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虫文化论文
昆虫文化与科普
![昆虫文化与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4b52b199a8956bec0875e382.png)
昆虫文化与科普(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昆虫文化与科普关键词:昆虫,科普,昆虫文化,审美,生态,人文摘要:昆虫是迄今地球上最古老也是繁盛的动物类群,千百年来,人类与昆虫历经无数的“恩恩怨怨”与“爱恨情仇”,昆虫文化就借此生发并渗透到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等各个层面。
我国昆虫文化源远流长,虫旁之字达三百多个,以虫旁字为姓者四十多个,以虫为地名者二百多个,昆虫诗歌一万多篇,与昆虫有关的民间节日一百多个……蝉、蝶、蚕、蟋蟀、蜜蜂等经典昆虫意象早己超越了原本的生物学含义,成为民族历史记忆、意识与文化的载体。
昆虫文化无疑蕴含着丰富的科普教化资源,本文旨在评析昆虫文化的科普价值,反思当代科普的现状,探讨现代科普价值取向。
1昆虫文化的科学意蕴1.1季候之象昆虫作为时令象征由来己久,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就有“惊蛰”:春雷惊醒冬眠的虫子,意味着大地回春。
古往今来,经典昆虫文化不仅寄托了人们深切的感动与感知,并且蕴含深刻的科学道理。
譬如“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虫声紧促透过绿色窗纱,报告春天来临;夏天是属于蝉的,所“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而蟋蟀的鸣叫总能激起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绪,象形汉字“秋”就来自“蟋蟀”的变形。
“轮将秋动虫先觉,换得更深鸟更催”。
从科学意义上:昆虫是变温动物,对气候变化有着天然敏锐的感知。
科学家通过建立一个公共监控系统、跟踪昆虫生活史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评估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最新的研究己经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昆虫有着深远的影响,热带昆虫而不是北极熊,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而灭绝的第一批物种之一。
1.2繁殖之喻在《诗经》中就有对螽斯多子多孙的赞叹:“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
中国古代昆虫文化
![中国古代昆虫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997542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8.png)
中国古代昆虫文化
中国古代昆虫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在古代文献和艺术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昆虫的描绘和赞美。
中国古代所称的昆虫主要包括蝶、蜂、蚂蚁、蟋蟀等,它们被赋
予了深厚的象征意义。
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自由、美丽和幸福
的象征,常用来比喻人生的转变和蜕变。
蜂则被视为勤劳和团结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常常被赞美为努力工作的榜样。
蚂蚁则被
赋予了顽强和勤奋的品质,常被用来寓意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蟋蟀则被赋予了文雅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被视为雅俗共赏的音
乐艺术载体。
除了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还有许多与昆虫相关的民俗活动和习俗。
例如,在农历春节期间,人们常常会制作蜡制的蜻蜓,用它来预测来
年的丰收情况。
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制作蜈蚣形状的香囊,用以驱邪
和祈福。
此外,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关于昆虫的传说和故事,如《蟋蟀》、《蚂蚁和夏天》等。
在艺术领域,昆虫也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绘画、诗词和文人墨
迹中。
著名的文人画家郑板桥、王时敏等人都喜欢画蝶,他们通过精
细的画技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将蝶尽情展现出来。
杜甫、陆游等诗人
也常在诗中描绘昆虫的形态和风采,为昆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而在文人墨迹中,昆虫常被用作插图和点缀,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氛围。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昆虫文化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通过对昆虫的描绘和赞美,人们表达了对生命力和坚强精神的敬仰和
赞叹。
昆虫文化
![昆虫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1d76fded15abe23482f4d5b.png)
摘要: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
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
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
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
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关键词:昆虫,文化,艺术以前对昆虫都不太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昆虫,总认为昆虫很多都是有害的,但是经过此次选修课,学习到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了解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特别是昆虫与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常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使者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世界,很少有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
然而,正从前对是这小小之虫堂而皇之地做起了“文化使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
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均可以捕捉到昆虫的踪影。
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工艺品及服饰、昆虫文字、民俗风情中的昆虫、昆虫节日、昆虫鸣声文化等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
昆虫的营养价值: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
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均以昆虫和草根为生,昆虫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摄取脂肪,蛋白质的途径。
从营养价值来看,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虫体的含量高达百分之30~百分之70而且由20多种重要氨基酸组成,含有人体与动物无法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须的2种氨基酸,干的蝉含有百分之72,蚂蚁含百分之42,黄蜂含百分之81蟋蟀含百分之65,并且昆虫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
其脂肪中百分之85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易被人体所吸收。
