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十三五”重大建设规划的项目表
余杭区“十三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余杭区“十三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8b0765ce45c3b3567ec8bf3.png)
近日,区住建局公示了《余杭区“十三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意见稿),涵盖整个余杭区,并就临平创业城、良渚文化城、未来科技城、大径山生态区这“三城一区”展开重点研究。
请跟着小余儿来了解一下吧!地铁余杭要建6条地铁3号线走线浮出水面★地铁1号线已运营。
在余杭区境内有6个站,分别是乔司南站、乔司站、翁梅站、余杭高铁站、南苑站和临平站。
本轮三期建设计划拟北延4个站点。
★地铁2号线二期正在建设。
在余杭区的站点主要集中在二期,有勾庄站、新月路站、新良路站,预计2019年完工。
在杭州上报国家发改委的地铁三期规划中(注:杭州地铁3期规划目前正在等待国家发改委审批,审批接近尾声,也就是说出结果的日子快了),地铁2号线还计划新增1个良渚站,由新良路站延伸至良渚站,线路主要沿古墩路敷设,长约1.6公里。
★地铁5号线一期正在建设。
在余杭区有中央公园站(主体结构开始施工)、仓前站(主体结构开始施工)、杭师大站(主体完工)、常二路站(主体结构开始施工)、五常站(主体结构开始施工)5个站点,并且向西在老余杭预留了临安城际接口。
地铁三期规划中,5号线还会继续往西,在规划常顺路与绿汀路交叉口,设绿汀路站、创新路站,线路长约3.2公里。
★地铁3号线(规划)在余杭区的《规划》(意见稿)中显示,地铁3号线(规划)由留下西行进余杭区,经五常大道之后与地铁5号线在绿汀路站接轨,再由杭临城际铁路直达临安。
东段也将延伸至余杭区星桥街道。
★地铁4号线二期(规划)余杭区内的线路主要沿勾运路向西敷设,在勾运路与西塘路交叉口,线路转向西南,沿金渡北路向西敷设至线路终点。
★地铁10号线一期(规划)余杭区内的站点主要沿杭行路和勾仁大道敷设。
“十三五”期间,除了已建成运营的地铁1号线,正在建设的2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外,余杭未来科技城要建3条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以后怎么去未来科技城?坐有轨电车!线路都有了根据初步规划,余杭区有轨电车主要集中在未来科技城板块,共有6条线路,几乎辐射闲林、老余杭、留下及仓前,全长74.4公里,工期从2016年至2020年不等。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0d7aa3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6.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7.25•【字号】浙政办发〔2016〕83号•【施行日期】2016.07.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16〕8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7月25日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迈向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决胜阶段(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紧紧围绕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深入开展"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第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位。
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倍;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78%提高到2.36%;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保持全国前列。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938ab583d049649b6658b7.png)
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2016年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内容全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解读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我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和举措,是五大发展理念与浙江实际相结合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遵循,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为更好地学习领会《建议》精神,省委政研室有关负责人对《建议》主要内容做了解读。
一、关于我省“十三五”发展的基本背景“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我省“十二五”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将以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迈入“十三五”。
2014年,我省GDP跨过4万亿元大关,预计今年将达到4.3万亿元左右,人均GDP将超过12000美元,迈入高收入经济体门槛。
二是将以不断提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迈入“十三五”。
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经济、金融产业等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转型升级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
三是将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迈入“十三五”。
国家战略举措有力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率先实施,港口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商事制度等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四是将以不断提高的协调发展水平迈入“十三五”。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原26个欠发达县。
《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
![《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219f8420376baf1ffc4fad69.png)
图 1 各设区市地下空间现状建筑面积(截至 2014 年底)
(备注:杭州市为 2011—2014 年数据,其他设区市为历年统计汇总数据)
——地下空间功能多样化布局成效凸显。杭州、宁波结合城 市轨道交通建设探索地下商业、停车、市政、公共设施一体化建 设,且结合新城发展建设了地下综合管廊;嘉兴结合商务办公楼 宇和总部产业园建设探索了地下空间的互连互通和不同主体地 块的整体开发建设;金华结合物流基地建设了地下仓储物流设 施。地下空间功能的多样化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有效推动了城 市功能的完善。
—9—
效益、社会效益、战备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是:通
过科学布局、分层指导、完善功能、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有序 推进,全面提升全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管理和 维护水平。到 2020 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日趋 完善,基本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和空间管理体系;推 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从单一投资来源为主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变, 从浅层单功能开发向深层多功能开发转变,从散点式开发向轴 向、网络化整体开发转变,从单一地下空间开发向互联互通的地 下城建设转变,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4、地下空间信息普查和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综合协调 机制仍不健全
全省地下空间资源普查开展不足,各城市存在地下空间基础 数据资料不完整、信息共享不足、统计口径和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6—
