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论文
小学议论文作文:(周记)关于中国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2
(20100521周记)关于中国没有获得过诺贝
尔奖
在争取获得诺贝尔奖的特殊的冲刺比赛中,上帝看到有那么多国家的科学家均有所斩获,而唯独缺少中国科学家席位的时候。
上帝想,也许是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潜质太差了,于是,他把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泰戈尔、爱因斯坦、等两人人降生中国,并希望他们三人能够帮助中国实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想。
泰戈尔出生在一个很是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家有名私营企业的老总。
他们家正式只有五个人,却拥有三座豪华别墅、七辆高级轿车。
泰戈尔从小即受到家人特别的宠爱,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就是天上的星星他的家人也会想法给他摘下来。
终于成为一个十足的花花公子。
爱因斯坦就没有泰戈尔那么幸运了,他的家庭很是贫困,但他却对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
在他憨厚老实的父母省吃俭用地支持下,他的学习成绩异常优秀,小学三年级时即掌握了全部高中的知识,初中毕业时更是具备了博士后才有的知识。
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爱因斯坦有点料想不到了,他所讲的理论全国没有一个人能懂,而血气方刚的他在一次学术性会议上因为指责了某知名教授的愚蠢,从此被整个学术界称为疯子,最后还被强行关进了精神病医院。
了解到以上俩人在中国的离奇遭遇,上帝感到莫大的困惑。
他对所有的天神说:“唉!我给中国派去了那么多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没想到,他们当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幸运地拥有让他们在这特殊的冲刺比赛中展示超人才华的足够长的助跑线,还怎么指望他们去获得此奖呢?”。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略谈原因诺贝尔奖,可以说是科学界领域内的最高奖项了吧!每届诺贝尔奖的颁布,往往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每个人,每一个大学,每一个社会,每一个国家都会以获得诺贝尔奖或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荣。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像四大发明,以及一些优秀的著作,至今都有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到了近代以来,中国就没有什么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产物了。
学者虽然不少,但却产生不了一些世界级的学者。
纵观近现代,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拿到一个诺贝尔奖,有的也只是华裔,像李政道,杨振宁,杨振宁.不过据说,好像曾有过这么几次机会:一次是老舍先生,但他却因为种种原因投河而去,被取消了提名;一次是19 65年的结晶牛胰岛素得人工合成,本来这么一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技术成果,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由于合作认得内部原因“要上一起上,要不上都不上”,没有选出代表人物,从而由于诺贝尔奖的限制被迫放弃。
当然这些也只是听说,是否真实,这儿也不是很清楚。
为什么堂堂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就造就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就其原因,我个人从以下两点分析说明一下:首先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过分看中学生们的分数,对学生采取了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产生的只是一些考试机器。
“高分低能”成为了当前中国一些学生们的一种真实写照。
我们都知道,儿童时代得我们,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想用自己得一双小手来创造一些。
于是,一些看似简单、平常的东西从我们的小手中制造出来。
这个时候得我们,可以说是动手能力很强的一个时候。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繁重的课业压着,正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中,去追去一种高分得荣耀,时间也都被占用。
另一方面,在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所具有的一些个性被逐步得扼杀掉,棱角被磨平,变得更加得“圆滑”。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
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
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
(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
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中国诺贝尔奖获奖少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一、为什么中国人很少拿诺贝尔奖?原因有这些方面1.中国的发展本身就落后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还处在于闭关锁国的阶段,接受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人民处于压迫剥削中,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
所以中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近几百年,沧海桑田,西方科技迎来飞速发展。
尤其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更是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当时的中国才处于欣欣向荣的阶段,一切发展刚刚开始,祖国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提供支持,特别是经济支撑和师资力量。
当时,有才华的学子在中国的帮扶下远赴大洋彼岸求学,即使被许诺有丰厚的工资,良好的待遇,都没有动心,毅然决然的回国拯救落后的祖国。
在那时,中国才真正了解到自己的差距,科技才开始发展,到今天也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发展的速度已经是超越美国的存在。
但是短板依然存在,想要真正的追赶上美国,还有一定差距。
2.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大难题,和学生数量极其不对等的教师数量导致无法给每个孩子都提供足够的关注和辅导。
和外国的小班制不同,教学压力大,学生多,教师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填鸭式。
这种教学方法也有注定大部分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只会死读书,一味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甚至没有独立思考探索的能力。
他们不会想去探求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也因此错失许多思考的闪光点。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方法是可以最快速的培养出许多优秀孩子,家长大多把孩子外包给学校,就又投身于工作中,没有注重孩子的童年教育和思想启蒙,使从小孩子就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刻板的教育方式催生了从众心理,也是人口众多情况下不可避免的。
