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影像诊断学

合集下载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1. 引言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防御器官,在临床中常常发生各种疾病。

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对于准确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脾脏疾病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诊断要点。

2. 影像学检查方法2.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脾脏疾病最常用的初筛方法,具有无创、无放射线、成本低的优点。

在超声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边界、纹理等特征,并可以评估脾脏内部的异常结构、肿块、囊肿等病变。

超声检查还可辅助引导其他检查方法的进行,如穿刺活检等。

2.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以X射线为基础的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脾脏解剖信息和病变特征。

CT检查可以对脾脏进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图像。

在CT检查中,可以观察脾脏的大小、密度、病变的强化特点等,对于脾脏肿瘤、囊肿、梗死等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2.3 MRI检查MRI检查利用磁共振技术获取脾脏的详细影像,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细节和更丰富的病变信息。

MRI检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脾脏的形态、灌注、信号特点等,并对脾脏肿瘤、脂肪沉积等疾病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估。

MRI检查还可提供功能影像,如扩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2.4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是通过给患者注射示踪剂,利用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评估脾脏的功能和病变。

核医学检查常见的方法有脾功能显像、脾造影等。

脾功能显像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状态,对于脾功能异常、脾脏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脾造影可以观察脾脏的血液供应和排空情况,对于脾脏梗死、异位脾等疾病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3. 诊断要点在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轮廓等特征,对比左肾和胃的位置关系;鉴别脾脏的病理性增大与生理性增大,如脾脏肿瘤、脾亢等;视觉评估脾脏的内部结构,是否存在肿块、囊肿、出血、梗死等病变;判断脾脏的强化特点,对强化或弱化的区域进行进一步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2023修正版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2023修正版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2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一、脾脏的解剖结构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腔,被胃、左侧膈肌和大网膜所包裹。

脾脏的主要功能包括参与免疫反应、造血调节、储存血细胞及细菌清除等。

它由纤维组织与血管组织构成,并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

二、正常脾脏的影像学表现1. CT扫描在CT扫描中,正常的脾脏呈现均匀且稍高密度的状态,与周围组织有清晰的分界。

脾脏容积通常在100-300ml之间,大小通常为11-14cm之间。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脾门、外形及脾囊等结构。

2. MRI扫描常规MRI扫描中,脾脏呈现均匀的低信号强度。

使用短T1加权序列(如T1-加权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脾脏边缘,并准确评估脾脏的体积。

三、脾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 脾囊肿脾囊肿是脾脏的一种常见囊肿病变,通常表现为脾脏内或脾脏边缘可见的液性低密度影像。

在CT或MRI扫描中,可见囊肿壁光滑,内部液体密度均匀。

根据病变大小和临床表现可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 脾梗死脾梗死是一种由于脾动脉或其分支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的脾脏组织坏死的疾病。

在CT扫描中,脾梗死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

MRI扫描中,梗死区域显示为高信号强度。

梗死的大小和范围取决于缺血时间和梗死的原因。

3. 脾脓肿脾脓肿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病,常常由脾创伤、感染或脾梗死引起。

在CT扫描中,脓肿呈现为周围水肿,大部分为囊性或实质囊性混合性病变。

脓肿的边缘模糊,并常伴有局部梗死。

4. 脾肿瘤脾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常见的良性脾肿瘤有脾血管瘤、脾囊肿等。

良性肿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

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脾白血病、脾肉瘤等,在CT或MRI扫描中呈现不规则形状的病变,边缘模糊或不规则。

5. 其他脾脏疾病其他脾脏疾病包括脾静脉曲张、脾血管瘤、脾结核等。

这些疾病在影像学中具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如扩张的脾静脉、脾内可见的异常血管形态、脾内钙化灶等。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系统器官之一,对维持免疫功能和血液参与有着重要的作用。

脾脏疾病是指影响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肿瘤、感染、炎症和损伤等。

影像学检查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诊断。

二、常见的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1·脾脏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非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在脾脏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应用广泛。