制约了地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多数城市仍未建立统一的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协调机构,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重大事项的 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造成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缺位, 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 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 规划》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省建设厅)与浙江省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联合编制了《浙江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十三五”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立足我省发展实际,从规划、 建设、管理、法规等层面提出我省“十三五”期间城市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及主要保障措施,是指导各地开展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a33ad90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d.png)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16.12.23•【字号】•【施行日期】2016.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厅机关各处(室、局)、厅直属各事业单位:《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已经厅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16年12月23日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土资源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十三五”国土资源工作“一个目标、两大战略、三场硬仗”的有力支撑。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国土资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切实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工作定位,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以“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和“一图六网”为抓手,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和保障能力,圆满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
基本建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初步满足土地资源“批、供、用、补、查”和矿产资源“勘、采、储、用、查”需求。
省厅建立了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土地供应、信访、矿产资源储量、矿业权等35类数据库,建立了“一张图”服务平台,为各类业务系统提供19类符合OGC国际标准的数据服务、10类基础空间服务和58类业务应用服务,在规划管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探矿权、采矿权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df74e54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8.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2.08•【字号】浙政办发〔2024〕5号•【施行日期】2024.0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24〕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项目表》《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服务保障政策》由省发展改革委另行印发。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2月8日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2024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为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抓紧抓实项目建设各项工作,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投资对稳增长优结构的关键作用,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主要目标(一)投资总量保持合理增长。
确保202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确保2024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2023年有所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以及生态环保、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增速均快于面上投资增速。
(三)重大建设项目全力提速提效。
2024年推进省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计划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
第一批安排省重大建设项目1101个,年度计划投资10313亿元。
力争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投资完成率超过100%。
(四)各设区市投资总量持续增长。
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10%、6%、7%、6%、8%、10%、10%、6%、6.5%、10%。
最新西湖区“十三五”楼宇经济发展规划
![最新西湖区“十三五”楼宇经济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6d756e2ba8114431b90dd8ae.png)
西湖区“十三五”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初稿)杭州智库经济信息咨询事务所2015年9月目录一、规划概况 (2)(一)规划背景 (2)(二)规划范围 (2)(三)规划内容 (2)(四)规划期限 (3)(五)规划依据 (3)二、规划意义 (4)(一)发展楼宇经济,有利于城区土地集约利用 (4)(二)发展楼宇经济,有利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4)(三)发展楼宇经济,有利于产业链的区域集聚 (5)(四)发展楼宇经济,有利于城区生态品位提升 (5)(五)发展楼宇经济,有利于物业经济管理创新 (5)三、现状基础 (6)(一)基本情况 (6)1、楼宇经济载体平台 (6)2、楼宇经济发展特点 (7)(二)楼宇资源空间分析 (11)1、商圈(板块)楼宇资源分析 (13)2、镇街(园区)楼宇资源分析 (15)(三)存在问题 (17)四、发展思路 (18)(一)指导思想 (18)(二)基本原则 (19)(三)总体目标 (20)(四)发展路径 (21)1、空间一体化 (22)2、业态一体化 (22)五、空间布局 (23)(一)总体框架 (23)1、“一轴”——黄龙—西溪谷楼宇经济发展轴 (24)2、“两城”——之江新城、城西创新城 (25)3、“多园”——西湖科技经济园、转塘科技经济园、 (28)国家广告产业园、福地创业园等楼宇经济产业园 (28)(二)业态布局 (29)1、业态体系 (29)2、业态布局 (31)六、重点任务 (37)(一)推进楼宇建设,加快品质提升 (38)1、做熟平台,培育商圈 (38)2、加快建设,扩大增量 (38)3、全程控制,提升内涵 (39)4、整合资源,盘活存量 (39)5、开发地下,深度挖潜 (39)(二)搭建信息平台,发挥共享功能 (40)1、完善楼宇信息系统 (40)2、建设综合服务系统 (40)3、发挥信息平台功能 (41)(三)提升管理模式,创新公共服务 (41)1、创新楼宇发展理念 (41)2、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42)3、打造管家服务模式 (42)4、落实考核目标责任 (42)(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色楼宇 (43)1、打造特色楼宇 (43)2、规划主力业态 (43)3、运作特色平台 (44)4、创新培育模式 (44)(五)完善环境配套,优化楼宇生态 (44)1、加快运行环境建设 (45)2、完善商业服务设施 (45)3、完善物业配套管理 (45)4、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46)(六)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机制 (46)1、拓宽招商渠道 (46)2、加强招商推介 (47)(七)发展总部经济,形成高端业态 (48)1、加快总部平台建设 (48)2、吸引企业总部入驻 (49)3、形成总部型产业链 (49)(八)探索运作模式,政社多管齐下 (49)1、自持楼宇物业 (50)2、吸引中小企业 (50)3、提升楼宇贡献 (51)七、保障措施 (51)(一)加强组织领导 (51)(二)强化规划牵引 (52)(三)完善扶持政策 (52)(四)抓好标准建设 (53)(五)加大服务支持 (53)(六)完善统计制度 (53)附件1:“十三五”西湖区重点楼宇项目表 (54)附件1:“十三五”西湖区重点楼宇项目表 (57)西湖区“十三五”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是西湖区产业与城市融合及产业与城市升级的必然要求。
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十三五规划
![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十三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e9c1956f8c75fbfc67db23d.png)
省重大建设项目“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是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攻坚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更好地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更加均衡、更高水平迈进的牵引作用,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本规划是对“十三五”时期我省重大建设项目作出的总体部署,是政府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合理配置土地、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一、总体要求(一)“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回顾。
