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一体化综合节水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玉米一体化综合节水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了小麦—玉米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的优点,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玉米;节水;栽培技术
唐山市丰南区位于华北平原东部,气候干旱少雨(500~600 mm),主要靠超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笔者于2005年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形式进行了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的开发研究,现将其优点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小麦—玉米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的优点
节水、成本低,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小麦、玉米抗逆性
小麦—玉米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将传统的麦收后造墒播种玉米改变为小麦浇灌浆水后套种玉米,使小麦灌浆水起到了双重作用,减少了玉米造墒播种水,可节水900 m3/hm2,降低生产成本30% 以上。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可显著改善小麦玉米的通风透光条件,透光率增加10%~15%,田间湿度降低10%~20%,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率下降40%,玉米株高降低10~20 cm,显著提高其抗倒伏能力。
拓宽了玉米品种的选择范围,提高玉米产量
该技术解决了夏直播玉米生育期短、积温不足的矛盾,满足了玉米高产对生育期和光热的要求。丰南区年无霜期195 d左右,年平均气温℃,小麦成熟晚,初霜早,夏直播玉米生育期仅80 d左右,
一般品种夏直播往往不能正常成熟,产量较低,并且影响小麦适时播种。通过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可在小麦收割前20 d左右套种,增加积温℃,满足了中晚熟品种对生育期和积温的要求。充分利用中晚熟品种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在丰南区仅玉米一茬就可增加粮食产量1 050 kg/hm2,增产率达到13%。
2栽培技术
适应范围
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适宜于水浇地,特别是耕层较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高产田。这种麦田在传统平作条件下,往往群体偏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较差,湿度较高,不仅病害严重,而且容易倒伏。
配方施肥
高产水浇地一般土壤有机质较丰富、土壤含氮量较高,应按照小麦、玉米的需肥规律和培肥地力的实际需要进行配方施肥[1]。基肥施腐熟有机肥15~45 t/hm2,配施磷酸二铵225~300 kg/hm2和尿素75~150 kg/hm2、氯化钾45~75 kg/hm2;追肥在起身至拔节期追施尿素225~300 kg/hm2。小麦抽穗至成熟期,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肥水管理,脱肥地块可结合浇抽穗扬花水追尿素75 kg/hm2左右,以增加产量,同时为玉米套种提供良好的土壤墒情和肥力基础。玉米播种或定苗时(4叶)施二铵60~90 kg/hm2、尿素60~90 kg/hm2、氯化钾120~150 kg/hm2。在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一次或分次施尿素225~300 kg/hm2。地瘦苗弱的,以拔节期为主;地肥苗壮的,以大喇叭口期为主。
合理确定垄幅
为充分发挥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的节水、增产效应,要科学确定垄幅[2]。一般应遵循以下2个原则:一是土壤肥力较高的高产田垄幅可适当宽一些,土壤肥力稍低的中产田垄幅可适当窄一些;二是株型紧凑的小麦品种垄幅可适当窄一些,株型松散的品种垄幅可适当宽一些。在丰南区一般垄幅为80 cm左右,每垄上种5行小麦,垄间距30~40 cm,这种配置有利于充分发挥小麦的边行优势。
选择良种
合理选择品种,充分发挥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增产潜力,必须处理好小麦、玉米的良种配套。小麦品种应选择矮秆、抗倒、大穗大粒型品种,既可提高小麦当季产量,又利于通风透光,减少对套种玉米的影响,适宜唐山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有京冬八、轮选987。玉米品种应选择紧凑型中早熟杂交种,叶片上冲,适于密植,对行距要求与沟播小麦垄距相吻合,既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又利于下茬小麦高产。由于玉米播种期提前了15 d,因此可选择生育期较长的中熟品种,适合唐山地区种植的品种有农大108、郑单958、浚单20、中科11等。
确定适宜的玉米播种期
玉米播种期确定的原则为:小麦收获时,玉米苗高不能超过10 cm,以免影响小麦机械收割;播种过早玉米与小麦共生期太长,相互争肥、争水、争阳光,而使幼苗老化、植株矮小、秃顶大、穗粒数少;播种过晚,失去了垄套玉米高产的“四大优势”,穗粒数下降、千粒重小,产量低。实践表明,小麦浇灌浆水后,收获前15~20 d套种为
好[3]。
适时收获小麦,秸秆还田
一体化综合节水技术同样可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为了保护套种的玉米幼苗,收割机可在垄面上行走。粉碎的作物秸秆大多积累在垄沟底部,有利于保墒和抑制杂草[4]。
3参考文献
[1] 骆晓声,寇长林,马政华,等.不同施肥制下砂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64-68.
[2] 陈刚普.濮阳市小麦—玉米轮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4,86.
[3] 武继承,杨永辉,郑惠玲,等.不同水分条件对小麦—玉米两熟制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1):126-130.
[4] 孙伟红,劳秀荣,董玉良,等.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对产量及土壤钾素肥力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4(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