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微生物诱变育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诱变剂有两大类: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
●常用的物理诱变剂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如
Co60等)、等离子、快中子、α射线、β射线、超 声波等。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碱基类似物、烷化剂、羟胺、
吖定类化合物等。
诱变剂的选择
1 .碱基类似物和羟胺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很少使用,其 原因是回复突变率高,效果不大。 2 .亚硝酸和烷化剂应用的范围较广,造成的遗传损伤较多。 其中亚硝基胍和甲基磺酸乙酯常被称为“超诱变剂”,甲 基磺酸乙酯是毒性最小的诱变剂之一。 3.吖啶类诱变剂可以造成生化代谢途径的完全中断。 4 .紫外线仍十分有效。电离辐射是造成染色体巨大损伤的 最好诱变剂,它能造成不可回复的缺失突变。但它可能影 响邻近基因的性能。
六、分离和筛选
● 经过中间培养,分离出大量的较纯的单个
菌落。接着,要从几千几万个菌落中筛选出 几个好的,即筛选出所谓性能良好的正突变 菌株,这将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怎样设计才能花费较少的工作量达到最好 的效果,这是筛选工作中的一条原则。
一般采用一些方法加以简化,如利用形态突变直 接淘汰低产变异菌株,或利用平皿反应直接挑取 高产变异菌株等。 平皿反应是指每个变异菌落产生的代谢产物与培 养基内的指示物在培养基平板上作用后表现出一 定的生理效应,如变色圈、透明圈、生长圈、抑 菌圈等,这些效应的大小表示变异菌株生产活力 的高低,以此作为筛选的标志。
• 如亚硝基胍诱变时作用于复制叉处,生长 旺盛的细胞中复制叉点较多,碱基类似物 也在此时期比较容易进入DNA链中。
同步培养
• 霉菌处理使用分生孢子,应该将分生孢子 在液体培养基中短时间培养,使孢子孵化, 处于活化状态,并恰好未形成菌丝体,易 于诱变。
三、单细胞(或单孢子) 悬液的制备
目的:细胞可均匀地接触诱变剂,同时避免长出不纯菌落。 这一步的关键是制备一定浓度的分散均匀的单细胞或 单孢子悬液。 在实际工作中,要得到均匀分散的细胞悬液,方法是 先用玻璃珠振荡分散,再用脱脂棉或滤纸过滤,处理后 分散度可达90%以上,这样,可以保证菌悬液均匀地接 触诱变剂,获得较好诱变效果。 菌悬液一般可用生理盐水或缓冲溶液配制,如果是用 化学诱变剂处理,因处理时pH值会变化,必须要用缓冲 溶液。
• 要求制得的菌悬液浓度:
• 霉菌孢子或酵母菌细胞的浓度大约为106107个/ml,放线菌和细菌的浓度大约为108 个/ml。
• 菌悬液的细胞浓度可用平板计数法、血球 计数板或光密度法测定,但以平板计数法 较为准确。
四、诱变处理
1、选择合适的诱变剂 2、确定诱变剂使用剂量 3、选择诱变方法
1、选择合适的诱变剂
• (4)形态、色素、酶活性和拮抗性等变异 菌株的筛选
37
第三节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筛选及应用

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通过诱变而产生
的缺乏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 生素、嘌呤和嘧啶碱基等)的能力,必须 在其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缺陷的营养
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菌株。其
变异前的菌株称为野生菌株。
土曲霉
土曲霉
链霉菌
不明显 4.7
31.0 35.0 6.06 1.78 12.5
氮芥+紫外线
紫外线+γ射线
11.0
43.6
金色链霉菌 (2U-84)
二乙烯 三胺 硫酸二 乙酯 紫外线
紫外线
二乙稀三胺+紫外线 硫酸二乙酯+紫外线
26.6 35.86
灰色链霉菌 (JIC-1)
9.8
紫外线+可见光照射1次 紫外线+可见光照射6次
第六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
微生物菌种选育: 应用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理论,用 人工方法(或自然)造成变异,再经过 筛选以得到人们所需菌种的过程 。
诱变育种:
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 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频率大幅 度提高,然后设法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 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 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实验之用。
