八面七层,塔身通高37米。
塔底南面设半圆券顶大门,大门两侧以半圆形青砖筑倚柱四通,上方筑门檐,重檐翘角,出檐饰砖磨如意斗拱。
自大门入塔,沿塔内折上式甬道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上,可通达顶层阁室及南、北大门;底层外壁则嵌有《修砌北塔石碑记》,塔砖上多模印有“万历元年信士施砖”等字样,至今笔画显豁,字迹清晰可读,为明代砖塔的断代等课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登临塔顶,可见八角攒尖顶,原角上均饰有铜铃。
尖顶上三个铁铸葫芦宝瓶收刹。
北塔就是建在资水岸的一座镇江之塔,它是在江水上讨活的船工们祈求平安的寄托。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佛语注定着佛塔必是七层的建筑层次。
5.蔡锷故居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
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军事家。
蔡锷故居,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原名蒋河桥乡)蔡锷村。
蔡锷故居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停车场,大概长宽各20米,还是黄泥草坪地面。
一部分是故居和陈列馆,占地面积约4亩,其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故居坐南朝北,东侧坐东朝西建有两层楼的陈列馆,故居和陈列馆后面有片茂密的小树林。
6.魏源故居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
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湖南邵阳人。
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
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系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遗留下的产业。
相传魏氏九世祖元瑛公
至魏源祖父孝立公居所称“垭塘湾公馆”,民国初年改建为宗祠,孝立公另给十个儿子建了十座大体一致的宅院。
魏源的父亲魏邦鲁,字春煦,排行老五,魏源故居就是他及家人所分住的的其中一座。
魏源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至他27岁那年(1820年)全家迁往江苏定居才很少回家。
三自然环境特色
1.地形地貌
邵阳市横跨资江、邵水两大水系,属江南丘陵大地形区。
全市有1800多万亩森林,681万亩草山,集中连片的80多万亩。
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地、平原各类地貌兼有,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地和丘陵约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大体是“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东南、西南、西北三面环山,南岭山脉最西端之越城岭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中、东部为衡邵丘陵盆地,顺势向中、东部倾斜,呈向东北敞口的筲箕形。
邵阳市为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雪峰山脉、系云贵高原的东缘,东、中部为衡邵丘陵盆地的西域。
市境北、西、南面高山环绕,中、东部丘陵起伏,平原镶嵌其中,呈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盆地地貌。
根据地形的差异,大致可分成四大地形区。
2.自然资源
邵阳市地处江南,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丰富。
共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国家湿地公园,3处国家自
然保护区,4处国家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森林公园。
2.1.新邵白水洞
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位于湘中新邵县境内,核心景区在严塘镇白水村。
风景区景点有480多处,一级景点30处,省、市重点保护文物8处。
人文景观有寺院、宗祠、牌坊、古墓葬、名人故居等,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抗日战争遗址和李臣典、刘策成、廖耀湘、李文、李公望等名人故居。
2.2.城步南山
城步南山牧场位于城步县城西南80千米处,景区位于雪峰山脉南段,绵延80余里,人称八十里大南山。
她得天独厚,平均海拔1760 米,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镶在湘桂边陲的崇山峻岭之上。
上有48坪,48溪,坪坪芳草茵茵,溪溪清流涓涓。
2.3.隆回花瑶
崇木凼村位于虎形山瑶族乡,村寨内有成片的千年古树林和上百座瑶族民居木楼群,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是沈姓迁居此处第二代先祖的住房,为四扇三间,每扇只三柱落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历经 200余年风雨,仍保存完好。
