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5篇
![《红高粱》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3ca3f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b.png)
《红高粱》观后感5篇《红高粱》是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高粱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高粱观后感1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是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
本片曾获得多项大奖,同时也捧红了不少演员。
一向想好好地看一下这片子。
以为从没有看过《红高粱》,但当我再次听到那狂放的将近吼出来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时,我才依稀记起,第一次看《红高粱》是在小学的时候。
当时什么都不懂得,只记得有一大片的高粱犹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随风起伏,一碗又一碗的红酒洒向空中,洒出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与野性。
《红高粱》所描述的并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如果必须要把它凑成一个故事的话,那也是一个很乏味的故事。
《红高粱》主要是透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看完《红高粱》后,影片里最后那个画面在脑海中还是挥之不去,那是在这部片子里我最喜爱的地方。
那机枪招来的爆炸和爆炸所招来的日全食的漫天红,姜文所饰的“我的爷爷”站在日全食之景里,那已不仅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我的爷爷”,而是一个超现实的,有点神化的人物。
那是展现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的追求。
《红高粱》正是以这种超现实的、超自然的神话赢得大家的喜爱,让人们压抑在内心已久的人本有的野性得到了释放。
在影片里,无处不表现出了那种张扬狂放的原始生命力。
比如开头那段搞笑的,很吸引观众的颠轿。
一群汉子裸露真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弱小女子,这构成了极大的反差。
不管是出嫁或迎亲的,都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在中国,这是不合乎情理的。
还有,“我爷爷”的一泡尿竟然酿成了好酒十八里红。
等等,似乎都是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
然而,恰恰是这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把人们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古朴与野性,张扬与狂放。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3053ec1ed9ad51f01df294.png)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大家有没有观看过电影《红高粱》,大家有没有写过关于《红高粱》观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红高粱观后感范文(一)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当有一个好的剧本,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
小说《红高粱》正是当时80年代初期流行文学的产物,是一部混合了“寻根文学”与拉丁美洲“魔幻文学”表现手法的小说。
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三四十年代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故事,赞扬了敢爱敢恨和洋溢着活力的生命。
随着越来越多的无厘头的搞笑片和毫无思想的商业片的流行,反过头来再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早期代表作《红高粱》,发现影片的艺术贡献是十分突出的,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和造型还有豪放粗野的音乐,总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原始的冲击力。
我奶奶被逼无奈为了换一头骡子嫁给麻风病地主李大头,在出嫁的路上遭遇了轿夫们的“颠轿”,一群光着背的粗野汉子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
认识了作为轿夫的我爷爷余占鳌;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走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粱地里,波澜壮阔的红高粱地代替了帷帐,在倒塌的红高粱上,两人活力迸发,诠释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欲和生命力。
从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爷爷杀死了李大头,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
我爷爷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之后这酒成了好酒。
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又将我罗汉大叔吊在树上,逼着狗肉铺的伙计剥他的皮。
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埋了九年的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军车上的鬼子用机枪打死。
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了日本军车。
在艺术色彩上,整部电影富于红和黄两种色调。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f8749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6.png)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提起《红高粱》这部电影,我的思绪就像那漫山遍野的红高粱,随风摇曳,连绵不绝。
影片一开始,那片火红的高粱地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那浓烈的色彩,仿佛是生命的热情在燃烧,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充满野性与力量的世界。
九儿,那个倔强而美丽的女子,她的命运就像这红高粱一样,坚韧而不屈。
她被父亲卖给了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可她没有认命,没有向命运低头。
她眼中的那份坚定和勇敢,让我为之动容。
还记得九儿回娘家的那段情节,她坐在毛驴上,那摇曳的身姿,那略带倔强的表情,仿佛在诉说着她对命运的不满。
而余占鳌,这个充满阳刚之气的男人,就在这时出现在了她的生命里。
他在高粱地里的那股子豪放劲儿,那种毫不掩饰的欲望和冲动,让人觉得既真实又可爱。
当余占鳌把九儿扛进高粱地的时候,那画面充满了原始的冲动和生命的力量。