二、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做什么?1.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科学家也是从学生时期的不断探索,研究发展而来,想要获得卓越的成就,还要看青年一代。
在教育方面,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如果担心风险可以选择试点培养,以少数作为实验。
试析本土中国人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
试析本土中国人尚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一年一度的各项诺贝尔奖逐一评出,又让中国人失望了一回,也让中国的时评家们又有机会高谈阔论,反思一下为何中国本土出不了得诺贝尔奖的人才。
“诺贝尔奖与中国”,对于现时我国民众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对于我国科研领域来说,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令人深思的问题。
如果不算文学奖、和平奖,那么其他的诺贝尔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经济学奖等似可以统称为“诺贝尔科学奖”。
一、基础科学研究不足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中国目前是相对落后的。
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院士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基础科学是所有工程科学最主要的基础,无论欧美,在开展太空研究或者是尖端工程研究的同时,一定花很多功夫培养基础科学。
”他还说:“整个国家的投资,既要照顾到工程需要,也要投入足够的资助在基础科学上,有了平衡发展,我们成为第一流的国家是毫无问题的。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在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经济学等基础研究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距离,即使“神六”的辉煌也掩盖不了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滞后。
据说,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大卫格罗斯教授曾表示:18年内,中国也许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可是接着他又浇了一盆凉水: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能问鼎诺贝尔奖的最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只注重对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而忽略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
”二、制度不健全科学的生命就在于不同观点的公开争论,在科学界搞一言堂,实质是抹杀了科学的创新性。
受长期封建统治的影响,中国科学界的开放程度不高,评聘制度不完善,竞争机制不健全,致使创新精神得不到支持。
即使是得到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也无人过问,令其自生自灭。
理论权威有权力,没责任,不能对当前其专业学科的发展给与定期评述,仅仅靠单方向的文章评审和项目评审控制学术发展,缺乏公平的竞争性。
事实上,无论是学术权威,还是初出茅庐的学子,都具有平等学术争论的权力,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这是科学能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国诺奖空白的选题根源
我国诺贝尔奖空白的选题根源本人认为我国诺内尔奖空白的选题根源有三:一、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尤其是近几年,发展速度更是超越了国际平均水平,但是我们国家建国的时间短,建国初期更是一穷二白,和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历史比起来,相差的距离还是很大。
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把持着诺贝尔奖的选题权,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高的阶段,与体制国情建立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关系。
而在中国,社会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社会中还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这种许许多多的经济问题,是国家关注的热点,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个问题早已经不是热点,他们关注的是更前沿的话题。
所以,经济的发展程度制约了我国向世界前沿进军的脚步,也是导致我国无法参与选题的关键。
此外,研究投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基础理论研究就像奢侈品,美国人在这个领域投入最多也最卖力。
除了加强研究投入特别是基础领域的投入外,还要寄希望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等到中国话题成为世界讨论的真正重点,中国才有权利参与诺贝尔的选题。
因为诺奖“选题权”的背后,恰恰是国家的经济话语权。
目前,也有一些发达国家,故意透露一些带有误导性的题目让中国参与,让中国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结果与成功失之交臂,导入到一个死胡同,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二、我国的行政体制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着独特的国体和政体。
我国国家自然秘学基金作为基础研究经费的重要渠道,也非常支持科学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探索。
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政府在组织科学研究活动时仍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对科研选题有直接的、根本的影响,还存在功利性。
也许是受经济姻长期落后的影响,我国的科技政策始终带有功利主义倾向,初袤与其极为偏离的基础研究也因此受到了冷漠,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科技在我国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得到巩固,科学的实际价值观念此得到强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课题立项、课题评奖的重要指标,基础科学研究在实际上被相对的忽视。
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论文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学院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联系电话二零一四年月【摘要】诺贝尔奖项作为推动世界文化积极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世界各国影响非凡。
但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样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所获得的诺贝尔奖格外少。
首先,诺贝尔奖设立了以下几个奖项: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
本文对各个奖项的原因进行了分别的分析。
【关键词】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一.诺贝尔物理奖中国制造物理器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万年的原始社会。
