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服务广西区域经济为例,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优质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导向与内容上特殊性,提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回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方向。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已被当前学术界广为认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连接点。
在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示范建设)中,“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成为示范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需要何种高职教育,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以下简称示范院校)如何把握好国家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带来的巨大机遇,创新专业建设途径与内容,完成示范带动的国家责任,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是我们亟需思考并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对此作粗浅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优质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
区域经济特征由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区域在全国分工中条件的差异组合而成,不同的区域经济特征对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有不同的需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推进富裕广西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并充分利用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平台,以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和商贸中心为目标,着力培育石化、钢铁、造纸、旅游等支柱产业,壮大现代物流、会展业,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业。
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加工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根据广西产业培育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泛北部湾经济区域需要交通、贸易、物流、旅游、能源、制造业、投资等方面的大量人才,近期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贸易、物流和旅游三个领域。
第二,广西的工业化城镇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工业设计、制造、研发、软件开发等中高级人才,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程监控、园艺、市场等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等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高技能人才急缺。
第三,东盟国际贸易亟需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多领域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例如,掌握一定的外语同时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人才;能与东南亚国家对接、交流、沟通,同时又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知识,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精通东盟国
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又具备国际导游资格的小语种导游等复合型人才都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
广西人才市场的调研报告指出,2007年广西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等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缺口达数万人,而广西目前共有高职院校37所,2006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5.6万人,2007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8.3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并存,媒体舆论、用人单位、社会公众、学术界都对此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但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原因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具备直接上岗的技术能力,企业又不愿支付高校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所需耗费的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因此,发展优质高职教育,实现应届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的特殊性分析
示范建设是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因此,示范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普通高职院校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的责任意义重大。
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力支持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500个重点专业,并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形成500个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并总结出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带动区域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和
发展。
与普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相比,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不仅仅是促进本学院、本专业的发展,而且还担负着艰巨的国家责任。
第二,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集中。
进入示范建设行列的高职院校本身具备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等“五个领先”的基本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优质高职教育的第一方阵,因此,这些院校的专业建设大多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和特色,具备较为优越的软硬件基础。
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三个方面,是在示范院校的原有基础上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进创新,提高质量。
与普通高职院校相比,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的起点更高,人财物力更加集中地投入到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课程体系改革上,合力推进我国高职教育质的飞跃。
三、示范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的实践回应
示范院校专业建设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唯一第一批进入示范建设行列的高职院校,在原有的办学基础上,学院把专业建设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发展思路,创新专业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地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广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学院
全面分析了自身的软硬件设施和水平,对42个专业进行了优化重组,确立了专业建设的新格局——打造六大重点专业,并相应建设六大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室内设计技术重点专业及建筑与艺术专业群、物流管理重点专业及财经与商务专业群、酒店管理重点专业及旅游类专业群、应用泰国语重点专业及语言文化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及信息类专业群。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把握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的巨大机遇,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六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积极回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广西区域经济培育的特点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对物流、商贸、旅游、信息和加工制造等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室内设计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应用泰国语、软件技术六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地方行业和骨干企业的资源,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效的开放式的合作平台,使物流管理专业与广西运德集团、酒店管理专业与广西德天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应用泰国语专业与泰国正大集团、室内设计专业与广西建工集团、软件技术专业与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园、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有效合作迈上更高的台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并由此带动六个重点专业相关特色专业群的发展,引领广西乃至西南区域高职教育专业建设。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面向区域经济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综合素质与技能需求为依据,确定各专业对应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并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产学合作的校企共建方式,全面深化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六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60门左右能体现核心岗位技能要求,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教学与生产及工作过程相结合,吸纳企业人员参与各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技能鉴定、教学评价全过程,建设60种能体现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和生产性实训的特色教材、课件等资源,形成32个适应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紧密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推动学院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
(三)以共享、开放为导向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内行业与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市场多元运作模式,与南宁铝业集团、南宁软件园、玉柴机器集团、广西建工集团、广西运德集团、广西德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大企业实施校企共建,学院六个重点专业分别对应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实训基
地、建筑与艺术实训基地、财经与商务实训基地、旅游与服务实训基地、语言文化应用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等六大基地。
这些基地与学院技术紧缺人才的专业和培养规模相匹配,在功能上集“教学实训、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科研生产”于一体,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真实环境的专业技能训练,同时能满足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合作企业职工的提高性培训、城市职工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产学研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部分产品生产与业务经营需要,并总结出一套有效模式,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四)“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以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为目标,通过改革用人机制、建立开放型社会化师资建设制度,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准入制度和适应产学紧密合作的“互通、互融、共建、共管”的高职师资建设模式,培养一批具备丰富的行业或企业实践经验、在区域内同行业有一定影响和较高知名度,且既有站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又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把握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专业带头人;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培养一批能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开发课程,并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实践能力强、教学能力强、科技服务能力强“双师型”专业教学骨干;引进一批认同高职教育理念、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来自企业昀技术能师,从而形成一批既有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又有一支流动的能胜任高职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由此形成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