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工艺学 第二章:鲜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蛋白质与氨基酸与品质的关系
1. 蛋白质与品质的关系 一般生命力强的茶树和茶树新梢幼嫩部分蛋白质 含量较高。随着新梢伸育,蛋白质含量减少。此外, 茶树品种、季节、施肥等因素对蛋白质含量有一定影 响。 绿茶:在绿茶制造中,利用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破坏 酶蛋白,使之失去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保 持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由于绿茶杀青工序,利用高 温使蛋白质迅速变性凝固,因此,绿茶中蛋白质含量 变化较小,经测定:鲜叶的蛋白质含量为21.45%,制 成绿毛茶的为17.62%。
二.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
(一). 水分与品质的关系 (二). 灰分与品质的关系 (三). 多酚类化合物与品质的关系 (四). 蛋白质与氨基酸与品质的关系 (五). 酶与品质的关系 (六). 生物碱与品质的关系 (七). 糖类与品质的关系 (八).芳香物质与品质的关系 (九). 色素与品质的关系 (十). 维生素与品质的关系
1.蛋白质与品质的关系
蛋白质在湿热的作用下,又可以与多酚类化合物结 合,使可溶性多酚化合物减少沉淀,在一定程序上, 绿茶的涩味转化为醇和的滋味。 蛋白质含量高的鲜叶适制绿茶,在红茶制造过程中, 一般要求多酚类含量丰富,蛋白质含量低的鲜叶,有 利于发酵,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
1.蛋白质与品质的关系
1.酶的性质: 酶具有专一性的催化作用。如蛋白酶只能参加 蛋白质的水解合成反应。 酶对外界条件反应十分敏感,特别是对温度更 为敏感。在通常室温之下,温度每增加10℃酶的活性 约增加一倍。40—45℃时活性最大,温度再高活性逐 渐下降,至70℃以上酶失去活性。 酶的活性还受PH值影响。在一定PH值时,酶的 活性最,称之为酶的最适PH值。在此范围之外,酶的 活性都逐渐下降,以至失去催化性能。
(五).酶与品质的关系
2.酶的特性与品质的关系: 在绿茶初制时用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酶 化合物的酶性氧,保持了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 红茶初制时,适宜的条件使酶的活性激化。如发酵 工序,室温控制在24℃左右,这时多酚氧化酶以一定 速度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缩合,生成茶红素和茶黄 素,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一. 二. 鲜叶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
一.鲜叶的化学成分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分水(75%)、干物质 (25%);干物质:有机化合物(93—96%) 、无机 化合物(4—7%);有机化合物:蛋白质(17%)、 氨基酸(7%)、生物碱(3—5%)、酶、有机酸 (3%)、多酚类化合物(20—35%)、糖类(20— 30%)、脂肪类(8%)、色素(1%)、维生素 (0.24—1%);无机化合物:水溶性灰分(占灰分的 50—60%)、水不溶性灰分(占灰分的40—50%) 。
(四).蛋白质与氨基酸与品质的关系
2. 氨基酸与品质的关系 目前,在茶叶中发现的氨基酸种类很多,大多有 30种。但游离氨基酸很少,约占干物质1—3%。茶叶 中分析出来的主要氨基酸有茶氨酸 (甜鲜味、焦糖 香),谷氨酸(鲜味)天门冬氨酸(酸味),精氨酸 (苦甜味),另外还有丝氨酸、缬氨酸等。 茶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三种含量较多,占茶 叶的氨基酸总量80%。 茶氨酸约占60%,是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是组成 茶叶鲜爽香味的重要物质之一,对绿茶品质影响较大。
表 茶树新梢各部位灰分含量变化(%) 芽叶部位 芽 第一叶 第二叶 第三叶 第四叶 梗 总灰分 5.38 5.59 5.46 5.48 5.44 6.07 水溶性灰分 3.50 3.36 3.33 3.32 3.03 3.47 水溶性灰分 占总灰分(%) 65.1 60.1 61.0 60.6 55.7 57.1
ຫໍສະໝຸດ Baidu
多酚氧化酶是含有铜作为辅基的结合酶,它主要存 在于细胞原生质的线粒体上,与叶绿体成结合状态。 当揉捻后破坏叶细胞组织,液泡中多酚类化合物与多 酚类氧化酶充分接触,鲜叶中多酚类氧化酶能催化多 酚类化合物的邻位和连拉羟基氧化为邻醌,进一步氧 化缩合形成红茶特有的品质。