丰富的食用昆虫资源:由于昆虫数量多,繁殖多,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即使大量捕捉也很难造成生态破坏,并且很多国家的养虫业很发达。
观赏昆虫对人类文化
![观赏昆虫对人类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fdea2c73186bceb19e8bb29.png)
观赏昆虫与人类文化摘要:本文是我对昆虫学这门课程的所学及相关资料的览括,希望通过我的疏略研究能对昆虫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扩充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对自己本学期所获得认知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小结。
全文主要围绕昆虫资源的特征及其利用价值,观赏昆虫与人类文化等内容,向我们展示了昆虫学在人类科学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也对昆虫学的前景作了宏观的展望。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采集昆虫在我国,对于昆虫的研究及观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
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
一、昆虫及观赏昆虫的定义(一)什么是昆虫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那些很微小的小动物都可以叫做昆虫。
其实在没有上这门课之前,我对这个问题也是模棱两可,那么究竟什么是昆虫呢?昆虫和其它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的特殊位置。
它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
湖南观赏昆虫据调查和查阅有关文献,共统计88种,隶属于11个目。
它首先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
它们的身体是由一系列的体节组成的,外面是含有几丁质的外骨胳,一些体节上长有成对的分节附肢,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神经索组成,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体腔血腔合二为一。
除了这些特点外,昆虫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包括一对触角、三对口器附肢及单、复眼等;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三对足,多数还有两对翅;腹部是生殖中心,生殖系统及大部分内脏包含于腹中。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cb5fb8fb9d528ea80c7790c.png)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中国古代昆虫文化,就属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昆虫文化,它虽然没有哲学那样深奥,不像文学那样富于光彩,但它深深扎根于民间,表现在平凡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以自己的质朴特色,同样深刻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容。
本文主要探求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前言:世界各地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
民俗风情千差万别,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一格。
(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利用昆虫资源的实践中,深受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影响,产生了有关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
晋干宝《搜神记》记载马头娘(即蚕神)的神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碟则是一则流传极广的神化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的向往。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则记述了一书生因醉入梦的大槐安国,乃是大槐树下的一蚁穴的梦化故事。
《庄子》记载了庄周梦中化蝶的故事。
上述神话与传说故事,表明了古代人们对昆虫的崇敬之情,基于宗教之信仰而加以崇拜之。
(二)昆虫与文学昆虫自古就是古代文学描述的重要题材,尤其是诗词歌赋中的咏颂昆虫的作品数量极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格,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处描述昆虫,此外“螓首蛾眉”、“蚕月条桑”、“蜎蜎者蠋”等,都是描写昆虫的著名诗句。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https://img.taocdn.com/s3/m/fcf66e4c7e21af45b307a8d0.png)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摘要]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
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昆虫的药用、昆虫的养殖、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有关昆虫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由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构成。
关键词]昆虫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一、物质文化方面昆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最早应该是发生在物质领域,是对昆虫资源的利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昆虫的食用据古代传说早期先民过着“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等饮血茹毛的艰苦生活,这里就应当包括对昆虫的食用。
在殷周时期昆虫就是当时上层人享用的食品。
《周礼.天官》有“祭祀,……蚳以授醢人”、“腵修蚳醢”的记载,“蚳”是指蚁卵,“蚳醢”是指用蚁卵制成的蚁子酱,说明周代已有昆虫食品蚁子酱。
《周礼》还记载蝉和蜂是当时帝王宴席的美味。
自此之后,昆虫则是历代人美食的佳品。
汉魏六朝时除仍食蚁、蝉外,还食用蝗、桂蠹、绀蝶和蛴螬等。
《汉书.南粤王传》记载当时南粤王赵佗的贡品就有桂蠹,唐代人颜师古称“此虫食桂,故味辛,而渍之以蜜食也。
”蛴螬即地蚕,白色,甚肥嫩,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其可“杂猪蹄作羹”。
唐宋时人还食用蟠虫、天虾等昆虫。
元明时期食蚕蛹、蜻蜓、蝗虫等,元吴瑞《食用本草》称“缫丝后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儿。
”《云南志》载“澜沧、蒲蛮诸地,凡土蜂、蜻蛉、蚱蜢之类,无不食之也。
中国古代昆虫文学研究刍议
![中国古代昆虫文学研究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19b56b6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2e.png)
中国古代昆虫文学研究刍议摘要:本文是作者对观赏昆虫和观赏昆虫学课程内容的介绍以及作者对于观赏昆虫学课程的感想。
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方法、昆虫的采集与捕捉及标本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采集昆虫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
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
一、观赏昆虫学课程简介我们学校的观赏昆虫学课程由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开设,肖铁光教授主讲。
这是一门选修的课程。
为30个学时。
使用教材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昆虫大全》一书。
