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干部的“职业倦怠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干部的“职业倦怠症”
作者:王炳权
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10期
【摘要】高标准与严要求的刚性“挤压”、物质利益上的“失落”、“天花板”阻隔与“旋转门”缺失,都是干部“职业倦怠症”的诱因。要客观认识干部的“职业倦怠症”,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治疗干部“职业倦怠症”的灵丹妙药,要关心干部、爱护干部,从根本上消除干部“职业倦怠症”产生的土壤。
【关键词】基层干部职业倦怠工作作风【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会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打不起精神,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职业倦怠症”。这种“症状”又称“职业枯竭症”,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工作态度消极,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工作上的千篇一律,人际关系的驳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等等,都容易让人们身心疲劳,疲劳和厌烦积累起来,反映在工作和职业生涯里,就是职业倦怠。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种“症状”,甚至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有的干部工作没几年就开始“干一行、恨一行”。当“职业倦怠症”向基层干部袭来时,伤害的不仅是个体的职业发展、心理健康,更是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
干部群体是重要的特殊职业群体,也会有职业倦怠,但往往被忽视甚至被误解。干部群体在政治定位上是执政团队和“人民公仆”,绝大多数为中共党员。党组织对干部的要求是严格的,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待也是高的,多数干部对自己也是高要求、高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从党和国家事业的角度,而较少从“职业”的角度对待干部和他们的工作。党员干部干的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但对每一个具体人来说,所从事的工作也是职业,职业的倦怠感对干部来说也是难免的、有害的,应引起足够重视。
干部群体的职业倦怠表现有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作为职业群体,干部的职业感受与其他群体的职业感受基本一致。但由于干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感受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在职业倦怠方面,也存在专属这一群体的具体表现。但在组织和民众对干部相对单一的要求下,干部的“职业倦怠症”往往无法得到重视,或者把其职业倦怠的表现简单地等同于作风问题,在解决方式上不能对症下药,往往适得其反。简单梳理,这些特殊表现有:
“五十九岁”心理。一般意义上理解,“五十九岁”现象专指一些干部在退休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滥权违纪的行为。从职业懈怠的角度观察可见,在广大干部特别是普通干部中,不论工龄长短,都会或长或短地出现一些失落感比较突出、不平衡心理较明显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干部职业倦怠问题上的“五十九岁”心理。主要表现是:工作没有激情,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不踏实”“坐不下来”;熬日子,盼退休。这些表现是阶段性的心理疲劳造成的,可称之为
“五十九岁”心理。这种情况在广大干部群体中是存在的,对个体来说,并不是长期的,而是阶段性的,经过个人的努力调整会有改善。在实际工作中,这种状态是潜在的,往往是个体感受,不到一定程度基本上不会影响工作。
“老同志”心态。在诸多岗位上,按入职的先后,都会有工作时间较长的同志。一般来讲,“老同志”是对工作时间长、贡献大、业绩好的同志的泛称,也是一个表示尊重的称谓,其在制度、要求、规范上并没有例外之处。但问题是,一些干部以“老同志”自居,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往往“靠边儿站”;面对改革创新任务时,总是强调“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君子动口不动手”。仅用作风存在问题还不足以解释此现象。从调研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职业倦怠的一种外在反映,是出于对压力、责任的“恐惧”而选择的“逃避”行为,他们从“老同志”受尊重受优待的氛围里寻找职业“安全感”。久而久之,在不自觉中形成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成为了一种“职业文化”。
被动工作。一些干部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能够比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但工作行为是被动的。部分干部所有的工作都是程式化的:套文件、套规定,请示上级指示,推一步,走一步;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工作中不主动多想深想,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的因素,不会留下自己独特的“痕迹”。这种工作状态,往往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和习惯性动作。干部认真执行方针政策,按上级指示和要求办,贯彻落实和请示汇报,哪个环节也不能马虎,这是组织和事业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干部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广大干部群体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部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在某种程度上都在被动地开展工作。仿佛这样做自己才会感到轻松些,压力会弱化一些。
工作单调、机械、无新意是引发职业倦怠的普遍原因,但还不足以解释干部群体出现的类似情况。干部队伍德才兼备的职业素质要求,较之其他群体的职业素质要求具有特殊性,要高得多,严得多,既要在“德”上过关,还要有真本事。此外,干部的职业较之其他职业也有特殊性,领导、管理和服务一体,对国家社会民众负有重大责任。这两个特殊性给予干部群体很大的压力,会转化为干部产生职业倦怠的特殊原因。具体表现为:
高标准与严要求的刚性“挤压”。我们党和民众对干部的要求始终是严格的,随着事业的发展,要求更趋严格,这些要求都是他们身边的“高压线”,没有转圜的余地。政治上的要求,业绩的要求,纪律上的要求,等等,都是每个干部的行为规范。坊间称干部的职业也是“高危行业”,虽不准确但也有解释力,从某个侧面说明干部的压力是独特的,不容易缓解。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极易引起心理疲劳的。
物质利益上的“失落”。我们一贯强调干部要有奉献精神,要耐得住清贫。从调研的情况看,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物质待遇与工作责任、工作量比,还是比较低的。家庭负担比较重的干部,工资收入甚至不够养老育小。经济压力又会转化为精神压力,使职业的倦怠感增强。这种“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感觉,仅靠思想政治教育去解决是比较困难的,效果也不好。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不仅仅会引发职业倦怠的问题,也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