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与茶文化
摘要: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材料。
我读完《红楼梦》后,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一些茶文化的知识,在此做一些小小的总结。
关键词:《红楼梦》茶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的茶,是与咖啡、可可齐名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中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和丰富的饮茶文化,这点光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可以看出来。
《红楼梦》开卷就说道:“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从此句中我们不难推测出曹雪芹是用“香销茶尽”为贾府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不仅如此,曹雪芹笔下的饮茶、品茶风俗多种多样,这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阅读过一些相关文献后,在此,我分别从《红楼梦》与名茶、茶水、茶具和茶俗四个方面来浅显地谈谈茶文化。
一、《红楼梦》与名茶
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解毒、杀菌、收敛、使人兴奋等功能。
不同种类的茶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绿茶清热利尿,红茶提神醒脑,花茶理气解郁,乌龙茶和普洱茶则消脂减肥。
茶除了可以作为日
常饮料外,还可以用于药疗。
所谓药茶疗法就是指用某些中药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剂、汤、饮、乳、露、汁、浆、水等疗效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药剂是把茶叶和药物混合后,用沸水冲泡或煎煮而成,代茶饮用。
而将新鲜瓜果或花草等放入容器中,经过蒸馏等加工方法制取的液体称为露剂,如金银花露。
茶对人体大有裨益,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饮料。
将水果、蔬菜及中药等经过切碎、压榨加工后制成的液体则称为汁剂——梨汁、藕汁、荸荠汁、芦根汁、麦冬汁。
总之,茶对于人体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自然就是十分讲究吃茶的。
上下主子奴才饮茶也是等级分明,主子吃的都是名茶,而奴才则只能吃普通的茶。
全书共提到仙茗一种、名茶六种,即“千红一窟”、枫露茶、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龙井茶、杏仁茶。
先说说“千红一窟”这种仙茗,它是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被提及的。
贾宝玉喝了这茶后问茶何名,警幻答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
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此茶性喜好阳光,又爱潮湿,因此多种在高山阳坡之上。
自古有“高山出好茶”之说,而且历代之名茶贡品也多出自名山。
“千红一窟”谐音即“千红一哭”,暗示着《红楼梦》中各女性人物的悲剧结局。
所谓枫露茶,是指以香枫嫩叶入甑蒸之,滴取其露,再将枫露点入茶中而得的配制茶。
它特点是性慢耐沏,更具有浓郁的香气。
听上去就觉得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我觉得如果此时能坐在一个四周都是红色枫树的小亭子里,听着古琴之音,品着枫露茶,那将是一种怎样的韵味
呢?六安是安徽著名的产茶地,产茶量多且出名的茶。
明代陈霆曾将被列为贡品的六安茶誉为“天下第一”。
用活水煮饮更显其茶之美。
栊翠庵品茶一大情节中提到了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
妙玉亲自将茶捧给贾母,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
”可见妙玉对于贾母的喜好习性了如指掌。
这里所提到的六安茶就被誉为“天下第一”的六安茶,它最负盛名的是瓜片、银针。
而银针茶就是老君眉,针长如眉,色泽如银,香气高爽,味道甘醇,其名又有祝愿长寿之意,是六安茶中上品。
妙玉伺候完贾母和刘姥姥,她又将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请入耳房吃“体己茶”,妙玉让他们品尝的是以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梅花上收集的雪沏的“老君眉”,至于他们所用的茶具在后面将详细叙述。
宝玉庆生辰吃了些酒,查上夜的林之孝家的吩咐袭人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
”袭人、晴雯俩人忙笑答:“沏了一蛊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
”这里说到的女儿茶是普洱茶中的珍品之一,系妇女所采雨前茶,因压制小而圆而得名。
普洱茶是大叶种茶,其味浓,富于刺激性,香气持久耐泡,有解腻、利肠胃、消积食的功能。
从上面的话中可看出在贾府中丫鬟奴仆对于茶的功效很了解。
下面说说风靡天下的名茶—龙井,龙井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具有“色碧、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
在第八十二回中,宝玉放学来看黛玉,黛玉吩咐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黛玉是从姑苏来的,体现江南灵秀之气的龙井自然受到她的珍爱,她让紫鹃沏这样一碗茶给宝玉的举动其实也暗含了她对宝玉的无限柔情。
最后说说杏仁茶,这是一种药茶,它
是用冰糖、杏仁研末,冲细茶制得,有润肺、消食、散气的功效,适宜于老年人和病人饮用。
在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夜宴上凤姐有提到这种茶,凤姐投贾母之所好,准备了杏仁茶,可见凤姐很会讨好贾母。
二、《红楼梦》与茶水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由此可看出,古人对烹茶之水是很讲究的。