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安排中除在教室上课外,还有两个学时的参观校标本馆。
课程结束后,学生须上交10只捕捉的昆虫作为标本。
课程由有趣的昆虫外部结构、错综复杂的昆虫体内世界、昆虫的生物学、观赏昆虫的分类、昆虫疾病、昆虫人工饲料、虫—食品、药品、毒品、虫文化赏趣、方寸之中话昆虫、空中“骄龙”—蜻蜓、乡谣俱乐部—鸣虫、忠勇无敌大将军—蟋蟀、大自然的舞姬―蝴蝶、独角仙、田园番独特景观。
台湾开发的“虎山溪观萤”,日本每年6月上旬举办的“萤火虫祭”,吸引了众多游客。
也可在宾馆、舞厅等娱乐场所,集萤火虫于特制的玻璃瓶中,当娱乐达到高潮时,突然断电,释放萤火虫,萤光闪闪,似流线舞动,另是一番景象。
中国人对昆虫鸣声的注意和欣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仅仅是欣赏各种野外昆虫优美动听的鸣声。
浅述中国昆虫文化
![浅述中国昆虫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3372222915f804d2a16c105.png)
浅述中国昆虫文化李婷 222009327012087 植物保护学院09级植物保护专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昆虫是比人类资格更老的一种生物。
人类的历史才300万年,而昆虫却早在3亿4000多万年以前酒已经出现了;它进入全盛期距今也已经有了7000多万年。
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人类生活,则是较晚的事。
可以想象的是,人类的祖先与自然界的昆虫发生联系,最早应该在物质领域。
根据古代神话传说的记载,早期先民过着饮血如毛的艰苦生活:“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那么在他们这时的食物中,是否包括各种昆虫呢?我想这应该是不言自喻的。
尤其是自然灾害或是其他特殊原因造成主要食物(草木果实及鸟卵兽肉)匮乏的时候,那些个体较大的昆虫肯定会成为先民的食物。
自然界的昆虫数量极大,又极易捕捉;而当人类发现火以后,烧烤的昆虫散发出其他兽肉所没有的独特香味,更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使昆虫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一种更为自觉的食物来源。
《周礼》记载周代专有昆虫食品蚁子酱,而且有很高的身价,只有上层人物才可以吃到,或祭祀时才可以使用;《礼记》上记载蝉、蜂在当时君主们的筵宴上属于山珍海味一类高级食品。
那么周代的这种饮食习惯难道不是先民饮食传统的遗留,而是突然间才出现的吗?显然不可能,它只可能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而且这种遗留一直延续到现在。
按照合理的逻辑,昆虫与早期人类的第二个联系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仍然属于物质领域。
这里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养蚕。
我国古代的蚕桑业十分发达,养蚕历史久远,早已形成一套十分有体系的蚕桑文化。
据专家们考证,中国古代的养蚕开始于5000多年以前,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大量出现蚕、丝等象形文字。
由于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它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这也是古代养蚕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代又一代蚕农不但辛勤劳动,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养蚕技术不断进步,有关这方面的大量古代典籍,显示了在很久以前我国古代的养蚕技术就已具备了很强的科学性。
中国昆虫文化
![中国昆虫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56f3fb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04.png)
中国昆虫文化
《有趣的中国昆虫文化》
嘿,咱今天来聊聊中国昆虫文化。
你们知道吗,我小时候啊,有一次特别神奇的经历。
那时候我在老家的院子里玩儿,突然就看到一只特别漂亮的蝴蝶,哇,那翅膀五彩斑斓的,就像一幅会动的画一样。
我当时就被吸引住了,眼睛跟着它转啊转。
这只蝴蝶一会儿飞到这边的花丛上停一停,一会儿又飞到那边的树叶上歇歇脚,我就像个小尾巴似的在后面跟着。
我看着它在花间穿梭,那姿态优雅极了,感觉它就像是一个花中的仙子在翩翩起舞呢。
我当时就想啊,这蝴蝶可真神奇,怎么就能长得这么好看呢。
后来我才知道,在中国文化里,蝴蝶可是有着很多寓意呢,代表着美好、吉祥啥的。
你说这小小的昆虫,居然蕴含着这么多文化。
再想想,中国昆虫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样啊。
像什么蝉,古人觉得它能代表高洁;还有萤火虫,晚上一闪一闪的,多有意思。
这些昆虫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小生灵,更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呢。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只漂亮的蝴蝶,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昆虫的魅力和中国昆虫文化的奇妙。
这就是中国昆虫文化,充满了趣味和惊喜,就像一个等待我们去探索的神秘宝藏一样。
怎么样,中国昆虫文化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中国昆虫文学
![中国昆虫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475cd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5.png)
中国昆虫文学
中国昆虫文学是一门独特而精彩的文学形式。
它以昆虫为主角,讲述了它们生活的故事和它们所面对的困境。
这种文学形式展示了昆虫世界的奇妙之处,也引发我们对自然界的思考和关注。
中国昆虫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许多古代文人将昆虫的形态和行为作为创作题材。
这些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昆虫的美丽和智慧,展现了它们与人类的共通之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昆虫文学走进了现代化的轨道。
现代作家以更加科学的视角来审视昆虫的生活,他们将昆虫与人类的社会、环境问题相结合,展现出了昆虫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昆虫文学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上,还在于推动了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进步。
昆虫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昆虫文学通过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促进了对昆虫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
中国昆虫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主题,成为了文学世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昆虫世界的奇妙之处,也提醒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与昆虫和谐共生。
这种文学形式的魅力,在于通过描写昆虫的故事,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中国昆虫文学,既是一门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对生态环境的关怀和呼唤。
我们应该珍视这种文化遗产,扩大昆虫文学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昆虫的价值,共同为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努力。
昆虫论文
![昆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ad75f54693daef5ef73d08.png)
昆虫与人类课课程论文--人类好帮手“蜜蜂”前言:蜜蜂指蜜蜂科所有会飞行的群居昆虫,采食花粉和花蜜并酿造蜂蜜。
其细胞沉积现象,也是唯一在细胞中有铁矿物沉积现象的真核生物。
