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

合集下载

泥石流是什么

泥石流是什么

泥石流一、什么是泥石流及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于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具有以下特征:突然性:泥石流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

流速快:泥石流流速快,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流量大:泥石流体积庞大,能够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

物质容量大:泥石流中含有大量固体物质,如石块、泥沙等。

破坏力强:泥石流对沿途的公路、铁路、村镇等造成巨大破坏。

二、泥石流发生的机理(如何产生的)泥石流的产生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其产生机理如下:地形条件: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峭、沟谷深切的山区,这些地区有利于泥石流的汇集和流动。

水源条件:暴雨、洪水等水源是泥石流产生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形成泥石流。

松散物质来源: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砍伐森林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时如何逃生遇到泥石流时,应该采取以下逃生方法:立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不要在谷地停留。

沿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处跑,跑得越高越好,越快越好。

设法从房屋里跑出来,到开阔地带,尽可能防止被埋压。

不要选择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四、如何减小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为了减小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识别潜在的泥石流发生区和危险地段,并建立专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

构造泥石流护岸:在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区域周围建立护岸系统,通过人工修筑岸堤、设置石块、连续墙等结构物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

植被恢复和保护:通过大面积的植物覆盖,固定土壤,增强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的风险。

河道治理和分流:对河道进行治理和分流,设置拦河坝、修建泄洪渠等,将泥石流引导到安全区域或河道外。

泥石流PPT课件

泥石流PPT课件
7
§4泥石流 §4.1概述
二、泥石流的特性
泥石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性质,并以此与挟沙水 流和滑坡相区分: 其中土体的结构性,即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而挟 沙水流的抗剪强度等于零或者接近于零。 其中水体的流动性,即泥石流与沟床面之间没有截 然的破裂面,只有泥浆润滑面,从润滑面向上有一 层流速逐渐增加的梯度层;而滑坡体与滑床之间有 一破裂面,流速梯度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 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
地下水泥石流
冰(川)雪泥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
火山泥石流
地震泥石流
人为泥石流
18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境内的104国道分水关路段发生泥石流灾害
19
冰川泥石流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 哥华北部滑坡型泥石流 20
2007年3月10日,在印尼东爪 哇诗都阿佐地区的泥火山喷出 的泥浆覆盖了大片土地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 现象;
它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是一种饱含大量泥 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 或者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
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 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4
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分布
第四章
泥石流
1
§4泥石流
§4.1 概述 §4.2 泥石流的类型 §4.3 泥石流的成因 §4.4 泥石流的危害 §4.5 泥石流的防治
2
§4泥石流
§4.1 概述
一、泥石流的定义 二、泥石流的特性 三、泥石流的分区构成 四、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五、泥石流的典型案例
3
§4泥石流 §4.1概述
一、泥石流的定义

第八章 泥石流

第八章 泥石流






地震是释放地壳应力和地壳应变能量的重要方式 之一。地震特别是强震可显著降低表层的强度, 破坏自然斜坡的稳定性。地震所激发的滑坡等, 是地震力对斜坡变形的直接效应,7级以上的强震 还可产生大量地震断层,这些都直接增加了泥石 流固体物质来源。 地震对泥石流发育和分布的影响大小主要受地震 烈度的控制。一般在7度以上的地区,地震对泥石 流发育和分布影响显著。 舟曲处在汶川地震活跃带上,是地震重灾区之一, 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
第二节

泥石流形成条件
地形条件 地质条件 气象水文
地形条件



地貌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内因和必要条件,制约 着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影响泥石流的规模和特 性。 泥石流总是发生在陡峻的山岳地区,一般是顺着 纵坡降较大的狭窄沟谷活动的,可以是干涸的嶂 谷、冲沟,也可以是有水流的河谷。 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条件:主要是泥石流沟沟床比 降、沟坡坡度、坡向、集水区面积和沟谷形态等 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的泥石流流域 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区段:
公路 我国山区公路,尤其西部地区的公路,每年 雨季经常因泥石流冲毁或淤埋桥涵、路基而 断道阻车。川藏、川滇、甘川、川青、中尼、 川黔等山区公路断道均为泥石流、山洪、滑 坡所致,其中泥石流成灾的约占一半。 仅长江上游地区的公路交通,泥石流毁坏大 小桥梁1850 余座,堵塞桥涵2060座,冲毁 公路达1300公里左右,断道时间累计达 19875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1亿元左右 1985年川藏公路培龙沟特大泥石流冲毁汽车 80余辆,断道阻车长达半年以上。
(7)强烈风化的花岗岩。花岗岩在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 易形成深厚的风化壳,厚度达到50-100米,强风化带厚530米,呈砂土状,强度低,易于泥石流发育和形成。在高 寒地区以寒冻风化为主,岩体机械破碎,形成岩屑型风化 壳,也利于泥石流发育。

