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及进展

油气成藏期分析方法及进展

收稿 日期:0 8 1一 1 2 0 — 0 O
油 笺成 藏期分析方法及 进展
高 辉 , 文 中, 韩 李鲜蓉
( 两北大学地质学 系, 陕西 两安 , 10 9 70 6 )
摘 要 : 述 了传 统 的 油 气成 藏 期 分 析 方 法 的概 念 及 其 局 限 性 , 绍 了 油 气 成 藏 期 分 阐 介
动的影响 。 22 有 机 岩 石 学 方 法 .
般都不 同程度地经历过构造抬升运动 , 成油藏巾的溶解气体 j构 造 造 = I i l
抬升 而散 欠 . 凝析气 藏也往往因构造 抬升而发生反 凝析作用 , 从而使 油 气藏最初形成时的饱和压力或露点压力 以及相 态特 征发生改变 ; 另一方

对地质年 龄 , 分析 对象包 括石英 和方解 石等各 类胶结 物 。流 体包裹 体 形成期次是反 映油气运移 充注历史 的最 好纪录 ,准 确进 行包 裹体的 分期是确定油气藏 形成期 的芙键 。通过包 裹体均一 温度确定成藏 时间
和期次要对地层埋 藏史和 热史恢复 ,同时要注意地层 流体场及 构造运
该方法 主要是利_ 包 裹体的类型 、 } } j 分布特征 、 均一温度及 寄主矿物 的形 成时 间序列和期 次等来确 定流体 包裹体 的形 成期 次, 进而 确定其反映 的油气 战藏期 次。 流体 包裹体定年 分析可分 为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相 第 对定年 , 主要是应州储 层流体包裹 体均一化温度 、 藏史与 热演化史两 埋
析方 法的新进 展 , 主要 包括流 体 包裹体 法、 有机岩石 学法、 同位素年代 学法 、 磁性矿 物 古地磁 学法、 储层沥青和油藏地球化 学法等 , 中许 多方法属 于“ 其 反演” 基本 实现 了由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特别是近20 年的时间里,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势,对油气成藏过程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油气成藏条件(生、储、盖层等)的研究,无论从方法、手段和理论上,已基本上成熟和完善。

(2)成藏过程,成藏期次的研究,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历史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史、沉降史、热史及成岩史研究,开展了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分析、油藏地化分析等大量研究,对油气成藏有了相当的认识。

(3)成藏动力学,即油气运移与聚集研究,结合地压场、地温场和地应力场开发了大量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定量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油气系统分析,这是一项新兴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把油气藏的各种地质要素(生、储、盖和上覆岩层)和地质作用(油气生运聚作用和圈闭形成作用)纳入统一的时空范围内综合考虑,强调彼此间的配置关系,从而弄清油气分布规律。

下面分别以“三场”与油气的研究、成藏史研究、含油气系统研究、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以及盆地模拟技术等五个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1、地温场与地压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油气成藏机理的各种因素研究中,通过研究古地温、热史、地层压力、地应力与油气形成的关系,揭示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地压场是指一定地质空间范围内地层压力及其分布特征,一般由正常压实带、异常高压带、异常低压带组成。

地温场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温场与烃源岩空间匹配关系,热史与烃源岩演化之间的关系。

由于地温与地压的密切关系,有人把地温、地压系统在垂向上看成是叠合式温压系统,这种叠合式温压系统以可分为高压型和低压型两种。

地温场、地压场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对油气藏形成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目前,石油地质学家们都趋向于对“三场”进行综合分析。

尽管“三场”相互关联,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摘要:对前人在油气成藏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主要在成藏基础理论、油气输导体系和异常压力与油气关系等3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这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且全面的调研,并提出了在各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难点。

关键词: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

许多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目前仍停留在推理阶段,严重地影响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预测油气藏的准确性,制约着许多盆地(或区带)的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

因此,需要从典型沉积盆地和典型区带的实际油气藏解剖分析出发,采用系统的、动态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将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物理模拟技术模拟相结合,综合考虑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过程,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

1 成藏基础理论研究进展Dahlberg在Hubbert流体势理论的基础上,将流体势理论与石油勘探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出了LVZ法则;England等(1987)建立了独立二相、二维(侧向运移、垂向运移)、基于流体势和达西定律的渗流运移模型,研究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

同时国内也进行了二维三相(二相)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Hunt(1990)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统一研究,提出了“流体封存箱理论”;张义刚(1991)建立了封存箱内渗流成藏、对流成藏和封存箱外涌流成藏三种油气成藏模式。