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的蜜蜂,群体中有一只蜂后,1万到15万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
蜜蜂源自于亚洲与欧洲,由英国人与西班牙人带到美洲。
蜜蜂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授粉任务,为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蜜蜂与人类的关系非常紧密,在日常生活以及生产过程中双方都可以达到共赢,实现生产效益等各个方面的最大化效益。
1、蜜蜂的发育过程蜜蜂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三型蜂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蜂)4个发育阶段。
蜜蜂的4个阶段在形态上均不相同,它们是:(1)卵香蕉形,乳白色,卵膜略透明,稍细的一端是腹末,稍粗的一端是头。
蜂王产下的卵,稍细的一端是巢房底部,稍粗的一端朝向巢房口。
卵内的胚胎经过3天发育孵化幼虫。
(2)幼虫白色蠕虫状。
起初呈C字形,随着虫体的长大,虫体伸直,头朝向巢房。
在幼虫期由工蜂饲喂。
受精卵孵化成的雌性幼虫,如果在前3日饲喂在蜂王浆里加有蜂蜜和花粉的幼虫浆,它们就发育成工蜂。
同样的雌性幼虫,如果在幼虫期被不间断地饲喂大量的蜂王浆,就将发育成蜂王。
工蜂幼虫成长到6日末,由工蜂将其巢房口封上蜡盖。
封盖巢房内的幼虫吐丝作茧,然后化蛹。
封盖的幼虫和蛹统称为封盖子,有大部分封盖子的巢脾叫做蛹脾。
工蜂蛹的封盖略有突出,整个封盖子脾看起来比较平整。
雄蜂蛹的封盖凸起,而且巢房较大,两者容易区别。
工蜂幼虫在封盖后的 2日末化蛹。
(3)蛹蛹期主要是把内部器官加以改造和分化,形成成蜂的各种器官。
逐渐呈现出头、胸、腹3部分,附肢也显露出来,颜色由乳白色逐步变深。
发育成熟的蛹,脱下蛹壳,咬破巢房封盖,羽化为成蜂。
(4)成虫(成蜂)刚出房的蜜蜂外骨骼较软,体表的绒毛十分柔嫩,体色较浅。
不久骨骼即硬化,四翅伸直,体内各种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9fa9c264b73f242336c5f93.png)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昆虫是动物世界里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生存适应能力最强的类群。
这类低等动物似乎有着极高的“智商”,有些昆虫同样有着复杂的社会组织。
昆虫同时又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不论养是有益的经济昆虫,还是有害的害虫等,在任何时空上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乃至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民俗文化取材于昆虫。
【关键词】昆虫节日民俗成语文化【正文】一、昆虫与成语成语是由汉语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或短句构成的。
我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作为语言主体的汉语历史悠久,所以成语也特别多。
鉴于昆虫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成语的形成中,昆虫必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昆虫有关的成语有螳臂当车、飞蛾扑火、作茧自缚、断肢自救、无头苍蝇、噤若寒蝉、蚍蜉撼树、螓首蛾眉、蛾附蜂屯、蝇头小利等等。
因字数限制,下面列举两例细说。
1、作茧自缚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
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于自己有利,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
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唐代白居易:“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宋代释道原:“声闻执法坐禪,如蚕丝自缚。
”郭沫若《波斯诗人我默伽亚谟》:“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作茧自缚,终而至于发狂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了。
”但是事实上蚕儿“作茧自缚”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是保护没有自卫能力的“蛹宝宝”安全渡过一生中的最后一次静止阶段。
2、断肢自救这是比喻為了逃避敌人的危害,可断其肢体而救得性命。
这种现象在双翅目大蚊科昆虫中比较普遍。
大纹的腿又细又长,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后很容易脱落,而虫体本身并不会受到伤害,却可借机逃走。
当青蛙看到垂吊著的大蚊时,便猛然跳起,张嘴伸出长舌捕住大蚊。
本想享受一顿美餐,哪知卷入口中的只是一条细细的大腿。
原来大蚊受到突如其来的攻击,便断肢自救,逃之天天了。
昆虫中有不少种类能产生一种对不利环境的抗性行为。
人发现蚊、蝇、蝶蛾类足上的跗节是杀虫药剂DDT极易通过的部位,接触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脱落而免于一死。
昆虫与中国文化发展 2
![昆虫与中国文化发展 2](https://img.taocdn.com/s3/m/2ac6943f10661ed9ad51f3f7.png)
昆虫与中国文化发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拥有更古老资格的生物。
人类的历史不过三百万年尔耳,但昆虫已出现于世界上三亿四千万年了;并且它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了。
不过,它作为一个文化融入到人类社会中,则应该是一件比较晚的事了。
人类与昆虫的渊源该追述到原始社会了。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昆虫作为一种可食,数量众多又易捕捉的生物,可想而知必然受到人们追捧!在那样一个物质需求决定社会关系的时代,昆虫和人类最早的接触毫无疑问是发生在物质领域。
据古代文字记载,我们的祖先“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当大型动物等因天灾等自然原因而匮乏之时,昆虫必然更加受人们重视。
自此,昆虫便进入人类的饮食文化中,并随后又有昆虫的捕捉技术、烹调技术的相应发展。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从人们进行农耕火种开始,农业生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便逐步凸显。
特别是在工商业不甚发达的早期社会阶段,农业是一个家庭收入的近乎全部来源,与个人温饱、生存问题密切相关。
昆虫与我国早期农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养殖业方面的古代养蚕。
随之发展起来一套十分有体系的蚕桑文化,在蚕桑文化中的部分内容甚至还解决了昆虫学上的一些难题:例如,我国蚕农对八代蚕的培养解决了昆虫学上的滞育问题;2、虫害防治方面的蝗灾治理。
封建时期的农业生产在受天灾威胁以外,还经常因昆虫虫害而导致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尤其是蝗虫虫害。
因此我国各朝各代都十分注重灭蝗治蝗,形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独特文化。
物质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精神层面的建设,昆虫的足迹逐渐进入了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中。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昆虫的吉凶兆及图腾崇拜。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在怀有对粮食产量的强烈期盼之下,除了自身努力耕作、研进生产方式以外,只能无助且依赖的寄希望于上天神灵。
其中也必然包括着昆虫的神化,如蚕神等。
而相反的,蝗虫则被认为是极凶之兆。
趣味昆虫学
![趣味昆虫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7efe627c1cfad6185fa72f.png)
《趣味昆虫学》课程论文------昆虫的利用姓名:***学号:***成绩:2011年*月*日《趣味昆虫学》课程论文------昆虫的利用昆虫是地球上动物中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种类。
它既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成为我们生存的竞争对手,如为害作物和建筑以及传播疾病等:又能为人类带来显著的利益,如蜜蜂、家蚕等益虫。