它可以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血流灌注情况等。

2·脾脏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脾脏的横断面图像,能够观察脾脏的形态、密度和血供情况。

CT扫描在脾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3·脾脏MRI检查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解剖分辨率,可以提供脾脏的详细解剖结构图像。

同时,MRI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脉序和造影剂增强等技术,对脾脏病变进行评估。

4·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通过放射性标记剂和显像设备,可以获得脾脏的功能信息。

例如,脾脏造影可以评估脾脏的代偿功能,脾脏SPECT或PET-CT可以评估脾脏的代谢活性等。

三、常见脾脏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和诊断要点1·脾脏肿瘤脾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如脾囊肿、脾血管瘤、脾血管肉瘤和脾转移瘤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脾脏肿瘤的特点和诊断主要表现为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清晰度、内部密度或信号强度等。

2·脾脏感染和炎症脾脏感染和炎症可以是继发于全身感染的,也可以是局部感染和炎症。

常见的疾病包括脾脓肿、脾结核和脾脓毒症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可以通过观察脾脏的形态、密度或信号变化,以及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3·脾脏损伤脾脏损伤常见于外伤,如交通事故、体育运动中的暴力撞击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脾脏损伤可表现为脾脏的裂伤、挫伤、积血等。

对于脾脏损伤的诊断,CT扫描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2024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与循环、造血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脾脏疾病常见于临床实践中,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其中包括以下五大点:一、超声检查1. 脾脏大小和形态的评估2. 脾血流动态的观察3. 弥漫性疾病的超声表现4. 局限性病变的超声征象5. 脾脏穿刺引导下的超声诊断技术二、CT检查1. 脾脏CT扫描的基本原理2. 脾脏病变的CT特点分类3. 强化扫描在脾脏疾病中的应用4. CT引导下的脾脏穿刺活检5. 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应用三、MRI检查1. 脾脏MRI的基本技术2. 不同脾脏疾病的MRI表现3. MRI在炎症性脾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4. 功能性MRI在脾脏疾病中的应用5. MRI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与评价四、放射性核素扫描1. 脾脏放射性核素扫描的原理2. 脾脏炎症性病变的核素扫描表现3. 脾脏肿瘤性病变的核素扫描诊断4. 其他脾脏疾病的核素扫描应用5. 核素扫描在脾脏疾病中的局限与发展五、影像学诊断1. 脾脏疾病的综合评价准则2. 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和临床的关联3. 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4. 利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5. 影像学在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总结: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在临床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准确评估脾脏的形态和功能,并帮助医生做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然而,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影像表现与病理学和临床的关联,并结合多模态影像学技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在脾脏疾病治疗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课件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课件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15
CT
平扫 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出 血坏死时,密度可不均匀 增强 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 区逐渐向中心扩展,3-4分钟后,全部增强, 呈等密度状态 血管造影 从动脉期到静脉期一直可见 斑点、棉絮状造影剂贮留,无动静脉短路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16
MRI
平片 脾大,内无钙化
胃肠造影 受压移位改变
血管造影 受压、拉长、包绕、不扩张,充 盈缺损
CT 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影,无强化。
CT值
15- 33Hu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20
MRI
T1脾不均匀性增大,肿瘤T1为低、等信号 且不均匀。 T2为不均匀高信号。 GD-DTPA淋巴管瘤边缘可见轻度强化。 延迟扫描有时可见中央的纤维分隔,中央 囊性区无强化。 大部分淋巴管瘤表现为多房性,MR可显示 其囊壁和分隔。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0
脾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1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2
多发脾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3
脾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4
脾恶性淋巴瘤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35
脾血管肉瘤(splenic angiosarcoma
很难与血管瘤去鉴别,血管肉瘤以下特征 更突出 血管造影:肿瘤血管、肿瘤染色 肿瘤内造 影剂贮留更显著 可出现明显动静脉短路 CT 不规则增强更为明显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2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脾的X线解剖:位于左 肋区深部,胃与膈之 间,长轴与第10肋平 行,凸面为膈面,凹 面为脏面。