含油气系统理论(成油系统)提出了研究油气藏形成时必不可少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以及合适的时空匹配,对指导油气勘探研究工作指出了新的思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征[1]。

其核心是“源”,对单源成藏效果较好,但对于多源多期成藏的叠合盆地应用效果不理想。

成藏动力学(系统)包括成藏动力学条件和动力学过程和结果,核心是研究油气等流体的运移和聚集的动力条件和过程。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contents
目录
• 油气成藏期概述 •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 油气成藏期研究应用 • 油气成藏期研究展望
01 油气成藏期概述
油气成藏期的定义
总结词
油气成藏期是指油气在地下形成并聚集的时期,是油气形成和分布的重要控制 因素。
详细描述
油气成藏期是指油气从生成到运移聚集的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段。这个过程 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以及最终形成的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
实验模拟法
总结词
通过模拟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过程,推断油气成藏期。
详细描述
实验模拟法通过模拟地层条件下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过程,了解油气成藏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关 系和演化规律,从而推断油气成藏期。该方法在室内实验条件下进行,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 。
03 油气成藏期研究应用
油气勘探
01
总结词
通过分析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信息,推断油气成藏期。
详细描述
地质分析法是油气成藏期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主要通过分析地层序列、沉积相、岩性组合、构造特征等地质信 息,推断油气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聚集,从而确定油气成藏期。
地球物理法
总结词
利用地球物理技术探测油气藏的物理 性质,推断油气成藏期。
油气成藏期的影响因素
总结词
影响油气成藏期的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 等。
详细描述
地质条件如地层厚度、岩性、地层压力等,构造运动如断裂 、褶皱等,气候变化如海平面变化、水文条件等,这些因素 都会影响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从而影响油气成藏 期的形成和演化。
02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地质分析法
需要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 技术方法,建立统一的研究平台和标 准,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_以塔里木盆地为例_庞雄奇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_以塔里木盆地为例_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12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39 No.6 649 文章编号:1000-0747(2012)06-0649-08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庞雄奇1,2,周新源3,鄢盛华4,王招明3,杨海军3,姜福杰1,2,沈卫兵1,2,高帅1,2(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6CB202308;2011CB201100)摘要: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

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

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图6表1参38关键词: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多要素匹配;构造变动;晚期成藏效应;相势源复合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and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uperimposedbasins, China: Take the Tarim Basin as an examplePang Xiongqi1,2, Zhou Xinyuan3, Yan Shenghua4, Wang Zhaoming3, Yang Haijun3, Jiang Fujie1,2,Shen Weibing1,2, Gao Shuai1,2(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2. Research Center of Basin and Reservoi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3. PetroChinaTarim Oilfiel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 4.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Abstract: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in the Tarim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ource-reservoir-caprock combinations, multiple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and multicyc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reservoir forming theor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and predicts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ur major progresses were made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 study: (1) widely-distributed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were discovered; (2) the genesis model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built;(3)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revealed; (4) the evaluation models for superimposed andtransformed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y tectonic events were proposed. Function elements jointly control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the superimposition and overlapping of structures at later stage lead to the adjustment, trans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at early stage. The study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superimposed basins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1) the study on modes of controlling reservoir by multiple elements; (2) the study on composite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mechanism; (3) the study on hydrocarbon reservoir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prediction models, which has mor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ep intervals in superimposed basins.Key words:superimposed basins;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multiple element combination; tectonic event;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ffect; facies-potential-source combination0 引言中国大陆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具有板块面积小、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地质特征[1]。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进展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进展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进展魏冬;王宏语【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1(018)005【摘要】油气成藏年代学是通过传统地质学分析、流体-岩石作用测年及裂变径迹测年等方法研究油气成藏过程的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能够有效揭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从而有助于圈闭的优选和评价.传统地质学分析法主要依据含油气系统中生、储、盖、圈、运、保等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对油气成藏期次作出定性判断.流体-岩石作用测年法则借助当代实验技术实现油气成藏期次的精确测年.油气成藏年代学将传统地质学分析法与流体-岩石作用测年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传统地质思想与当代测试技术、定性与定量、正演与反演的结合,多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客观、准确地恢复油气藏形成演化史.同时,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应当借鉴金属矿床成矿的研究思想和实验技术.【总页数】5页(P18-22)【作者】魏冬;王宏语【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相关文献】1.油气成藏时间研究方法综述 [J], 肖娟娟;季汉成;贾海波;陈亮;李嫣然2.对沉积盆地的油气成藏相关问题和研究方法的探讨 [J], 张影3.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J], 陈红汉4.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及其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一)--叠合盆地划分与研究方法[J], 金之钧5.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J], 赵靖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不整合是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地层缺失所呈现出的一种不协调的接触关系, 代表着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和剥蚀事件,是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产物
(Adams F D,1954;程日辉等,1998),也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
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早在1788年,James Hutton观察位于陡倾斜志留纪地层之上红色砂岩时, 首先认识到这种不协调的地层接触关系,并称为“原生地层和次生地层的连 接”,威乐(Werner)把这种现象称作“偏离正规的层序”,杰明逊 (Jamenson)从宗教用语中得到启发,将这种不协调的地层关系称为不整合 (unconformity)。
一、不整合结构特征与成藏作用
2、不整合类型
1981年,Bally 在 研究被动大陆边缘地质 特征时,依据上、下地 层沉积相及构造特征的
差异,提出破裂不整合
的概念(breakupuncon formity) 。
一、不整合结构特征与成藏作用
2、不整合类型
震积岩研究中将地震扰动层与上覆的滑来震积层之间的 一规模不等的接触面称为震积不整合( Seilacher ,1984)。
一、不整合结构特征与成藏作用
2、不整合类型
Brown L F和 Fisher W L于1979年从层序地层学的观点,根据反射 终止与不整合面的关系,将不整合划分为侵蚀型和沉积型两类,并把削 截称为侵蚀型不整合,而将上超、顶超和下超归为沉积型不整合。 Visher S(1984)从描述的角度曾将不整合分为:间断、假整合、 侵蚀不整合、准整合、角度不整合、非整合和超覆不整合等7种类型。
水的深度等因素(刘波等,1997;付广等,2001)。
一般气候温暖潮湿、地形突起、表面裂隙多的地带,其 厚度可达几十m,甚至几百m(白玉雷等,1992)。付广等 (2001)将这种基岩风化壳在纵向上自下而上分为崩解带、 淋滤带、水解带等3个带,其中储集性能好的是淋滤带。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1.1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由于包裹体测试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流体包裹体作为地球化学的一种手段,已广泛用于矿床学等领域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而包裹体在沉积学及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只有十几年的历史。