昆虫种类占自然界动物已知种类的70%以上,世界上约有l 5O万种,中国昆虫资源十分丰富,约有l5万种以上。
昆虫繁殖力强、生物量大,属于再生资源。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逐渐发现除一些古老的资源昆虫外,还有大量的资源昆虫值得开发和利用。
资源昆虫是指那些虫体本身或其产物、行为可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所利用,并有经济价值的昆虫。
分类:根据用途分:资源昆虫根据其用途可分为九大类:食用资源昆虫、医药资源昆虫、饲料资源昆虫,工业原料资源昆虫、观赏资源昆虫、娱乐资源昆虫、害虫天敌资源昆虫、植物传粉资源昆虫及其它用途资源昆虫。
根据对人类的作用分:广义的资源昆虫也可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一级资源昆虫:包括虫体本身或其产物能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种类,如工业原料昆虫、药用昆虫、饲料昆虫、食用昆虫、工艺观赏昆虫等。
第二类是二级资源昆虫(也称为中间资源昆虫):指必须作用于其它生物面对人类产生利益的昆虫,如天敌昆虫、农作物传粉昆虫等。
第三类指特殊资源昆虫;包括教学和科研材料、仿生学对象、环境保护、构成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今后作为生物工程重要基因库等特殊用途的昆虫种类。
许多国家都在开发昆虫产业,开展昆虫产业的基础和生产的技术研究。
其开发领域相当广泛,主要有:利用昆虫生产优质高蛋白质,食用昆虫及食疗保健品的开发,利用昆虫培养细胞及大量培养昆虫细胞的装置的研究,从昆虫体中提取工业及医药用品,药用昆虫的开发,绢丝昆虫的开发,用绢丝昆虫生产生理活性物质,饲料昆虫的研究,害虫天敌利用的研究。
传粉昆虫利用的研究,利用昆虫处理家畜废弃物的研究等。
昆虫文化及欣赏论文
![昆虫文化及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ad60f6165ce050877321380.png)
昆虫文化与欣赏:XXX 学号:XXXX 班级:XXXX摘要:本文从昆虫资源、昆虫文化、昆虫艺术、昆虫科学、昆虫发展史几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昆虫资源主要从材料资源、药物资源、生态资源、蛋白资源、生态资源等几方面进行论述;昆虫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昆虫艺术包括:昆虫建筑与地名、昆虫国画、昆虫邮票、昆虫钱币等不同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昆虫资源、昆虫文化、昆虫艺术、昆虫科学、昆虫发展史在漫长的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的不断,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
一、昆虫资源昆虫资源是指昆虫产物(分泌物、排泄物、含物等)或昆虫体本身可作为人类资源利用,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种群数量具有资源特征的一类昆虫。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将给昆虫利用带来前所未有的促进和发展。
1:材料资源昆虫产物及昆虫体作为工业原料和生物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昆虫产物,如:紫胶、白蜡、五倍子、胭脂红等在军工、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资源昆虫育种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紫胶、白蜡、五倍子、胭脂红等昆虫产品经过育种技术和加工技术的改造,将产生出更多的新产品,开发出更广阔的新用途。
昆虫作为生物材料的应用围很广,昆虫是一座巨大的几丁质资源库,昆虫身体中的主要结构组成是几丁质,几丁质是一种糖蛋白,几丁质—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以及它在昆虫体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能使几丁质作为人造皮肤等生物材料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
作为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几丁质在医学上还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昆虫体还含有丰富的脂肪,这些脂肪类物质可以作为高级化妆品,高级润滑油,甚至利用高新技术大规模地工厂化生产昆虫,提取特殊的工业油料已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2021农业昆虫论文(推荐论文8篇)范文2
![2021农业昆虫论文(推荐论文8篇)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df1683fda300a6c30d229f65.png)
2021农业昆虫论文(推荐论文8篇)范文 昆虫物种丰富、资源数量大,为昆虫资源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昆虫分布很广,几乎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有昆虫生存。
昆虫种类多,资源丰富,其虫体本身或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下面是农业昆虫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农业昆虫论文第一篇:海藻糖对昆虫的作用及海藻糖抑制剂研究 摘要:现有种类化学农药毒性大、危险性高、残留难以清除,会产生巨大污染,难以满足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
农业害虫对杀虫剂抗性的持续增加,导致农药的作用效果减弱,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制开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药防治害虫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研究任务。
本文主要论述了海藻糖酶在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介绍了抑制海藻糖酶活性表达的研究进展,为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海藻糖酶;抑制剂; 害虫防治; InsectTrehalase and its Inhibitors ZhuBen-quan Du Xin Collegeof bio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Theexisting chemical pesticide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toxicity, high risk and difficult to be removed, which can cause great pollution,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ch is more prominen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sustained increase of the resist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pests to the pesticide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pesticide seriously threat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cy, low-toxicity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green pesticide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ask in the long-term significance of the pest control.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trehalos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insect is discussed,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trehalase is inhibited as a new pest control technology theoretical principle。