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丘陵地带,由于强烈的降雨、雪融或冰雹等气候变化,导致土壤松散、岩石崩塌、河流暴涨等自然灾害,使得大量泥沙、石块、水流混合而成的流态物质,沿着山谷、沟壑、河道等地形通道,迅速流动而形成的灾害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植被破坏等因素有关。

在地质构造上,山区地带多为地震带,地震活动会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现象,从而形成泥石流。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集中、暴雨频发,增加了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植被破坏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不断砍伐森林、开垦耕地、开采矿山等,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松散度加大,从而增加了泥石流形成的风险。

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社会不稳定。

泥石流的流速快、冲击力强,一旦发生,往往难以控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我国,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因此加强泥石流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预警。

通过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区和时间,从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其次,加强防护措施。

在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应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如设置护岸、挡土墙等,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此外,加强植被恢复,也是减少泥石流危害的重要手段。

恢复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

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加强防护措施、加强植被恢复等一系列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基本常识及应急逃生知识

泥石流基本常识及应急逃生知识

泥石流基本常识及应急逃生知识泥石流是指由于山体崩塌、地震、暴雨等原因导致山坡上的泥土和石块混合物向下滑动并迅速流动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冲击力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了解泥石流的基本知识以及应急逃生知识对于保护人身安全至关重要。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质结构、降雨量和植被覆盖情况等因素。

具体来说,泥石流容易发生在陡坡、山谷、河岸等地形陡峭的地区;在松散的土层、破碎的岩层和滑动面易形成的地质条件下,泥石流的发生几率也较高;而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泥石流的规模和速度;植被覆盖情况的差异会影响土壤的保持力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泥石流的发生。

在面对泥石流的威胁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应急逃生知识:1.提前了解地形地貌:居住在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居民应提前了解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如山谷、陡坡等地形特点,以便在发生泥石流时能够迅速作出逃生决策。

2.做好预警准备:许多地区设有预警系统,如广播、手机短信等,当预警系统发出泥石流预警时,应立即采取行动。

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根据降雨情况判断是否会触发泥石流。

3.尽早撤离危险区域:当听到泥石流预警或感知到泥石流来临时,应立即远离危险区域,选择较高的地方或前往指定的安全点,以避免被泥石流冲击。

4.不乱跑、不抵抗:当泥石流来临时,切勿乱跑,因为泥石流流速快且冲击力大,逃生时可能会摔倒受伤。

相反,应尽量躲避泥石流的冲击力,寻找较高或抵御泥石流的峰巅或大树等遮挡物。

5.避免进入水道:泥石流容易沿着河道流动,因此应避免进入河道、沟渠或其他水道,以免被泥石流冲走。

6.寻找紧急避难所:如果逃生路线被堵塞或无法迅速撤离,应寻找紧急避难所,如高处的建筑物、高台地等地方等待救援。

7.不要贪图财物:在逃生过程中,切勿为了财物而耽搁,应集中精力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8.不要过度依赖车辆:在泥石流来临时,不要过度依赖车辆,因为车辆易被泥石流冲走或受到堵塞,此时步行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泥石流

泥石流

泥石流读书报告土木142陈炜(14134203)一、概述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

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

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

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3.泥石流发生的水文气象条件是指暴雨给沟谷区域带来大量的汇聚水。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

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充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后,结构破坏,摩阻力降低,流动性增大,从而与水一起流动形成泥石流。

春夏季节高强度的暴雨使得沟谷的水流和泥石混合形成泥石流,且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沿沟谷喷发出来,冲毁下游的建(构)筑物,造成泥石流灾害。

