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与我国的贫困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理论与我国的贫困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困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依据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制度决定、技术基础和表现形态等三个层面,并结合我国二十多年扶贫的实践,分析当前贫困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进一步加快有效反贫困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贫困,反贫困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资本主义的贫困理论与我国目前的贫困问题似乎无关,其实不然,虽然马克思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若去掉相关社会制度的内容,其中贫困理论的一般规律的分析,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困问题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按照人均年收入668元人民币的贫困线标准,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表明,我国农村2600万人属于绝对贫困人口,还有将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低收入人口。此外, 2200万城市居民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属于各地政府的扶贫对象。目前约有9000万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千元。

①按照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贫困人口界定的标准也应当与时俱进。萧灼基教授就曾呼吁:“应该把贫困标准从目前的水平提高到1000元。”②

(二)原因分析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还存在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毋庸置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得国家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积累规律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因此,用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来分析我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当然,这种作用是受到一定限制的。除此之外,我国的贫困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部门间差距、区域发展不协调、自然资源不平衡等诸因素引起的,这是与资本主义贫困问题的不同之处。

目前我国城镇所出现的劳动就业难与贫与贫困问题密切相关,而劳动就业又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就会降低对劳动就业人口的需求,即使企业规模扩大,在就业人口总量有所增加的条件下,相对量的减少是一种必然性。既要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又要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阶段和我国充足的人口资源优势,调节高、中、低程度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合理组合,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从源头上消除劳动就业问题所导致的贫困。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马克思关于三种剩余人口的论述来分析我国的贫困问题。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从而掩盖了他们失业和半失业状态,这是一种隐态;其中的农民工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就是一种显态,他们成为了过剩人口,即“潜在的过剩人口”或“流动的过剩人口”。当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市场经济活跃的地区,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地区间的重新配置,使输出者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创收机会。同时,在流动过程中实现输出者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减缓农民贫困问

①中国有9000 多万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

http: / /www. sanxiau. net/dep t/ jcc / read. asp? id = 447. 2005 - 5 - 27.

②萧灼基. 贫困标准应从目前水平提高到1000元。 http: / /

finance. sina. com. cn / economist/ jingjixueren /20050527 /22001631932. shtml

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由农民转变成为农民工之后,就由原来的“潜在的过剩人口”变成了“流动的过剩人口”。他们时而被解雇,时而被吸收,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之中。同时,与农民和土地分离相伴而生的,还有国有企业工人与他们工作的企业即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庞大的下岗工人队伍,这也应当归属于马克思所论述的“流动的过剩人口”或“停滞的过剩人口”。同时,我国的贫困人口还包括城乡的鳏、寡、孤、独等无生活保障人员。

二、我国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从1978年到1990年的12年间,贫困人口从2. 5亿降到8500万,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但是从1990年到2000年,即使政府投入很大力量,我们的贫困人口只从8500 降低3200万,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500万,为前面十年的一半。2001 年,贫困人口只减少270 万; 2002年贫困人口只减少110万; 2004年我国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2003 年增加了80万人。到2005年我国还有2610 万的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③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反贫困任务仍相当严峻。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虽然已经有两亿四千万的人口脱贫,但是他们的收入水平还相当低,只要发生疾病或是自然灾害,就会有大量的人口回复到贫困的状态。同时,贫困人口在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问题也相当突出,与非贫困人口相比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文化技术素质低,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约束。同时,贫困人口分布相对分散、构成极其复杂的现状使得政府实施反贫困的成本加大,难度增强。此外,在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之后,各种不良的社会问题成为经济发展伴生物而不断加剧。其中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造成贫困问题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现今我国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 5,被公认为全世界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2003年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之大,已进入值得警惕的“黄灯”区。专家提醒,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010年后将进入“红灯”范围④。随着今后减少贫困人口的难度加剧,我国的反贫困工作在新的时期也进入了攻坚阶段。针对当前我国反贫困所面临的这些严峻挑战,作者以马克思贫困理论为依托,提出如下反贫困政策建议:

(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反贫困的制度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因此反贫困的主要对象是农民。1978年全国的贫困人口有2. 5 亿,占当时总人口的25%。在1978年之后,农村从集体生产转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了1985年的时候,贫困人口从2. 5亿降到1. 2 亿。自政府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实施的专项扶贫计划,到1993 年时,贫困人口进一步降到8000万。1994年提出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2000 年组织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 - 2010年) 》增加了对农民和贫困地区的投入,到2005年全国的贫困人口减少到2610万。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全世界贫困人口的减少绝大多数发生在中国。

这些成就的取得和我们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不断推进所有制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在现代经济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趋向于混合经济形

③中国减贫面临六个新挑战

/chinese/zhuanti/xxsb/608003.htm。

④]曹滢. 居民收入分配预警系统报警》。经济参考报.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