因为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会制造工具,而原始社会的人类可以使用杠杆原理撬动石头,可以磨制工具来减少工具与食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压强来撕裂食物。
时代往近了说,距今约2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发明了桔槔,发明了现代化农具,而墨翟的《墨子》中也提到了很多物理发明。
而在此后的两千年中,中国人对物理发明方面的贡献也很大,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到虹吸管和卿筒,中国对物理的研究本应领先于世界。
那影响中国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究竟是什么?1. 中国地势平坦,领土广阔,坐山面水。
这样的地形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权模式。
2.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来看,中国的政权就以高度统一,高度集中为特色。
而平坦宽广的地势直接推动了中国中央集权式的封建统治制度的形成,而中国深居内陆的地理特征不利于中国出海贸易,所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渐强化,小农经济的日益精耕细作,各种犁具与水车称为精耕细作的产物。
3.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并不支持商业流通,商业的流动性不利于统治者管理。
所以物理器械仅仅用来满足封闭式小农经济,并不适宜物理科学自身发展。
明清之际,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王朝走向没落。
国外资产阶级兴起,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
中国为何没有诺贝尔文学奖作文(高中高三1200字).doc
中国为何没有诺贝尔文学奖作文(高中高三1200字)一个人的世界是一个人的,两个人的世界是两个人的,谁的世界是文学世界?我不想说中国作家怎么样。
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沉默的中国,一个文学的世界,没有人会说话。
”纸来自纸,但最终是浅的.”一本书是无声的,有声的,但是“我知道我必须自己去做”。
鲁迅曾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说,“中国是一个沉默的中国,印度毕竟还有一个泰戈尔。
”我想说的是“一个沉默的中国”,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声音,而是一个或几个人思想的声音。
我们中国人的想法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他们的想法要么是为了什么,要么是发自内心。
思想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我认为“只有知道”的思想可以“说出来”,但是我们还没有达到我们应该达到的“境界”。
《人间词话》中有一句话:一个人的境界,一个古今中外的伟大事业、一个大学发问者,必须经历三个境界:“昨夜西风枯绿树。
只有在高层建筑上,看着世界末日的道路”,第一个条件也;“随着衣服变得越来越宽,我永远不会后悔。
我将永远怀念伊拉克人民。
”第二种情况也是如此。
“我在人群中寻找他,突然回头,但是那个人在那里,而且灯光很暗,”第三个条件也是真的。
”一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我不说他是否有过这三种境界,但我认为他们的思想属于他们,而其他人只是想到他们思想的读者。
中国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思想,但这是中国人的思想。
有多少读者?三千年前,孔子的诞生影响了一代或数百代人。
三千年后,他的《论语》在世界上有他的读者,但他的读者只是他的读者,而不是一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中国作家在世界上有多少读者?中国作家的读者是中国人,这意味着他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只有当他在国外有读者时,他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的《坟墓》说:“中国不仅以其伟大的自尊而闻名,而且善于诽谤或称之为顽固的人。
并会坚持剩余的不足,以最终毁灭。
现代人也羞于听到一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
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
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究的唯一目标。
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
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
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赵忠贤院士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
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
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
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
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何中国大陆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为何中国大陆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挑战性,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奖项。
它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向,有理想,愿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工作者们向着人类陌生的领域大胆探索研究,开拓创新。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从教育方面来说,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结论而轻推理,重解题而轻思考,重成绩而轻过程,重功利而轻素质等一系列弊端。
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很少能培养出真正的富有创新思维,敢于探索钻研的潜心甘为科学文化事业奉献的人,相反学而优则仕,“鲤鱼跳龙门”,现代版的“范进中举”仍在频频上演。
很多研究人员没有用工研究,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跟领导打交道上,想着赚钱,没有把研究作为一项理想而追求,所以很难有所成就。
因此,对教育界提倡的素质教育,人们并不领情。
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是许多学校无奈的选择。
从科技史的角度讲,虽说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
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
还有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对于一个具有世界性前瞻性的高科技项目的研究,一个需要大量的经费,另一个则需要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
对于经费方面,据2010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DP的1.70%,相对于发达国家2.3%(瑞典达到4%)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国家。
再者,我国目前没有制定明确的“科技投入战略”,政府科技投入和企业科技投入还带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入在国家发展规划中没有稳定渠道。