据测定,茶树的幼嫩芽叶含铜量较多,这与幼嫩芽叶 中多酚类氧化酶的含量较多有关.当含铜量少于12ppm 时,制红茶就不能正常发酵,原因是含多酚氧化酶较少,不 能促进多酚类化合物迅速氧化.因此,鲜叶老嫩度和其它 条件不同,各种酶的含量和活性也不同。
(一).水分与品质的关系
1. 水分是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
2. 水分是制茶的一个参考指标
1.水分是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
水分是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在制茶过程中, 茶叶化学成分,在水这个介质里进行着复杂的各种化 学变化。 例如:绿茶杀青利用高温蒸汽破坏酶的活性;红茶 利用水分促进酶的催化作用,同时使其它内含成分发 生转化;黑茶在失水的同时要求保水,有时还要求如 水,以促进渥堆的升温,使一些内含成分发生化学变 化。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
一. 鲜叶的化学成分
鲜叶嫩梢干物量的总和,实质上就是茶叶产量的物 质反映。糖类、蛋白质、多酚类含量的总和,占茶叶 干物量的70—90%,因此,是茶叶产量的决定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保证茶叶产量应该以注意保证品质 为前提。如糖类等含量过高,是茶叶粗老的表现。 蛋白质和多酚类也要保持适当比例,蛋白质对多酚 类的比值大,持嫩度高,适制绿茶。蛋白质对多酚类 的比值小,茶汤浓强,适制红茶。因此,保证茶叶质 量,应保持蛋白质对多酚类适宜配比,提高蛋白质和 多酚类的含量。
酶是一切生物有机体细胞内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是 生物体内进行生化作用的催化剂。 茶树体内存在多种酶,在鲜叶内的酶,对茶叶品 质形成影响较尤的主要有:水解酶和氧化酶。 水解酶中有:蛋白质酶,淀粉酶等。 氧化还原酶中有: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 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这些酶在制茶过程中 的化学变化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多酚氧化酶,过 氧化物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决定因素。
红茶:蛋白质与多酚类化合物结合多,不仅使可溶 性多酚类化合物(发酵基质)减少,而且使发酵困难, 还会产生不良气味,降低红茶品质。因此,在制红茶 的技术措施中,前期采取促进酶的活性;后期提高叶 温,使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和热解的 游离氨基酸。同时使部分蛋白质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 化产物结合沉淀,形成红茶红亮叶底。
(二).灰分与品质的关系
水溶性灰分和茶叶品质呈正相关(见图)。鲜叶越 嫩,含钾、磷较多,水溶性灰分含量提高,茶叶品质 越好。随着茶芽新梢的生长,叶片的老化,钙、镁含 量逐渐增加,总灰分含量增加。水溶性灰分含量减少, 说明茶叶品质差。因此,水溶性灰分含量高低,是区 别鲜叶老嫩的标志之一 。
水溶性灰分和茶叶品质的关系
2.水分是制茶的一个参考指标
鲜叶的含水量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速度和程度, 都与制茶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把含水量75%的鲜叶, 制成含水量6%左右的干毛茶,不仅是鲜叶大量失水的 过程,而且随着叶内水分散失速度(快——慢——快) 和程度变化的同时,引起叶内一些成分发生相应的一 系列理化变化,从而逐步形成茶叶的色、香、味、形。
从上表可以看出:茶叶的可溶性灰分的含量与茶叶 品质成正相关,但总灰分含量是不能完全表明茶叶的 老嫩和品质的高低。 注意:鲜叶经过加工之后,总灰分含量有所增加, 可溶性灰分含量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由于鲜叶在采 制过程中沾染一些杂质,如灰尘,机械金属粉末及吸 附一些矿物质等(酸不溶性灰分主要是这些杂质的灰 分含量增加)的影响,使茶叶总灰分含量有所增加。
第二章 鲜叶
目的要求:
掌握鲜叶内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组成、含量、 性质和鲜叶的形态特征与制茶品质的关系。
本章重点:
鲜叶内含化学成分,鲜叶的质量标准, 鲜叶的适 制性。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鲜叶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鲜叶的物理性状与茶叶品质关系 鲜叶质量与成茶品质
第一节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三).酚类化合物与品质的关系