高粱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有的只是最直接、最纯粹的渴望和追求。
电影中的祭酒仪式也让我印象深刻。
那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人们脸上庄重的表情,口中念念有词的祝祷,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那一碗碗醇香的高粱酒,似乎承载着人们所有的希望和梦想。
还有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日本鬼子的凶残,乡亲们的无畏,都让我的心紧紧地揪了起来。
特别是罗汉大哥被剥皮的那一幕,我的心都在滴血。
他的死,让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了一片悲愤之中。
而余占鳌和九儿带领着乡亲们,用自制的土炮和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他们的勇气和决心,让我对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电影中的音乐也是一绝。
那充满陕北特色的唢呐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就像人们的心情一样,起伏不定。
它为整个影片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韵味。
当影片结束,画面定格在那片被鲜血染红的高粱地上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片红高粱,见证了爱情,见证了生死,见证了人们的悲欢离合。
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顽强,象征着人性的美好与丑恶。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6d9fa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8.png)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电影红高粱观后感(精选5篇)电影红高粱观后感(篇1)看《红高粱》我深深的喜欢上九儿,九月初九生的丫头,不甘被控制命运的质朴农家女。
痛恨父亲将自己与一头大黑骡子相提并论,绝望的愤怒吼叫:“你跟你的骡子过去吧,我再也不回来啦。
”推翻了桌子,就如推翻了整个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束缚。
她是叛逆的,但却是有思想的,用剪刀护卫自己的贞洁,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是的,她早已芳心暗许那个抬轿的,有黝黑结实身躯的北方汉子,锃亮的光头是粗犷而不羁性格的缩影。
她是勇敢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情或许已经变成反抗的最好载体,所以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和闲言碎语,早已在心底下定了决心。
作为一个女掌柜,一个有家业的女人,她是大气,真挚和勤劳的。
她用她的诚恳和聪慧挽留下了那一大帮兄弟,用自己的勤劳和能干,是家业在发展钟整整日上。
高粱酒,红红似火又似血。
血染日,她倒下的身躯却是毅然的坚定和无怨……没有悲伤的流泪,却依然记得她淡定从容的微笑,是美的如此动人。
她是镇定的,当日寇来侵,她和高粱地里的人选择了战斗,保卫家园,这是怎样的毅然决然啊?红,火一般的热烈,血一般的惊心。
红红的高粱地,红红的落日,红红的让人惊心的热烈女子啊……我在那般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遇见你!电影红高粱观后感(篇2)大概在一个月前,看了电影《红高粱》,当时就想写点感想,这几天网间疯传莫言是诺奖大热门,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
晚上,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趁机赶风头说一说。
之前,我并没有在意电影《红高粱》是由小说《红高粱》改拍的。
所以对其中的微词都是针对编剧和导演。
这是对广大小说被改成电影的作者的不重视,深感抱歉。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并没感到丝毫的自豪和骄傲,但有点庆幸的是,诺贝尔奖也许会因此不是敏感词了吧,诺贝尔文学奖是断然不会了,还会成为这段时间的喉舌媒体关键词大肆鼓噪。
不知道诺贝尔和平奖会不会因此也不再敏感呢。
如果继续敏感,这无疑是给诺贝尔奖操作机构一记响亮的耳光,拍马粘了一手屎。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ecf372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15.png)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红高粱》这部电影,真的就像一瓶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影片开头那一片火红的高粱地,一下子就把我拽进了那个充满生命力和野性的世界。
那一株株高粱,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那场景,简直美到让人窒息,又带着一股原始的力量。
故事里的九儿,那可真是个让人忘不了的角色。
巩俐把她演活了,从她的眼神里,你能看到坚韧、泼辣,还有那藏在心底的柔情。
九儿被她爹卖给了有麻风病的李大头,这得多倒霉呀。
可九儿不认命,她在出嫁的路上,那表情,有无奈,有不甘,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迷茫。
但她一进高粱地,整个人的气场就变了,仿佛在跟命运叫板。
余占鳌这个糙汉子,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主儿。
姜文把他那种粗中有细、豪放不羁的劲儿演得淋漓尽致。
他在高粱地里劫了九儿,那股子冲动和霸道,却又让人觉得他其实是真心喜欢九儿。
后来他带着伙计们酿高粱酒,那热闹的场景,看着就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说到酿高粱酒,那过程可真是讲究。
一群人光着膀子,在热气腾腾的作坊里忙活着,唱着那豪放的酒神曲,“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那声音,仿佛能穿透屏幕,震到你的心里。
他们踩高粱、蒸粮食、拌曲,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
酿出来的酒,红通通的,就像他们的日子,火辣又带劲儿。
电影里有一场戏,让我印象特别深。
就是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那段激情戏。
那片高粱地像是他们的秘密世界,高粱杆被压得嘎吱嘎吱响,阳光透过高粱叶的缝隙洒下来,照在他们身上。
九儿的头发有些凌乱,脸上泛着红晕,余占鳌则喘着粗气,眼神里充满了欲望和占有。
这场景没有一点扭捏造作,就是最原始、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让人看了心跳都加速了。
还有那场和日本人的战斗,真叫一个惨烈。
红高粱被鲜血染红,风一吹,像是在哭泣。
余占鳌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和装备精良的日本人拼命。
每一个倒下的身影,都让人心痛。
九儿为了给大伙送吃的,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