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在测定古地温、探讨油气演化及生油岩的评价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1.2原理流体包裹体是在矿物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中的成矿流体。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储层中广泛分布,按其相态可分为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和气液包裹体;按其成分可以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

油气包裹体是油气在储集层中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被储集层的成岩矿物所包裹而形成的,储集层中的油气包裹体存在反映了在地质历史时期储集层油气充注事件。

伴随生烃盆地的演化,形成的有机包裹体的类型、特征等不断地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根据有机包裹体的演化特点可以确定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和油气的形成阶段。

在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烃类包裹体的荧光色不能作为区分期次的主要依据,因为许多情况下荧光色与包裹体形成过程的分异作用有关。

在实验室将气液包裹体置于冷热台上加热至气相消失,再恢复成均一液相时的温度称为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以成岩矿物次序为基础,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试,结合储集层的埋藏受热史,可确定流体包裹体形成时储集层受热的温度,以及相应的埋深和地质时代,从而判断油气充注的时间。

1.3具体实例说明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气藏为例,用流体包裹体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

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并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试,进行油气藏成藏期的分析。

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英南2井气藏多为气态烃包裹体,大部分存在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集中且接近现今井温,对比埋藏史得出:天然气是在近10Ma时一次性充注成藏。

英南2井是一个油气藏,在侏罗系、志留系和奥陶系共发现了59层累计厚度达451.5 m的油气显示,在侏罗系井段3624.80—3667.56 m不仅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而且获得了低产凝析油,但未钻遇任何烃源岩。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_郝芳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_郝芳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郝 芳1,2,邹华耀2,王敏芳1,杨旭升2(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湖北武汉430074;2.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摘 要:随着地质工作者刻划和认识地下地质体构成、结构的能力及研究和预测沉积盆地能量场(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及其演化能力的不断提高,以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为核心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①证实了油气的优势通道运移并初步揭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微观和宏观控制机制,从而使基于油气运移路径三维预测的油气藏定位预测成为可能;②证实了幕式快速成藏过程并初步揭示了幕式成藏的驱动机制、有利场所和地球化学识别标志,突破了油气成藏是一个缓慢渗流过程的传统模式;③深盆气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取得了进展,从而突破了背斜成藏的传统观念,使“向斜”(盆地凹陷区)成为一些盆地寻找大型天然气藏的重要场所。