“十二五”时期,我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进以“411”工程为主体的重大建设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为我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期间,全省重大建设项目规模明显扩大,累计完成投资288万亿元,占同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284%,较“十一五”时期提高了12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更趋合理,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占45 5%,产业投资比重占216%;投资重点更加突出,重点投向发展平台、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社会发展设施、城乡功能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六大领域。
同时,“十二五”期间我省重大建设项目推进中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带动性强的特大产业项目不多,投资额百亿元以上规模的项目偏少,对形成优势主导产业的支撑保障不强;二是对区域投资整体布局引导不够,在项目整体谋划和布局、招商引资管理上缺乏统筹安排,导致空间分布散乱、集聚度不高;三是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力度不足,“项目等指标”“指标等项目”矛盾并存,相对平均的要素配置方式使得大项目、好项目难以及时落地实施。
(二)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补齐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改革落地六大短板,突出高质量、均衡性,谋划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强的重大建设项目,大力推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促进投资合理、高效、可持续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地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b590385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6.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0.12•【字号】浙政办发〔2016〕128号•【施行日期】2016.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16〕12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0月12日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省份之一,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资源全球化配置,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争当开放型经济强国建设的排头兵,是浙江发展的战略使命。
为更好谋划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家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要求,浙江开放型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开放型经济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为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放型经济纵深推进,对外开放空间布局更加协调。
环杭州湾产业带地区开放型经济规模、质量再上台阶,杭州、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快,嘉兴接轨上海更加深入。
湖州、绍兴外向型产业持续发展。
温台沿海产业带地区,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以下简称民外合作)更加活跃,温州接轨海峡西岸经济区步伐加快。
金衢丽产业带地区开放型经济加快崛起,金华在全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以省域四大都市区为龙头、开放平台为支点,沿海向内陆纵深推进的开放型经济空间格局更加协调。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54ac31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5.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5.06•【字号】浙政办发〔2021〕26号•【施行日期】2021.05.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项目表(实施类)》和《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项目表(谋划类)》由省发展改革委另行公布。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5月6日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为更好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有效投资可持续增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作用,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总体要求(一)“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回顾。
“十三五”时期,我省全面实施投资新政,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省“4+1”重大建设项目、“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省市县长项目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成效显著,为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三五”规划》安排的599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9万亿元;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转型投资占比达29.1%,交通设施投资占比达25.0%,公共服务投资占比达18.7%;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大,一批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和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高铁总里程超15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
同时,“十三五”期间我省重大建设项目推进中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受土地、能耗、资金和征地拆迁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前期推进困难;二是受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部分产业项目暂缓实施;三是政府刚性支出增加,投融资渠道收窄,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仍存在障碍,导致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缺口较大。
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7cc92f8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0.png)
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强省之基、兴省之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制造强省,是“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中国制造2025、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精神,结合浙江发展实际,特制订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和制造强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一、发展背景一“十二五”以来的主要成就“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按照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转型升级,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进发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和制造业投资分别达11991亿元、3325亿元、11707亿元和757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和%,制造业规模逐步扩张;201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较快提升;创新能力显着增强;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产值率分别达%左右和%,比2010年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突破3万件,是2010年的倍左右;“十二五”期间新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72家,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40家和271家,累计分别达93家和896家;工业结构持续优化;2015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和%,比2010年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新培育省级“三名”试点企业69家;截至“十二五”末,国内外上市企业377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制造业领域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42个;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县市、区21个,比2010年增加8个;