那一刻,余占鳌的怒吼,伙计们的悲愤,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仇恨和不屈。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a1fd65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9.png)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红高粱》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杯浓烈的老酒,让我在观影之后,醉在了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里。
影片一开始,那广袤无垠的高粱地就闯入了我的眼帘。
风吹过,高粱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那满眼的红色,像燃烧的火焰,让我的心也跟着燃烧了起来。
九儿,这个坚强而勇敢的女子,她的命运就如同那片高粱地一样,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她被父亲卖给了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那一刻,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但她没有屈服,没有向命运低头。
在出嫁的路上,她那坚毅的表情让我印象深刻。
红红的盖头,红红的嫁衣,却掩盖不住她内心的反抗。
当余占鳌出现时,九儿的生命仿佛出现了一丝转机。
余占鳌这个粗犷豪放的汉子,身上有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他在高粱地里的那一幕,充满了野性和激情。
他抱起九儿,那一瞬间,仿佛时间都停止了。
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却有着最直接、最纯粹的欲望和冲动。
还记得九儿回娘家的那段情节。
她骑着小毛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风吹起她的头发,她的脸上带着倔强和坚定。
她回到娘家后,面对父亲的责难,她没有退缩,而是坚决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新生活的向往,从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中都能感受得到。
电影中的酿酒场景也让我难以忘怀。
那大大的酒缸,那热气腾腾的蒸锅,还有人们脸上的汗水和笑容。
他们唱着歌,打着节拍,酿出的不仅仅是酒,更是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那香醇的酒液,仿佛有着生命一般,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而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影片结尾处的那一场战斗。
日本鬼子的入侵,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
乡亲们没有退缩,他们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那片高粱地,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成了战斗的战场。
鲜血染红了高粱,那红色更加鲜艳,更加刺眼。
九儿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她的离去让人心痛,但她的勇敢和坚强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与丑恶,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
那片火红的高粱地,仿佛永远在我的眼前摇曳,提醒着我生活的多彩和复杂。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619790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3.png)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红高粱》这部电影,是一部充满着原始生命力和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为观众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影片的开头,那广袤无垠的高粱地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风吹过时,高粱穗随风摇曳,仿佛是大自然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这片高粱地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象征着土地的厚重与深沉。
影片中的主人公九儿,是一个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
她被父亲卖给了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于命运。
在出嫁的路上,她与余占鳌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余占鳌身上那种粗犷豪放、充满阳刚之气的特质吸引了九儿,而九儿的美丽和勇敢也让余占鳌心动不已。
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甜言蜜语的承诺,有的只是在那片高粱地里最直接、最热烈的情感表达。
九儿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不仅要应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要面对土匪和日军的威胁。
但她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尊严。
她在酒坊里的辛勤劳作,她对伙计们的关心和照顾,都让人感受到了她的善良和坚强。
她的形象让我明白了,女性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温柔和顺从,更在于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余占鳌则是一个充满血性的男人。
他的身上有着农民的质朴和憨厚,也有着土匪的豪放和不羁。
他对九儿的爱是炽热而直接的,为了保护九儿,他不惜与一切敌人抗争。
他带领着伙计们在高粱地里伏击日军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
他的英勇和无畏,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顽强抵抗精神。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火红的高粱,金黄的阳光,血红的酒浆,构成了一幅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画面。
红色,在影片中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象征着爱情的热烈,象征着生命的激情,象征着反抗的决心。
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让观众在视觉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影片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0db4c5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1c.png)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红高粱》这部电影,宛如一首激昂的生命赞歌,以其浓烈的色彩、奔放的情感和深沉的文化底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影片开篇,那广袤无垠的高粱地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随风摇曳的高粱,仿佛是大地的呼吸,充满了生命的韵律。