沉积盆地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保存条件、活动构造背景下油气晚期快速成藏过程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

关键词:油气成藏机理;优势通道运移;幕式快速成藏;深盆气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49(2002)04-0007-08 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是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源岩生成的烃类在输导格架和能量场(包括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共同控制下的自然流动过程[1]。

由于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的改进、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不断发展、各种模拟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的引进和完善及断裂流体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2~9],地质工作者认识、刻划地质体和输导格架的能力大大提高[10]。

与此同时,由于沉积盆地温度场[11~13]、压力场[14~17]控制因素研究的进展及温度场、压力场和应力场正演和反演分析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地质工作者研究和认识沉积盆地能量场及其演化的能力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沉积盆地流体的流动和油气的运移成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核心。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进展(侯读杰)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进展(侯读杰)

英文文献(10篇)
K - Ag dating of illite in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he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migration of oil anddiagenesis in petroleum reservoirs Fluid inclusions in sedimentary and diagenetic systems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 程综合分析方法(赵孟军)
该文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 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 早期主要从生、储、盖、运、聚 保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 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 与烃源岩生排烃史来推断油成藏期次和过程; 近年来随 着科技的进步, 油气成藏期的正演分析方法, 如对构造演 化史、圈闭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精细, 相应地深化了油气成藏条件、期次和过程的认识; 同时, 依靠成藏化石记录方面的成藏期定量数据分析可 以示踪油气成藏期次和过程。
论文主要论述了流体包裹体在沉积和成岩系统中的作用。运用成岩矿物中 的流体包裹体可以解决在沉积地质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diagenetic processes important for each environment
汇报内容
1 2
文献调研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方法 成藏期分析新方法进展 油气成藏期研究技术路线
油气成藏期次方法探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指导老师:侯读杰
汇报内容
1 2
文献调研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方法 成藏期分析新方法进展 油气成藏期研究技术路线
3 研
4
文献调研
中文文献(21篇)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及进展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及进展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及进展摘要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后而形成。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之中,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界面。

只有油聚集的称油藏;只有天然气聚集的称气藏。

油气藏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时,称工业性油气藏,否则称非工业性油气藏。

工业性和非工业性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油气资源丰富程度及工艺技术水平。

关键词:三个阶段;来源;运移;进展1、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第一阶段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1)在1861年怀特提出的早期背斜学说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石油勘探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藏形成的背斜学说。

在“背斜圈闭理论”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非背斜圈闭理论”,进行了早期的石油圈闭分类,分析了油气藏形成的具体地质条件。

(2)通过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流体势的概念,并根据流体势分布断地下油、气和水的运动方向,解决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问题,将油气成藏过程作为动力学过程,从而使油气成藏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随着国内外石油勘探的广泛开展,证实了陆相成油理论,促使地质学家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石油的生成和聚集,研究油气成藏机理。

1.2 第二阶段本阶段是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的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主要表现在:(1)有机地球化学在烃类生成、成熟和初次运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定了有机质类型、丰度、演化,对成烃和排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

(2)研究了成藏过程中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机理,在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阻力、运移通道、方向、距离以及运移时间和运聚效率等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油气成藏期研究新进展

油气成藏期研究新进展

油气成藏期研究新进展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金之钧【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5(026)003【摘要】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是从生、储、盖、运、聚、保等参数的配置,根据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烃史及露点压力法作出的.但基于中国多数含油气盆地隶属叠合盆地的特性,具有多烃源层、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成藏,多期破坏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并运用了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借助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伊利石K-Ar测年、储层沥青和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确定成藏期的新方法,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定期)研究到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转变,可以较准确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同时,鉴于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成藏期研究工作中仍需要重视基础地质工作,传统方法(圈闭形成期、生烃史)是进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与地质背景相结合,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是今后油气成藏期研究的发展方向.【总页数】6页(P271-276)【作者】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金之钧【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相关文献】1.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油田为例 [J], 李荣西;席胜利;邸领军2.渤海海域古近系油气藏高含量CO2的成因及成藏期研究:以秦南凹陷Q油气田为例 [J], 田立新;杨海风;王德英;王波;王粤川3.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J], 赵靖舟;戴金星4.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及主成藏期 [J], 陈红汉;李纯泉;张希明;陈惠超;林忠民5.油气成藏期输导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J], 张永波;刘明杨;相加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陈红汉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07(028)002
【摘要】总结了国内外主要油气成藏定年技术和方法,并对其优、缺点做出了评述,认为油气成藏年龄确定已由过去的地质间接确定方法为主,发展到今天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直接测年的新阶段;其中,在配备电子倍增器和UV激光纯化系统的高灵敏度质谱仪上,开展流体包裹体与自生钾长石Ar-Ar定年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微区、微量和多期次油气充注精确定年,对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建模和次生油气藏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不仅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而且需要发展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成岩矿物定年和多种定年结果相互验证,为正确揭示不同盆地油气成藏年龄提供可靠依据.
【总页数】8页(P143-150)
【作者】陈红汉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3
【相关文献】
1.西斜坡地区油溶释放气成藏条件及特征分析 [J], 王言英;李永军
2.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进展 [J], 魏冬;王宏语
3.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m)油、气成藏和潜力分析 [J], 滕吉文;马学英;董兴朋;杨辉;宋鹏汉
4.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J], 赵靖舟
5.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例 [J], 赵贤正;蒋有录;金凤鸣;刘华;杨德相;王鑫;赵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是指地下岩石中的油气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储集体系。