三、泥石流的分类及地貌1.分类1)按泥石流流域形态分类: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2)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分类:水石流型泥石流;泥石流型泥石流;泥水流型泥石流3)按泥石流体性质分类: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2.泥石流的地貌1)泥石流侵蚀地貌:破碎坡;基岩谷;角峰2)泥石流的堆积地貌:泥石流堆积扇;堆积垄岗;堆积龙头;堆积斑3)泥石流的侵蚀-堆积地貌:阶地;葫芦谷;多变谷;缝隙堆积基岩谷四、泥石流的防治1.泥石流的治理措施1)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泥石流

泥石流

• 1981年7月9日利子依达沟的一次泥石流, 泥石流最大流量每秒达3200立方米,固 体物质总量70万立方米,将一列正在隧 道中驶出的客车的两辆机车和前两节车 厢,连同桥梁冲入大渡河,另两节车厢 颠覆于桥下,死亡275人,直接经济损失 达2000万元,是我灾害
泥石流冲淤因素
• 一般说来,泥石流的冲淤变化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 水流:一般规律是涨水冲、退水淤;枯水期冲、洪水期 淤;改道时冲、阻塞时淤;集中时冲、分散时淤;水深冲、 水浅淤;流量大时,冲淤变化大;流量小,冲淤变化小; • 地形:一般表现为沟槽深窄时冲、宽浅时淤;沟槽卡口 处冲、放宽处淤;外侧冲、内侧淤;由缓变陡处冲、由陡 变缓处淤;坡度大时冲淤变化大,以冲为主;坡度小时冲 淤变化小,以淤为主; • 侵蚀基准面:由于侵蚀基准面常受河水位控制,因此, 当主河水位上升时,以淤积为主,反之,以冲刷为主; • 发育阶段:发育期淤多冲少;衰退期有冲有淤,由淤向 冲转变;停歇期以冲为主。
泥石流灾害
• 云南省东北部小江干流总长133公里,流域面积2950平 方公里,暴雨型泥石流暴发频繁。小江东川一带是全国 甚至世界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举该区一例:1984年5月 2日凌晨4点半左右,东川因民黑山沟发生灾害性泥石流。 灾前数日该区小雨连绵约一周,土地湿润,空气湿度增 大。当晚曾降极大的区域性雷暴雨,先下核桃大小的冰 雹,接着下极大暴雨,历时30分钟,水、砂、石块,形 成强大粘性泥石流,流速达6.22m/s。历时仅20分钟,将 占沟建筑的职工宿舍、商店、粮库、电影院、老俱乐部 共26万平方米房屋摧毁,并将粮库20t油罐冲到下游1km 处,粮库损失粮食137万斤,油脂3万余斤。此外,死亡 121人,伤34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其后矿 山停产数日,每日损失近60万元。

泥石流

泥石流

灾后防病
• • • • • • • 1.注重临时性水源的卫生 2. 注意饮用水安全 3. 尽量不吃受水浸泡过的食物 4. 自行烹饪食物时注意卫生 5. 做好环境卫生 6. 卫生厕所和粪便无害化处理 7. 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自我防护
灾后防病
发生泥石流以后,灾区的卫生条件差,特 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首先要预防 的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 肝炎等。另外,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 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如鼠媒传染病: 钩端曼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病:血 吸虫病;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等。 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浸 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 皮炎、尾蚴性皮炎。 意外伤害有:溺水、 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 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 1981年7月9日凌晨1时30分,四川大渡河南 岸利子依达沟暴发特大泥石流。泥石流体 冲毁了成昆铁路尼日车站北侧跨越利子依 达沟口的利子依达大桥,并在几分钟内堵 塞大渡河干流,大渡河断流4小时后泥石流 大坝溃决。同日1时46分,由格里坪开往成 都的422次直快列车满载着一千余名旅客, 以40余公里的时速在桥位南侧奶奶包隧道 口与泥石流遭遇,列车车头和前几节车厢 翻入大渡河。经事后统计,此次灾难造成 300余人死亡,146人受伤,成昆铁路瘫痪 372小时,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是世 界铁路史上迄今为止由泥石流灾害导致的 最严重的列车事故。
4.危害
•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 、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 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 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 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 和严重。
4.1对居民点的危害
•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 害之一,是冲进乡 村、城镇,摧毁房 屋、工厂、企事业 单位及其他场所设 施。淹没人畜、毁 坏土地,甚至造成 村毁人亡的灾难。