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加速深化;2015年,预计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5,从2012年的全国第七位跃居全国前三;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比2012年提高个百分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永久落户浙江;据测算,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达万台,约占全国的15%,居全国第一位;绿色发展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吨标准煤2010年价,用能效率居全国前列;全省共实现节能4500万吨标煤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先进;工业治水成效明显;“十二五”我省制造业发展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深度调整和国内三期叠加的交织影响,形势跌宕,压力巨大,但仍负重前行,取得不俗进展和成就;回首“十二五”,历程曲折艰难,但经验也弥足珍贵,主要是做到了四个坚持: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将制造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目前制造业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约占四成,制造业领域在全省专利成果中的比重约占七成,同时制造业在保就业、促增收、稳税源等方面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持之以恒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并举,“十二五”以来陆续推进的“四换三名”、创新驱动、七大产业培育、浙商回归、有效投资、市场主体升级、特色小镇建设等“拳法招数”稳、准、狠、奇,目前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已找到跑道、见到曙光;三是坚持不懈地培养和造就一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以企业家为引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既有一批专注主业、引领发展的企业家,又有一批高起点、高素质、宽视野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还有大量高技能、善实践的产业基础人才,成为我省制造业创新创业活力源泉;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简政放权、提升行政效能、强化制度供给、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管制最少、门槛最低、服务最好”的省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水平和建设制造强省的新要求,我省制造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亟待增强、融合发展亟待深化、集群效应亟待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亟待加强、企业适应新常态步伐亟待加快等突出问题,新的发展动能依然不足,传统动力仍待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亟待提高;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二“十三五”面临的发展环境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酝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产业价值链不断深度重组,为我省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发达国家积极主导重塑全球贸易和投资新秩序,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国家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面临重大变化,对我省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巨大压力;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作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四化”同步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动力、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制造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新空间;我省制造业发展逐渐步入新阶段;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省制造业发展速度、动力、结构和模式正发生积极转换,以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等为代表的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动力持续修复,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逐渐推行,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日益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找出了方向;但制造业转型升级仍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潜在风险隐患增多,产业竞争压力加大,迫使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继续集中力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抓住时间窗口加速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大机遇,全面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竞争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把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创新要素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扩大创新成果影响,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坚持融合互动,促进结构优化;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和贯通作用,构建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模式,推动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的紧密结合,加速“两化”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促进制造业结构明显优化;坚持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生态;把现代产业集群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产业生态,推进智慧产业集群建设,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高水平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推动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努力形成集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于一体、互动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坚持开放包容,推动合作共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大力引进外资项目共建国际产业合作园,支持企业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走出去”,加强产业区域合作与有序转移,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并有效集成高端要素,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提升;坚持绿色低碳,引领永续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制造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不断提高绿色精品制造能力,加快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制造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内先进、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着提高的制造强省;具体目标包括:——创新能力:制造业领域研发投入和产出明显提高,力争到2020年,在规模以上制造业中,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的比重达%,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80件,新产品产值率达37%;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列;——质量效益:“十三五”期间,力争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左右,增加值率稳步提高,“浙江制造”的质量、标准水平和品牌效应显着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9,装备数控化率、机器联网率分别达50%和40%,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能制造模式广泛推行,“两化”融合水平全国领先;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制造业产城融合全面深化;——结构优化: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分别达41%和4