脾脏CT影像表现诊断护理课件

脾脏CT影像表现诊断护理课件

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无淋巴结转移,而恶性肿瘤则可能伴随密度不 均、边界模糊、淋巴结转移等表现。
原发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
原发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而转移性肿瘤则可能伴随多发、边界 模糊、密度不均等表现。
淋巴瘤与其他肿瘤
淋巴瘤在CT影像上表现为脾脏弥漫性增大、密度均匀,而其他肿瘤则可能表现为单发或 多发肿块。
脾脏肿瘤
脾脏肿瘤
脾脏内出现结节或肿块,形态不 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
有强化。
分类
良性肿瘤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等, 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肉瘤等。
护理建议
根据肿瘤性质制定治疗方案,同 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
脾脏血管病变
脾脏血管病变
脾脏血管扩张、狭窄或闭塞,引起脾脏形态和密度的改变。
常见病因
01
在检查过程中,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观察患者反应
02
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进行处理。
协助医生操作
03
根据医生的要求,协助患者摆好体位,确保CT扫描顺利进行。
护理后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患者状况
检查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状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提供护理指导
总结词
脾脏血管病变CT影像表现、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脾脏血管病变在CT影像上表现为血管扩张、狭窄或闭塞等异常改变。护理方面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 血压和心率的变化,遵医嘱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和休息。
病例四
总结词
脾脏炎症性疾病CT影像表现、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

脾脏影像诊断学

脾脏影像诊断学

脾脏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X射线被发现并应用于医学领域 20世纪初,超声成像技术诞生 20世纪50年代,CT扫描技术问世 20世纪80年代,MRI技术逐渐成熟 21世纪初,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得到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脾脏影像诊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脾脏影像诊断学的主要技术手段
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CT、MRI、 PET-CT等
影像学表现: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 边界、内部结构等
影像学诊断标准:根据影像学表现和临 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部分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不典 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影像学诊断的进展: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 技术在脾脏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和发展。
实时动态:可以观察脾脏的血 流和功能状态,为临床提供实
时信息
脾脏影像诊断学的缺点
成像质量受多种因 素影响,如患者呼 吸、运动等
某些病变在影像上 不易被发现,如微 小肿瘤、炎症等
影像诊断需要专业 人员解读,对医生 技术要求较高
影像诊断结果可能 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如医生经验、判 断等
脾脏影像诊断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脾脏影像诊断学 的基本原理
X线成像原理
X线产生:通过高速电子撞击金属靶产生 X线特性: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等 X线成像:通过X线穿透人体组织,被探测器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X线成像的应用:用于诊断骨骼、软组织、肺部等疾病,也可用于肿瘤、血管等疾病的检测和治疗
CT成像原理
脾脏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
脾脏血管疾病的种类:包括动脉瘤、血管瘤、动静脉畸形等 影像诊断方法:包括CT、MRI、超声等 影像诊断特点:可以清晰地显示脾脏血管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影像诊断在脾脏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脾脏血管疾病