那一片片火红的高粱,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不屈。
在这片高粱地里,发生的故事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九儿之间的爱情,大胆而热烈。
九儿被父亲强行嫁给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在这样的困境中,她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余占鳌的出现,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九儿压抑的生活。
他们在高粱地里的野合,并非是道德的沦丧,而是对自由与爱情的极度渴望。
这种纯粹而直接的情感表达,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最本真的欲望和追求。
他们的爱情,没有世俗的算计,没有礼教的束缚,只有两颗心的相互吸引和交融。
这种爱情,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冲击,也是对人性解放的高声呼喊。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余占鳌,这个粗犷豪放的汉子,他身上有着一种原始的野性和正义。
他可以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与土匪拼命;也可以为了抗击侵略者,带领乡亲们浴血奋战。
他的勇敢和担当,让人敬佩。
九儿则是一个聪明、勇敢且坚韧的女性形象。
她在困境中不低头,不屈服,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的命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罗汉大叔,忠诚、善良且勤劳,他对酿酒的执着和热爱,让人感动。
这些人物,他们不是完美的英雄,他们有着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更加真实,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电影中的红高粱酒,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它代表着生命的酿造,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酿酒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那热烈的场面,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激情和美好。
而在影片的最后,乡亲们用红高粱酒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红高粱酒又成为了一种反抗的武器,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堪称一绝。
红高粱观后感(通用12篇)
![红高粱观后感(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71c2c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5.png)
红高粱观后感〔通用12篇〕红高粱观后感〔通用12篇〕红高粱观后感篇1红,是张艺谋最擅长使用的颜色。
《红高粱》中的红色是热烈而奔放的;《我的父亲母亲》中红色是温暖而幸福的;《菊豆》中的红色是炽热而渴求的。
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充满着血腥与悲惨。
第一年的盛夏,颂莲刚刚嫁入陈府。
俯拍拍摄地点——乔家大院,给人以深沉压抑的感觉。
整个画面色彩偏暗,按时人物命运的悲哀。
四院第一次亮起红灯笼,采用蒙太奇的短镜头链接,将整个过程拍摄的极为仪式化。
红色的光充满着血腥。
拉镜头使我们看到了全景,无边幽蓝的黑夜里,只有红灯笼的光微弱的亮着,封建气息扑鼻而来。
当颂莲拿着灯笼看镜中的自己时,特写的眼泪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
转眼深秋。
两个片段的链接非常恰当,背景音响采用锣鼓声,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季节。
颂莲发现婢女雁儿和老爷有染时,对于雁儿眼神的特写表现了人物心里极大的渴望。
后来近景拍摄雁儿梦想自己捶脚时也生动的表达了这一点。
三太太楼顶唱戏的镜头也极为巧妙,艳丽的红色和房屋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也为三太太不屈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二太太卓云的菩萨脸蛇蝎心的形象也逐渐暴露,声画别离的一声惨叫表现了颂莲心中的怨恨。
隆冬到来。
整个电影开展到了高潮。
颂莲与飞蒲互相回头的背光近景极为巧妙,笛声也恰到好处。
捶脚声不断响起与颂莲假孕互相交融。
最后的封灯镜头是清一色的深灰,人物命运渐渐陷入无法回转的场面。
颂莲误杀雁儿,醉酒后对二太太喊出三太太与高医生私情一事,又使情节再掀波澜,对二太太的特写镜头表现了她内心的及其阴暗与狡诈。
红色运用最多的镜头是三院闹鬼一事,所有红灯笼燃起,给人以沉重的压迫与血腥之感。
次年夏天。
五太太入府,对于少女面部的特写,表现了她内心的惊慌。
最后,由燃着灯笼的四院逐渐拉镜头,直至荧幕全黑。
这部作品无疑是张艺谋的经典之作,整个影片没有春天,一次次点灯灭灯,一次次捶脚声的响起,死人屋的反复出现,处处都是张艺谋的惊心布局。
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1ef4e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d.png)
红高粱观后感电影《红高粱》,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影片一开始,那大片大片的红高粱就闯入了我的眼帘。
那红,红得热烈,红得张扬,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着生命的力量。
风吹过,高粱穗子沙沙作响,像是在讲述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里的九儿,那是个让人打心眼里喜欢的女子。
她漂亮、泼辣,有着自己的主意。
被父亲强行嫁给了有麻风病的李大头,她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可命运就是这么爱捉弄人。
然而,九儿可不是那种会向命运低头的人。
她嫁到李家后,并没有被这不幸的婚姻所束缚。
她的眼睛里透着一股倔强,那是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九儿回娘家的那段情节,让我看得心里直揪揪。
她一个人骑着毛驴,走在那蜿蜒的小路上,风吹起她的头巾,露出那张美丽却又带着忧愁的脸。
路边的高粱沙沙作响,好像在为她的命运叹息。
她的眼神坚定又迷茫,让人忍不住想要为她分担那份沉重。
还有那酿酒的场景,真叫一个热闹!伙计们光着膀子,喊着号子,用力地搅拌着高粱。
汗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脊背流淌下来,滴在地上,仿佛都能砸出一个坑来。
那浓郁的酒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闻着就醉了。
九儿在一旁看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一刻,她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再说说余占鳌,这个糙汉子,却有着一颗炽热的心。
