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运动及平衡功能评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随意运动:
指姿势保持或运动中出现不自主和无目的的动作, 运动不正常和运动时出现无法预测的肌张力变化。
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动作较粗大 动作明显。
特征:①ADL受限;②醉汉步态;③震颤:意向 性、姿势性、静止性;④轮替运动障碍;⑤辨距 不良;⑥肌张力低下;⑦书写障碍:书写控制不 良、画线试验(+)、字体大小改变;⑧模仿画线 异常;⑨协同运动障碍:起身试验、立位后仰试 验;⑩其他:眼球震颤、构音障碍。
人体各种动作的完成及正常姿势的维持,是 在大脑皮质运动区、小脑、前庭器官、深部 感觉、视觉等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精细 控制下,由骨骼肌、肌肉、关节紧密配合, 协调活动来实现的。
人体任何一种正确运动,必须依赖主动肌、 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等四组肌肉的相互 解调才能完成。运动的协调是通过小脑、深 感觉、前庭系统及锥体外系的共同作用。
协调运动障碍
包括:
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 异常运动;
不随意运动;
肌肉痉挛、肌肉肌腱挛缩等造成的运动异常。
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 脊髓后索)的损伤所致;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 觉与视觉的异常也可造成。
•纹状体系统:分为老纹状体(苍白球、红核、黑质) 和新纹状体(壳和尾状核)两部分。
协调障碍的相关因素
肌力低下:肌肉不能有效收缩,常过度用力,不能 产生姿势与运动的协调。
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运动的自由度受限。
肌张力异常:影响运动的效率与准确性:肌张力低 下收缩无力;张力高则运动阻抗增高,动作僵硬刻 板,出现异常的姿势。
感觉障碍:躯体运动觉/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维持肌 肉收缩,运动发动缓慢,运动速度缓慢,肌肉不能 协同收缩,运动的准确性与效率降低。
迷路的急性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偏斜误指试验 +,闭目难立征+。
急性小脑病灶也会出现眩晕和一侧性共济失 调。
前者伴耳鸣、耳聋;眼震慢动相朝向患侧, 快动相朝向健侧。
大脑病变的共济失调:
额叶病变可引起对侧肢体的轻度共济失调, 多无眼球震颤。
丘脑病变也可引起对侧上下的共济失调, 伴对侧感觉障碍,但共济失调与感觉障碍 的程度不相称,即感觉障碍并不严重,不 足以解释共济失调。此可能由于小脑半球 通过骨骼的畸形、骨、关节、肌肉、血管 等病变引起步态的异常。
适应性降低:CNS病损,不能控制精细运动,不能 作不同速度的协调运动。
评定目的
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 动的能力
帮助制定治疗计划和确定治疗目标 为制定改善协调的运动疗法方案提供依据 帮助确立一些适应活动的方法 帮助选择能够促进行为或改善活动安全性的
适应仪器 确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对协调运动的效果
通过影响肌张力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对大 脑皮质呈反馈作用的环路联系。
锥体外系是在锥体束的管理下活动的,并支 持锥体束的随意运动。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 肉保持适宜的紧张度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 束才能完成肌肉的精细活动。
有些活动,开始时由锥体束发动起来,但活 动成为习惯的自律性运动时,便处于锥体外 系的管理之下。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沿着上 述两条通路下行,二者互相协调,完成有机 体整体性的复杂随意运动。
感觉性运动失调:传导本体感觉的纤维受损; 小脑性运动失调:小脑及其向心或远心径束的损
害; 前庭性运动失调:前庭器官、神经和核的病变; 额叶性运动失调:额叶前部的损伤; 锥体外系运动失调:基底神经节的损害。
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
共济失调:
指随意运动的平稳性、动作的速度、范围、力量 及持续时间的异常。
评定内容
检查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 检查肌群共同协调的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 评估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 检查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 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Fra Baidu bibliotek
评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除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外, 任何引起协调运动障碍的疾患均需评定。
协调运动障碍的评定
协调运动
定义: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与特定运
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 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特点:适当的肌力,适当的速度、节奏,准
确的距离和方向。
分类:⑴粗大运动: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
的保持、平衡等,如翻身、坐、站、行走; ⑵精细活动:由小肌群实施的动作,如手指 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品的能力等。
共济失调的类型
小脑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眼球震颤、动作 性震颤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对动作的幅度、力量和 方向判断不足,闭目后或在黑暗场所协调障碍 加重。闭目难立征阳性。主要见于脊髓痨(晚 期神经梅毒、后根和后束有变性),也可见于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和多发性神经炎。
前庭性共济失调:多由内耳迷路受温度或 旋转的刺激或由内耳的急性疾病引起。
老纹状体损伤引起静止性震颤;
新纹状体损伤引起肌张力减退和不随意运动, 最常见的是手足徐动症和舞蹈样运动。
小脑系统本身不引起动作,但对动作起共济协 调作用,可以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姿势和平 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过程。
在学习精细运动过程中,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 不断进行环路联系,同时小脑不断接受感觉传 入冲动信息,逐步纠正运动中的偏差,达到精 细运动的协调。
它包括小脑本体及传入与传出的有关各束。小脑 本体包括小脑两半球和中央的蚓部,以上、中、 下三个脚与脑干联系。上脚(结合臂)与中脑联 系、中脚(脑桥臂)与脑桥联系、下脚(延髓绳 状体)与延髓联系。
•脊髓后索:包括楔束、簿束。前者主管上肢和上 半躯干的深感觉及精细触压觉,后者主管下肢和下 半躯干的深感觉及精细触压觉。
锥体系的功能
主要是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 元的兴奋性,易化或抑制由其他途径引起的 活动,特别是在快速随意控制肌肉的精细运 动中起基本作用。
锥体束任何部位损害,临床上表现随意运动 功能的丧失、肌张力低下、手的精细运动功 能丧失。
锥体外系的功能
不经过延髓锥体,作用不能直接迅速抵达下运 动神经元,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收缩,只是影 响运动的协调性、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