古寨到处古木参天,怪石嶙峋,群峦叠嶂,沟壑幽深,云雾缭绕。
有古树群、将军印、狐仙迎客、金龟下蛋、土匪窝、木鱼石、天眼石等数十处景点。
2.4.绥宁黄桑
黄桑自然保护区位于绥宁县西南部,南北长25公里,东西最大宽度19.5公里,有森林面积25.5万亩,其中原始次生林23.5万亩。
属于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就有十多种。
有被称为“百兽之王”的华南虎,有能产比黄金还贵重的麝香;有“鹰咀龟”,有红腹锦鸡等罕见的珍禽。
2.5.武冈市(属邵阳市管辖)
2.5.1.云山国家森林公园
云山位于武冈市城南5公里处,以云多奇幻而得名。
最高峰海拔1372.5米,是山岳型自然风景区。
2.5.2.胜力寺
邵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南云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湘西南著名的宗教文化活动场所和游览胜地。
建于三国吴国时,初名“制止寺”,唐代改名为“胜力寺”。
2.5.3.武冈城墙
武冈城墙在宋代开始营建,当时的城墙是土夯的,全长约9公里。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江阴侯吴良平定了一场叛乱之后主修武冈内城墙,用方形青石垒筑,长774丈,高2丈,顶阔8尺—东西南北各建了城门,这是与别处的城墙的最大区别。
到清代,城墙又扩长加固,三城北高南低,似巨环相连,全长达1870丈,也就是12里多长,城垣均为方条形青石砌筑,上竖箭楼760间,建城楼13座,大小炮台54座。
保存完整的四座城门,分别叫济川门、迎恩门、清渠门和庆成门。
2.5.4.法相岩景区
法相岩—位于市区东部,法相岩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奇石异,曲径通幽。
有《金刚经》和碧玉簪等历代文人仕宦的摩崖石刻七十余处,有抗战时期黄埔军校二分校的地下军火库、印刷所。
2.5.5.中山堂
建于1943年7月,是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建的。
位于省重点中学武冈二中校园内,也就是在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武冈分校)的旧址上,旁边是法相岩公园。
2.5.6.浪石古民居
位于双牌乡浪石村境内。
明洪武四年(1371年),一个在朝廷当官的叫王祖清的人,因农民起义而逃出京城隐居下来。
从明永乐年间开始,王祖清和他的子孙们在这里修建房舍。
2.6.新宁崀山
崀山旅游风景区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位于新宁县城南10余公里处,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已开发的景点60处。
景区有3座天生桥;有10处一线天;有10个各具特色的溶洞;有8条溪河纵贯全境;有20余条壮观
的峡谷;有许多的奇花异草,走兽飞禽。
撮其大要来说,在这100余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内,分紫霞峒、骆驼峰、八角寨、下半山和扶夷江5大景区。
四城市的格局特色
邵阳市市区空间格局总体呈带状;功能分区明确,总体为三个区
1.分区
市中心主要分为三个区块: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各区承担的功能突出,分区明显。
1.1.双清区
主要为邵阳市老的工业发展板块。
工业基础雄厚,容纳有化纤厂、新华二厂、建材城、新华路建筑瓷砖商业街以及老的汽车制造公司等等
1.2.大祥区
主要为文化教育、商业、居住、传统娱乐板块。
传统商业街区,东风路以及红旗路集纳了邵阳市主要的商业购买力。
1.3.北塔区
主要为邵阳市新兴的居住、商业、娱乐组团。
历史上北塔区为邵阳市发展滞后地,而最近十年内,北塔区接相引进了包括湘窖酒业在内的多个大型企业。
同时以资江沿岸景观带为依托打造了许多居住区块,并且开发建设了多处高端居住区块。
区域内还形成了以音乐厅、酒吧、餐饮等初级娱乐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服务集中带,商业氛围、生活氛围浓厚。
五城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特色
1.城市主要建筑
1.1.邵阳市火车站
邵阳火车北站始建于1960年,而此为邵阳市新火车站,她于2003年进行大规模建设,建设后的邵阳新火车站相比于老站显得十分雄伟与气派。
邵阳站上行离娄底站108公里,下行离永州站111公里,途经此站的主要线路为洛湛铁路。
站内共设一个基本站台和一个中间站台;有3个普通候车室,可容纳将近3000人同时候车。
车站的绿化保洁工作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站内,让人感觉清新舒适。
1.2.西湖大桥
西湖大桥1999年竣工,跨江(资江)而上,连接了邵阳市的北塔区和大祥区,承载了这两个区域的主要交通流量。
同时大桥两端沿资江沿岸分别在北塔区、大祥区两边形成了餐饮、歌厅为主导的娱乐活动带。
同时,当夜幕降临,大桥同两侧的娱乐星光形成了资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2.绿化空间特色
绿化带主要沿着两条穿城而过的河流发展延伸,即沿邵水沿岸景观带以及沿资江沿岸景观带。
这两条河流不仅集中了邵阳市大量的绿化基础设施,还分布着邵阳市许许多多的教育、商业、娱乐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市中心人口的活动。
