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例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例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它作为一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就笔者直接接触到的真实的偏误材料进行偏误分析。
一、偏误例句及来源:
1.我书包里词典有。
2.我买了新书两本。
3.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4.我要练习跟你。
5.我想见面你。
6.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7.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8.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9.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10.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11.我们千佛山了。
12.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13.我们运动会了。
14.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15.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16.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17.A: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
18.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19.今天比昨天很冷。
20.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以上例句中例1到例7来自以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日常用语,例8、例9、例10来自留学生办的教室板报,例11到例18来自非洲留学生平时的交际用语,例19、例20来自留学生的校内日志。
其中韩国留学生和非洲留学生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的汉语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
教室板报和校内日志,涉及到的留学生水平从初级到高级不等。
二、偏误的来源及例句分析: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还有不少偏误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
下面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说明:
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在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常常是依赖母语知识,同一母语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错误。
韩语的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修饰语+被修饰语”,受母语的影响,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出现像这样的语法偏误。
如:
例1我书包里词典有。
例2我买了新书两本。
例3我见到了Mary等去年见的朋友很多。
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留学生的语序意识增强,偏误发生的机率变得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非英语母语的留学生,除了受母语的影响,由于先接触和学习了英语、有时课堂也以英语为中介语,因此,也常发生因受英语影响的偏误。
如:
例4我要练习跟你。
(英语为I want to practice with you。
)
例5我想见面你。
(I want to meet you.Meet在英语中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做不及物动词,但是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加宾语“我”。
)
例19今天比昨天很冷。
(在英语的比较句中表示差别的形容词要变成比较级,而不能以词语的原型出现。
如“这个比那个大很多”翻译成“This one is much bigger than the other”,受此类影响出现了例句中的偏误。
)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fion)或者过度泛化。
如:
例6我的汉语会话是不好,他们听不懂.。
(学习者在最初的学习中,会了解到“是”用来表示判断、
说明陈述对象的情况。
但是如果判读、说明部分含有“不”、“没”则不需要用“是”。
)
例7大概有十个学生们去济南。
(“们”的基本用法是“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但是,如果代词或是名词前有具体的数词修饰限制时,则不能再用“们”。
此处属于“们”的泛化。
)
例8我和三个同学穿韩服唱了韩国传统歌,很精彩了。
(“了”可以表示“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
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但是此例句中“很精彩”并不是一种变化,而是一种状态,此处属于“了”的泛化。
)例16他明天没和我们一起去。
(对“没”和“不”的区别还没掌握住)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
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留学生常出现倾向于“没”或是“不”的现象,从而造成“没”或是“不”的泛化。
此处是明天的事,应该用“不”。
)例20意识到这一点很是让我非常难过。
(汉语用词的重复。
除了汉语知识的负迁移外,也受到了留学
生表达意思的影响。
留学生特别强调难过的程度,导致了偏误的出现。
)
3、文化因素负迁移。
一些偏误并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如:
例15朋友,天冷,保重身体。
(此例句的使用者是个40多岁的非洲留学生,常对20岁左右的中国学生这么说。
“保重”是个很正式的词,一般是长者之间,或是对长者说,此处显然是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造成的偏误。
)例17A:后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要回家。
B:真的吗?你奶奶几岁了?(“几岁”一般是问不到十岁的儿童,问老年人一般用“多大年纪”或是“高寿”。
说话人没有顾及到问的对象的年龄,违背了交际原则,没有理解中国的文化。
)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或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常常会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其中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很多,回避和语言转换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
如:
例11我们千佛山了。
(有个非洲留学生,总是发不好qu这个音,所以常常在交谈中不说“去”这个字。
)
例12我们一起大润发吧。
(回避“去”字)
例13我们运动会了。
(我们参加运动会了。
留学生不会“参加”这个词,采取了回避态度。
)例14泰山,早上很冷,日出,我喜欢。
(意思是要说“虽然早上泰山顶上很冷,但是我还是喜欢在那
里等着看日出。
”说话者采取了简化策略,避免了连词的使用。
)
例18你不高兴,我没考好。
(简化策略。
因为我没考好,你不高兴了。
)
5、学习环境的影响。
外部因素也是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
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例9“学生都善良,还有很好学生。
”和例10“我们班的男人、女人都很好学生”。
学生除了对“很+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认识不足以及对“是”的掌握不好外,也受到了学习环境的影响:教师常说“好,很好”、“你们都是好学生”不加区别。
学生们又想给自己很高的评价,办板报时一般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指导,于是就出现了板报上的偏误。
另外,学习环境中,对待上述所说的各种偏误的态度,也是外部环境对偏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方面。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偏误的产生因素是多样的,很多偏误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机械地归类有时候不是特别恰当,但是,这些归类还是为第二语言的教授和习得提供了很多借鉴。
1.在注重分析母语和目的语引起的偏误的同时,还应注重分析和避免学习者所接触过的其他语种对学习者造成的负迁移。
尤其是现阶段常用英语作为初学者学习汉语的媒介,更要注意英语的负迁移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
2.在第二语言的习得或讲授过程中要多注意语序问题,此外就是语用问题。
3.留学生教室里的诸如板报之类的东西,最终呈现的结果要严要求,因为它们出现的偏误影响的很可能不是几个人,一班人,甚至可以影响不止一届的留学生。
这就涉及到对待偏误的态度,在这一点上,要避免大众化的偏误。
办板报的过程中可以不纠错,以免影响学生们交流的积极性,板报成型后可用艺术化的手法作必要的修改,以确保不传播偏误。
偏误分析目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对第二语言教学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偏误分析的研究仍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发掘,
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授者或是学习者更要特别注意对直接接触到的实例的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