油气成藏条件主要包括油源、储集空间、封盖层和构造。

储集空间是指油气储集的空隙和裂缝等空间。

主要包括孔隙、裂缝和岩石微孔等。

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可以储存油气。

孔隙的形成主要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方式,物理孔隙是指由于岩石破碎、溶解或侵蚀形成的空隙,化学孔隙是指由于水溶液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形成的空隙。

裂缝则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空隙。

岩石微孔是指由于岩石本身的孔隙和裂缝,形成的微小空隙。

储集空间的发育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封盖层是指位于油气储集体系上方的密封岩层,可以阻止油气从储集层向上逸散。

封盖层主要由泥岩、盐岩和非透水的火山岩等构成。

泥岩是常见的封盖岩,因其细粒、高含水量和低透水性,可以有效地封闭油气。

构造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构造是指地质上的断裂和褶皱等地壳运动形成的现象。

构造提供了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以改变油气储集体系的形态和分布。

常见的构造包括隆起构造、凹陷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隆起构造是指地壳上升形成的凸起,常见于造山带和构造抬升区。

凹陷构造则是指地壳下降形成的凹陷,常见于沉积盆地和地台。

断裂构造则是指地壳断裂形成的裂隙,常见于边缘地带和断裂带。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等方面。

油气生成是指有机质经过热解作用生成油气的过程。

油气的生成与地热条件、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向储层运移的过程。

油气的运移主要依靠渗流和扩散等物理过程,主要受到岩石渗透性和地层压力等因素的控制。

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储集层中聚集形成储集体系的过程。

油气聚集主要依靠构造陷落和油气性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技术和地质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油源方面,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对应生成的油气类型不同,不同成熟度的有机质可以生成不同程度的干气和湿气。

成藏年代学研究文献综述

成藏年代学研究文献综述

成藏年代学研究文献综述班级:专业:姓名:成藏年代学研究是多含油气系统、多运聚期次复杂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的难点,同时也是认识油气藏成藏模式、分析油气富集规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为成藏模式和油气富集规律只有建立在正确的时空格架下才有意义。

成藏年代学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也是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开始在国内外取得重要进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析技术和研究方法。

特别是随着流体包裹体方法与储集层中自生粘土矿物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引入,成藏年代学研究开始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研究向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重要转变,进而为成藏年代学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国内外在天然气成藏年代学研究中应用的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众多,主要有:圈闭形成时间法与生排烃史方法、饱和压力一露点压力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同位素测年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⑴圈闭形成时间法与生排烃史方法传统的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根据圈闭形成时间、生排烃史分析来确定成藏年代。

这些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一般只能给出大致的成藏时间范围或者成藏的最早时间,而无法确定具体的成藏年代。

而且,研究的对象也并不是油气藏本身,而是基于圈闭发育史或生排烃史对成藏时间的外推,因而属间接的成藏期研究方法。

但若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法仍可提供十分有用的成藏年代信息。

特别是在与成藏有关的各种地质事件(如构造变动、圈闭形成、生排烃事件等)均发生于很短地质历史时期内的情况下,或者当其它方法所确定的成藏年代存有争议的情况下,圈闭形成时间法等仍具有重要意义。

⑵饱和压力一露点压力法饱和压力一露点压力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

该方法较圈闭时间法和生排烃史方法在成藏年代学研究方面明显进了一步,属直接研究油气藏的一种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

