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以人类语言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和分析对象。
语言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功能、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揭示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注意:实际掌握语言与具有语言学的知识是两回事。
2、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小学:音韵、训诂、文字——围绕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
印度——梵文宗教经籍——为的是传播和阅读古印度宗教颂歌《吠陀经》
古希腊—罗马:逻辑、哲学——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语言,语言研究工作又哲学家来承担
传统语文学的附庸,仅仅为了满足书面阅读需求,仍待独立。
其任务只是给古代留下来的政治、科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作注释,阐释这些经典中的“微言大义”,而不是探索语言规律。
3、伴随经济、文化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增加,语言学开始逐渐走向独立,成为一门以研究语言的特定规律为主要任务的独立科学。
至此,由研究古代经典中的书面语的语文学到全面研究语言的语言学的转变全部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学科发展的转变,往往是伴随着一个群众性的文化
革命运动的胜利而完成。
西欧语言学的兴起——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中国语言学的兴起——1919年五四运动
4、对于语言结构的研究,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语义研究。
二、语言学的分类:以研究对象的差异为依据
1、专门语言学—以某一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
断代的横向研究:共时语言学——现代汉语
上溯的纵向研究:历时语言学——汉语史
2、普通语言学:以人类语言的一般性规律为研究对象——语言学概论
3、应用语言学:以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规律和策略为研究对象——具有跨学科的交叉性:心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病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儿童语言学等等。
三、语言学流派的简要说明
以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的差异为依据。
从一个特点的视角去研究语言的结构和演变、总结语言理论和方法就形成了语言学中各种不同的流派。
1、历时比较语言学: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2、结构主义语言学:
a、创始人:[瑞士]索绪尔——现代语言学之父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区分语言与言语,提出语言是符号系统的理论,并强调对
语言系统进行共时的研究,发出“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号召,
使语言学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对其他科学的依赖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b、三大分支: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c、集大成者:[美国]布龙菲尔德代表作:《语言论》
3、转换生成语言学:
理论奠基人—乔姆斯基代表作:《句法理论要略》《句法结构》
4、系统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韩礼德
四、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语言学研究与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密切关联。
A、哲学——“白马非马”辩
B、心理学——“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辩
C、考古学——甲骨文、籀文辨识
D、文学——文学鉴赏、文学创作的语言要求:“推敲”典故
E、社会民俗学——传统民谣、戏曲的整理
无法脱离对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参考
2、语言学研究与现代的自然科学研究也具有紧密联系。
A、信息论——语言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B、物理学——语音发音的物理现象:音高、音长、音强、音色
C、生理学——语音发音的生理需求:发音部位、动力系统、共鸣腔
D、病理学——失语症的治疗
需要利用、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综上,可以说: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既
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也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
五、语言学的作用
1、学习语言学是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
2、学好语言学有利于维护国家、民族语言的发展与稳定,为国家有关的语言文字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3、学好语言学有利于提高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语言鉴别素养。
4、学习语言学也是为了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对语言应用提出的新要求。
聋哑人的学话失语症的治疗
伴随全球化所产生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迅猛发展
情报学上的信息加密与信息解码
第二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与言语
language and speaking:
语言和言语是两组不同的概念,语言是很抽象的东西,而言语则是具体的,它表现为我们日常所说的、所写的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小王读报老李看书孩子喜欢小说
妹妹写字哥哥打球老师批评学生
这些例子告诉了我们两组重要关系:
材料与规则有限——表达出的句子无限
说话自由——运用什么材料、什么规则说不自由
综上:
说出来的一句一句的话和说话时所用的词与规则是两回事。
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
生的结果。
对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我们必须辨证的来理解:
一方面,语言表现为制约、指导言语的规则;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以言语为前提,其规则又是从无数的日常的言语活动中提炼出来的。
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除了能否制造、利用工具之外,是否有语言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例证:非洲有一个部落以能否掌握语言区分
kuntu(物:新生婴儿)——muntu(人:学会说话的孩子)
注意分析:语言与有声语言的差别,以解释聋哑人的语言问题。
2、语言具有社会性,是组成民族和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
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斗争,协调在同自然力的斗争中、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
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语言,共同的语言是民族得以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
3、从语言的性质看,它是全民性的交际工具,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
分析:语言的全民性与语言表达风格的差异性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常见交际工具:文字,旗语,体态语(包括聋哑人的手语)等等。
那为什么语言才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呢?这要从其他交际工具的缺陷和语言自身的优势谈起。
1、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与语言相比。
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
际工具。
2、旗语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开语言与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
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而语言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旗语等等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3、体态语是指人类在交际中往往能够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和动作来传达某些信息,完成交际任务。
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或动作。
孩子学话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
所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
但这种体态语形式在信息的传达上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能满足交际的所有需求,只能是起一种辅助性的交际作用,以补充语言交际的某些不足,如不够生动、缺乏鲜活感等等。