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各类开发区数量达25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达110家,培育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涌现一批国际化现代产业集群,建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特色小镇,产业生态明显优化;——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下降16%,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浙江省“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发展主要指标注:带号为预计数;带号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和的下降幅度;三、重点产业瞄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聚焦万亿产业大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强化技术改造着力修复传统动力,积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快形成新型产业体系;一新兴产业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着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水平,打造若干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30000亿元,培育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骨干企业20家左右;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领域的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产业应用,扩大国产嵌入式CPU中央处理器市场份额;大力提升新型传感器件、光电子器件、存储器件、储能器件等高端电子元器件及新型材料的创新性研究和开发能力,加快行业应用,建成我国重要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伏生产等电子装备开发应用水平;通信网络与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新一代光通信宽带、IPv6下一代互联网、5G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应急通信、量子通信、高端服务器及云存储等系统设备、终端及关键配套件;重点突破面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人机交互技术,推进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可穿戴产品、家居控制、车载终端、智能视听等各类智能硬件产品及应用系统;应用电子及物联网;重点突破物联网传感芯片、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应用平台等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建成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海洋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电子、能源电子及北斗导航等各类应用电子产品,大力发展数字安防产品,打造全球数字安防中心;加快工业控制实时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工业控制计算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及信息工程服务系统,巩固提升制造业智能控制水平;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和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软件,巩固提升安防监控、纺织服装、工业控制、医疗卫生、智能交通、金融、通信、电力等行业应用软件优势;积极发展基础软件、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云计算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大数据处理、中间件;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和应用等信息技术增值服务;加快发展高端工业平台软件、高端领域应用软件和云计算、大数据等解决方案及行业应用;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2.高端装备产业引导高端装备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推动高端装备进口替代,加快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产业链,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产业产值达12000亿元以上,培育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骨干企业50家;智能装备;加快开发系统集成、导航控制、自主控制、视觉定位、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加快发展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殊机器人等新一代机器人产业,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新一代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加快研制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器、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部件,大力开发嵌入式软件芯片、无线传感器、工业控制、故障自动诊断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监测与装配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开发自动识别、信息快速处理、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物流机械、智能电梯、智能家电、智能包装机械、掘进装备、空气动力装备、食品加工装备等成套装备;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重点突破绿色高技术船型、主力海工装备和核心配套装备的研制技术,加快提升船舶动力系统、甲板机械、舱室机械、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等的自主配套率,大力发展超大型干散货船和油船、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液化天然气船、化学品船、疏浚工程船等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加快建设国际先进的船舶修造基地;积极发展大型海洋钻井平台、大型海洋生产生活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半潜运输船、海工辅助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现代交通装备;加快开发自动泊靠关键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重点发展城市地铁轻轨车辆、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装备及控制系统等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零部件制造基地;加快波音客机组装基地建设,加快开发大飞机核心部件、小型载人飞行器、无人载货飞行器等通用航空新产品新装备,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整机及零部件制造,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工程技术服务;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所需的方案诊断设计、工艺流程再造、装备智能化升级、售后监测维护、技术工人培训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生产流程规划设计仿真和优化服务,推进开放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物流设计、装备设计的标准化与模块化,开发支撑个性化定制的生产模型;提升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培育一批高端装备工程服务公司;3.新材料产业面向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新需求,引导新材料产业向高性能、高质量、高效能等方向发展,加快形成创新能力较强、特色鲜明、有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8000亿元,培育形成国内外知名新材料研发平台30家以上;先进基础材料;推进材料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以提高质量稳定性和服役寿命为着力点,重点发展基础零部件用钢、新型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特种不锈钢、高端钴基合金等黑色金属材料,高强合金材料、特殊性能铜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特种涂料等先进化工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节能玻璃、自修复水泥基材料等先进建筑材料,生物基合成纤维及无纺布、高端产业用纺织材料、功能性纤维、纸基功能性材料等先进轻纺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领域重大需求,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以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一致性为着力点,重点发展海洋环境用钢材料、稀贵金属钎焊材料、超级镍基合金、特殊性能轻型合金等高端装备用特种材料,软磁金属材料、新型永磁材料等先进磁性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正极材料、碳基和硅基负极材料、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加快建设国际先进的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国际知名的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前沿新材料;注重原始创新,做好知识产权布局,以逐步扩大前沿新材料应用领域为着力点,重点发展高质量石墨烯微片、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等先进碳材料,纳米催化材料、纳米电子材料、纳米金属材料等纳米材料,增材制造专用合金粉体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医用增材制造材料等增材制造材料,智能材料等;4.