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引言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然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呢?本文将探讨中国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并分析相关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体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注重应试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缺少对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培养。
诺贝尔奖通常授予那些在科学和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人,因此,中国教育体制的局限性可能影响了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科研环境中国的科研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支持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较低。
言论和学术自由受到限制,这可能会抑制科学家在创新和研究中的自由发展。
另外,科研评价体系也存在问题,绩效考核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这可能对科学家们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研究造成阻碍。
政治因素政治稳定性中国政治体制以稳定为重,追求社会安定和整体发展,这可能导致对于重大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足。
与诺贝尔奖相关的科学领域需要长期的持续投入和独立思考,而这可能与政治稳定的追求不符。
国家导向的科学研究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在投入大量资金来推动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发展,这种国家导向的科研方式使得科学家们更多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是自由独立的科学研究。
这可能妨碍了中国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中的参与和发展。
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和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利益和维护家庭的稳定,而诺贝尔奖强调个人的创新和突破。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中国科学家更加关注协作和团队合作,而不是独立创新。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对长者的尊重和敬仰,这可能不利于年轻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成果的发展。
社会认可和奖励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与工商界相比,缺乏相应的社会认可和奖励。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学术论文范文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学术论文范文自然科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下面是由WTT整理的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篇一中国自然科学“诺奖”之困的四维解析[摘要] 通过文本分析,总结了诺贝尔奖得主大国获奖的三个方面的社会因素。
基于他山之石,解析了中国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之困的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体制内的传统分配制度、“尊尊”的传统文化基因、“以学为事”的基础教育积弊、“功利导向”的学术科研氛围与体制。
指出中国体制内的传统分配模式应由倒金字塔结构调整为纺锤形结构来改变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压力。
改变“听话”教育,避免少年儿童过多接触《西游记》这种伟大而不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电视剧作品。
中学的特级老师,是中国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道路上的障碍。
行政权力与高校文凭之间的寻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误读为“唯生产力是问”,导致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关键词] 诺贝尔奖;中国教育;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893X(20XX)02?0001?05据统计,巴基斯坦立国后29年便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印度是30年,前苏联是39年,捷克是41年,波兰是46年。
新中国成立第63年,本土作家莫言终于获得了文学奖,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仍渺不可知。
人文科学与评委的个人艺术价值观、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关系较大,获奖者没人敢说自己的作品代表国内、世界最高水平。
而自然科学的评价标准则相对更客观、科学、公允,主观因素影响较少。
然自然科学方面中国本土还一直无人问鼎,而美籍华人(华裔)却有8人获此殊荣。
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被公认为有着相当重要的指标意义,没有得奖说明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确存在较大的差距。
乘莫言获奖之际,除了祝贺,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对本土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行冷静和理性的检讨:恰如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科学家?诺贝尔奖作为世界公认的最权威、最具创新性的奖项,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至今与它无缘?一、诺贝尔奖大国的社会因素探析有研究以自然科学奖为例,从1901―1997年近百年里,共有448人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_五年级作文
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中国的青少年中,有不少都是奥赛的冠军、亚军。
可是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呢?难道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吗?这个理由早已被否定。
况且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有留着炎黄血脉的人,比如美籍华人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李政道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李远哲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美籍华人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数据说明了中国人并不是没有能力获奖!
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国外都可以获奖在国内却无法获奖,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学校抑制了学生在单科发展!学校为什么抑制学生的单科发展呢?原因很简单:学校招生考的是综合成绩!可诺贝尔奖项是单项!