一、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1、与营养缺陷突变株的筛选相关的几个概念
相关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 野生型 营养缺陷型
三类遗传型
原养型
[-] [+] [A]或[B]等 [A+B+] [A+B-] [A+B+]
• 基本培养基(MM): 凡是能满足野生菌株正常生长 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基;
• 这些菌株已有一定的生产性状,对生产环境有较 好的适应性,正突变的可能性也很大。 (3)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 • 这些菌株的染色体已有较大的损伤,某些生理功 能或酶系统有缺损,产量性状已经达到了一定水 平。它们负突变(即产量或质量性状向差的方向改 变)的可能性很大,可以正突变的位点已经被利用 了,继续诱变处理很可能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2、出发菌株的选择
• 一般可选择(1)或(2)类菌株,第(2)类较佳。
出发菌株最好已具备一些有利的性状,如生长速 度快、营养要求低和产孢子早而多的菌株。 另外,出发菌株还可以同时选取2-3株,在处理比 较后,将更适合的菌株留着继续诱变。
二、同步培养
在诱变育种中,处理材料一般采用生理状态一致
的单倍体、单核细胞,即菌悬液的细胞应尽可能
达到同步生长状态——生理活性一致,称为同步
培养。 细胞的生理状态对诱变处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细菌在对数期诱变处理效果较好;霉菌或放线菌 的分生孢子一般都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培养时间
的长短对孢子影响不大,但稍加萌发后的孢子则
可提高诱变效率。
• 细菌一般要求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此时群 体生长状态比较同步,比较容易变异,重 复性较好。
3、诱变处理方法
(1)、紫外线和光照复活的交替处理
• 应用光照复活现象能使紫外线诱变作用得 到显著增强。 • 一次紫外线处理后,光照复活一次,突变 率降低;但是,增加剂量再次用紫外线照 射处理,光照复活后,突变率提高了。若 多次进行该处理,则突变率增加更大。
(2)诱变剂复合处理
• 诱变育种中还常常采取诱变剂的复合处理。 因为每种诱变剂有各自的作用方式,引起 的变异有局限性,复合处理则可扩大突变 的位点范围,使它们产生协同效应,获得 正突变菌株的可能性增大,因此,诱变剂 复合处理的效果往往好于单独处理.
复合处理的方式
• 复合处理有几类:
• 一类是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
• 第二类是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使用;
• 第三类是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
诱变因子的复合处理及其协同效应
单独处理 菌种 诱变剂 紫外线 X射线 氮芥 (0.1%) 紫外线 紫外线 γ射线 突变率(%) 21.3 19.7 复合处理 诱变剂 X射线+紫外线 突变率(%) 42.8
3
第二节
诱变育种的步骤和方法
原始菌株(出发菌株)
细胞或孢子悬液制备
诱变预备处理
活细胞计数 诱变剂处理 活细胞计数 中间培养
突变株分离
初筛 复筛 生产性能试验
诱 变 育 种 的 一 般 步 骤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用来进行育种处理的起始菌株称为出发
菌株。
合适的出发菌株就是通过育种能有效地提 高目标产物产量及质量的菌株 首先应考虑出发菌株是否具有特定生产性 状的能力或潜力。
优点:在此条件下,各琼脂块所 含养料和接触空气面积基本相同, 且产生的抗生素等代谢产物不致 扩散到琼脂块外,因此测得的结 果与摇瓶实验结果十分相似,而 工作效率却大为提高。
·
含供试菌种 (拮抗对象) 的琼脂平板 红点为抑菌圈
(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梯度培养皿法
是定向筛选抗药 含异烟肼 性突变株的一种有 效方法。(用此法 筛选抗异烟肼的吡 接敏感菌 哆醇高产菌株)
因此,应让变异处理后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几小时,使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繁殖几代,以 得到纯的变异细胞。这样,稳定的变异就会显现 出来。 若不经液体培养基的中间培养,直接在平皿上分 离就会出现变异和不变异细胞同时存在于一个菌 落内的可能,形成混杂菌落,以致造成筛选结果 的不稳定和将来的菌株退化。
诱变剂的选择
根据菌种特性和遗传稳定性来选择诱变剂
• 如:对遗传性状稳定的出发菌株,可采用未使用
过、突变谱较宽的、诱变频率高的强诱变剂进行
复合处理。 • 对遗传性状不稳定的出发菌株,可采用温和诱变 剂或曾经处理过有效的诱变剂继续处理。
17
诱变剂的选择
参考出发菌株原有的诱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谱来选择诱变剂
18