同时,市区内部各点也分布了大大小小各种公园,大的如现代的城南公园,小的如以历史遗物为核心打造的历史公园:北塔公园、双清公园。
六物质和精神方面特色
1.物质特色
1.1.文化活动特色
邵阳人一般的生活主要集中在购物、娱乐、餐饮的内容上。
购物活动主要为购买服饰,集中在东风路两侧商业区以及底下的购物广场。
娱乐活动主要为麻将、唱歌、烧烤。
市区由于受地形限制,居住主要以聚居形式为主,而非居住小区。
各大居民聚居区都有分布各种大大小小的麻将馆,这些麻将馆往往都是大部分老年人以及部分中年人的活动场所。
而位于邵阳资江河的南岸以及北塔区江北广场附近一带,都分布有成带成组的歌厅,质量良莠不齐,品貌各异,主要为部分中年人以及青年人以及中学生聚集活动的主要去处。
当然,烧烤也
是邵阳人的文化活动部分。
1.2.特产
1.2.1.武冈卤菜
卤菜是武冈传统地方食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清代为宫廷贡品,是清官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武冈卤菜已开发出多种产品。
各类产品工艺精制,包装大方,卫生达标,味道可口,营养搭配合理,食用后能促进消化,增进身体健康。
武冈卤菜是武冈食文化的特色之一,武冈卤莱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产品远销长沙、深圳、广州、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和日本、美国等国。
1.2.2.武冈铜鹅
武冈县素有“铜鹅之乡”的美称。
据史料记载,远在400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武冈的鹅就被誉为“世界名鹅”。
武冈铜鹅适应性强,抗病耐寒,容易饲养,体形中等。
武冈铜鹅分青、黄两种。
青铜鹅羽毛全白,嘴、趾、蹼及皮肤均为黄色。
武冈铜鹅肉质鲜美、细腻,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1.2.3.邵阳茶油
1.2.4.武冈卤豆腐
武冈卤豆腐,湖南省武冈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该产品是用精心挑选出来的香干子放在卤水里面经过若干时间熬制而成的。
加工而成的卤豆腐表面微黑,闻起来有一股特有的醇和香气。
是当地的传统美食。
相传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遣卢、侯二生入东海求仙丹。
卢、侯二道自知无法炼出长生不老之丹,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逃居湖南武冈云山。
他们深居简出,就地取材,采用宫廷饮食配方,结合炼丹的中药配方,始制豆腐和食品,这便是武冈最早的卤菜,之后由于口味独特,卤制方法逐渐传入民间。
1.2.5.邵东玉竹
邵东县种植药材历史悠久,自明朝开始,已在本县廉桥镇、斫曹乡、流泽镇、双凤乡等乡镇种植玉竹。
据《邵东县志》记载,清末时期,该县流泽、廉桥、光陂、界岭、双凤等乡镇种植玉竹达数千亩,年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三。
民国时期,广东商人来境收购玉竹,转运广州出口港澳、东南亚、日、美、韩、加等地区和国家,此时我县猪屎尾参外贸出外商称为“湘玉竹”。
1.2.6.猪血丸子
猪血丸子,亦称血粑,是隆回县的传统食品,始于清康熙年间,民间历代相传,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猪血丸子色、香、味俱佳,腊辣可口,增进食欲,且易于保藏,至少半年内不会变质,同时还携带方便,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是宴客时一道开胃的冷盘。
1.2.7.宝庆腊肉
腊肉是宝庆传统的地方食品;民间采用烟熏火焙的方法自制自食,始于宋代,历代相传。
腊肉色泽鲜明,肌肉呈暗红色,脂肪呈淡黄色透明。
肉质干爽,结实,皮韧而不硬,切面光亮,腊香浓郁,肥肉油而不腻,皮和肌肉嚼味无穷,宴客、佐酒、熟食、拼盘均适宜。
2.文化精神特色
2.1.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
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
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
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
2.2.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3.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
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
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
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
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6月,滩头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姓名:张捷班级:41021002 学号:4102100213 日期:20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