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向消费终端新需求,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向轻量化、绿色化、安全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率先布局建设完善覆盖全省的充电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与应用基地;力争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整车产能规模达50万辆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骨干企业20家以上;新能源汽车整车;突破整车设计、动力总成、整车匹配等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和优化新能源汽车整车开发流程,重点发展城市家庭用车、出租车和公务车领域的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低速短途纯电动汽车;新一代高性能、大运量纯电动公交车;短途物流车,低速纯电动旅游观光车,环卫、电力用等纯电动市政工程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和核心基础材料等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与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力争开发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核心产品势;重点发展功率密度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的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和高性能车用电机,专用机电耦合装置及高效控制系统,具备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智能交通系统ITS相结合的整车控制器,用于车身、零部件和整车制造的非金属复合材料、高强度轻质合金、高强度钢等轻量化材料;5.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引导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向低碳、清洁、生态、互联等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10000亿元,其中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值达9000亿元;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与清洁能源运输、节能降碳、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节能降碳和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环保技术装备,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再制造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等领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打造国内先进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节能环保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新能源;突破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核电等产业核心技术,开发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系统设计和集成服务,发展海上风电发电机组及关键部件、核岛蒸发器等核电关键部件,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综合应用与产业基地;6.医药产业面向重大疾病、进口替代药物、优质医疗服务、家庭保健等新需求,引导生物医药向更加温和、反应效率高、环境友好、安全性高、产品可控性强等方向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向可控性强、替代进口等方向发展,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成为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到2020年,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生物医药;大力发展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海洋药物及个性化治疗药物,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的医药制剂出口基地;积极推进针对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慢性病的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医疗器械;大力发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人工器官与生命支持设备、健康监测装备、分子诊断仪器及试剂等高性能诊疗设备,组织修复与可再生材料、人工器官与生命支持设备等高值医用耗材,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技术和产品;积极推进生物增材制造、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互联网医疗;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开发面向慢病医疗服务及居家养老看护等的健康传感器和数字化健康产品,推进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攻关,完善在线即时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智慧医疗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二特色优势产业1.时尚产业重点依托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时尚产业名城及六大特色时尚产业基地试点建设,推动时尚产业向引领时尚潮流、时尚消费、时尚体验等方向发展;力争到2020年,时尚产业销售收入达6500亿元,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100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时尚品牌。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1e82432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43.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4.21•【字号】浙政办发〔2016〕42号•【施行日期】2016.04.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港口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16〕4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4月21日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海洋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沿海港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我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核心载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特编制《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
本规划是我省“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
规划范围主要包括宁波舟山港、嘉兴港、温州港、台州港,以及体现与海洋港口联动发展的内河(陆)港。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基期为2015年。
一、总体要求(一)发展条件。
海洋港口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正在推进规划建设,沿海港口建设与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基础扎实。
一是沿海港口吞吐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省沿海港口新建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60个,总量达219个;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2 4亿吨,总吞吐能力达10亿吨,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710万标箱,集装箱总吞吐能力达1800万标箱;其中宁波舟山港吞吐能力达7 8亿吨(集装箱1600万标箱)。
二是沿海港口吞吐量稳步增长。
2015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57万标箱,“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6 9%、10%。
