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之花在孩子心中绽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思维之花在孩子心中绽放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堂的深度思维是每位教师的追求。深度思维的课堂是师生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的过程。下面结合案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

【关键字】以疑激思;以问诱思;以辩升思

一、在质疑中激发思考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堂中师生质疑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有效方式。

在“教海领航”活动中,我有幸聆听特级教师王凌的《认识小数》一课。王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诙谐的教学语言、严谨的教学流程、缜密的逻辑思维、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令人不得不佩服特级教师过人的智慧。

首先复习分数的意义,为后面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打下了基础。随即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里见过小数,并出示用小数表示的商品的价格让学生齐读,学生初识小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之广泛。接着出示:公园售票处,身高达到1.2米的儿童要买票,小明身高1米5厘米要买票吗?为什么?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几乎全都回答要。然而片刻思考后,少数学生隐约地产生了疑问。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让王老师适时地插入一个问题:要不要买票到底

要把什么搞清楚?当学生回答:1.2米中的“2”后,这堂课精彩的序幕也随之拉开。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王凌老师在这里创设了现实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身高达到1.2米的儿童要买票,小明身高1米5厘米,要买票吗?1.2米和1米5厘米到底哪个数据大些呢?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积极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二、在提问中激发思考的深度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问题设计“巧”一些,“放”一些,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获得更多、更新、更奇的答案。

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张老师执教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一课,张老师在突破教学难点“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l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这个环节引起了我的思考。

出示题目后,张老师亲切自然地问:“如果你是小军,你打算怎样送画片呢?同桌合作一下,用手中的画片分一分,送一送吧!”生迅速地动手分画片,送画片,就在学生玩画片的过程中,玩出了探究的热情、体验到解题的策略。交流时,生1:将画片平均分成

两份,先送一份,然后从自己这一份中再拿1张送给小明。生2:(立即补充)小军剩下的张数就比一半少1张了,一半应该是(25+1)张。(25+1)×2 = 52(张),小军原来有52张。

这道题是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提炼出来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习中,学生对“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以前教学时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借助于线段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再出示对比题,即将“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的数学信息变成“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少1张送给小明”形成对比,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但是在课堂练习时,还有近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数学思考。但张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引领学生经历“分一分、送一送”的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策略的习得建立在深切的体验与深层的数学思考之上。

数学课堂中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在辩论中提升思维的品质

辩论思想与思想的撞击,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是深度思维淋漓尽致的展现。课堂进入辩论,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探讨问题,精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促使学生对不同见解进行深入思考,及时搜索已有的知识、资料,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出了这样的一道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孩子出现了两种意见。我没有作出判断,因为这个知识点学生经常出错,与其我反复讲,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经历思辨的过程,明晰要点。于是我说:“现在咱们班有两派意见。既然这样,咱们班分成正反两方来一个小辩论,好吗?”正反两方立即进行辩论。正方的一个孩子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反方的孩子则说:“但必须是一定条件下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正方的孩子说:“只要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比,而不是和其他图形比,这个说法就成立!”反方的另一个孩子则直接到黑板画了两个图形:

“请问,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正方的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两者要等底等高。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反复强调,学生当时明白,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对这个知识点,学生仅停留在“知道”这一层面,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理解”,深刻领会。而辩论就是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去揭露对方的矛盾,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正是由于两种观点发生的碰撞,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原本需要我们苦口婆心地强调却屡见无效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

总之,数学教学应该把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过程.数学教学应是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得到形成、发展、强化与内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