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域经济 PPT课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术语
综合经济区 经济特区 城市经济 科技工业园区
思考题
1.论述国内综合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 2.分别阐述经济特区的基本类型。 3.为什么说乘数是城市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 4.论述科技工业园区的互动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1998
[2]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第二节 特区经济
一、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
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 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1.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 2.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3.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 4.加快特定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开发的速度,形成新的
第三节 城市区域经济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1.测度指标
就业量、国民收入
2.城市经济增长测度指标的提出
用就业量测度的原因:
(1)城市就业量与人口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2)就业量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生
产函数:
Y=f(L,K,T) Y为总收入;L为就业量;K为资本;T为技术
可见总收入(经济规模)即成为就业量的函数。
(3)经济基础模型将城市经济分为向域外提供产品、劳务
的基础部门和只向城市内部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非基础部门。
二、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是指引起城市经济增长的城市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影响的共同作用方式。 1.城市基础模型
(1)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二分法 基础部门:指那些向城市域外“出口”产品和劳务从而为城 市带来收入的部门。 非基础部门:指那些只为城市域内的市场而生产的部门。
(2)乘数(multiplier)
M=T/B
M为乘数;T为城市总就业量;B为基础(出口)部门就业量 (3)乘数与城市规模
ΔT=T/B×ΔB
乘数T/B是一个常数,但在实际的增长过程中乘数是变动的
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乘数会变大。 (4)乘数的计算 (5)对城市基础模型的评价
细节:乘数稳定性、城市出口收入外其他收入作用
产率的提高:
G=S/C
G为产出增长率;S为储蓄率;C为资本产出比率
(2)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供给基础
供给基础是指城市内部供给方面增长的决定因素,即城市经 济的生产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
总产出的决定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均衡点的位置:
S1
P
S2
D1
Q
可见,供给曲线的右移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 当企业和居民在城市间的移动达到均衡时,它取决于
2.主要任务:合理划分、界定各个层次的经济区域的地域 界线,全面分析评价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指 明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总格局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确定各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重点,重点确定 各经济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经济区域内综合发展方案, 阐明各经济区域的经济结构特点。
二、经济区域的划分 1.区域的类型划分
社,2000 [4]卢进勇,朱希彦.国际经济合作与投资理论和实务.北京:中国
审计出版社,1997
6.旅游型的经济特区
7.综合型的经济特区:兼有前面几种经济特区的特点和功 能 ,如巴西马瑞斯自由贸易区和我国已设立的五个经济 特区。
四、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1.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回顾
2.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1)经济特区的数量增长迅速 (2)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大量涌现 (3)占地面积大、功能齐全的综合型经济特区有新发展 (4)科技型经济特区蓬勃发展 (5)经济特区的类型日渐增多 (6)跨国经济特区开始出现 (7)经济特区对一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 • 当这种均衡被打破时,它取决于企业和居民的移入。 (3)供给基础Fra Baidu bibliotek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计量
1976年,D.西格尔(David Segal) G=f(K,L,N)
其中,G为大都市区域的总产出;;N为大都市区域的总人口。
这种生产函数可以用来研究聚集经济在城市经济 增长中的作用。
第四节 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
主要根据国家领土 大 小,区域自然、经 济 条件的差异和生产 力发展水平来确定。
三、经济区域划分的原则 1.类型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以省、市、自治区为基本地域分类单元; (2)经济发展阶段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3)产业结构特点、功能和发展方向的相似性; (4)划分结果显现空间地域的不连续性,允许同一类型经济
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
重点问题 ● 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 ● 特区经济 ● 城市区域经济 ● 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
第一节 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 第二节 特区经济 第三节 城市区域经济 第四节 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
第一节 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
一、经济区域划分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揭示各经济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指 出各经济区域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建 立符合区域比较利益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推动区域经 济发展。
(1)类型经济区 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
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 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
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合理分配资金,并针对区域具体 情 况制定和执行区域发展战略。
局限性:同一区域的内部缺少经济发展上的互补性
(2)综合经济区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为脉络,上下
级城市密切联系,可以为实现更高级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 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目的:
•使系统中各个区域都能有计划地建成结构合理、联系密切、 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以便最大限度地取得聚集经济效益; •使各个区域都有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其地区域一 道,分工合作完成全国国民经济总的发展任务。
2.分级综合经济区划分
(3)市场选择机制 (4)“政、产、学、研”互动机制
市场化特征 网络化特征 2.形成五个特征 国际化特征 信息化特征
制度化特征
3.政策建议
(1)改革产权制度,形成人才激励机制 (2)改善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的筹集与退出机制 (3)调整产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强化“政、产、学、研”间的合作与联合 (5)大力推动创业中介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体制等
一、建立科技工业园区的意义 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台湾省的新竹
•对地区经济、国家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强烈的拉动作用 •具有人才、科技、知识优势
二、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发展应围绕科技园区总体发展目标 2.产业发展应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产业发展应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
三、科技工业园区的政策与机制 (1)人才激励机制 (2)要素流动机制
区在不同区域出现。
2.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1)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 (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
(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 (6)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 (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
批判: 尖锐:需求指向模型对城市经济是指的理解是根本错误、 对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们相互决定关系的结论错。
(6)城市基础模型的应用 其实际应用,主要集中于规划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
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
2.城市经济增长机制中的供给方面
(1)供给方面研究的意义 :仅有需求方面的阐释不足以全面认 识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投入的增加和生
与贸易。 2.工业型的经济特区:吸收国外资金与技术在区内投资设厂。 3.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外可在区内从事贸易活动,也可从
事投资生产等工业方面的活动。
4.科技型的经济特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区内投资设厂,集中 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及其产品。
5.金融型的经济特区:在国际资本融通的税率、管制、保密和 服务等方面提供比区外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条件。
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形成吸纳和辐射作用 5.获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二、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完善的基础设施 3.优惠的经济政策 4.完善的法律制度
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三、经济特区的类型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