由于制作工艺和茶叶嫩老的不同,古时候人们是将茶叶直接放入容器中煎煮取汁而饮的。
煎煮时水面起水泡如鱼目且微有声为初沸,汤嫩茶香未溢;腾波鼓浪为三沸,汤老茶叶已熟;只有四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茶汤最佳茶香满溢。
因此,煮茶要有专人候沸。
为保持茶的色香味之韵,就必须注意水的质、温、量、泡。
水的清洁度直接影响到茶汤的品质和味道,只有清洁的水才能使茶色、茶味完全体现出来。
在这里谈谈栊翠庵饮茶时的茶水。
在贾母带众人于栊翠庵东禅堂饮茶时,妙玉给贾母、刘姥姥众人吃的茶是“旧年蠲的雨水所烹。
根据陆羽的说法,妙玉所用的旧年雨水也算是比较好的煮茶之水。
贾母听妙玉说明是雨水后,才吃了半盏,可以看出贾母对于饮茶很讲究;而刘姥姥一口吃尽后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可以看出刘姥姥对水质缺乏品尝,只对茶味有感觉。
所以贾母及众人都笑了起来。
其后,妙玉拉林、薛二人入耳房,将五年前玄墓蟠香寺梅花上收集的雪水融化后泡茶给她们吃。
宝玉吃完说:“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
”而黛玉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吗?”可见黛玉不如宝玉懂水质。
妙玉性怪癖,饮茶讲究
水,浊水不吃。
《红楼梦》其他地方也有提到茶水的,在此就不一一介绍。
水在饮茶中是不可缺少的方面,雨为蒸馏水,雪为结晶水,梅花含香,梅花上的雪水更胜一筹,花香与茶香的混合更妙。
三、《红楼梦》与茶具
饮茶作为一种文化,不仅讲究茶的色、香、味、形,讲究水的质、温、烹、泡,还讲究茶具的精美配套。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十分熟悉各种茶具。
在此依旧以栊翠庵品茶为例。
茶具、茶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饮茶的艺术质量,妙玉对茶具的选择是很讲究的。
贾母年事最高,地位最高,故而妙玉捧与她的茶具也与众不同。
漆雕填金,成窑五彩小盖钟,典雅而高贵的茶具,正适合送给贾府的“老祖宗”贾母。
茶具上的“云龙献寿”的图案暗含健康长寿之意,因而得到贾母的欢心。
妙玉将一个傍边有一耳,杯上镌着“ban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子,是“王凯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的杯子递与宝钗;又将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隶字,镌着“点犀qiao”的杯子递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日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这一细节可看出妙玉对宝玉别有用心。
这些茶具都是稀奇之物,那只绿玉斗更是玉中珍品。
妙玉心高气傲,天性怪癖,收藏的茶具都是十分怪异和珍奇的。
在《红楼梦》中,与绘画、书法、诗词、篆刻、漆彩有机结合的茶具,不仅是给人以艺术享受的精美工艺品,而且经过作者精心组织进故事情节中,在细节中显示出独特的光彩。
四、《红楼梦》与茶俗
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饮料,在长期饮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茶俗。
如茶与古代的婚俗有联系,即以茶论婚嫁。
书中第二十五回有提及。
凤姐道:“我前日打发人送了两瓶茶叶送给姑娘,可还好么?”黛玉道:“我正忘了,—多谢想着。
”……凤姐道:“那是暹罗国进贡的。
我尝了不觉怎么好,还不及我们常喝的呢。
”黛玉道:“我吃着却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么样的。
”宝玉道:“你说好,把我的都拿了吃去罢。
”……凤姐道:“我那里还多着呢。
”黛玉道:“我叫丫头去取。
”凤姐道:“不用,我打发人送来。
我明日还有一事求你,一同叫人送来罢。
”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一点子茶叶,就是唤起人来了。
”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众人都大笑起来。
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言语。
……凤姐笑道:“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还亏负你么?”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哪一点儿玷污你?”黛玉起身便走。
在这段文字中,凤姐这么说,并不是无缘由地瞎开玩笑,而是话出有因的,这反映了古代的一项婚姻习俗—吃茶。
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
因茶树移植而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这是茶在人们礼俗中的妙用,它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希望和祝愿。
一部《红楼梦》,生动再现了清代的饮茶风俗和文化。
可以说,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不仅精通茶艺,而且他以高超的文学艺术用小说的形式传承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向我们展示了茶文化的魅力。
《红楼梦》不愧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百科全书性的经典,它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折服于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它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细细品读,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参考文献:
[1]胡晓明.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M].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154-167,171-174
[2]王齐洲,余兰兰,李晓晖.绛珠还泪—《红楼梦》与民俗文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