• 选择诱变剂的原则:
32
突变株的筛选:
(1)产量突变株的筛选:琼脂块培养法 (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梯度平板法 (3)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影印平板 法等 (4)形态、色素、酶活性和拮抗性等变异 菌株的筛选
诱变
春 日 霉 素 高 产 菌 种 琼 脂 块 培 养 法 筛 选
春日霉素产生 菌的孢子悬液
( 1 ) 产 量 突 变 株 的 筛 选
含突变株
强抗性 弱抗性 中抗性 利用梯度平板法筛选抗代谢类似物突变株,可达到定向培育的目的
(3)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筛选方法: 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鉴定营养缺陷型 • ①诱变 • ②淘汰野生型: 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 • ③检出缺陷型: 同一平板——夹层培养、限量补充 不同平板——逐个检出、影印接种 • ④鉴定营养缺陷型:生长谱法
• 另外,还有一种生理性延迟现象,就是虽然菌体 发生了突变,并且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变成了纯 合状态,但仍不表现出突变性状。
• 这可以用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来说明: • 一个发生营养缺陷型突变的菌株,产某种酶的基 因已发生突变而缺失,但是由于突变前菌体内所 含的酶系仍然存在,仍具有野生型表型。只有通 过数次细胞分裂,细胞内正常的酶得以稀释或被 分解,营养缺陷型突变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微生物特异性平板检测方法
制作:王洪刚 李斯深
31
饱浸含某种指示 剂的固体培养基 的滤纸片变色圈
固体培养基中渗入溶解性 差、可被特定菌利用的营 养成分,造成不透明的培 养基背景。菌落利用此物 质形成透明圈。
指示剂直接掺入或喷洒固 体培养基,菌落周围形成 变色圈。如淀粉的平皿上 喷上稀碘液
待筛选的菌株能 分泌产生某些能 利用一些有特别营养要 抑制工具菌生长 求的微生物作为工具菌, 的物质 如待筛选菌具有该营养 物的前体转化成营养物 能力,工具菌就能围绕 该菌生长
• 在选用理化因素作诱变剂时 ,在同样效果 下,应选用最简便的因素;而在同样简便
的条件下,应选用最高效的因素。
2、选择合适的诱变剂量
• 要确定一个合适的诱变剂量,通常要进行多次试验。根据对 紫外线、X射线和乙烯亚胺等诱变效应的研究结果,发现 (1)正突变较多地出现在偏低的剂量中,而负变则较多地 出现于偏高的剂量中;
2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试验设计和准备工作
1、诱变前对出发菌株的了解(菌落类型)
2、了解菌种的特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
3、了解影响菌种生长繁殖的主要原因 4、了解菌种有效产物中的各组分在代谢合成过程 中与培养条件的关系 5、建立准确、简便、快速检测产物的方法 6、研究最佳的菌种保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2)多次诱变而提高产量的菌株中,更容易出现负突变。
• (3)形态变异与生产性能变异在剂量上规律不完全一致, 形态突变往往发生在偏大剂量上,而且形态突变多产生负突 变. • 因此,在诱变育种工作中,目前比较倾向于采用较低的剂量。
最适的诱变剂量
凡在高诱变率的基础上既能扩大变异幅度,又能 促使变异移向正变范围的剂量,就是合适的剂量。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
1、出发菌株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1)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 这些菌株的特点是它们的酶系统完整,染色体或 DNA未损伤,但它们的生产性能通常很差(这正是 它们能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原因)。通过诱变育种,
它们正突变(即产量或质量性状向好的方向改变)
的可能性大。
(2)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
9.7 16.6
五、中间培养
表型延迟:指某一突变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 才在细胞表型上显示出来,造成不纯的菌落。 表型延迟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对数期细胞往往是多 核的,很可能一个核发生突变,而另一个核未突变, 若突变性状是隐性的,在当代并不表现出来,在筛 选时就会被淘汰;若突变性状是显性的,那么,在 当代就表现出来,但在进一步传代后,就会出现分 离现象,造成生产性状衰退。 所以应尽可能选择孢子或单倍体的细胞作为诱变 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