而在国外,一个学生的优秀那面总会被发掘出来并被发展。
这说明了什么?外国的伯乐比中国多?其实不然,在中国一个学生单科优秀也会被发现,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单科优秀却无法被发展,例如这一科虽然优秀另外几科也许会很差,这样一来在中考或高考时由于总成绩较低而被甩到录取分数线以下,无法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想一想有多少人因为这个原因而无法发展自己喜欢且自己擅长的学科,中国又因为这种教育制度失去了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
想一想,我们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制度了!(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评论)。
中国 诺贝尔
中国诺贝尔中国在科学、文学、和平等领域一直都是世界舞台上的关键角色。
然而,至今为止,中国在诺贝尔奖上的获奖数量相对较少。
这引发了许多人的疑问,为什么中国在诺贝尔奖中的表现相对较弱?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诺贝尔奖上的表现相对较弱,我们需要考虑到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和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之间的差异。
诺贝尔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卡洛林斯卡学院和瑞典文学院评选并颁发的国际奖项,以表彰在六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这六个领域分别为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
在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这些自然科学领域中,中国的科学家们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贡献。
然而,由于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要求获奖者必须在某个具体年份内做出杰出的发现或发表杰出的作品,这使得许多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可能无法与奖项的时间节点完全吻合。
此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通常会对候选人进行广泛的考察和评估,这也可能对中国科学家的申请造成一定的障碍。
在文学方面,虽然中国有众多优秀的作家和文学家,但由于诺贝尔文学奖特别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全球性价值和影响力的评估,这使得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可能无法达到诺贝尔奖的标准。
此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选择也往往受到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使得评选过程更加复杂和具有争议性。
在和平奖和经济学奖领域,中国的表现也相对较弱。
中国自1971年以来一直被联合国大会广泛承认为和平基金会的唯一合法代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诺贝尔和平奖的评议委员会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表现相对较弱。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科研体系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环境的差异。
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和国际期刊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均衡、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
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总的来说我国科学界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四点:科学知识积累不够;科学研究时间不足;缺乏科学家群落;缺乏科学人才的识别和遴选机制。
关于科学知识的积累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我国基础科学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尤其是基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
据对美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科学接代的连续性乃是诺贝尔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就说知识的积累不仅与前人的劳动有关,而且还与两代人之间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关系。
孕育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
这其中包括教育、科研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
“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
对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的抽样估测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0%,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
正所谓“君子之泽,两世而斩”。
关于科研时间问题,美国科举家人数虽然不足100万,但却是全时科学家人数。
而前苏联的科学家人数号称100多万人,但时间没全用在科研上,折合成全时科学家也只有几十万人。
据调查,我国六七十年代科学家每周工作时间为16小时,如果按全时科学家标准折算,科学家人数要减半,对科研的损害显而易见。
另一位中国学者则从中西传统文化入手,做了如下精辟的分析:西方文化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语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
前者比之后者,更利于科学创造。
中西思维方式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刻意求新。
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的“守—”“齐—”这种大一统的思想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中国为何没有诺贝尔文学奖(高三优秀精选作文)
中国为何没有诺贝尔文学奖(高三优秀精选作文)一个人的世界是一个人的,两个人的世界是两个人的,一个文学的世界是谁的?我不想说中国的作家如何,我想说的是中国为何没有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无声的中国,一个文学的世界,没有一个会说话的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一本书是无声的,也是有声的,只是“深知此事要躬行”。
鲁迅曾在香港演讲时说“中国是一个无声的中国,印度毕竟还有一个泰戈尔”,我想说的是“无声的中国”,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喧哗,而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所发出来的声音。
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是什么思想?我知道:每一个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或为人所知,或不为人所知,他们的思想或是为了什么,或是从心而发,思想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所说的“只可意会”的思想,我想是可以“言传”的,只是我们没有达到所应该达到的“境界”。
《人间词话》有云:人的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一个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我不说他是否有过这三种境界,但我想他们的思想是他们的,别人只是去意会他们思想的阅读者。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人的思想,究竟有几个阅读者呢?三千年以前,一个孔子的出世,影响了一代或几百代的人。