根据公式计算,饱和压力一露点压力法可以确定出油气藏成藏时的埋深,结合埋藏史即可确定出具体的成藏年代。

油气成藏期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期研究进展

油气成藏期研究进展
高岗;黄志龙
【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
【年(卷),期】2007(18)5
【摘要】综述了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方法,认为综合分析法是今后油气成藏期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根据不同研究方法的原理和研究对象的不同,把油气成藏期的研究
方法分为构造演化史法、烃源岩演化史法、油气藏饱和压力法、储集层成岩作用法、储集层有机岩石学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等;各种方法中又有几种或多种分析手段;各
种方法均是从不同的侧面阐明油气的成藏期次,各有优缺点;在进行具体成藏期研究时,各种方法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进行综合分析。

【总页数】6页(P661-666)
【关键词】油气藏;成藏期;流体包裹体;油气地球化学
【作者】高岗;黄志龙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及主成藏期 [J], 陈红汉;李纯泉;张希明;陈惠超;林忠民
2.伊利石K—Ar定年法确定油气成藏期研究进展 [J], 马团校;任战利
3.泌阳凹陷梨树凹区块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 [J], 罗家群;蒲洪果;李丽娟;朱伟鸿;钟家国
4.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例 [J], 赵贤正;蒋有录;金凤鸣;刘华;杨德相;王鑫;赵凯
5.油源断裂油气成藏期优势通道输导能力综合评判方法及其应用 [J], 袁红旗;魏鸣禄;于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新进展

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新进展

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新进展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成为了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内地,沉积岩是油气资源的主要富集层位,因此研究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首先,在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孔隙特征和储层特性是关键领域之一。

孔隙是油气储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孔隙类型、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参数,可以更好地理解油气的储集与运移规律。

目前,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发现,孔隙类型多样化,主要有溶蚀孔、裂缝孔和颗粒孔等,其中溶蚀孔是重要的储层类型,对于油气富集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科学家们通过对储层孔隙度的研究,发现沉积环境、岩性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对于孔隙度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新的发现为内地沉积岩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次,地层构造与动力学研究也是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

地层构造是沉积岩油气成藏的基础条件,研究地层构造对于准确预测和评价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通过对内地沉积岩地层构造的研究发现,古构造对于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古构造发挥了控制油气生成、富集和运移的重要作用。

此外,内地沉积岩的动力学研究也是研究油气成藏规律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内地沉积岩的剪切强度、应力场特征等动力学参数,揭示了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与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相关的新技术与方法也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进展。

在井外地震勘探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技术方法,如井外地震剖面解释方法、岩石物理方法等,有效改善了内地沉积岩油气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脱胎于传统地震勘探的地震属性技术和层析成像技术等也加速了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

这些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为内地沉积岩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渠道,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沉积相及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沉积相研究现状相这一概念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的,并认为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 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研究中,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使用。

20 世纪以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岩石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而广为流行,对相概念的理解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把相简单地看做“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观点则把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语,认为相即环境;还有人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

一般地,沉积相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能够反映特定的环境或过程的沉积产物。

实际上,对沉积相的含义有各种理解,由此造成有关术语的不尽相同的用法。

或指沉积产物的外观,或指其成因,或指其沉积环境,或表示具有成因意义的沉积产物的综合特征等等。

所有基于这些理解而从不同角度(如沉积构造、成分、化石、介质乃至颜色等等)定义的各种术语,都被普遍地使用。

作为科学研究,相的定义应当是客观的,然而被定义为某种“相”的沉积产物在反过来推断其过程时,又难免带有主观色彩。

换句话说,人们可以从理论上或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出相当完美的某种过程或环境产生的特定产物,但是在自然界观察到的实际产物就很少能与理论上的模式吻合得那样完美。

除了观察、测量等方面的局限性以外,沉积产物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乃是其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沉积物。

比起古代的和过程缓慢的沉积物来,人们对现代的和快速形成的产物,能够具有更精确的认识。

沉积相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的概念:Walther 相律阐明了相在横向和纵向序列上的联系;旋回沉积作用的概念肯定了沉积层序的一般规律性;相的接触型式及其组合关系,则指示了环境的空间分布及其在时间上的变迁。