他对九儿的爱,那是简单粗暴却又真挚无比。
他在高粱地里的那一幕,哎呀呀,真是让人看得脸红心跳。
那股子原始的冲动,那种毫不掩饰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他为了九儿,敢和土匪拼命,敢和日本人对抗。
他不是什么大英雄,却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担当。
影片中的那片红高粱地,见证了太多的爱恨情仇。
九儿和余占鳌在里面的追逐打闹,他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而当日本人的铁蹄践踏这片土地时,红高粱也染上了鲜血,变得更加悲壮。
电影里的色彩运用也让我大为惊叹。
那红色,不仅仅是高粱的红,更是生命的红,爱情的红,抗争的红。
它就像一团火,燃烧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还有那金黄色的阳光,洒在高粱地上,美得就像一幅画。
红高梁的观后感
![红高梁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6d2969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3.png)
红高梁的观后感
首先得说这电影里的画面,那一片红高粱地,红得就像火烧云掉到了地上。
风一吹,高粱杆儿和叶子沙沙作响,感觉它们就像是一群有灵魂的家伙在跳舞。
这种大片大片浓郁的色彩,看着就让人心里热乎乎的,好像有股子劲儿在身体里乱窜。
再讲讲那些人物,余占鳌可真是个有血性的汉子。
他那股子不羁的劲儿,从一开始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抢了九儿当媳妇,虽说这事儿在咱平常观念里有点莽撞,可在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里,就觉得这是一种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爱情表达方式。
他站在高粱地里的时候,就像是和那些高粱融为一体,都是那么自由、那么狂放。
九儿呢,这女人可不简单。
她虽然遭遇了很多不顺心的事儿,被卖给一个麻风病人啥的,但她骨子里有股子倔强。
她没有逆来顺受,而是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她骑在毛驴上走向那片红高粱地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女人的命运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她在高粱地里和余占鳌的那些互动,充满了那种欲说还休的暧昧和热烈的情感。
电影里还有那酿酒的情节,那热气腾腾的酒坊,伙计们光着膀子在那儿干活,那场景就像是一场热烈的狂欢。
酒就像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灵魂饮品,从高粱变成酒的过程,就像是把这片土地的生命力都给提炼出来了。
喝了那酒,人就变得更加热血沸腾,什么都不怕。
还有最后和日本鬼子打仗那一段,真的是特别震撼。
那些高粱地里的老百姓,拿着简陋的武器,就敢和装备精良的小鬼子干。
他们的勇敢和无畏,让我看到了一种来自民族深处的力量。
那些人倒在高粱地里,血染红了高粱,这时候的红高粱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景色,而是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观后感]红高粱影评(精选16篇)
![[观后感]红高粱影评(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31483f52d380eb62946d8d.png)
[观后感]红高粱影评(精选16篇)红高粱影评红高粱影评(1):张艺谋的《红高粱》这部电影是最近看的,对这部电影感觉尤为深刻。
这部电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它以前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首届摩洛哥马拉卡什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等众多奖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山之作。
电影讲述的是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她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
轿子走到青杀口,突然窜出一个劫匪,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
轿夫也就是之后的我爷爷带头结果了那人,并且对我奶奶产生了好感。
三天后,我奶奶回门飘过高梁地,蒙面的爷爷将她拉进高梁地里,并发生了关联。
不久,李大头死了,并且死因也成了迷,我奶奶成了酒坊的掌柜并得到店伙计罗汉的帮忙。
我爷爷找到了我奶奶并恶作剧在一坛刚酿好的酒里撒了一泡尿,之后这酒成了好酒。
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同时我爷爷和奶奶在一齐了,喜爱我奶奶的伙计罗汉爷爷走了,之后成了抗日的共产党。
我爹九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梁,日军又将我罗汉爷爷吊在树上,逼着肉店的伙计剥他的皮。
我奶奶让伙计们喝下了十八里红,大家唱着《酒神曲》去埋雷炸日本鬼子。
我奶奶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得胜回来的我爷爷他们。
我爸回去说是爷爷他们饿了,叫我奶奶送饭,我奶奶挑着担子去送饭,被日本鬼子用机枪打死。
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我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伙计们也死了。
就只有我爷爷和我爸留了下来。
红高粱对于中国电影艺术甚至对于改革开放十年来真正的思想解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感情启蒙有人这样说中西方对待感情的差异。
《红高粱》读后感(精选5篇)
![《红高粱》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852da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a.png)
《红高粱》读后感(精选5篇)《红高粱》读后感1读了莫言的《红高粱》,心中激昂澎湃。
顿时对东北高密乡,渗透着热血的黑土地,敬仰万分!小说以家乡红高粱做为背景,描写了以“爷爷”、“奶奶”为代表的家乡人民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兼具土匪头目和抗日英雄双重身份的“爷爷”粗野狂暴却极富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刚烈如火而又柔情似水的“奶奶”则敢作敢当、蔑视传统伦理、大胆追求生命激情和幸福。
他们周围的乡民以朴素,诚恳的民族感,爱国热情,以及愤怒的报仇心里投身于激烈的对日抗战中。
在血与火的冲撞洗礼中,在哺育生命的红高粱黑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张扬生命的自由,高贵和激情。
血腥地活剐,英勇地伏击,残酷地火拼,生命的野合等一系列让人过目难忘的画面构成小说的主体,具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
艺术上,比喻、通感、拟人、象征等各类修辞手法的有效运用,使小说意象丰富,感性十足,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另外,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它以14岁豆官的“童年视角”进行主体叙述,另加上“我”的回望补充,使不同的时空相互扭结,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而又艺术斑斓的艺术世界。
