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体质状况的影响 (三)社会、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的影响 (四)个人心理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与制约 (五)人格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研究个体差பைடு நூலகம்的意义
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依据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任何教育 影响的效果都以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 地”上为转移。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 其它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 组织和进行教学、教育工作。
例: 张老师批改试卷时注意到每次考得好的都是同样的几个 学生,而有一拨学生总是垫底。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补课、 模拟考、附加的家庭作业等几乎他能想到的都做了,但是他 们成绩并未提高。 某天张老师读了一些文章并受到启发,他决定在代数和几 何课上增加一个新的要求,即出一道数学题,题的内容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只要他们能够将课堂上所教 的概念用于这个课题之中就行。学生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实际 问题中去,可以提出创造性的证据,可以写数学史方面的论 文,或其他各种选择。 结果是他发现在计划完成的那天,很多有创造性的、激动 人心的作品都出自那些平时被认为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的 作品表明他们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还会以创造性的方式加 以应用。 张老师认识到,可以通过更宽泛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 的掌握,而不是只看考试成绩的高低。
定义: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 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 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 生理特点。 表现:个体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 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 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 高低。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或行为特点的方方面 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全面” 的差异性,才使得人与人之间各有千秋,千差 万别。但另一方面,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人 与人之间,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 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 差异。 主要有能力、思维、兴趣、性格和气质。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习目标
了解个别差异的含义及其教学意义; 结合自己和其他学生的案例,说明个别差异 形成的原因; 说明学生智力个别差异的含义及适应这种差 异的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利弊; 说明与学习有关的几种认识风格的特征,并 就如何根据学生认知风格进行教学提出建议; 说明适应学生智力个别差异的几种教学方式 的特点,并对之作出简略的评价; 分析焦虑、控制点对学习的影响。
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各学科研 究既纵深分化又综合贯通的趋势,对个体差异的研究 也进一步微观化和综合化。前者比如在个体的自我效 能、信息加工模式、认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 后者比如许多研究通过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 统一,从环境与人相互作用的观点解释人的个体差异 的形成与发展等。 近年来,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学、教 育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学习风格、内部动机、认知 方式等个体差异变量逐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个体差异的研究:
近代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和研究源于生理学家和心理 学家对个体差异的实验室认定。1879年,随着心理学 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类 行为的共同特点时,发现对于同一刺激,各人的反应 常常不同。开始时以为这是由实验本身的误差造成的, 但经过长时期的实验后,终于发现这种差异与误差无 关,而是由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随着这一发 现,个体差异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后,高尔 顿、卡特尔、桑代克、比奈、斯腾等人对个体差异均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个体差异的研究逐渐被性向 研究所代替。性向(aptitude)作为某种特定情形下行 为的预先倾向性或适合性,既包括能力,也涉及个性, 既包括意动,也涉及情感,而且还暗含着个人与环境 相互作用的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决策 和规划的许多领域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人们的 普遍重视。特别是克龙巴赫和斯诺的开创性研究,使 之与教学紧密联系了起来,直到现在仍然是个体差异 研究乃至教学论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60年代,有关动机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深入,进一步 揭示出人类行为多样化的根源。动机理论表明,由于 人的需要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动机,从而导致了不 同的行为,而不同的行为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的动机。 如此循环往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动机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 从单纯的心理差异引向了社会性差异,由微观的个体 差异引向了宏观的个体差异。 70年代初,元认知研究的兴起,把个体差异研究又 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76年,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 一书中对元认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述: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 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 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 的认知”,其实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 我调节”。元认知在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它对于更好地解释个体差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学习 的差异性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从而极大地深化、 完善了个体差异的研究。
卡特尔(Catell)以及后来的霍恩(John Horn)根据对智 力测验结果的分析,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 体智力。
一、认知差异与学习
1、智力差异 智力系统理论的发展
斯皮尔曼(Spearman)提出智力的二因素
该理论认为智力主要由这样的有两个因素构成,一是 一般因素,又称"G"因素,它可以渗如所有的智力活动中,每 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但水平上有差异:另一因素为特殊因 素,可以用"S"表示,这种因素种类多,与特定的任务高度有 关.一般认为瑞文测试的是测量"G"因素的有效工具. 该测验相比较其他的测验优点在于使用年龄范围广,测 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和语言的限制,并且具有较高的信度 和中等程度的效度,并且适用于大规模智力筛选或对智力 进行初步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