他的《论语》,三千年以后,世界上也有他的阅读者,可是,他的阅读者只是他的阅读者,不是一个中国人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阅读者。
中国的作家在世界上有几个阅读者呢?一个中国作家的阅读者是中国的,说明他还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他有了中国以外的阅读者以后,他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的《坟》中说:“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阙,以底于灭亡。
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缪而图富强也。
中国很少拿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分析精编版
客观事实:诺贝尔奖给的是基础科研的,我们国家的基础科研水平差太多。
为什么中国的基础科研差:1 行政官僚大学和科研是需要自由的,从来没有行政手段能使文化繁荣科学进步的。
我不知道别的国家是不是都不是这样,但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科研一定跟中国不一样,就是教授就是教授,科学家就是科学家,不会过多的涉及行政工作。
不参与行政工作,是对真正的科学家的一种能力释放。
我还记得听过一次丘成桐的演讲,他提到一点,他不愿意做哈佛的数学系主任。
顶级的科学家一定是这样,思想自由,精神自由。
不要让他们参与行政,不要用行政约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即可,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才华。
而中国,不仅仅是行政干预,外行领导内行。
说的难听点,那些国家部委,有些相关领导,懂个蛋啊~~他们白天开会听听我党报告,晚上各种腐败,他们对科学懂个蛋啊~~让他们来指挥科学的发展方向,真TM逗呢国外的大学是有校董事会,真正的专家学者治学,而不是行政指导。
民国的时候,中国的大学也是这样,那时候也出了很多大师。
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蒋梦麟领导下的南开,后来搬到云南的西南联大。
都是教授治学,诠释一个理念,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反观中国当下,不仅仅是行政管控大学。
大学的老师教授科学家都逐渐成了行政关于,他们都有行政级别的。
这TM的都是一群当官的,搞毛科研啊。
这里穿插说一句,那些当了官的科学家一定不是顶级的科学家。
顶级的科学家如果可以不当,一定不会去当官员的。
2 经济的繁荣,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从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其实中国人是迷茫的。
社会怎么发展,个人价值怎么体现,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迷茫。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条件好起来了。
中国人找到了一点方向,就是发展经济,更简单说就是赚钱。
尤其是在当下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拉大。
全社会都在赚钱,所谓的大学老师,科研工作者也是一样的,只能赚钱。
在做这样的社会里面,只有赚钱这一个价值观。
诺贝尔论文
诺贝尔奖与当代中国大连海事大学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0级测控2班胡浩鹏2220101464摘要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教育的死板教条,不合理的科研体制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主要原因。
本文对以上几点稍加评述,意在阐明作者的观点以及提出警示。
关键词:教育创造性体制传统文化引言:诺贝尔奖设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一百多年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了在自己国土上做出成绩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而却有一个特别的个例——中国,至今未在自己的国土上产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是什么让占据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国与诺贝尔奖无缘?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正文首先,说说教育问题。
龙应台先生在《机器人中学》一文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在知识上能够活泼地思考,大胆地创新、勇敢地质疑的学生可不可能同时在行为上是个中规中矩、言听计从、温驯畏缩的所谓“好”学生?该文中写到一个事实,在台湾的学生,到了美国就大放异彩,得西屋科学奖,成为少年大学生。
对此,龙应台先生又问道:“同样的种,为什么一移植就大放异彩?是我们的教育土壤有问题吗?”问题症结所在是我们所实行的高压性教育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
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1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翻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
3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过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国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学院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联系电话二零一四年月【摘要】诺贝尔奖项作为推动世界文化积极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世界各国影响非凡。
但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样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所获得的诺贝尔奖格外少。
首先,诺贝尔奖设立了以下几个奖项: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
本文对各个奖项的原因进行了分别的分析。
【关键词】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一.诺贝尔物理奖中国制造物理器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万年的原始社会。
因为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会制造工具,而原始社会的人类可以使用杠杆原理撬动石头,可以磨制工具来减少工具与食物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压强来撕裂食物。
时代往近了说,距今约2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就发明了桔槔,发明了现代化农具,而墨翟的《墨子》中也提到了很多物理发明。
而在此后的两千年中,中国人对物理发明方面的贡献也很大,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到虹吸管和卿筒,中国对物理的研究本应领先于世界。
那影响中国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究竟是什么?1. 中国地势平坦,领土广阔,坐山面水。
这样的地形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权模式。
2.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来看,中国的政权就以高度统一,高度集中为特色。
而平坦宽广的地势直接推动了中国中央集权式的封建统治制度的形成,而中国深居内陆的地理特征不利于中国出海贸易,所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渐强化,小农经济的日益精耕细作,各种犁具与水车称为精耕细作的产物。