昆虫论文
![昆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70ccf50242a8956bece46f.png)
昆虫资源综述及其对人类的价值探究【内容摘要】:昆虫作为世界上生物量最大的生物类群,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研究资源昆虫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先通过对昆虫资源的一些概述,引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阐述昆虫对人类的利与弊,然后着重介绍几类有重要利用价值的资源昆虫的特点,最后简单说一下该如何利用和保护昆虫资源。
【关键词】昆虫资源、人类、关系、利用【正文】一、昆虫资源概述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地球上,每天都能看到、接触到不同的生物,而跟我们人类接触最多的,非昆虫莫属。
首先,从昆虫数量上看。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地球上的昆虫约有1000×104种,占所有生物物种数量的一半;目前已经发现并命名的昆虫近100×104种,占已知动物物种数量的2/3。
其次,从分布范围看,昆虫由于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很广。
除海洋以外,从热带到两极,从平原到高山,地球上任何角落,几乎都有昆虫栖息。
昆虫生活在地面上和土壤中,植物体表面和体内,还可以生活在水中、冰雪上、洞穴、房屋和矿山及仓库中,甚至动植物尸体和排出物上,而且还能寄生在人体和动物体上。
再次,从昆虫繁衍看,早在3.5亿年以前,在地球上已有昆虫的踪迹。
在漫长的进化历史长河中,经受了无数次地壳运动和变迁,遭受地表冷热聚变、风风雨雨的折磨,昆虫以其高度的适应性存活下来。
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对各种环境高度适应的各类昆虫,并且形成物种极其繁多的昆虫世界。
昆虫生产速度之高也是极其惊人的,在每年夏秋高温季节,繁殖快,代数多,许多昆虫繁殖后代的增殖个体数按几何级数增长。
在人与生物圈中,昆虫世界极其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
二、昆虫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动物世界里要数昆虫的种类最多,分布也最广。
陆地、水面、空中、土中,到处都有昆虫在活动。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很少留意到体型细小的昆虫,但是昆虫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它们不仅可以保持生态平衡,它们可以作为食物、药材,预示气候变化或灾难发生…例如,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把昆虫的活动与季节和月份联系起来,从而总结出以昆虫记时的规律,记入书籍中。
昆虫产业论文
![昆虫产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1824f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c.png)
昆虫产业论文第一篇:昆虫产业论文昆虫产业论文【摘要】昆虫是我们既陌生有熟悉的事物,因为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为什么说他们又是我们陌生的事物呢?因为,很多昆虫的价值还没有被我们发掘出来,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昆虫身上宝贵的价值被逐渐发掘,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常规资源已经不能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人们不断探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昆虫——这个动物世界最大的生物群体。
昆虫物种丰富、资源数量大的特征,为昆虫资源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昆虫分布很广,几乎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有昆虫生存。
本文通过写昆虫产业,以食用昆虫产业为例,以小见大,以及一些对发展昆虫产业的建议,来让人们了解昆虫产业及其发展前景,来为我国昆虫产业的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昆虫产业持续发展【正文】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加入WTO 后受到国际农业生产和贸易发展的影响,国内受到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度不断加强的的影响,迫使我们打破传统观念,解放思想,不断开拓新生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再生利用、循环利用,使传统的“单向单环式”资源利用方式向“单向多环式”、“多向多环式”、“循环利用式” 转变。
新世纪的大农业生产将全面表现出“绿色化”、“工业型”的特点,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昆虫养殖与加工利用业即是其中最具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昆虫,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种类的统称。
昆虫是在地球上历经4亿年进化形成的最大的生物类群,也是地球上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最大的生物资源。
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昆虫种类可能达到1000多万种,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的50%。
目前已经被命名的在100万种左右,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
估计我国约为60~100万种,而目前仅记载7万种左右。
它们的形态、习性、行为及机能形形色色,变化万千;它们世代短暂(一年可繁殖多代)、繁殖迅速(有的种类的昆虫每头雌虫一次的产卵数量可达10000粒以上)、食物转化率高。
昆虫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昆虫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b0b2f00ee87101f69f319505.png)
与 农
业 文
化 研 究
[ 关键词 】 昆虫文化; 中国古代文 学; 贡献
[ 中图分类号 ] 12 G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0 8— 0 1 2 1 ) 3— 0 1 0 10 89 ( 0 2 0 00 — 5
从古至今 , 人们对昆虫的认识 自始至终带有鲜明的文化色彩 , 很多人将 极大的审美情趣寄托于昆虫世界 , 文学因而成为他们抒发审美情感 的最好
■
农 史 与 农
业
考 和遐想 。就 昆虫 文 化 而 言 , 虫形 态 的美 学 昆
翅, 坐停 花蕊 之上 , 蜂蝶 美景使 中国文学更 加浪
文 化
研
究
漫而多 情 。蜂 与 蝶 并 提 , 仅 在 于它们 飞舞 的 不 身影摇曳美丽, 更在 于它们奉献 出了 自己的勤 这些都成为文人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南 劳。“ 论 平 地 与 山 尖 , 限 风光 尽 被 占。采 不 无 北朝 著名文 学理 论家 刘 勰 有 言 : 立 文 之道 , “ 其 得百花成蜜后 , 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的这首 ” 理有 三 : 日形文 , 一 五色 是也 ; E声 文 , Z.I 五音是 咏蜂之作 , 不仅使蜜蜂辛劳的形象跃然纸上 , 而 也 ; 日情 文 , 三 五情 是 也 。 … 文 学 作 品要 写 出 且进一步开拓了避题诗这种新的诗歌类型。在 ” “ ” “ ” “ ” 离 开 了恰 当 的 载 体 是 难 能 昆虫族 群 当 中 , 色 、音 、情 , 由于 只有 蜜 蜂 能 酿 甜 蜜 、 蜂 产 奏效 的 , 昆虫族群 所具 有 的鲜 明色 彩特征 , 而 不 蜡 , 人们 现实生 活 中发家 致富 的好帮手 , 是 正是 使它成 了文学作品中勤劳的象征。 仅大 大激 发 了人 们 的想 象 力 , 也极 大 地 满足 了 这一特点 , 唐代才女鱼玄机 《 江行》 中有诗云: 梦为 “ 人 类 的精 神与 心理需 求 。而此 时文人 笔下 的昆 蝴蝶也 寻花 。 ”蜂 蝶恋 花 , 本是 一种很 正 常 的 原 虫 已不再是纯粹 的生物景象 , 人的精神亦蕴涵 自然景象, 但在文学作品中, 以蜂蝶比喻好色之 其 中。 