2023年宁波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2023年宁波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https://img.taocdn.com/s3/m/fcbce6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1.png)
2023年宁波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 新建宁波至杭州高速铁路根据宁波市交通发展规划,计划新建宁波至杭州高速铁路,以提升宁波与杭州之间的交通便利性。
该项目将缩短两地间的行车时间,促进两地经济的互联互通。
2. 宁波城市快速路网建设为了缓解宁波市内交通压力,计划建设宁波城市快速路网。
该项目将包括建设多条快速路,并进行路网优化,以提高交通效率和通行能力。
二、城市环境改善工程1. 宁波市河道清理整治项目为改善宁波市河道环境,计划进行河道清理整治工程。
该项目将对主要河道进行清淤、清理垃圾等工作,提高水环境质量,保护河道生态系统。
2. 宁波市绿化工程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计划进行宁波市绿化工程。
该项目将包括新建公园、植树造林等,以提供更多的绿色休闲空间。
三、产业发展项目1. 宁波港综合保税区建设为促进宁波港发展,计划建设宁波港综合保税区。
该项目将提供便利的贸易通关服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推动宁波港的发展壮大。
2. 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为推动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计划建设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园。
该项目将提供先进的制造设备和研发平台,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
四、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1. 宁波市供水管网改造为提高宁波市供水设施的稳定性和供水能力,计划进行供水管网改造。
该项目将更新老旧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质量和供水能力,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
2. 宁波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为加强宁波市污水处理能力,计划进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
该项目将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保护水环境。
以上是2023年宁波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的部分内容,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改善工程、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的规划,宁波市将进一步提升交通便利性、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宁波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为宁波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 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 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e098f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3.png)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 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日前,《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已经印发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方案提出,推进火电、热电行业烟气超低排放技术改造,达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要求。
开展钢铁、水泥、玻璃和工业锅炉等重点行业领域废气清洁排放改造。
2020年6月30日前,钢铁联合生产企业烧结、球团、炼铁、炼钢工序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特别排放限值;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水泥制造企业(含独立粉磨站)废气排放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全省平板玻璃制造企业和太阳能电池玻璃生产企业玻璃熔窑大气污染物排放稳定达到《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3-2011)表2限值的20%;2018年6月30日前,全省范围内“65蒸吨/小时以上(不含65蒸吨/小时,层燃炉、抛煤机炉除外)工业锅炉的烟气达到超低排放限值,10蒸吨/小时以上、65蒸吨/小时下的工业锅炉,1o蒸吨/时以上的层燃炉、抛煤机炉烟气达到特别排放限值。
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一、规划重点任务(一)实施“六大行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1.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实行煤炭减量替代,严控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实施大机组替代小机组。
开展低硫、低灰分配煤工程,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洁净煤使用率达到9O%以上。
全面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工作,禁燃区内不得审批新(扩)建高污染燃料项目,已建设施要限期拆除或实施清洁能源替代。
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工程,积极推行大电厂集中供热,建设和完善热网工程。
积极推进燃煤小锅炉淘汰,全面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面完成燃煤(重油)锅(窑)炉淘汰改造任务。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加气站等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管网基本实现“县县通”,年消费总量达到160亿立方米左右。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64c1276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a.png)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0.14•【字号】浙教办计〔2016〕98号•【施行日期】2016.10.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浙教办计〔2016〕98号各处室、直属单位:为有计划地实施《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制定和印发《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任务分工方案》,请认真贯彻落实。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2016年10月14日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任务分工方案为切实落实《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现提出如下工作责任分工。
一、主要指标1. 特殊教育向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延伸,三类残疾学生学前三年和高中段教育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
(责任单位:基教处、学前教育处)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以上。
(责任单位:计财处、考试院、高教处)3. 义务教育标准化中小学校比例超过95%。
(责任单位:计财处、督导处)4. 学前教育等级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超过95%,其中一级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超过35%。
(责任单位:学前教育处、督导处、评估院)5. 中等职业教育三级以上职校比例达到95%以上,其中一级职校比例超过70%。
(责任单位:职成教处、督导处、评估院)6. 100%的大中小学校和80%以上的幼儿园实现宽带到校到教室,无线宽带覆盖校园教学、办公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人人拥有至少一种便捷可用的终端;全面实现教学班班通、人人通。
在所有高校、高中段学校和80%的义务教育段学校、60%的幼儿园建成智慧校园。
基于技术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取得新突破,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精准管理。
(责任单位:技术中心、计财处、学前教育处、基教处、职成教处、高教处、督导处)7. 100%的高校、80%以上的高中段学校和30%以上的义务教育段学校与国外学校建立经常性的教育教学交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甬舟铁路 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 湖苏沪城际铁路(浙江段) 金黄铁路(金华至建德段) 金台铁路(含头门港支线) 铁路义乌站综合交通枢纽 九景衢铁路(浙江段) 衢宁铁路 衢丽铁路 龙浦铁路(浙江段) 丽水火车站站场工程 都市圈城际铁路(11 个)
宁波、 杭州、 绍兴、 金华、 新建 舟山 温州 湖州 金华、杭州 续建 新建 新建
