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对焦虑的分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洛依德三种焦虑类型

佛洛依德将人类的焦虑分为三种:道德焦虑,客体焦虑,精神焦虑。

这个分类之所以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在于,焦虑是一切人类精神疾病的基础共症。换言之,在每一种精神疾病里,我们都可以发现焦虑的影子。我愿意再进一步,所有的心理疾病皆源于对焦虑的不成功防御。这个分类第二个价值在于它的高度概括性,也就是说,它足以归纳到目前为止乃至将来,所有的人类心理困境。

什么是道德焦虑呢?字面的解释就是因为道德内化的不充分,而对人产生的压力。也就是说,我们一生接受的很多道德观念没有被我们消化。没有被消化的道德观念非但不能给人带来道德的力量,而且相反产生深切的自责。我们可以剥开所有极度冷漠和自私人的心灵,都有一个深深的自责在里面。当一个人长期无力消化道德超我时,他会对自己产生深刻的自责心理——这是所有自卑感的源头。无力超越自责,又必须逃避自责,怎么办呢?把自责投射给别人,唯此一途。父母对孩子不合情理的苛责,社会关系中的挑拨是非,都是道德焦虑的外化。你会发现,不够揍的父母永远嘴上说这是为你好。搬弄是非的小人,其实对道德舆论特别敬畏——因为敬畏他才会把道德压力巧妙转嫁给他人。

说到道德焦虑,我们该搞清楚道德的本质。道德不复杂,就是为了利益分配设置的,这是它唯一的本质。而人类设立道德最初所面对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性与食物,食色性也说的就是这个。所以,道德焦虑盛行于父权社会的始终,这种焦虑的核心是性关系的处置方式和物质财富分配的合理性。老一代的中国人的焦虑大抵属于道德焦虑。

当人类无法很好的内在消化解决道德焦虑时,性解放和生产力的提高就成为了外部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社会财富的急剧提高总是以性解放为先导的原因。不用憋着了,不用多吃多占也能过得舒适了,人类就缓解了道德焦虑,于是进入了客体焦虑。

什么是客体焦虑呢?提到客体焦虑,必须提到人的自我认同感。人是寻求自我认同的社会动物,不能接受自己的感觉是非常糟糕的。一句话,我得知道我是谁。但无条件的自我认同只存在于婴儿时期,人一旦长大就必须通过外部世界来完成自我认同。那么,当人类面对一个过于庞大的社会会发生什么呢?首先,外部客体的选项太多,这开始似乎是好事儿。但渐渐我们发现,要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且不可替代的客体越来越难。打个比方,过去比较穷的时代,老一辈人总爱说某件好东西可以“传辈儿”。这里说明一个道理,在物质较比贫乏的时代,属于个体的物质资料较少,从而其价值也恒定,那么人在一件价值比较恒定的物质上移情,就比较容易找到“永恒感”,这种相对的“永恒感”就代替一个人完成了自我认同。东西是这个道理,人际关系也是。旧时代,无论是哪种人际关系都比较稳定,当然这种稳定往往是以没有选择为前提的,是一种强制性的稳定。但不管怎么说,传统的人际关系比较利于维护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在一个单位,一段婚姻里浸润一生就OK了。

但现代社会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项之后,它直接剥夺的是这种恒定感。无论是物质还是关系,可替代性太高。直接表现就是婚姻,在道德焦虑的时代,因为对性作为一种资源的紧缺和敏感,人们对合法的性交关系非常看重,乃至整个文化都去美化。明明俩人内耗了一辈子,因为没有选择最后只能相伴养老,但大伙说“最浪漫的事儿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在始终保有浪漫情怀的前提下一起老去,当然好。问题是宣扬的人暗示了另一种解读,一起变老了就是浪漫。这是什么逻辑?一个40后或50后的父母总是禁不住教育孩子,还得找个稳定些,能干久的单位才好。这是处在道德焦虑文化中人的共识,对于处在客体焦虑状态的下一代来说这很可笑。他们会说,你们在单位干了一辈子,算上福利都是一个可计算的数字,我们十年就可以翻倍挣回来。我要单位干嘛?我们要快快挣够了钱,享受人生。听着很有道理,但问题是你能享受什么人生呢?所有的旅游胜地大伙都一窝蜂的去,所有的好东西最后大伙都得用上,你所有的爱人别人都用过不止一次,什么是属于你的?父母辈缓慢固化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弊病,但一个巨大的好处是稳定的自我认同感。所以,老一代的很多话虽然不适应现代社会,其中的道理年轻人未必明白。

客体焦虑的另一个普遍问题是人际关系的疏远。东西不能带给我恒定的自我认同感,只要有一颗近似的心灵也可以。但这点在今天尤其难。道德焦虑状态下,因为物质资源匮乏,人的集体意识中排他性少,因为这样太危险。经济发达的社会不是,一张信用卡能搞定一切,维护亲密关系的动力少了物质层面的支持,从而也就更加艰难和脆弱。再加上物质带来的认同感低,人们又有强烈彰显个性的诉求,所以客体焦虑最大的弊端就是孤独。

当人不再为了饮食男女发愁,又无法在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精神焦虑就降临了。精神焦虑佛洛依德称之为“神经性焦虑”,我觉得精神焦虑比较确切,因为今天困扰社会普遍心理的不是神经症而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科胡特将之具象的称为“自体焦虑”。说白了,就是没有精神寄托的焦虑。人,只要有了一个精神寄托,潜能相当巨大。这种蓬勃不息的生命活力是爱的源泉,是自我认同感的源泉。但没有了这个寄托就会很麻烦。

从社会心理角度说,人类的集体心理困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疏导,就会整体性的选择负面防御模式。当我们无法拯救自己孤独的灵魂,这种煎熬如何处置呢?我的答案是,回到最低级的形式。也就是说,再回到道德焦虑的状态。因为道德焦虑状态虽然压抑不自由,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容易找到归属感。战争,极权,贫困都能带来极强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我对未来的担忧,在80后这一代身上有了局部印证(我真希望我是错的)。80后这一代人普遍精力衰退,福报不够。中国文化自古福慧并提。精神力量是一个人福报的根基。有人说,80后吃得好,穿得好,怎么是福报不够呢?那么我反问你,你敢说你比乾隆福报大吗?他没看过电视,没用过手机。物质成为衡量福报的唯一标准,这是中国农业社会思维的垃圾。

如果你是我的同龄人,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请你明白你的心理困境是在道德与客体焦虑之间的撕扯。如何心理防御呢?我的建议,守住自己时代文化的精髓,传统的东西没有过时,关键你所领受的传统是垃圾还是糟粕。很多人一过中年变成时尚狂,这是把自己往死里整,究其根源,你的所谓传统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守住自己固有灵魂的基础上,宽容的理解新时代,孩子们其实挺不容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