被小说浓烈的感染着的神经,仍停留在东北高密乡那片红高粱里,停留痛失母亲的豆官身上……伟大的祖国母亲躯体已被隔离的支离破碎,血迹斑驳。
国已破,折断的翅膀被异族人无情地欺侮摧残着,践踏着!不敢想象当时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挣扎着生存下去的!祖国大地上不知有多少豆官们失去了母亲的怀抱!这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的教训我们要时刻铭记。
今天,我们拥有了幸福,就要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红高粱》读后感2读了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觉得如果你没有看过电影《红高粱》,那么你是幸运的,因为红高粱的小说更加精彩,更加真实。
电影《红高粱》事实上只是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角,并不是说电影如何,而是一向以来,图书可以给你更多的想象空间。
《红高粱家族》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是更加真实的角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在惊诧于一件件事情的同时,莫言也让你领略了一下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风采红高梁》都将展现的时空设置在抗日战争时期,并一起颠覆了传统的抗战影片。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5篇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32037cbb4cf7ec4afed0bf.png)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5篇《红高粱》电影观后感(1)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的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
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
在夕阳的斜照射下,大战后的十八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
但也是这抹残阳,染红了整个坡,高粱在成了红色海洋的一者。
它们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击仍将继续。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
后来,他成了爷爷。
日本鬼子来了。
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迫乡亲们,残害义士,高梁地里发出怒吼声,终于,爷爷和众伙计冲向日本军车,日本军车炸飞了,奶奶死了,伙计们也死了。
只留下爷爷和爹,整部影片有爷爷奶奶,相遇、相爱、相互扶持的情感过程构成。
通过他们对世俗的抵抗,最终相守,再到最终奋起反抗日本侵略。
表达了作者对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这段不畏世俗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对那种独属于这片土地无拘无束的野性的赞颂,更表达对中华儿女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的称颂。
全片其实就是作者对原始生命力,无可名状的崇拜。
奶奶和爷爷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是与高粱一样,充满生机、敢于反抗的代表。
奶奶被贪财的外曾祖父卖给了麻风病人,她是个不屈服的女人,但作为女儿,她顺从了父亲的压制。
而在轿子中,她偷偷藏了把剪刀,为的是不让麻风病人沾她的身子,在结婚的第一天晚上,她就拿起剪刀向病怏怏的丈夫丢去。
她也是个希望追求到属于自己幸福的女人,在轿子里她偷偷地看轿夫,爷爷威武的身躯吸引了她的目光。
这其实是一种性的暗示,是符合大自然最原始的优胜劣汰的法则,也为高粱地里的野合提供铺垫。
但最重要的,是奶奶的明大义。
当看到罗汉大哥的凄惨情形后,她带着孩子与伙计们祭拜他,激励爷爷与伙计们为他报仇。
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对日本侵略的一种反抗。
这是当时农村女性有较大区别的形象,她的大义凛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爷爷是个充满责任感的人,劫匪强劫奶奶时,他是第一个冲过去解救她的,是作为轿夫保护新娘应尽的责任。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43ffc7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0b.png)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提起《红高粱》这部电影,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心里头就像被点燃了一把火,烧得热乎乎的。
影片一开始,那大片大片随风摇曳的红高粱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一下子就把我的目光给抓住了。
那鲜艳的红色,仿佛是生命的律动,充满了野性和力量。
故事里的九儿,那可是个让人打心眼里喜欢的女子。
她漂亮、聪明,还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记得有个场景,九儿被她爹强行许配给了有麻风病的李大头。
她那眼神里,有无奈,有愤怒,更多的是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出嫁的那天,她坐在轿子里,咬着牙,紧紧攥着拳头。
风吹起了轿帘,露出她那张倔强的脸。
这一幕,让我心里一揪,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还有那片高粱地,见证了九儿和余占鳌之间炽热的爱情。
余占鳌这个糙汉子,外表粗犷,内心却有着细腻的情感。
他在高粱地里对九儿的表白,没有什么甜言蜜语,就是那一声声带着强烈渴望的呼喊,让人觉得特别真实。
他们在高粱地里翻滚,高粱叶子沙沙作响,就像是在为他们的爱情鼓掌。
说到这,我想起了那场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戏。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这也太大胆了。
可仔细一想,这不正是他们爱情的爆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抗吗?在那个年代,他们敢爱敢恨,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种勇气,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电影里的酿酒场面也让我难以忘怀。
那一口口大缸,那浓烈的酒香,还有伙计们光着膀子干活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看着他们把高粱酿成美酒,就好像看到了生命的孕育和成长。
而最后的那场战斗,更是让人心潮澎湃。
日本鬼子的残暴,激起了大家的愤怒。
余占鳌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和敌人拼死一搏。