脾脏影像诊断学

脾脏影像诊断学
2、MRI:与肝脏相通。
二、解剖与正常表现
脾位于左膈下,长轴伴随9、10、 11后肋走行,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因胃 胰及肾造成的压迹呈分叶状隆起。常见 隆起夹在胰尾和右肾上极之间。可以形 似肾上腺。肾或胰尾的肿块。
三、脾脏疾病
(一)脾肿瘤 (二)脾梗死 (三)脾破裂
(一)脾肿瘤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2、脾血管瘤 spienic hemangioma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4、脾淋巴瘤 malignant lgmphma of the
影像学表现
1、腹部X线平片表现: 1)脾阴影外形不清,脾增大密度增高。 2)胃体右移左半结肠及脾曲间隙增宽,
这是由于血液沿胃大弯流向胃与结肠之 间所致。 3)腹腔内有游离液体征象,胃、小肠和 结肠有轻度扩张。
2、CT表现
CT检查能确认脾损伤的存在及损 伤类型和程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 性。
局限性包膜下积血
影象学表现
1、CT表现: 表现类似肝血管瘤。脾可以正常大
小或增大,平扫表现边缘清晰低密度, 增强扫描如对比剂能快速注入病灶周围 可见明显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心充填, 延时可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 致。
2、MRI表现
血管瘤内纤细的血管和血管湖内学 流缓慢,固T2驰豫时间延长。T1WI的 信号略低与脾组织,T2WI则表现均匀 高信号“灯泡征”,颇具特征性,病灶 周围无水肿等其他异常信号。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是淋巴系统先天性疾病,在发育异 常的基础上,由于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 张而形成。单发结节位于脾被膜下,多 发结节分布全脾。
影像表现
1、CT: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边 清、密度均匀,CT值15-33Hu,不增 强无法与其它囊肿鉴别。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概述脾脏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器官,它在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和代谢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是评估脾脏疾病的首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方法及其应用,以及各种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二、腹部超声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二维超声扫描:用于脾脏大小、形态和结构的评估。

⑵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评估脾脏血流情况,检测脾脏血管病变。

⑶基于超声造影剂的增强超声:用于脾脏血供情况的评估,有助于脾脏肿瘤的定性和定量。

⑷床边超声:用于危重病患者的脾脏快速评估。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超声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大小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内部回声的特征与意义。

⑷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表现与诊断要点。

三、腹部CT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常规增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大小、形态、密度及血供情况。

⑵动态增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动态灌注和血流量,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量有较高的价值。

⑶螺旋CT扫描:用于快速获取脾脏的高分辨率图像。

⑷三维重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的立体结构。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密度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肿瘤的CT特征与定级。

⑷脾脏炎症的CT表现与诊断要点。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CT表现与诊断要点。

四、磁共振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 T1加权图像:用于评估脾脏形态、信号强度及周围组织关系。

⑵ T2加权图像:用于评估脾脏病变的信号强度、组织的异常改变。

⑶增强扫描:用于评估脾脏血供情况、肿瘤的定性和定量。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磁共振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信号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肿瘤的MR特征与定级。

⑷脾脏炎症的MR表现与诊断要点。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MR表现与诊断要点。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图示、影像等详细资料,请参阅附件部分)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鉴别诊断:通过比较不同病理情况下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疾病类型的诊断方法。

脾脏影像诊断学ppt

脾脏影像诊断学ppt

影象学表现
1、CT表现: 表现类似肝血管瘤。脾可以正
常大小或增大,平扫表现边缘清晰低密 度,增强扫描如对比剂能快速注入病灶 周围可见明显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心 充填,延时可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 密度一致。
2、MRI表现
血管瘤内纤细的血管和血管湖 内学流缓慢,固T2驰豫时间延长。T1WI 的信号略低与脾组织,T2WI则表现均匀 高信号“灯泡征”,颇具特征性,病灶 周围无水肿等其他异常信号。
2、MRI
对脾梗死较敏感,因为梗死灶 内组织水分增加,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 故T1WI表现为低信号,而T2WI表现为高 信号。
肝 硬 化脾
梗 脾塞 大
(三)脾破裂
脾破裂多为暴力或刀枪直接损 伤所致,左侧下胸部或左上腹部外伤可 发生脾破裂。
临床表现
为左上腹或全腹疼痛,体征有 血液外溢后腹膜刺激征象。血色素下降 迅速等。
单一脾撕裂
须对比增强扫描,在脾实质内 可见线样低密度影,在急性期边缘不清; 当破裂后期或治愈时,可形成边缘清楚 的裂隙,与正常之脾切迹相似。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 类,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 囊肿囊壁内含有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 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大多与 外伤、感染、栓塞有关。男女发病比例 为2:1,40岁以下。多无临床症状。
影像表现
1、 CT表现: 平扫见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
临床表现
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但有时 可出现左上腹痛,左膈抬高和胸腔积液。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脾梗死早期表现脾内三角形低
密度影,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 脾门。增强后病灶无强化。少数梗死灶 可成不规则形,可伴有囊变。当病灶内 伴有出血时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影,少 数脾梗死可伴有包膜下积液。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参与免疫调节、造血、滤波等多种功能。