沉积相研究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对观察现象作出解释。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验, 利用流 体在流动过程 中可 留下 相应的显微组构 , 如微裂隙 、 包裹体 群, 反演 流体 的运移路径… 郝芳等(0 5根据油气二次运移 的动力主要 ; 20) 是浮力和水 动力,发展 了射线追踪技术进行运移路线 的全三维预测 。 生物降解等作 用对 由生物标志化合物 表征的原油成熟度影 响较大 , 所 选择用来确定油气运移方 向的生物标志物必须适用于较宽 的成熟度范
疏 导 体 系 ” 面进 展很 大 。 方
资料分析和统计数据表 明,油气成藏模式概 念在我 国的研究和应 用是从 2 0 00年开始进入高潮期 的, 目前仍处 于方 兴未艾 的状态 。迄今 为止 , 所建立的成藏模式 已经涵盖了我国各时代 的盆地和油气藏。以上 列举的各种成藏模式无疑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都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
个最重要的方 面。④松辽盆地 、 渤海湾盆地 以及世界其他陆相盆地大 、 中 型 或 特 大 型 油 气 田的 发 现 , 明 了陆 相 油 气 成 藏 机 理 。 第 三 阶 段 (0 证 2 世纪 8 O年代初至现在) ,国 内外很多学者运用先进 的油气勘探技术和 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 、 物理模拟技术系统研究 了油气成藏 的各项条件 、
1 前言 .
成 了 油 气运 移 的有 效 输 导 系 统 。
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 的生成 、 运移 、 聚集 以及保存 多个环节 。油 气藏形成理论 是石 油地质学 的核心 ,这些理论是伴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
的 勘 探 和 开 发 而提 出并 不 断 完 善 的 。
油气输 导体 系的研究方法 主要侧重 于油气运移 的研究 。如利用放
科技信息
高校 理科 研 究
油 号成 藏模 式 研 究 坝 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2期O I L &G AS GE OLOGY 2007年4月  收稿日期:2007-01-09 作者简介:陈红汉(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盆地含烃流体地质、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2068)资助文章编号:0253-9985(2007)02-0143-08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陈红汉(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总结了国内外主要油气成藏定年技术和方法,并对其优、缺点做出了评述,认为油气成藏年龄确定已由过去的地质间接确定方法为主,发展到今天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直接测年的新阶段;其中,在配备电子倍增器和UV 激光纯化系统的高灵敏度质谱仪上,开展流体包裹体与自生钾长石A r 2A r 定年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微区、微量和多期次油气充注精确定年,对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建模和次生油气藏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指出,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不仅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而且需要发展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成岩矿物定年和多种定年结果相互验证,为正确揭示不同盆地油气成藏年龄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油气成藏年代学;流体包裹体;自生钾长石;A r 2A r 定年中图分类号:TE11213 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i n geochronology of hydrocarbon accum ul a ti onChen Honghan(Depart m ent of Petroleu m Geology,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 uhan,Hubei Province,430074)Abstract:Thr ough su mmarizing the dat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commonly e mp l oyed in geochr onol ogy of hy 2dr ocarbon accu mulati on and evaluat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direct dat 2ing of hydr ocarbon accu mulati on thr ough geol ogical methods be rep laced by direct deter m inati on of hydr ocarbon charging ages thr ough radi oactive is ot ope app r oaches .By using highly sensitive mass s pectr ometer equi pped with electr on multi p lier and UV laser p r obe syste m ,an integrated method of fluid inclusi on with A r/A r dating of au 2thigenic K 2felds par overgr owth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 lied in p recise dating of multi p le 2phase hydr ocarbon charging of s mall a mount in s mall areas,bear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kinetic modeling of hydr ocarbon m igrati on and accumulati on and the exp l orati on of secondary reservoirs in superi m posed basins .It is als o worthy of notethat the geochr onol ogy study of 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 needs not only the intersecti on and inter penetrati on of multi p le disci p lines,but als o the devel opment of more rep resentative diagenetic m ineral dating methods that could be validated by the results of many other dating techniques,thus p r oviding reliable bases f or hydr ocarbon accu mulati on dating in different sedi m entary basins .Key words:geochr onol ogy of hydr ocarbon accumulati on;fluid inclusi on;A r/A r dating of authigenic K 2felds par overgr owth1 概述地质流体演化是一种多因素耦合的、复杂的动力学过程;要“动态”地分析这个过程,就必须研究流体作用随时间的变化。

过去,学者利用各种方法确定流体流动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相对时序,或运用本构模拟的方法正演其过程,都存在确定过程随时间的变化速率问题。

只有能够测定出其流体流动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时间,就 14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28卷 有可能构筑更加切合实际的、可预测性的动力学演化方程。