那血红的画面,和之前那片美丽的红高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红高粱不再只是美丽和浪漫的象征,它也染上了鲜血,成为了人们抵抗外敌的见证。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它不像有些电影,只是讲个故事就完了。
《红高粱》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爱情的美好,还有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坚韧。
红高粱观后感(精选多篇)
![红高粱观后感(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c9041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c.png)
红高粱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红高粱观后感《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戏路与人生不打任何折扣的美看完《红高粱》之后,是平静,心里空空的,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讲述这样的故事。
忽然就觉得语言匮乏起来,一向以语言自诩的我在这红色的画面中居然如此苍白。
那是怎样一种美呢?太实在,不打任何折扣,像是北方的大饼。
红色的画面感,独具沧桑的背景,陕北的民歌,红色的高粱酒,女人清瘦的面容,男人粗犷的语言,这些在我这个江南女子看来,似乎过于坦率和露骨,与中国传统儒学的那种含蓄、温润、谦和的精髓似乎背道而驰,其中有点道家洒脱、不拘一格的味道,但是却没有道家精神中普遍存在的飘逸和智慧。
在中华传统人文的顶峰,我未曾寻找到任何一种主流人文修为与此相同。
我深感奇怪,这样一种美怎么会在华夏谱中缺失?最终,我想到是我找错了了方向。
这样仅有线条的美,不具备精致和系统的前提,也没有所谓的结构和铺陈作完美的诠释。
这种美只能从土壤里寻找,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美,真实得让我们都忽略了。
没有风花雪月,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清酒对饮,不具备传统观念里的诗意,有的只是满目的风沙,以及无边的广阔,这是一种人性本真的美。
还有这里的爱情,没有多余的纠缠和苦痛,爱了就是爱了,没有遮遮掩掩,甚至没有娇羞默默,直叫我们疑惑,这样的爱情是欲大于灵,还是灵大于欲。
看完这样的故事,再翻开唐诗宋词,不免有了疑问,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会让我们感动呢?包括读着古典诗文,在如水柔情的江南长大,喜欢《漱玉词》,钟情《红楼梦》,自诩江南女子的我。
于是,再次翻起宋词“薄雾浓云愁永昼”、“花自飘零水自流”,再看看枕边的《红楼梦》,“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忽然就明白。
正如我先前所理解的,红高粱的美在于她的朴实还有纯粹,在于她源自于最真实的现实,源于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还有美好。
传统意义上的诗意固然是美好,但是她依托太多,不够大众。
那些花前月下,那些对月独饮,那些飞雁传书只是少数人可以消受的,况且这些美好的背后往往是忧伤还有怨念。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03eb1d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d.png)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红高粱》这部电影,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一段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那片广袤无垠的红高粱地便深深吸引了我。
火红的高粱在风中摇曳,仿佛燃烧的火焰,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野性的美。
这片高粱地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原始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粗犷而真实的气息。
九儿,一个勇敢而坚韧的女子,她的命运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充满了坎坷。
但她没有屈服,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努力去掌控自己的生活。
她的形象让我感受到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她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果敢和决断,令人敬佩。
余占鳌,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男人,他的豪放与不羁,让他在那个时代显得与众不同。
他对九儿的爱,热烈而直接,毫不掩饰。
他带领着伙计们在高粱地里的那股子豪爽劲儿,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追求。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色,是贯穿始终的主色调。
那火红的高粱,那鲜红的嫁衣,那流淌的鲜血,红色代表着热情、欲望、生命和死亡。
这种强烈的色彩冲击,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更在情感上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炽热和命运的无常。
而电影中的音乐也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那粗犷豪放的歌声,仿佛从高粱地深处传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和生命的呐喊。
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性,也是值得深思的。
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人们的恐惧、愤怒、勇敢和牺牲,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这种对人性的真实刻画,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丑陋。
《红高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幅描绘那个特殊时代的画卷。
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爱情的美好与无奈,人性的复杂与单纯。
它让我思考了关于生命、爱情、自由、尊严等诸多问题。
这部电影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49b6d5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d.png)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红高粱》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杯浓烈的酒,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影片开头,那一片随风摇曳的红高粱,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瞬间点燃了我的心。
那红,红得如此热烈,如此奔放,仿佛是生命在尽情地燃烧。
故事里的九儿,是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角色。