脾脏疾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其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诊断要点。

二、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分类1:超声检查1.1 传统超声检查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 脾脏动脉血流检查2: X线检查2.1 胸部X线检查2.2 腹部X线检查3: CT扫描3.1 螺旋CT扫描3.2 增强CT扫描4: MRI检查4.1 T1加权像4.2 T2加权像4.3 动态增强MRI三、具体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1:脾脓肿1.1 影像学表现1.2 诊断要点2:脾血管瘤2.1 影像学表现2.2 诊断要点3:脾囊肿3.1 影像学表现3.2 诊断要点4:脾肿瘤4.1 脾脏良性肿瘤4.1.1 影像学表现4.1.2 诊断要点4.2 脾脏恶性肿瘤4.2.1 影像学表现4.2.2 诊断要点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附件一。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检测和显示血液流动情况的超声检查方法。

2:螺旋CT扫描:一种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检测器的相互运动,快速获取连续切片图像的CT扫描技术。

3:动态增强MRI:一种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并连续进行多个时间点的图像采集,以观察器官或病变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的MRI技术。

六、全文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见肿瘤生长快易发生脾破裂。早期转
移,常见转移肝、肺、肾。CT表现与脾
血管瘤相近。
脾 脏 血 管 肉 瘤
(二)脾梗死
脾梗死是指脾内动脉的分支阻塞, 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阻塞的原因 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心 脏内附壁血栓脱落等。此外,脾功能亢 进病人进行介入放射治疗,用明胶海绵
作部分脾动脉栓塞现率为0.03%-0.14%。
临床表现
通常无症状,但较大的血管瘤可以 伴有脾增大压迫周围脏器产生相应的症
状。大约有25%的病人由于脾破裂主现
急腹症,突然腹痛、血压下降、休克。
也有病人由于脾亢进产生贫血、乏力、
心悸等表现。
病理
脾血管瘤与其他部位血管瘤相近, 常呈海绵状,与正常脾分界不清。镜下
5、脾血管肉瘤 splcmic angiosarconra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 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囊肿 囊壁内含有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囊壁 不含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
感染、栓塞有关。男女发病比例为2:1,
40岁以下。多无临床症状。
脾周血肿
在发现腹腔积血或脾周血肿时, CT未显示脾破裂征象,必须快速和详 细查找脾损伤,明确诊断。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标准为除脾大还要看到脾内局限性 低密度肿块,或看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大于10mm的结节才能显示。
2、MRI表现:报道较少未成定论。
肝脾淋巴瘤
5、脾血管肉瘤 splcmic angiosarconra
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高度恶性
肿瘤。临床左上腹包块、疼痛、发热、
体重下降、腹水、贫血、肝脾大。成人
2、CT表现
CT检查能确认脾损伤的存在及损 伤类型和程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 性。
局限性包膜下积血
1)呈新月形或半月形病变,位于脾缘。 2)相邻脾实质受压变平或呈内凹状。
3)新鲜血的CT值高于脾脏或相等,逐渐
降低并低于脾脏。
4)对比增强,脾实质增强血肿不增强。
脾内血肿
视检查时间,呈圆形或椭圆形略高
见血管内皮细跑成增生,病灶大小不一,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偶见钙化。大的
血管瘤中央可见纤维瘢痕,呈不归规则
形态。
影象学表现
1、CT表现:
表现类似肝血管瘤。脾可以正常大
小或增大,平扫表现边缘清晰低密度,
增强扫描如对比剂能快速注入病灶周围
可见明显结节状增强,逐渐向中心充填,
延时可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
发结节分布全脾。
影像表现
1、CT: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边 清、密度均匀,CT值15-33Hu,不增 强无法与其它囊肿鉴别。 2、MRI:与脾囊肿相近。
4、脾淋巴瘤 malignant lgmphma os the spleen
分原发性和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 后又分何金氏与非何金氏病。 病理分型:1、均匀弥漫型。 2、粟粒结节型。 3、多肿块型。 4、巨块型。 临床以左上腹痛和脾大为突出特征。
坏死而减轻脾功能亢进的症状。
病理表现
脾梗死多数发生在脾的前缘,近脾 切迹处。梗死灶大小不等,常有数个梗
死灶同时存在,或几个梗死灶相互融合
形成大片状。梗死灶形态多数成锥状,
底部位于被膜面,尖端指向脾门,有时
可成不规则形。
临床表现
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但有时可出
现左上腹痛,左膈抬高和胸腔积液。
影像学表现
致。
2、MRI表现
血管瘤内纤细的血管和血管湖内学 流缓慢,固T2驰豫时间延长。T1WI的
信号略低与脾组织,T2WI则表现均匀
高信号“灯泡征”,颇具特征性,病灶
周围无水肿等其他异常信号。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是淋巴系统先天性疾病,在发育异 常的基础上,由于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 张而形成。单发结节位于脾被膜下,多
影像表现
1、 CT表现: 平扫见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
滑,密度均匀,接近水的密度。CT值为
-10~10Hu。囊壁可钙化。先天性囊肿
壁钙化细而光滑,后天性壁后而规则。
增强,边界更清,病灶内无强化。
脾囊肿
2、MRI表现
T1低信号,T2高信号。边缘光滑信 号均匀。
2、脾血管瘤 spienic hemangioma
似肾上腺。肾或胰尾的肿块。
三、脾脏疾病
(一)脾肿瘤 (二)脾梗死 (三)脾破裂
(一)脾肿瘤
1、脾囊肿 splenic cyst
2、脾血管瘤 spienic hemangioma
3、淋巴管瘤 spbcnic lgmphangima
4、脾淋巴瘤 malignant lgmphma of the spleen


