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从古到今每到秋天人都会感到悲凉,孤寂,寥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故都的秋》,领略故都秋的美好……

板书: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他的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曾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懒得动。”郁达夫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三.研读与梳理

1.通过题目你能了解到什么呢?

“故”,就是老,就是历史悠久,年代久远;就是旧,就是繁华落尽,一派荒凉。时值秋天,更给人落寞的意绪、无尽的惆怅。“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表明描写的内容,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在第一段中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北国的秋特点:清,静,悲凉

(提出“文眼”的概念)

3.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在第二段自然段中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南国的秋特点:慢,润,淡(色味不浓,玩赏不足)

4.文章一二段分别写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文章题目是《故都的秋》,那么为什么要写南国的秋天呢?

明确:对比反衬突出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表现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与眷恋)

四.自主分析,梳理段落

1.听音频,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六分钟)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本文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的画面?(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标注出来)

明确:五福秋景图——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2.快速默读第3自然段,问题:第3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把它标注出来,并说明这

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天色(碧绿)牵牛花(蓝)

日光(一丝一丝、漏)秋草(疏疏落落)

屋、壁腰(残破)训鸽的飞声(静)

3.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问题:第4自然段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标注出来,并说明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描写的景物:槐树、落蕊、扫帚的丝纹

人的感受:极微细,极柔软,清闲、落寞

4.快速赏析剩下的三幅图,说明这三幅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蝉声、秋雨、都市闲人、果树(枣树)

五.自主分析最后三幅图

1.问:在“秋蝉残声”这幅图中,作者描写的秋蝉有着怎样的

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秋蝉?

明确:秋蝉的残声——衰弱、啼唱、嘶叫

明确: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2.问:在“秋雨话凉”这幅图中,作者对秋雨又是怎样描写的?

都市闲人在这种环境中有着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秋雨——灰沉沉的天(雨前)、息列索落(雨中)、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雨后)明确:都市闲人——“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慨叹“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明确:境地的清静情和境的悲凉

3.问:最后一幅图——“秋果奇景”中对“秋果”有着怎样的描述?作者对“秋果”奇景有着怎样的评价?作者对这一时期景物的描写还有哪些?

明确:秋果——“淡绿微黄”

枣子红完、栆树叶落

明确:作者的感受——秋的全盛时期

明确:描写景物——西北风、尘沙灰土、果实成熟

(一年之中的Gdeoln Days)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性格。

七.布置作业:

以冬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八.板书设计: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总写

南国之秋:慢、润、淡(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小院秋晨(3)

秋槐落蕊(4)

记叙(五幅秋景图)秋蝉残声(5)

故都的秋秋雨话凉(6-10)

分写秋果奇景(11)

议论:虽国有异,秋感略同;故都之秋,别有深味。(12)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13)

总写

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