3.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并不支持商业流通,商业的流动性不利于统治者管理。
所以物理器械仅仅用来满足封闭式小农经济,并不适宜物理科学自身发展。
明清之际,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王朝走向没落。
国外资产阶级兴起,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
但封建统治下的中国闭关锁国,海禁政策的实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使物理科学逐渐落后于欧美。
中国物理科学落后了欧美300年。
二.诺贝尔化学奖中国使用化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
夏末商初我国进入青铜器时代。
重达875kg的司母戊鼎堪称世界之最。
其中青铜的采矿、冶炼、制模、熔铸四个主要工序都有文字记载。
春秋战国(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冶铁业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而西欧一些国家直到13世纪末才出现生铁的冶炼。
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钢铁冶炼的许多工艺技术。
除此之外,冶炼黄铜、白铜、锌及“水法炼铜”等都早于世界其它国家。
这些都是对化学冶金技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造纸术是世界公认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
从化学角度看,主要是从麻、树皮、竹子等天然植物纤维中,用化学的方法除去杂质,得到较纯的纤维素,再制成纸浆,最后制成纸。
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于公元2世纪初发明了造纸术,并投入生产。
后向东传至朝鲜、日本;向西传至中亚、阿拉伯、法国、西班牙等国家。
纸的发明和传播,大大改善了文字记载、保存、传播的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对炭、硫磺、硝石这三种物质逐步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特别是在炼丹的实践中发明的。
到公元十世纪,我国已将火药用于军事,推动了火药武器的发展。
直到1225~1248年间,火药经印度传入阿拉伯,14世纪中叶才传入欧洲。
“China”一词指中国,也指瓷器。
早在公元前5世纪,我国就有原始瓷器的制造。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温度高达1000℃以上的高温烧结技术,这是制瓷的关键。
玲珑剔透、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瓷器是世界少有的文化艺术珍品。
此外,我国古代有酿造、染色、油漆、制革等工艺,都与化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英国学者所著《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一书中,就有14项第一是化学方面的。
然而在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名单中,并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究竟是何种原因致使中国的化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1.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中国的经济主体是农业。
化学发展满足不了农民的衣食住行。
2.古代中国的化学主要应用于军事及炼丹方面。
在军事中,化学主要用于冶炼金属,铸造兵器,化学并未被当作科学来系统研究。
在炼丹中,化学并未发挥长处,而“火药”的发明是出于炼丹配方失误意外产生的。
而火药的出现并未很大程度推动该中国军事发展。
3.中国化学的发展并未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主要依靠于百姓生活自身需要。
4.中国古代化学发展并未形成科学理论体系,更多依靠于社会实践。
化学来源于生活,并非来源于科学探索。
5.中国化学落后于欧美300年。
三.诺贝尔医学奖中国古代医学起源于公元前20世纪。
上古时期,还未有明确文字记载。
但传说神农氏炎帝亲尝百草,是著名的医学家,然后便有了传说中的“神农鼎”。
关于中国古代医学著作最早的文字记载,起源于公元三世纪,《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主义辨证思想。
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而此后的两千年间,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中国古代医学历史上一笔珍贵的医学财富。
然而,这些医学成就并不足以在今日撼动世界。
其原因如下:1.中国古代医学多数由生活经验所得,以生活中现成发现的草药为主,并非以科学实验研究所得。
并未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理论体系。
2.中国古代医学并未有专攻,并未在某一时疾或某一病毒抗体上有所建树。
所以没有某一医药对世界医学有里程碑式的影响。
3.中国医药以温补为主,以调养生息为医学特色。
并未像西药等针对性很强,所以中药对于疾病的治愈性很慢。
4.此外,欧美在十年前并不承认中医或者中药的治疗方式,甚至称中医为巫术。
舆论的影响力使中医在国际的影响较差。
四.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可以大致划分为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和现代。
上古时期为前秦和秦汉。
先秦时期汉字初步形成,因汉字的独特性而形成了具有华夏特色的文学,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
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就连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的。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古时期为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呢?第一,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
第二,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它们分别在中古期内的唐、宋、元三朝达到了高峰。
第三,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达到成熟。
第四,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近古期为明清。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金瓶梅》的出现就是这种种现象的综合反映。
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
三、小说这些通俗文学借助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这个媒体,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代文学在20世纪初开始萌芽,白话小说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文学也成为现代文学一股新的力量,虽然现代文学在文化革命十年有所停滞,但20世纪后的文学还是顺应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诺贝尔文学奖起源于欧美。
而欧美文字多属于表音文字,有自己的文学体系,中文属于象形文字,文体风格与欧美文学不同。
中国文学经过英文翻译,便失去了汉语韵味,这回影响到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
2.中国文学的背景为华夏,华夏五千年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这样的底蕴非本土居民不能理解。
而欧美的历史背景与中国不同,所以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
五.诺贝尔和平奖和平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
是经济迅速发展的保障,是政治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