(三) 重大科技专项(3 个) 聚焦网络空间安全主动防御、 大数据计算、 传感材料与 器件、 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表征研究、 脑认知与脑机交 互研究、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 作物品质形成和抗病 毒研究等 7 个领域的科技基础研究。 聚焦石墨烯应用及高性能产品、 新一代集成电路关键技 术及高端芯片、3D 打印技术材料及控制部件、智能机 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智能制造装备与智能测控部件、 新型激光发生器与应用、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 高端医疗 装备与器械、 超大型船舶设计与制造、 农业新品种选育、 安全生态“三药”创制、渔场修复与海洋蓝色粮仓、重大 高发疾病精准医疗与新药创制、 健康营养食品制造与安 全等 15 个领域的科技攻关。 聚焦沪杭量子通信干线建设, 基于 4G+/5G 的移动互联 技术在车联网、 智慧城市等领域和云栖小镇、 桐乡乌镇 等试点区域,材料基因组技术在能源材料、新药创制、 高性能催化材料等方面, 大数据在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 工业制造、农业和交通等行业,大功率潮流能、海上风 能发电机组, 传统制造业机器换人生产线数控改造, 废 水、 废气等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技术在环保领域, 高效 安全生态种养殖技术在农业领域共 8 个方面的科技示 范应用。 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等 11 个县市区的小微园。 位于高铁站前区及高教园区板块, 建设创客集聚区, 包 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器),一个 汇集互联网科技、 新媒体和电信企业的 TMT 产业基地。
6
浙江工程师学院 (浙江大学工程 师学院)项目 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项目 温州浙南科技城科创产业园项 目
拱墅区
新建
15
15
7 8
宁波 龙湾区
续建 新建
25 63
22 63
— 1 —
序号 9 10 11 12 13
项目名称 乐清正泰创新创业园项目 湖州南太湖云谷项目 平湖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科 技园一期工程 诸暨市科技城项目 金华国际科技城项目
20 50 25 30
24
中丹环保生态产业园项目
上虞区
续建
55
43
25
金义综合保税区一期项目
金华
续建
26
26
26
义乌国际陆港新区建设项目
义乌市
续建
400
200
27
中澳现代产业园(舟山)项目
定海区
新建
100
100
— 3 —
序号
项目名称
பைடு நூலகம்
建设地点
建设 性质
建 设 内 容 和 规 模
“十三五” 总投资 计划投资 (亿元) (亿元) 185 185
255 93 380 550 56 17 30 47
杭州、 绍兴、 新建 台州 杭州、 金华、 新建 台州、温州 杭州、嘉兴 新建 新建 续建 续建
宣杭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 (浙江 杭州、湖州 段) 杭州铁路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东、 西广场工程 穿山港铁路支线 萧山区 宁波
— 5 —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100
18
温州
新建
100
100
— 2 —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 性质
建 设 内 容 和 规 模 规划面积 4.04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精密)机械 设备制造、 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 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科技检测 等科技服务业, 着力打造成为德国企业在华发展、 中德 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规划面积 57.85 平方公里。 以健康产业为主攻方向,坚持以荷兰产业龙头为引领, 以中小企业入驻为带动,总用地面积 671 亩。 主要包括综合保税区 B 区内现有物流场站设施的改造 提升和新建保税仓库及附属用房。 总用地面积约 860 亩,总建筑面积约 81 万平方米。 主要引进建设丹麦包括欧洲绿色建筑低碳技术、 水处理 技术、 空气质量检测净化技术、 住宅成套化等产业化项 目,规划用地 1773 亩。配套建设浙江理工大学科学与 艺术学院, 规划用地 550 亩, 总建筑面积 24 万平方米。 一期规划建设 1 平方公里, 主要建设口岸作业区、 保税 加工区、保税物流区、综合服务区等四个功能区,总建 筑面积为 60.2 万平方米。 建设国际电子商务城、“义新欧”铁路物流中心(义乌西 铁路货场扩建工程)、“义新欧”公路运输中心、国内物 流示范园、航空物流园区、义乌跨境物流监管平台、快 递物流集聚中心、 普洛斯义乌国际陆港物流园、 红狮智 慧物流园、 浙江东宇物流公司总部基地及陆港新区道路 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规划用地面积 11000 亩, 拟建设高端动物蛋白精深加工 园区, 年加工处理 60 万头牛羊的大型综合肉食品项目, 配套建设高科技生物技术服务与科研平台、 进口农产品 食品交易平台等。
建设 性质
建 设 内 容 和 规 模
“十三五” 总投资 计划投资 (亿元) (亿元) 357 71 60 101 161 16 59 153 40 16 45 2365 257 53 60 101 158 16 30 133 40 16 30 1770 85 113 136 122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00 4000 10554 6062 1750 170 88 300 150 56 17 30 45
(一) 铁路和轨道交通(38 个)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杭黄铁路 商合杭铁路(浙江段) 杭绍台铁路 杭温高铁 沪乍杭铁路(浙江段)
杭州 杭州、湖州
续建 续建
客运专线,速度目标值 250 公里/小时,基础设施预留 进一步提速条件。新建线路全长 266.7 公里,其中浙江 段长 185.8 公里。 客专;电气化双线;商合杭高铁全线长 618 公里,其中 浙江段长 51 公里。 线路全长 217.4 公里,设计速度 350 公里/小时。 浙江境内长 280 公里。 一期建设温州 (永嘉) 至义乌段, 长约 183.8 公里。 浙江境内长 62 公里。 电气化双线,全长 144 公里。 工程总占地面积约 204 亩, 工程主要包括换乘中心及停 车场、公交中心及综合办公楼、枢纽控制中心等。 新建穿山港铁路支线 29.5 公里, 北仑支线电化改造 29.8 公里。
附件 2:
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三五”规划项目表(实施类)
序号 项目名称 合计(522 个) 一 1 2 3 4 5 创新发展类(35 个) 杭州西溪谷建设项目 杭州云谷项目(杭州科技生态 城) 杭州望江智慧产业园 杭州东部软件城项目 杭钢集团转型升级项目 西湖区 西湖区 上城区 江干区 拱墅区 续建 新建 续建 续建 新建 区域面积 10.38 平方公里。 三墩双桥区块,东起杭州绕城西线,南至余杭塘河,西 北与余杭区接壤。 打造“一核两区三街”,总建筑面积约 130 万平方米。 打造科技产业集聚区、 提升杭州东部区域优势和综合实 力,总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 形成跨境电子商务、智慧产业、教育科研产业组团,打 造产城融合 2.0 版的智慧新城,土地面积约 2600 亩。 新建 15 万平方米校舍,主要包括实训实验用房、教学 用房、办公用房、学生宿舍、食堂等。至 2020 年研究 生规模达到 3000 人, 本科生达到 7000 人, 同时面向社 会和企业, 每年培训一线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10000 人次 以上。 建设面积约 50 万平方米,打造研发创新基地。 包括中科院温州生物与材料研究所、 科创总部园、 国际 孵化园、 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 温州市检验检测高技术 服务业集聚区、互联网大厦等。 (一) 创新平台(16 个) 建设地点 建设 性质 建 设 内 容 和 规 模 “十三五” 总投资 计划投资 (亿元) (亿元) 77861.5 8771 1280 180 30 100 100 100 53556.5 6771 842 85 10 80 90 50
“十三五” 总投资 计划投资 (亿元) (亿元)
19
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项 目 浙江临沪产业合作园区项目 嘉善中荷科创小镇建设项目 嘉兴综合保税区 B 区提升工程 欧洲(德国)工业园项目
嘉兴
续建
50
50
20 21 22 23
嘉善县 嘉善县 嘉善县 海盐县
续建 新建 续建 续建
60 50 25 30
建设地点 乐清市 吴兴区 平湖市 诸暨市 金华
建设 性质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建 设 内 容 和 规 模 总用地面积 382 亩,总建筑面积 25 万平方米。 在高新区建立集科研、办公、商务、交流、生活等综合 业态于一体的企业生态环境项目,项目总用地 350 亩。 建设园区道路框架等基础设施, 完成张江快速路及连接 线工程, 以及园区一期范围内支路建设, 同步配套建设 电力、给排水(污水)、供气、管线、拆迁安置房等。 主要依托城西商务区总部楼宇打造 30 万平方米的集众 创空间、科研中心、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诸暨智谷。 规划面积 11.6 平方公里,打造研发、制造为一体化园 区。 建设北邮义乌信息文化众创园、 大众创业园、 特色科技 园等科研转化平台; 浙师大国际学院、 浙江大学与美国 新泽西州立大学合办大学、 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等高教学 院,以及新区道路、水系激活、湿地公园等配套基础设 施。 占地约 900 亩,海归及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项目。 以浙江中科海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 引领带动海洋精 密制造、 涉海新材料、 海洋系统集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及相关科技成果研发、转化。 一期规划面积 24 平方公里,以中意企业对接合作方式 为主,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命健康、装备制造、汽车 零部件等, 辅以金融、 物流、 商务、 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由瓯江口新区分园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园组成。 中 韩合作建设产业示范区总开发建设规模约 8 万亩 (折合 53.33 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