一、检查方法

二、解剖与正常表现 三、脾脏疾病
一、检查方法
1、CT:平扫同肝脏,如发现病变或确实
怀疑脾脏病变时,可做增强,早期脾不
均匀增强应注意。
2、MRI:与肝脏相通。
二、解剖与正常表现
脾位于左膈下,长轴伴随9、10、 11后肋走行,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因胃 胰及肾造成的压迹呈分叶状隆起。常见 隆起夹在胰尾和右肾上极之间。可以形
高信号。
肝 硬 化脾 梗 脾塞 大
(三)脾破裂
脾破裂多为暴力或刀枪直接损伤 所致,左侧下胸部或左上腹部外伤可发 生脾破裂。
临床表现
为左上腹或全腹疼痛,体征有血液 外溢后腹膜刺激征象。血色素下降迅速 等。
影像学表现
1、腹部X线平片表现: 1)脾阴影外形不清,脾增大密度增高。 2)胃体右移左半结肠及脾曲间隙增宽, 这是由于血液沿胃大弯流向胃与结肠之 间所致。 3)腹腔内有游离液体征象,胃、小肠和 结肠有轻度扩张。
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对比增强扫
描,脾实质强化,血肿不强化。如果脾
包膜破裂,则形成腹腔积血征象。
单一脾撕裂
须对比增强扫描,在脾实质内可见
线样低密度影,在急性期边缘不清;当
破裂后期或治愈时,可形成边缘清楚的
裂隙,与正常之脾切迹相似。
多发脾撕裂
即粉碎性脾,呈多发性不规则低密 度影,增强扫描后显示更清楚,一般波 及脾包膜并有腹腔积血征象。
1、CT表现: 脾梗死早期表现脾内三角形低密
度影,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
门。增强后病灶无强化。少数梗死灶可
成不规则形,可伴有囊变。当病灶内伴
有出血时可见到高密度不规则影,少数 脾梗死可伴有包膜下积液。
脾梗塞
2、MRI
对脾梗死较敏感,因为梗死灶内 组织水分增加,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
故T1WI表现为低信号,而T2WI表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