例析:《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具有交际意义的体态)。
大侄子理解为: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严监生: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理解为: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奶妈理解为: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
——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伸着指头的手还是指着不动
妻子赵氏理解为没了气。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由此可见:体态语等形式在交际表达过程中的作用实际是非常有限的,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清晰易懂。
4、语言作用交际工具尽管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但由于在交际使用上是最便捷、最经济的,因此从人类产生交际需求的一开始,其便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倚重的交际工具。
其他任何交际工具都无法完全替代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四、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归纳起来说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没有阶级性。
与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一般社会现象相比,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比较特殊,它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不会影响语言的本质,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不专属于哪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
注意分析:语言的全民性与语言使用的阶级色彩
语言对于各个阶级是一视同仁的,但是,阶级对于语言却不是漠不关心的。
社会的个别阶级或阶层总是会竭力设法利用语言为自己的阶级服务,在语言上标新立异或人为强制规定,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或与一般人不同。
古代中国:
崩——薨——亡/死/毙
17世纪盛行于法国贵族阶层的所谓“沙龙语言”(“客厅语言”):
日历——未来的记忆;森林——田园的美景;耳朵——智力之门
衬衫——生者和死者永恒的伴侣;
“沙龙”女主人邀请客人坐下时,不说“请坐”,而说“请您满足这把椅子想要拥抱您的愿望吧”
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日常说话,因为太平常、太习惯了,脱口而出,仿佛不感到有使用语言动脑筋的过程。
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一些复杂的问题,就能感到有一个默默自语的过程,而且你还能感到动脑筋时所用的方言或者语言跟你实际说话时所用的方言或语言是一致的。
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
如只没有这种习惯,用外语说话时就得先用本族语把意思想好,然后译成外语再说出来。
这样,说出来的外语就不会流畅、纯正。
总之,不管用本族语思维也好,还是用外族语思维也好,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总得运用一种语言。
可见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观察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个渠道
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电报句阶段——简单句阶段——复杂句阶段
Piaget: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
由此可见:
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与他的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思维活动)就是学说话。
语言可以说是观察人类思维方式的最重要的一个窗口。
三、思维离不开语言的实验依据
人类的语言活动与大脑密切相关。
生理解剖学研究表明表明人的大脑存在区域分工:
大脑左半球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控制语言;大脑右半球则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四、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既然思维离不开语言,那么聋哑人能不能进行思维呢?聋哑人也是能够思维的。
第一,聋哑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分工明确的大脑。
聋哑人不会说话是由于先天耳聋失去了语言能力,这同动物根本不具备语言能力是两回事,决不能把聋哑人不能说话和其他动物不能说话的情形相提并论。
第二,聋哑人不能说话只是意味着他们不能掌握有声语言,而不是说不能掌握其他非语音形式的交际形式,他们通过训练完全可以掌握唇语、手语等交际形式,并用其进行思维。
第三,由于单纯依赖视觉感知的聋哑人的非语言交际形式在信息获得上要比依赖听觉、视觉共同感知的正常人的语言交际形式少得多,因此也必须承认这确实给聋哑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在某些抽象概念的思维与表达上,聋哑人的确有诸多不便。
五、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
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正因为这样,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相同的事物,同一部著作或同一部电影可以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
在国际性的运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了解一场球赛的经过和结果,在紧张关头异口同声地喝彩或表示惋惜。
但是思维能力的全人类共同性不等于各民族想问题的方式都一样,相反,它们之间可以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平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说的就是这种差异,如绘画、建筑、政治生活习惯等等方面。
显然,民族思维方式差异也会表现在语言上,比如:
兄弟姐妹——brother、sister
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夫——uncle
同一条光谱,汉语切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段,英语切成purple, blue , green ,yellow ,orange 六段,还有些语言切成五段、三段甚至两段
综上分析:
我们不能因为人类思维能力的共同性而忽视语言的多样性,也不能因为语言的多样性而断定各民族的思维能力有强弱之分。
六、到底怎样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到底怎样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辩证统一
语言与思维是统一的,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语言与思维又是有区别的,也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特点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1、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形式,思维不可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
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的“身影”。
语言证明了思维的存在,它使思维物质化,并使思维的结果——思想,有可能为别人所感知。
思维作为意识中概括反映现实的过程,必须建筑在词和句子的基础上。
不管思维形式同哪种语言形式相联系,它总要同一种语言形式联系起来,不能脱离语言。
比如“装订成册用于阅读的文本”这个概念,有的民族说“shū”,有的民族说“book”,还
有的民族说“livre”,但它总归是与一个具体的语言形式联系在一起,没有脱离开语言。
2、思维是构成语言单位的必要条件。
只有通过大脑的反映活动,语言单位的形式方面才能与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关系发生联系。
词义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无不有思维活动参与其中。
语法意义则是在词汇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形成更需要思维的参加。
3、语言与思维在功能与结构系统方面差异明显。
思维是在客观事物基础上产生的理性现象,它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是一种反映关系,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语言则主要是以声音为前提的物质现象,它与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代表它们,作为它们的信号或符号。
语言系统是某个语言社团约定俗成的产物,具有民族独特性;而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不存在什么汉族人的思维规律、藏族人的思维规律、俄罗斯人的思维规律,等等,
4、因为人类思维可以与不同的语言形式相联系,人类的语言才变得丰富多彩;也因为人类之间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的各种语言才可以互相翻译,不同语言的民族才能够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