轻狂 之辈 , 古亦 有之 , 正所 谓浪 蝶狂蜂 , 充 这 最容 易进入 文人 视野并 使 文人雅 士情思 迭 徒 、 起、 暇想无 限 的 , 过 于 蝴 蝶 、 蜂 和蜻 蜓 等 文 分反映出古代文人对昆虫 习性的立体化感知, 莫 蜜 因而 以此 对社 会 丑 恶 之徒 的鞭挞 和嘲 谑 , 不 也 化昆虫。由于这些昆虫色彩鲜艳 、 体态轻盈 , 舞 仙 醉 《 姿翩 翩 , 让无 数 文人 为 之倾 倒 并 加 以吟 咏 。特 绝 于书 。元代 王 和卿 的 [ 吕 ・ 中天 ] 咏大 蝴蝶》 堪称代 表之作 : 弹破庄周梦, “ 两翅驾东 别是 蝴蝶 , 它是 大 自然 的舞 姬 , 会 飞 的花 朵 , 是 吓 是昆虫世界的精灵 , 尊蝴蝶为“ 花月之神” 毫不 风 。三百 座名 园一 采一 个 空 。难 道 风 流 种 , 把 为过 。其艳丽的色彩 , 使之成为美 的化身, 蝴蝶 杀 寻芳 的蜜蜂 。轻轻 的飞 动 , 卖 花人 扇 过 桥 ” 显然 使 从此也变成 了春的使者 , 成了美的化身 , 成为心 东 。 类似 这种 蜂蝶 意象 的 多层 面 开发 , 文学 赞美 抑丑 的功 能得 到 了全 方位 的发掘 。 灵 自由的象征 ;鸣鹂叶中舞 , “ 戏蝶花间骛” 刘 ( 蜻蜓也 是 昆 虫 族 群 中 形 态 颇 具 特 色 的 一 令娴《 答外诗》 , )蛱蝶齐飞本是雌雄相追逐 , 故 这类 昆虫体 态轻盈 、 手敏 捷 , 长空 , 身 搏击 飞 蝴蝶 双舞 , 是人 世 间最 美 好 的爱 情 愿 景 ; 薄 种 , 那 “ 行迅 捷 。于是 在文 人 的眼 中 , 蜻蜓 是 诗 情 画 意 翅凝香 粉 , 衣染媚 黄 。风 流谁得 似 , 新 两两 宿花 蜻 蛱 ( 房 。贾 蓬莱《 ” 咏蝶》 中所 描绘 的景象 , 是 自由 的缔 造者 。 “ 蜓 怜 晓 露 , 蝶 恋 秋 花 ” 元稹 那 景 )“ 蜻 和爱情的双重意象叠加 , 而殉情化蝶 的美丽传 《 申秋八 百》 , 行 到 中庭 数 花 朵 , 蜓 飞上 玉搔 头 ” 刘 禹锡 《 词》 。如果 说 元 稹 、 禹 ( 春 ) 刘 说, 更使 得梁 祝 的故事 家 喻 户 晓 。在 文人 的眼 那 中 , 蝶既可 以变成 妙龄 女 郎 , 蝴 也可 以充 当爱情 锡 只是 善 于捕 捉 蜻蜓 的动 态 之美 , 么杨 万里 的使者 , 它时而化为吉祥喜庆幸福的灵物 , 时而 则将文 人捕 捉 细节美 的能 力发 挥到 了极 致—— 泉 树 又化为长寿和福气 的象征 , 有时又俨然成了梦 “ 眼无 声 惜 细 流 , 阴照 水 爱 晴柔 。小 荷才 早有蜻蜓 立上头。 荷塘之上 , ” 蜻蜓 幻与神秘 的精灵 ; 而蝴蝶虽然身体柔弱, 却具有 露尖尖角 , 美 长距离 的迁 飞行为 , 在乐 此不 疲 的奔 波 中 , 成 倚立 , 妙 的 画 面不 仅 吸 引 了文人 去 捕捉 那 富 形 有情 趣 的 瞬 间 , 将 文人 发 现 美 的能 力提 升 到 也 美丽壮观的风景线 , 体现 了生命神奇 的力量。 因此 , 中国文化 中 , 彩缤纷 的蝴蝶 就 为古代 了一个 新 的境界 和高 度 。 在 五 2 文化 昆虫所 具 有 的 发 声之 美 , . 让文 学作 文学 作 品增 添 了几 分灵 动 , 北 宋林 逋 就在 他 如 品 的意境 更具神 韵 的《 山园小梅》 , 霜禽欲下先偷眼 , 中 以“ 粉蝶如 刘 勰在 他 的 《 心 雕 龙 》中这 样 写 道 : 春 文 “ 知 合断魂 ” 的名 句 , 通过 粉 蝶 的拟人 化 , 表 现 来 秋代序 , 阴阳惨 舒 , 色 之 动 , 亦 摇 焉 。盖 阳 物 心 出梅花的神韵 , 使这首诗歌成 为千古绝笔…… 气萌 而玄 驹 步 , 律 凝 而 丹 鸟羞 , 虫 犹 或 入 阴 微 总之, 将蝴蝶视为美好事物的代称 , 确也成为历 感 , 时 之 动 物 深 矣 。… …岁 有 其 物 , 有 其 四 物 代文人共同的审美观照。 容 ; 以物迁 , 以情 发 。一 叶 且 或 迎 意 , 声 情 辞 虫 “ 蜂 与 蝴 蝶 , 往 自 多 情 ”( 说 《 游 来 裴 牡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昆虫文化[摘要]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
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昆虫的药用、昆虫的养殖、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有关昆虫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由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构成。
[关键词]昆虫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象[目录]一、物质文化方面(一)昆虫的食用(二)昆虫的药用(三)昆虫的养殖1.蚕的养殖2.白蜡虫的养殖3.蜜蜂的养殖(四)虫害的防治二、精神文化方面(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二)昆虫与文学(三)昆虫与绘画(四)昆虫的崇拜(五)昆虫与民俗1.斗蟋蟀2.养鸣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一、物质文化方面昆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最早应该是发生在物质领域,是对昆虫资源的利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昆虫的食用据古代传说早期先民过着“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等饮血茹毛的艰苦生活,这里就应当包括对昆虫的食用。
在殷周时期昆虫就是当时上层人享用的食品。
《周礼?天官》有“祭祀,……蚳以授醢人”、“腵修蚳醢”的记载,“蚳”是指蚁卵,“蚳醢”是指用蚁卵制成的蚁子酱,说明周代已有昆虫食品蚁子酱。
《周礼》还记载蝉和蜂是当时帝王宴席的美味。
自此之后,昆虫则是历代人美食的佳品。
汉魏六朝时除仍食蚁、蝉外,还食用蝗、桂蠹、绀蝶和蛴螬等。
《汉书?南粤王传》记载当时南粤王赵佗的贡品就有桂蠹,唐代人颜师古称“此虫食桂,故味辛,而渍之以蜜食也。
”蛴螬即地蚕,白色,甚肥嫩,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其可“杂猪蹄作羹”。
唐宋时人还食用蟠虫、天虾等昆虫。
元明时期食蚕蛹、蜻蜓、蝗虫等,元吴瑞《食用本草》称“缫丝后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儿。
”《云南志》载“澜沧、蒲蛮诸地,凡土蜂、蜻蛉、蚱蜢之类,无不食之也。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对明清之际昆虫的食用记载甚为详尽,中有蜜虎、龙虱、洋虫、棕虫等。
清蒲松龄《农桑经》记载当时山东人食用豆虫的习俗,“豆虫大,捉之可净,又可熬油。
法以虫掐头,掐尽绿水,入釜少投水,烧之炸之,久则清油浮出。
每虫一升可得油四两,皮焦亦可食。
”由上所见,人食用昆虫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古人食用昆虫的方法大多是油炸、煎炒、蒸煮等法。
现代人食用昆虫多种多样,山东河北人食用油壳螂、河北人还食用蝇蛆,徐淮地区人则食用蝉、蝗虫、蝈蝈等,云南傣族人盛行食竹虫。
云南哈尼人有一道著名的菜,叫“肉芽”,其制作的方法是把新鲜猪肉挂在野外,听任苍蝇在上面产卵,不久,就出现密密麻麻的又白又嫩的蝇蛆。
用竹竿敲击,使蛆虫纷纷堕落,收集起来用油炸或碳火烧都可,有特别的香味。
随着食虫热的兴起,现今人食用昆虫的种类更多,诸如蚂蚁、白蚁、螳螂、蝴蝶、蛆虫、天蚕蛾、象鼻虫、蟋蟀、蜈蚣等,共约500余种。
这些昆虫都是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和保健品。
蝗虫、黄粉虫、土元等已开始人工饲养,供食用或饲料,是新开发的蛋白质来源。
(二)昆虫的药用我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昆虫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入药治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记录了22种昆虫药物,如石蜜、蜂子、蜜蜡、螵蛸、蚱蝉、白僵蚕、石蚕、蝼蛄、莹火等。
陶宏景《名医别录》较《神农本草经》增加了白蜡虫、原蚕、土蜂、蜻蛉等9种昆虫药品。
集大成者则是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它是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
李时珍在书中共收药品1892种,比前人新增374种,其中昆虫类就占106种,谓之“虫部”。
并将其分成卵生、化生、湿生类型,每种昆虫皆分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对每一味昆虫药物的名称由来,前人的各种观点、药性及主治功能等各方面予以详细论述。
直至现代许多昆虫仍是中医治病疗疾的良药。
(三)昆虫的养殖蚕、白蜡虫、蜜蜂等都是重要的资源昆虫,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利用历史,但以蚕的价值最大、影响力最强,构成了我国古代昆虫文化的重要方面。