在多酚类化合物中,除极少部分(例如花青素)对 茶叶品质起消极作用外,绝大部分都起积极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对红碎茶品质的相关系数为 0.920。
(三).酚类化合物与品质的关系
多酚类化合物在制茶过程中热的作用下,发生热解 和异物化作用,使一些不溶于水的多酚类化合物转化 为可溶性的物质,给茶汤带来良好的滋味。在常温的 情况下,发生自动氧化,使成茶贮藏过程中往往引起 茶叶由绿变黄而降低品质。因此,我们在制茶过程中, 控制制茶技术,恰当运用外因条件,就能够使茶味更 浓而醇和大大提高茶叶的品质。
2.水分是制茶的一个参考指标
成品茶含水量在4—6%范围,就可以经过较长时间 的保存而不会变质。 据测定证实,如果成品茶含水量超过12%,茶叶内 部化学反应不仅可以继续进行,而且还能吸收空气中 的氧,使微生物不断滋生,茶叶就会很快变质或发生 霉变。因此,在生产上要求毛茶含水量6%,精制茶含 水量4—6%。
一. 鲜叶的化学成分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除糖类、脂肪及类脂物质(醚溶 出物又称粗脂肪)、蛋白质三大自然物质外,其它都 是二级代谢产物。 三大自然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糖类约占干物量的 20—25%,蛋白质约占20—30%,脂肪及类脂物质在 茶叶中较少,约为10%。 二级代谢产物中,多酚类占20—35%,嘌呤碱占 3—5% 。
(二).灰分与品质的关系
茶叶经高温灼烧后残留下来的物质叫灰分,一般占 干物质总量的4—7%,茶叶灰分是一系列的氧化物、 磷酸盐、硫酸盐、硅酸盐等化合物组成。 根据茶叶灰分溶解性不同,可分为:水溶性灰分、 酸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三部分。水溶性灰分一般 占茶叶总灰分的50—60%。水溶性灰分主要是钾、钠、 磷、硫等氧化物和部分磷酸盐、硫酸盐等。
2.氨基酸与品质的关系
氨基酸是一种鲜味的物质,是提高茶叶鲜爽度的重 要物质。 氨基酸与多酚类化合物,咖啡碱协调配合,增强茶 叶滋味的浓强、鲜爽。在红茶制造过程中,氨基酸被 儿茶素的氧化物醌、氧化脱氨后形成相应的醛。氨基 酸与糖作用,生成具有糖香物质,有利茶叶香气、滋 味的形成。
(五).酶与品质的关系
2. 酶的特性与品质的关系
青茶制造过程中,先利用多酚类氧化酶的活性后 控制多酚类氧化酶的活性,形成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 征。 黑茶制造过程中,采用控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再利 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措施,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特征。
(六).生物碱与品质的关系
茶叶中的生物碱有茶叶碱,咖啡碱,可可碱,合称 为生物碱。其中以咖啡碱含量最多,其它两种含量甚 微,在鲜叶中含量一般3—4%。所以茶叶生物碱常以 测定咖啡碱为代表。咖啡碱为茶叶的特征物质。
(三).酚类化合物与品质的关系
茶多酚与铁接触,产生蓝黑色或黑绿色沉淀物,对 茶叶品质不利,所以制茶机具应与茶叶接触部分,如 揉捻机的揉筒、揉盘、棱骨,不能作铁制造,泡茶或 煮茶用具也不能用铁制容器。 茶多酚中的儿茶素和花黄素都具有维P的功能,能 调节血管的渗透性的增强血管壁的弹性,能帮助人体 内抗坏血酸的同化和积累,有解毒、抗菌作用。
(三).多酚类化合物与品质的关系
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是茶叶中三大主要物质中的 二级代谢产物,这类物质的占干物质总量的20—35%, 是茶叶内含可溶性物质中最多的一种。 多酚类化合物按它们的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类: 儿茶素类(黄烷醇)、花黄素类(黄酮醇)、酚酸类、 花青素类。其中儿茶素类占75%;花黄素类(包括黄 酮醇、黄酮苷)占10%以上;酚酸类10%;花青素类 含量较少。
过氧化物酶是含有铁作为辅基的结合蛋白酶。过氧 化物酶主要对含有有饱和键的化合物氧化时,却容易 生成过氧化物,而这些过氧化物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 作用下,又能够氧化多种化合物(如抗坏血酸,包氨 酸,酪氨酸等)。过氧化物酶的抗热性较强,在100℃ 下煮2—3分钟,活性被钝化后,可以恢复。
(五).酶与品质的关系
2.水分是制茶的一个参考指标
制茶的各个工序中,随着水分的含量变化,即表现 出来的物理性状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例如:鲜叶经萎凋,由于水分散失,叶色由翠绿变 暗绿色,叶质变软,叶片体积变小等物理性状。在制 茶过程中,按照各类茶品质要求,了解失水和内质变 化的关系,严格地控制一定的制茶技术条件。因此, 在生产中,控制制品含水量是鲜叶加工各工序适度的 主要技术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