泥石流的应急避险方法

泥石流的应急避险方法

泥石流的应急避险方法泥石流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面对泥石流时,应急避险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泥石流应急避险方法,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一、灾前准备1.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泥石流是山区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多由暴雨、融雪、地震等自然因素引发。

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可以提前预防和应对。

2.选择安全的住所及逃生通道:在山区居住的人们应选择离河流、陡坡、山谷等潜在泥石流形成地的住所,尽量远离危险区域。

同时,熟悉逃生通道的位置及路径,确保在发生泥石流时能够快速撤离。

3.建立通讯网络:与邻居建立紧密联系,建立一个紧急通讯网络,可以有效地及时传递信息和互相帮助。

二、灾中应对1.保持冷静: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恐慌,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寻找高处避难:泥石流会沿着河流、沟壑等低洼地带流动,因此,当发现泥石流来袭时,尽量向高处避难,避免被泥石流冲击。

3.尽量避开水流:在泥石流来临时,应尽量避开水流,选择固定的物体,如大树、岩石等,以减少被冲走的风险。

4.不进入建筑物:泥石流来临时,尽量不要进入建筑物,因为建筑物容易被泥石流冲毁或倒塌,而成为危险的地方。

5.避免涉水:在泥石流过去后,可能会形成较大的洪水,此时应避免涉水,以免被洪水冲走。

三、灾后救援1.向相关部门求助:在泥石流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寻求救援帮助。

2.组织互助救援:灾后,邻居之间应互相帮助。

有能力的人可以参与到救援工作中,提供帮助,提高灾区的救援效率。

3.观察并报告险情:在救援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险情的发展,及时向相关救援人员报告,以便他们能够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结:泥石流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面对泥石流时,我们应提前做好灾前准备,熟悉逃生通道和建立通讯网络。

在泥石流来临时,我们应保持冷静,尽量向高处避难,避免涉水和进入建筑物。

泥石流

泥石流

泥石流一、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山区河流沟谷中的饱含泥、石、水的液固两相流,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突发性特殊洪流。

暴雨或(和)冰雪融水是其发生有诱因。

按其固体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等三类。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三、泥石流发育规律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名词解释泥石流

名词解释泥石流

名词解释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指的是由于大量降雨、雪融或其他地质原因导致的土石混合物从山区流动而形成的泥浆体。

泥石流通常在陡峭的山坡上发生,其含水量较高,粘稠度较大,具有较强的破坏力和流动性。

在泥石流发生时,泥浆体往往带有大量的岩石、土壤和植被,沿着山谷或河道迅速流动,对周围的建筑、农田、道路等产生严重影响,可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泥石流的形成与山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区的陡峭地形、不稳定的地质构造以及雨水的侵蚀,都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条件。

在山坡上发生的降雨,由于地势陡峭,水流很快汇聚形成溪流,同时带走大量的土壤和岩石。

当溪流的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水流冲刷力将土壤和岩石拖曳起来形成泥浆体。

而这些泥浆体由于体积庞大、粘稠度较大,很容易冲击和摧毁河道两旁的堤坝,进而造成更大的水灾。

泥石流的形成不仅受地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高山地区,雨雪较多的季节容易引发泥石流。

大量降雨和融雪会将山坡上的土壤和岩石溶解,并形成流动性较强的泥浆体。

而泥石流还可能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如洪水、山体滑坡等,这些灾害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破坏力更为巨大。

泥石流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对于人类来说,泥石流的发生往往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可能造成居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自然环境来说,泥石流的流动会严重破坏土壤质量、水源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影响。

针对泥石流的预防和减灾工作,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泥石流发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获取并传递信息,提高对泥石流的应对能力。

其次,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修复工作,防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泥石流发生的风险增加。