1.蚕的养殖我国古代的蚕桑业十分发达,养蚕历史十分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体系完整的蚕桑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半割蚕茧,1958年在距今约四千八百年左右的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丝制品出土,[2]山西芮城西王村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陶蛹,陕西神木石峁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玉蚕,河北正定南杨庄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陶蚕蛹,[3]河南荥阳青台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4]。
表明当时不但养蚕,且丝织技术也达一定水平。
因此可以推断,我国古代的养蚕始于时期当在五千年以前。
殷墟甲骨文中已经大量出现蚕、丝等象形文字。
被现今学者认为是夏王朝历史书的《夏小正》中有三月“妾子始蚕”的记述[5]。
《诗经?国风?七月》则是描写当时蚕农采桑养蚕、制成丝织品的情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从诗中可看出养蚕业已经成为女性的专业。
《韩非子?内储》说:“妇人拾蚕而渔者握鳣,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
”也可说明。
由于蚕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蚕的价值一开始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丝织品成为统治阶层的专享品,所以蚕在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养蚕,这是古代养蚕业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古代的蚕农们在实践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总结和探索养蚕技术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农书及相关文献都有极为详尽的载记。
晋张华《博物志》中有“蚕三化先孕而交,不交者亦产子;子后为蚕,皆无眉目,易伤,收采亦薄”的记述,就是当时人对蚕性的观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则对以前的养蚕技术进行了总结,在其卷五“种桑柘”中辑录了前人的养蚕之法,详细地介绍了养蚕的方法及操作技术,包括选种、暖室、温度、卫生、喂食、照明、防雨等,极尽合理。
《齐民要术》还收录了《永嘉记》中用低温冷藏培育八辈蚕(亦称八代蚕)的技术,破坏了蚕种的滞育机能,使蚕可以在一年之内连续繁殖多代。
以上说明了我国在五世纪末就已经掌握了蚕的一些自然习性和规律,使用土法解决了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解决的多化性蚕孵育方法的问题。
唐代以后的养蚕技术有较大的发展,达到了理论和技术的系统化、规范化,并有一系列养蚕专著的出现。
宋代有秦观《蚕书》、陈旉《农书》,元代有司农司《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清代的《授时通考》,等等,这些大型农书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养蚕技术,对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饲养、蚕病防治、养蚕工具、禁忌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对当时及以后的养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白蜡虫的养殖白蜡虫的分泌物——白蜡是古代主要的制蜡原料。
我国用蜡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晋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有虫白蜡的利用记载。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邠州、郡州、谅州、唐林州贡赋中有白蜡,说明唐代就有人工养殖白蜡虫。
但文献中最早记载是南宋末年的周密《癸辛杂识》,其载:“江浙之地,旧无白蜡。
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来求售。
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
其法以盆桎(桎字未详),树叶类茱萸叶,生水旁,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
每以芒种前,以黄布作小曩,贮虫十余枚,遍挂之树间。
至五月则每一子出虫数百,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
至八月中始剥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其法与煎黄蜡同)。
有遗子于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
或闻细叶冬青亦克用。
其利甚溥,与育蚕之利相上下。
白蜡之价比黄蜡高数倍也。
”[6]明清时期的书籍记载白蜡虫者渐多,明汪机《本草录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对白蜡虫的寄主植物、产地、虫的生态和习性、采蜡和制蜡的过程,都作了详尽的记述。
现今西南地区仍是我国白蜡的主产区,但以四川品质最优,产量最高,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故有“川蜡”或“川白蜡”之称。
3.蜜蜂的养殖养殖蜜蜂是取蜂蜜,中国养殖蜜蜂的历史悠久。
《诗经?周颂?小毖》中“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就包括有蜜蜂,文献中最早提及蜜蜂是《山海经?中次六经》,其载:“平逢之山……有神人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
实惟蜂蜜之庐。
”晋郭璞注:“言群蜂之所舍集,蜜赤蜂名。
”清郝懿行疏:“赤疑亦字之譌,……作蜜者即呼蜜蜂,故曰蜜赤蜂名。
”说明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和养殖蜂蜜了。
晋代张华《博物志》有养蜂方法的明确记载,其曰:“远方诸山蜜蜡处。
以木为器,中开小孔,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
春月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
蜂飞去,寻将伴来。
经日渐益。
遂持器归。
”[7]是最早记述人工养殖蜜蜂的文献。
宋初养蜂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王禹偁《小畜集》卷十四则有蜜蜂蜂群繁殖情况的记载,“商于兔和寺多蜂。
寺僧为余言之,事甚具。
予因问:‘蜂之有王,其状若何?’曰:‘其色青苍。
差大于常蜂耳’。
问:‘胡以服其众?’曰:‘王无毒,不识其他’。
问‘王之所处?’曰:‘窠之始营,必造一台。
其大如栗,俗谓之王台。
王居其上。
且生子其中,或三或五,不常其数。
王之子尽复为王矣,岁分其族而去。
山甿患蜂之分也,以棘刺关于王台,则王之子尽死而蜂不折矣。
’又曰:‘蜂之分也,或团如罂,或铺如扇,拥其王而去。
王之所在,蜂不敢螫。
失其王,则溃乱不可响迩。
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则蜂饥而不蕃。
又不可少,少则蜂堕(惰)而不作’。
”[8]元初鲁明善《农桑辑要》卷七“蜜蜂”、元末明初刘基《郁离子》卷上“灵邱丈人”、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清郝懿行《蜂衙小记》等,都有蜜蜂养殖技术的系统记载。
现今,养蜂业仍是我国农村一项重要的传统副业。
(四)虫害的防治中国是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农业大国,古代农业生产除受到风雨雷电和干旱等天灾的威胁外,还受到各种昆虫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历代均重视对农作物害虫的防治。
我国从《春秋》始,历代的史书都对虫灾有详细的记载。
在诸种农业害虫中尤以蝗虫最为著名、危害最巨,所以灭蝗在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蝗灾的出现,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不少有关蝗灾的内容,如“癸酉贞:不至?”,“乙酉卜,宾贞:大爯?”等,当时是通过祷告神灵和火烤的方法来消除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