她一出场,那灵动的眼神,倔强的神情,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她被父亲强行许配给了有麻风病的李大头,那种无奈和不甘,在她的脸上清晰可见。
然而,九儿可不是那种会轻易向命运低头的女子。
记得有个场景,九儿回娘家的时候,被余占鳌在半道上截住了。
余占鳌把九儿扛进了高粱地,那一片高粱像是有灵性一般,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他们的爱情欢呼。
九儿一开始是反抗的,她不停地捶打着余占鳌,可渐渐地,她的眼神里不再有抗拒,而是多了一丝温柔和顺从。
这个细节,让我看到了九儿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她知道,余占鳌虽然粗鲁,但是个有担当、有血性的汉子。
在这片高粱地里,他们的爱情就像那疯长的高粱,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还有那酿酒的场景,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那一口口大缸,那一群群光着膀子的汉子,喊着号子,用力地搅拌着高粱。
汗水顺着他们古铜色的肌肤滑落,滴在地上,仿佛都能砸出一个坑来。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笑容是如此的淳朴,如此的真实。
九儿在一旁指挥着,她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
那一刻,我明白了,这红高粱酒不仅仅是一种酒,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
电影中的战争场面,也是让我心潮澎湃。
当日本鬼子的汽车闯进了高粱地,打破了这份宁静和美好,那种愤怒和仇恨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燃烧。
余占鳌带着兄弟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和鬼子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特别是罗汉大哥被鬼子剥皮的那一幕,我的心都揪了起来,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那种残忍,那种血腥,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但是,即便在这样的黑暗时刻,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依然没有熄灭。
红高梁的观后感
![红高梁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0abfe0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b.png)
红⾼粱观后感篇⼀《红⾼粱》是站在⺠间⽴场上讲述的⼀个故事,从不同的⻆度,或许是更加真实层⾯的⻆度去诠释那个年代的⼀些事情,它以家族的形式把全部景象都⽤来描绘由⼟匪司令余占鳌组织的⺠间武装,以及⻄南在⾼密发⽣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野⼀性⼀故事,不断出现场景的⾎腥场⾯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三天后上新⼀娘⼀回⻔,与余占熬在红⾼粱地⾥激⼀情相⼀爱⼀。
故事中那⽚⼴袤狂野的⾼粱地,也被镜头历史三维成⼀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它的激⼀情洋溢夹叙夹议的叙述,不断来回颠覆和穿插倒置的时间线索,它所塑造集⼟匪和英雄于⼀身的充满野⼀性⼀⽣命与创造⼒的⼈物,它的⺠俗⽂化与⺠间⼀精⼀神的狂欢式的张扬,它对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原始真实的摄影艺术追思和⼀逼⼀近,叙事诗它的抒情诗⼀样急速前⾏⽽⼜美丑⼀交⼀错的语⾔,都造成了⽕⼭爆发⼀般的效果。
它以崭新的艺术为形式,韩国描绘了中国三四⼗年代⼀伙农⺠古朴、野⼀性⼀的⽣活,⼀爱⼀就真⼀爱⼀,恨就真恨,⼤⼀爱⼀⼤恨,⼤⽣⼤死,唤⼀起了⼈们对那个疯狂⼀同⽽⽆序的年代咆哮⾥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由的追求。
影⽚以抗⽇战争为背景,充斥全篇的内容却格外复杂:既有与⽇寇的⽕拼,⼜有国、共、匪之间的拼⽃;既表达了蔑视传统礼教的对⾃⼀由憎恶⼈性的追求,不⼀⼜表现了神态各异的⺠俗⻛情……看这部电⼀影,我所获得的不只是审美愉悦,更伴随着⼼灵的震颤,甚⾄是沉⼊影⽚后的观赏痛楚。
看《红⾼粱》,让我在震惊之余赞许着、感动之中震颤着、也在痛楚之后叹息着……篇⼆《红⾼粱》不仅是中国当代作家莫⾔的⼀部经典之作,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部不朽传奇。
这部由张艺谋执导,巩俐、姜⽂等演员主演的影⽚,于1987年在中国上映,并很快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赢得了⽆数荣誉和奖项。
更为难得的是,即便时光流转,这部影⽚的魅⼒依然不减,每当提及,总能引起⼈们的共鸣和深思。
影⽚以抗⽇战争及20世纪30、40年代⾼密东北乡的⺠间⽣活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个充满热⾎与野性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
大概在一个月前,看了电影《红高粱》,当时就想写点感想,这几天网间疯传莫言是诺奖大热门,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
晚上,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趁机赶风头说一说。
之前,我并没有在意电影《红高粱》是由小说《红高粱》改拍的。
所以对其中的微词都是针对编剧和导演。
这是对广大小说被改成电影的作者的不重视,深感抱歉。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并没感到丝毫的自豪和骄傲,但有点庆幸的是,诺贝尔奖也许会因此不是敏感词了吧,诺贝尔文学奖是断然不会了,还会成为这段时间的喉舌媒体关键词大肆鼓噪。
不知道诺贝尔和平奖会不会因此也不再敏感呢。
如果继续敏感,这无疑是给诺贝尔奖操作机构一记响亮的耳光,拍马粘了一手屎。
一个月前看《红高粱》,是对早期张艺谋抱有一欣赏态度去看的。
但习惯于挑毛病的我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
得麻疯病的酒厂老板用一头大毛骡子从九儿她爹手上换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大闺女。
没多久就惨遭毒手,死了。
轿夫鸠点雀巢成了酒厂主人九儿的老公。
后面就是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无聊堆砌。
虽说无巧不成书,但这电影中的一些巧还是超出了我能承受的范围。
所以不喷不快。
在那个时代,麻疯是人人谈之色变的一种恶性病。
俗称癞子。
我小时候听老人讲,以前如果村里有人得麻疯,要被赶出村去的,更有甚者,用一种叫粮杆的农具夹着脖子拖了丢下河去。
村里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
当时是当作真事相信了,震惊于前人对生命之冷漠之余,对麻疯的恐惧也让人背部发冷。
但电影〈红高粱〉里的李大头,得麻疯竟然继续开酒坊,巧得让人受不了。
另一处,轿夫往酒缸里洒尿,严重的食品污染事件,作坊的大工头竟然说酒成了,味道特别好。
不知道是以肮脏当高尚呢,还是别有用心的反讽。
通观整部影片,找不出反讽的迹象,所以原因只能是前者。
而这究竟小说中原始情节还是剧本创作时改的,就得而知了,也不想知道了。
联想到价格屡创新高且销量一路凯歌不断的某些酒,我就别有用心的猜想,这些酒会不会也是加了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