此外,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提高对泥石流的认知和自救能力,也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总结起来,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其发生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必须加强对泥石流的研究和监测,加大减灾工作的力度,同时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共同努力减少泥石流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水土保持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 ,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 流失,降低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合理规划
在山区进行建设时,应合理规划布 局,避免过度开发,减少对自然环 境的破坏。
防洪设施建设
在泥石流易发区建设防洪设施,如 拦沙坝、排水沟等,防止泥石流形 成和爆发。
预警系统建设
监测站点设置
在泥石流易发区设置监测站点, 实时监测降雨量、水位、泥沙含 量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泥石流
分布特点
青藏高原和川滇山地
青藏高原和川滇山地是中国泥 石流分布最密集、活动最频繁
、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西北黄土高原
西北黄土高原是中国泥石流分 布最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 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陕西 等省区。
西南高山地区
西南高山地区是中国泥石流分 布最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 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 和物资,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应急演练和培训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 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
05
成功案例分享与经验借鉴
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国内成功案例
中国在泥石流防治方面有很多成功案例,如云南省的某山区县,通过综合治理 措施,成功减少了泥石流的发生,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点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流速快、流 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 特点
形成条件
必要条件
必须具备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 形地貌、丰水有物源、短时间内有突 然性的大量水流来源
充分条件
岩石风化程度严重、植被覆盖率低、 坡面松散物质堆积厚度较厚、泥石流 沟谷发育明显

什么是泥石流?

什么是泥石流?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又称泥石流、土石流、山洪崩等,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通常在陡峭的山坡、溪谷和高原上发生。

泥石流以其剧烈的破坏性和令人震惊的力量而闻名。

那么,什么是泥石流?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灾害现象。

一、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1. 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是由沿着河岸、山坡或陡峭的溪谷流下的土石流、雪崩或山崩并带来了大量碎石、泥沙和石块的一种灾害性现象。

该流体通常在暴雨、雨雪、地震或泥石流前期形成的滑坡活动的影响下运动。

2. 形成原因泥石流是由于陡峭山坡上的大量泥土和石头被冲走,形成流体而引起的。

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如陡峭的山坡、溪流,强烈的暴雨等。

人类活动因素如过度采矿、大规模的伐木、建筑开发等。

这些活动可能破坏大面积的土地覆盖,造成过度侵蚀和脆弱的土壤,从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的特征和危害1. 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一种高速流体,速度可高达几十公里每小时,具有以下特征:(1)泥石流粘稠黏滑,流速快,紊流强烈,可携带卵石、沙子和块状物等,阻力大且破坏性强;(2)泥石流的规模大小难以预测,有时形成小型泥石流,有时形成巨型泥石流,影响范围较大;(3)泥石流的发生频率难以预测,常常突然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

2.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1)对人员安全的危害: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泥石流可摧毁耕地和农作物,损坏水源和生态环境。

(3)对基础设施和房屋的危害:泥石流容易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房屋里造成裂缝和破坏,导致建筑坍塌和道路塌陷。

三、泥石流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避免和减少泥石流灾难,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以下三点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方法:1. 开展科学的土地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恢复,修建实用的防护工程,包括植树、种草和造型不规则的地面,以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泥石流是什么意思

泥石流是什么意思

泥石流是什么意思泥石流是什么意思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是自然灾害吗是。

泥石流与山体滑波几乎都是因为雨水冲击所形成的,人为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植被缺乏,滥砍滥伐都是人为的,但没有雨水也形成不了,严格的说就是自然灾害。

泥石流哪个方向逃生1、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

2、对于崩塌和滚石的躲避,由于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避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

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泥石流的危害是什么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是它能借助地形冲进城市和乡村,摧毁房屋等建筑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此外,泥石流还会直接埋没道路,造成交通堵塞,为后续救援带来麻烦。

有时泥石流会汇入河流,引起河道河水上涨,淹没附近城市村庄。

不仅如此,泥石流还会摧毁矿山及其设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泥石流是怎么发生的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

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2、弃土弃渣采石;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4、次生灾害;由于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发生的洪流。

