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现代社会心理学源于美国。我国社会心理学研究 20 世纪 20 年代始,现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潘菽、孙本文。我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对象范围:

态度及其改变;社会认知、归因与认知失调;自我知觉和自我意识;动机、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与人际吸引;人际相互作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群体过程与群体行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边缘性学科。

社会心理学演变历程:社会哲学(哲学思辨阶段)、社会经验(经验描述阶段)与社会分析(实证分析阶段)。社会心理学学科独立标志:1908 年罗斯《社会心理学:大纲和资料集》和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标志:1924 年奥尔波特(之父)《社会心理学》出版。

1920 莫德——群体实验。1928 瑟斯顿——态度测量法。1934 莫雷诺——社会测量法。

1935 谢里夫——似动错觉研究社会规范-从众。1938 勒温——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

20 世纪 30 年代前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学科制度化和学科合法化的建构时期。

20 世纪 39 年代-50 年代,集中关注的是态度和态度测量的研究、场的研究、社会学习和模仿研究。

施瓦茨——个体在做出判断时,情绪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的来源。蔡肯——社会认知双过程模式。

巴伦——良好的群体构成是减少某些不良社会心理现象的重要因素。

米切尔与德拉梅特——态度的激活、态度的特性、行为的情境设定是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变量。

1963 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会成立。1977 米格莱姆——服从实验-伦理争论。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

社会化类型:

基本社会化(早起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交际语言、认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社会文化和价值标准内化,行为和评价系统建立,承担和扮演角色,形成初步人格特质。

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继续学习

再社会化: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生活环境改变或强制性再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社会化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社会化;行为规范社会化;生活目标社会化。

社会化影响因素:

主观——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客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2004 俞国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为社会认知、自我发展、道德发展、性别角色、同伴关系、依恋关系、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及父母、学校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等。

角色特征: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

角色规范是社会影响个人的重要中介环节,是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角色期望是形成社会结构与角色行为之间关系的桥梁。

角色期望性质:反馈性质;强化性质。

角色知觉正确性影响因素:对角色社会期望的明确程度;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社会环境变化。角色观念形成阶段:拒绝角色观念;承认角色阶段;接受角色阶段。

角色冲突类型: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外冲突。

角色协调方式:合作;转移;顺应。

性别角色发展:性别概念发展(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性别角色观发展;性别化行为模式发展。

社会动机和自我知觉

动机理论:

【弗洛伊德-性欲力学说】本能论—人的行为由各种本能欲望所驱使,尤其是性本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求。

缺乏性动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成长动机:自我实现需要。

是人的基本需要,并由低到高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个体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是一种随生物进化而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

最高层次的需要是高级需要,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

较低层次的需要优先于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它们对行为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个体就会将注意力投向更高层次的需要,使之成为引导个体行为的动力。

动机分类:

【内在动机(好奇、好胜、互惠)】和【外在动机】两者关系:此消彼长,相互促进,“过度辩护效应”。

【成就动机(成就需要)】和【亲和动机(需要、本能、学习)】

麦克兰德:成就动机高,选择难度大,风险性高的工作,喜欢承担责任,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阿特金森:求成功动机,避失败动机。习得练习。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莫瑞TAT。

沙赫特:“焦虑亲和假说”,由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经历过不安的人亲和倾向更强。自我意识建立的基础:人格。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自我知觉。

人格结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从性;冲动-沉思型;同时性-继时性)。

人格形成与发展: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观。班杜拉—社会学习观。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塑造功能形成典型人格;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行为的社会意义决定了对顺应的要求;社会文化变迁导致人格变化。

自我观研究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阿德勒(创造性自我);沙利文(人际关系理论,自我系统)。

【罗杰斯现象学理论】罗杰斯(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社会认知观】凯利(个人构念理论,详查-预断-控制);马库斯(自我图式理论)。

【智能三层次理论】(环境指向系统、自我指向系统、加工系统)

自尊:基于自我评价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并要求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尊重的情绪体验。

自尊高低影响因素:生活中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到的信息;内部标准。

自我意识特征: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统一性。

自我意识结构:

威廉·詹姆斯: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罗杰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希金斯: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时蓉华: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自我提升相关研究:与心理健康;与生理变化;与自尊;与成绩;与文化。

态度及其转变(简答)

态度:心理倾向;具有对象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组织性和结构性;社会性。

态度 ABC 结构:

认知成分:由个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性质的笼统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印象,即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好看法。

情感成分:个体对某一社会事物的情感反应,带有浓厚的情绪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情绪体验。

行为成分:个体对某一社会事物的外显行为或行动,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情境下产生的,是个体对目标采取行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一个人对认知对象所持有的行为倾向。

三个成分间相互依存,协调一致;赞成或反对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双向影响;态度实在特定情境下才与实际行动发生联系。

“双重态度模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态度功能:顺应功能;认知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

态度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

态度形成发展理论:

【学习理论】情绪与事实的结合引起态度发展和转变,态度是条件反射塑造的。

【认知理论】平衡理论(P-O-X)、一致性理论。论寻求综合性认知体系,保持行为与认知平衡

【功能主义理论】将态度与个体内在需要联系起来。

海德的认知结构平衡理论:1958 提出认知一致性概念,以此为核心阐述认知结构平衡理论。

假设这样一种认知情境:由 P、O、X 组成,P 是认知主体,O 是作为 P 的认知对象的个体,X 是与 P 和 O 都有特定关系的事物、现象、观点或人。

当 P、O、X 三者和谐一致时,认知主体的认知系统就达到平衡状态——认知一致性;当不能和谐一致时,就处于不平衡状态。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个体会产生一种心理驱力,驱使其转向平衡,否则,个体心理就会处于紧张状态,形成不平衡的张力,导致认知结构的重组。

平衡状态:三者全为肯定,或二者为否定,一者为肯定;不平衡状态:三者全为否定,或二者为肯定,一者为否定;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人们就会改变对 O 或 X 的态度获得新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