油气从烃源岩—圈闭的成藏历史是一个漫长的微观过程。

油气成藏的生-储-盖匹配关系就是从地质过程和宏观角度研究油气赋存的时-空约束条件。

从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深度”,到含油气系统分析中烃源岩开始大量生烃的“关键时刻”,反映了石油地质学对“时间”概念理解的深化[1~3];而明确强调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随时间的演变关系[4],更深入研究烃源岩排烃速率、油气运聚效率以及次生成藏和叠合盆地多期成藏机制,则体现了当今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前沿领域中的一个发展趋势———油气成藏年代学[5]。

然而,迄今除了一些沥青中含有微量的U2Pb, Rb2Sr和S m2Nd以及自生钾长石和伊利石等矿物中K/A r和A r/A r放射性元素可供测年之外,大量与油气直接相关的低温成岩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石膏、白云石等自生矿物还不能精确定年,严重制约了油气成藏年代学的发展。

但随着配备电子倍增器的高灵敏度质谱仪(如MM-1200和MM-3600)的问世和小型化激光纯化系统的建立[6,7],可实施成岩矿物的微区、微量分析,为油气成藏年代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油气本身尚未发现可供测年的对象,传统确定油气成藏时期主要是根据构造演化的阶段性分析,结合烃源岩生烃史的方法来确定其油气成藏时期。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的需要,但这些方法都比较粗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直接测定依据,难以确定叠合盆地多期成藏的时期。

为此,第二届国际地质流体大会将沉积盆地和造山带流体流动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定年列为一个重要主题[8]。

除了过去发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A)、流体包裹体(F I)、Rb2Sr和Pb2Pb 放射性同位素以及碳、氧、硫稳定同位素方法之外,还提出了根据化学再磁化作用确定与有机质成熟作用相关的烃源岩成岩过程的绝对年龄、根据烃类充满度成图方法确定油气运移的时间、运用放射性同位素(K2A r)和稳定同位素(δ18O)并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断层排替和流体运动的时间、根据自生钾长石和伊利石K2A r校正年龄确定水-岩相互作用的时间、运用沉积学及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方法结合埋藏事件综合确定流体历史的一系列新方法。

第三届国际地质流体大会集中于古地磁定年(磁铁矿、磁黄铁矿化学剩磁定年)、U2 Pb法定年,以及流体包裹体空间分布与流体历史重建[9,10]。

第五届国际地质流体大会提出了运用流体包裹体与高空间分辨(10-20μm)的UV激光剥蚀A r2A r定年结合方法,获得温度-成分-时间(T2X2t)数据来约束流体流动过程[11],从而真正实现了对不同期次(含烃)流体活动的定年。

2 油气成藏年代学方法211 油气成藏时期确定方法赵靖舟和李秀荣(2002)总结的油气成藏时期的确定方法有[12]生排烃史法、圈闭形成时间法、饱和压力-露点压力法、油藏地球化学法、有机岩石学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

岳伏生等(2003)对这7种方法的有效性和不确定性给予了评述[13]。

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不是直接测定油气成藏的年龄,而是通过其他地质过程参数间接地确定油气的成藏时期,必然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误差。

212 油气成藏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21211 微量和稀有金属同位素定年法利用原油、沥青和干酪根中微量金属U2Pb, Pb2Pb,Rb2Sr,S m2Nd和Re2O s体系的同位素分析方法来获得油气生成、运移的年龄,是成熟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其关键是样品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富集与分离。

目前只是做到了沥青和干酪根样品中放射性同位素有效分离,原油中的分离还存在困难,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

John等(1990)最早运用U2Pb法获得了沥青脉的形成年龄[14]。

该方法定年较其他体系的优越性是铀的两个放射性同位素为238U和235U,分别衰变成两个铅同位素子体206Pb和207Pb。

通过这两个衰变系列,可以获得3个年龄值(206Pb/207Pb,207 Pb/235U和206Pb/238U)。

这些年龄值的差异可以指示在同位素平衡以后该体系受到干扰的程度[15,16]。

Rb2Sr,S m2Nd和Re2O s稀土元素体系在多数情况下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这使得这些同位 第2期陈红汉: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145素体系可以保持良好的封闭状态,从而可以获得古老的年龄[17~21]。

Zhang等(2001)分别运用U2Pb法,Rb2Sr法和S m2Nd法获得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沥青、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年龄[17~19]。

21212 自生伊利石K2A r定年法原则上讲,含钾矿物均可以作为K2A r定年的测定对象。

因此,沉积岩中适合于测定的对象很多,如云母类、长石类、海绿石、伊利石等。

但是,由于埋藏成岩作用的改造,一些含钾矿物形成以后,钾和氩的封闭体系往往被破坏,不适宜用于定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