《泥石流》PPT课件

《泥石流》PPT课件

泥石流发生前会有一些特有现象
防御措施 泥石流发生时需要正确的逃生方法
可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谢谢观看!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下列关于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泥石流持续时间往往很长,可延续好几天,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 B.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它的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C.泥石流往往发生于地势平坦的地带 D.泥石流的形成与季节性的降雨有一定关系,一般多发于多雨的夏秋季节
解析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 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与人类活动有关。 往往发生在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与降雨有一定的关系。
4.修建工程设施 阻挡、调整和疏 导泥石流。
5.受灾时有效 地抢险救灾。
遇到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灾害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C ) A.顺着泥石流方向快速逃跑 B.快速爬到沟中的树上躲避 C.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处 D.在沟中躲藏到巨石的后方
解析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 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1.了解泥石流形成原因及其危害,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了解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课堂小结
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
自然原因 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
形成原因
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
及危害
泥 石 环境保护 流 刻不容缓
人为原因
改变地面植被情况 改变土层结构 改变地面形态
危害:泥石流具有突发 性、历时短的特点,会 造成巨大的危害。
1.了解泥石流形成原因及其危害,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了解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发生前常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如:
河流、沟谷中的小溪突然发生断流;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泥石流知识介绍PPT课件

泥石流知识介绍PPT课件
高水位面达到水平时,堆积体内渗透动水压力达到最大,堆积体表层最易发生滑塌溃决。
03 泥石流的勘察
03 泥石流的勘察
任务:
查明泥石流的地质北京和形成条件,查明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布和特征并绘制专 门工程地质图,预测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和活动规律,做出确切的评价,正确 判定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监测的建议。
化、沉陷和溃决而形成泥石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5.尾矿坝溃决型
尾矿坝溃决型泥石流是由于尾矿、矿渣和水体的混合物逐渐使尾矿拦挡坝渗透 变形、溃决冲出形成的。尾矿坝溃决一般起因于后期堆积坝体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运营维护不到位、监测预警缺乏和防灾意识不足等原因。因为尾矿坝内地下水浸润 线升高会导致渗流梯度增大,向外的地下水压力导致坝外坡管涌、流土、塌滑等渗 透变形加剧而发展为溃坝。尾矿坝拦截形成的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 流物源区,一旦尾矿坝溃决就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尾矿库不但可能孕育泥石流灾 害,也会污染土地和水资源,特别是居民点和重要设施附近的“头顶库”灾害风险更 大。
目的:
➢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勘察技术:
通过沟域地质调查测绘手段,辅以大量地质剖面测量和坑槽探工程来查明泥石流物源条件; 主要采用沟道典型断面测绘,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参数; 为查明拟布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则需布置一定的勘查工程,
根据沟口地形地质测绘和泥石流特征参数的分析和计算,对泥石流对巴郎河行洪的影响和堵 溃巴郎河发生二次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为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依据。

泥石流安全教育

泥石流安全教育

05
泥石流灾害预防与管理
泥石流灾害预防措施
建立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和完善泥石流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 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监测与评估
对泥石流灾害易发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 和预警潜在的泥石流灾害风险。
生态保护与恢复
加强泥石流灾害易发区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提高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泥石流灾害管理策略
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和完善泥石流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责任主体,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灾后恢复重建
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包括灾区清理、 基础设施修复和居民安置等。
宣传教育
加强泥石流灾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 识。
泥石流灾害预防与管理案例分析
02
03
科学救援
在救援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原则 ,合理配置救援资源,提高救援 效率。
04
泥石流灾害应对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
建立和完善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 预警信息,提醒受影响区域的人员采取防范
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
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及时疏散和转移受影 响区域的人员,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疏散转移
制定详细的泥石流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部 门和人员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到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包括通 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
预警级别与响应措施
根据泥石流预警的级别,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 疏散、避难、抢险救援等,确保人员安全。
泥石流防范工程
泥石流防范工程规划
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制定和实施泥石流防范 工程规划,包括水土保持、排水系统、护坡 工程等,以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与泥石流之我看
江苏省天一中学高一8班陈莹
研究动机:
2010.8.7,一夜之间,泥石流在昔日的“陇上桃花源”舟曲肆虐。

