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原文及鉴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原文及鉴赏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原文及鉴赏
【导语】: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鉴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鉴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是现代汉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词源,其中“失”也即“漏失”之意。

这一早已脍炙人口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是喻指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处。

而在老子的语境中,这句话的意味则并非如此简单,它是与老子的天道观,以及“人法地、地法天”的思想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老子看来,“天之道”不争攘而善于得胜,不说话而善于应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而善于筹划,这其实即是我们所熟知的“天道自然”观:天道“无为”,但是却“无为而无不为”。

正是因此,天网弥纶万物、极其广大,其网洞虽然稀疏(喻指无为)但却不会有一点漏失(喻指无不为)。

正是因此,老子提醒人们要效法“天”的自然而不妄为,不可争强好胜,否则违反了天道之自然,最终必将受到天
道的惩罚。

在这里,老子显然是如他一贯所坚持的那样,是以宇宙万物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眼光来看问题的。

如果有人为了一己私利而破坏他人、他物的自然和谐状态,那么,这不仅会由于他树立了新的敌人从而反过来对其自身造成消极的影响,退一步说,即使他没有受到可见的惩罚,也会受到“天”所赋予他的那颗良心的谴责。

具体来说,如果我们以现代人的意识来同情地理解老子“人法天”的观念的话,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天”代表了人所生存的原始环境,一方面,人与此环境必然有许多“同构”之处,因而天地万物自然生生不息之理自有人可以乃至应当效法之处;另一方面,天地万物自然生生不息之理亦为人所应当尊重者,惟有如此人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其二,“天”有“自然”义,人“则天”之另一层意思其实就是循着人的“自然性生长倾向”以进,而这种“自然性生长倾向”其实也即是指人最最基本情感和秩序,这种最最基本情感和秩序是人之良心的主要内容,因而“人法天”也即遵循自己的良心本心以动。

其三,“天”有“公”义,这对于人们克去己私、怡然就理具有十分强烈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综言之,老子所谓的“天”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理性的“天”,我们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无法取消上述几个方面的“天”之意义。

由此,人若恣意妄为而不顾天之所命,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生活世界,则必然会遭到这个环境与世界的惩戒,以及自身内在良心的谴责。

老子的“天道”观和与此相关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思想对中国的后世文化发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比如老子的继承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就认为,治理得好的社会是天地自然和谐的,所以他在《原道训》中说:“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

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

”基于此,“天”也就在刘安的治国理论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刘安看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与天地自然和谐直接相关;一般说来,坏的社会必定天地自然遭极大的破坏,反之则“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河不满溢,海不溶波”,自然一派和谐。

所以刘安在《泰族训》中对那些坏的社会的自然天地的破坏作了揭露:“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干乖,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故国危亡而天文变,世惑乱而虹霓现”。

正因为“天之与人有以相通”,所以刘安认为要治国,就必须治“天”——仰天承顺。

于是,刘安就在《本经训》中强调指出,对天地自然一定要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原则“取予有节”。

反之,如果社会治理随处可见“上掩天光”、对天时的逆行,“残高增下”、对物性的倒施,“焚林而田”、对自然的掠夺……按刘安说来是“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春秋缩其和”(《览冥训》)。

这种对“天”(自然)治理的缺失,必然导致天灾,而其时的天灾也必然导致人祸,“民之专室蓬庐,无所归宿,冻饿饥寒死者相枕席”(《本经
训》),其社会就“兵革兴而分争生”(《本经训》),社会将不复存在。

当然,“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有时也极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以至于将其中的“天”视为一种具有人格神话意味的“天”。

比如刘安鉴于对“天”治理的缺失所造成的可怕后果,又鉴于不是任何统治者都能有像刘安这样的治国理念,为了突出“天”之治理要素的重要性,就颇入俗套地将“天”人格化、神(意志)化,以此来警示统治者:不可出于私欲私心倒行逆施,如果不仰承天意,就将必定受到天的报复;《时则训》说的一套就是例证:如秋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有大恐……虽然这种将天人感应(神化)的做法,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安定,其用心可谓良苦;但是,这也极易导致人们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解,道家在两汉之际发展出道教即是典型的一例。

总之,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一语乃是出自对于宇宙万物大化流行之理性的观察,是出于一种博大的宇宙情怀和淳朴的人文关怀。

老子由此所要提示世人的是:循顺自身之善性以进,切不可因一己一时之欲利之念而破坏了天道自然的大局,否则必然受到天道之惩戒、良心之谴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