暴雨夹着碎石泥一路掩埋村庄,阻断穿城而过的白龙江,回水又淹掉部分县城。

至今,已经至少夺去1248条生命。

2010.8.13,夜间,汶川县境内突降暴雨,多个乡镇发生泥石流,震中生命线213国道汶川段多处中断。

三日后仍有超过30名同胞下落未明。

泥石流,远非一省一地的祸害。

在我国西部山区,已查明的泥石流沟就多达15797条。

破坏力之大让人震惊不已。

对于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我想我们有必要重视它们。

研究目的:
通过对滑坡与泥石流的研究来了解它们发生的原因,环境等相关内容,从而能够了解: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作为我们又该怎样来预防他们所带来的灾害呢?
研究方法:
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关注有关报道,详询了解相关信息的身边亲朋好友。

研究内容:
(一)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

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二)滑坡,泥石流爆发条件。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

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有:降水、流水、地震及一些人为因素。

——雨季是滑坡的多发季节,尤其是大雨暴雨后和长降雨中更容易发生滑坡,据统计80%以上的滑坡发生在雨季。

雨水降到地表后会对坡体产生侵蚀软化作用,增重作用和水劈作用,使滑坡迅速启动。

流水对陡坡脚的冲刷,使起支撑作用的坡脚岩体被破坏,从而引起滑坡发生。

地震对滑坡形成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这种振动作用十分复杂,水平振动和垂直振动几乎同时交替进行,其作用结果相当于增大滑坡的下滑力,减小滑坡的抗滑力,使滑坡在地震过程中同时发生。

(三)常常伴随的预兆。

滑坡来临前,山坡上往往出现裂缝。

因此滑坡裂缝是滑坡形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伴生现象。

随着滑坡的发展,滑坡裂缝会由少变多、由断续变为连贯。

对于土质滑坡,张开的裂缝延伸方向常与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明显;水平扭动的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直交,多数情况下较平直。

对于岩质滑坡,裂缝的展布方向常受岩层面和节理面控制。

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

泥石流来临前,一般会出现巨大的响声、沟槽断流和沟水变浑等现象。

泥石流发生时,泥石流携带巨石撞击产生沉闷的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

沟槽内断流和沟水变浑,可能是上游有滑坡活动进入沟床,或泥石流已发生并堵断沟槽,这是泥石流即将发生最明显的前兆。

(四)预防措施。

①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选择稳定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重要措施。

村庄的位置是否合适,应通过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来确定。

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居民住宅和学校等重要建筑物必须避开危险性评估指出的滑坡易发地段。

②不能随意开挖坡脚: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过程中,不能随意开挖坡脚,特别是不要在房前屋后随意开挖坡脚。

如果必须开挖,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并得到同意后,或在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下,方能开挖。

坡脚开挖后,应砌筑维持边坡稳定的挡墙,墙体上要留足排水孔,当坡体是粘性土时,还应在排水孔内侧设置反滤层,以保证排水孔不被阻塞。

③不随意在斜坡上堆弃土石:对采矿、采石、修路、挖塘过程中形成的废石、废土,不能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在房屋的上方斜坡地段堆弃废土。

当废弃土石量较大时,必须设置专门的堆弃场地。

值得推荐的处理方法是,把废土堆放与整地造田结合起来,使废土、废石得到合理利用。

④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水对滑坡的影响十分显著。

日常生产、生活中,要防止农田灌溉、乡镇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引水渠道的渗漏,尤其是渠道经过土质山坡时更要避免渠水渗漏。

一旦发现渠道渗漏,应立即停水修复。

对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要合理排放,不要让废水四处漫流或在低洼处积水成塘。

村庄附近上方斜坡方向最好不要修建鱼塘,降雨形成的积水应及时排干。

研究结论
泥石流与滑坡的形成原因多样,但隐有规律可循,人们若通过对其预兆的了解,以及积极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便可最大程度的减少它们所带来的灾害。

研究心得
由此可见,虽然自然灾害无可逃避,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束手无策。

只要日常生活中多一些细节的留心,多一些科学的处理,泥石流与滑坡也不是那样可怕。

同时我也想说,它们的存在与人类自身的行为也不无关系。

自然像是一面镜子,你友善对它,它会回以蓝天白云水悠悠,但若反之,后果则是人类所不堪设想的。

爱护自然,便是爱护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