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选修6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名师课件【集体备课】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名师课件【集体备课】

思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 环境的关系的?
提示
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 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 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 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说说看
1.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历史时期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 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提示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 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提示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 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 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提示
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 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 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 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铜矿
铝矿
磷矿
为什么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1.人类需要深刻认识和解决已出现和潜在的 种种环境问题;
2.人类需要深刻认识和反省自身的环境意识 和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
3.引导人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处理好人 类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
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 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A.城市人口过多,产生垃圾、污水、交通拥 挤等城市环境问题
B.过度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 C.地震灾害造成人畜死亡 D.水中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辩证关系
人类与环 境的对立 性
表现
人类与 环境相 互排斥
内容Leabharlann 实质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 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 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 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 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 改造活动
人类活动主 观能动性与 环境发展客 观规律性的 对立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理解环境的概念,学会区别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 理观。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一、什么是环境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生物要素: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 (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土地、矿藏、名胜古迹、风景游览 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3.环境的分类 (1)根据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 环境两类。 (2)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 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一 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受人类干预 程度
变化趋势
举例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 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 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 需要,对天然环境进行加工
环境
改造后的环境
自人类出现后,天然环 境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主要条件,随 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 大,其范围日益缩小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1】 下列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A.云南元阳梯田 B.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土地 C.新疆的大漠盐湖 D.新西兰的畜群牧场 解析:云南元阳梯田是人工修筑的,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导致土 地石漠化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新西兰的畜群牧场也是 人工创造的环境。新疆的大漠盐湖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答案:C

中图版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中图版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人类生活
环境质量直接影响造成危害。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01
02
03
资源过度开发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 致生态环境破坏,如森林 砍伐、过度捕捞等。
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 大量废弃物,对环境造成 严重污染,如废水、废气、 固体废弃物等。
生态恢复与重建
01
02
03
04
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 复和重建,恢复其生态功能。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 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
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促 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建立生态保护区,保护生物多 样性和自然景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过度开发
总结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详细描述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过度开发导致森 林覆盖率降低、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环 境质量。
环境污染
总结词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能源资源短缺
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它们的储量和开采量都是有限的。能源资源短缺不仅会 影响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还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土地资源短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供给越来越紧张。土地资源短缺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发 展,还会对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影响。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给人们的
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02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中图版选修6

1.1 人类与环境关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人类与环境关系所经历三个阶段。

2.通过分析三个开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表现,引导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演变过程并分析原因。

3.通过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环境伦理观形成及内涵,树立正确环境伦理观。

●新课导入建议通过展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各个图片中人类所表现出来不同思想行为方式,导入新课——人类与环境关系。

●教学流程设计①看教材P4~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1、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知识2、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与[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6图1-1-4解读,讲解研析“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与[图表活动解读]中对教材P7思考与P8思考分析,讲解研析“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图表应用]与[当堂双基达标]中1、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理解情况。

步骤8: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展知识回忆与强化稳固。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2.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环境伦理观。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

(重点)2.树立正确环境伦理观。

(难点)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展阶段(1)原因: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控制与威胁,对自然具有一种畏惧与盲目崇拜心理。

新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新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新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一、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

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统一的关系,同时也对立着。

它表现为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

例如农业开发时对林木的破坏和对土地的开垦。

环境则因其客观属性而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

例如对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过度开垦,引起水土流失,造成了大面积石丘劣地。

当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并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和自净能力(如工业“三废”排放)时,被破坏的环境以灾害的方式否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环境的恶化超过了人类的承受能力时,人类则以迁徙的方式否定环境的价值与意义。

(2)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它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

环境具有一定的提供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容纳废物的自净能力。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空气、水和食物等进行新陈代谢,并将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为了发展,人类通过生产与消费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建设环境(如营造建筑物、开垦农田等)的同时,排放废弃物(如代谢物、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等),离开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人类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改造、保护环境的能力。

虽然天然环境孕育了人类,但它已不适合现代人类的生存发展。

当代环境是人类对天然环境长期改造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只有坚持规划、建设、维护、管理,人工环境才不致荒芜。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人类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 人类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 人类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1 人类环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导与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的概念,区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人类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一些实例,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2.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环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重难点】1. 区别自然和社会环境2。

环境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课堂导入】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与此同时,资源耗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选修六: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第一节。

【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并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课堂合作探究】一、环境及其分类1、概念: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2、分类A。

「精品」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精品」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中图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P4“探索”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探索本“探索”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人地关系的理解,我们根据他们的言论,归纳出他们的人地观。

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

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当两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教材P6“阅读”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本“阅读”材料介绍了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第Ⅰ阶段,人口缓慢增长,经济在缓慢发展,资源缓慢消耗,污染不断加重,但是人口增长、污染程度均没有超过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发展。

第Ⅱ阶段,人口、经济迅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污染迅速加重,且人口、污染超过了环境容量。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失调。

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慢、资源消耗速度也变慢,污染程度减轻,而经济继续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又协调发展。

第Ⅳ阶段,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速度继续下降,污染继续减轻且在环境容量之内,而经济持续上升,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仍然呈现协调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由协调→失调→协调的变化过程,说明我们应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既要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不造成危害。

教材P7“思考”树木拥有法律地位。

树木与人类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组成因子,如果认为树木不具法律地位而遭到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教材P3活动思考1.北京市在奥运期间临时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控制施工扬尘、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及有机废气排放。

对空气、阳光、人口、工业、交通等环境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2008年8月份,北京各项污染物浓度平均水平下降45%,奥运会的17天中,污染物浓度下降50%,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创造了10年来最好水平。

2.学校、机关、商业中心、公园等处的环境质量较好。

因为这些地方的大气、水等很少受到污染。

而大型钢铁厂、化工厂、采矿区、垃圾场附近的环境质量较差,水源和大气受污染较重。

3.报纸、电台、电视台、各级党政和环保部门、网络、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告亭等。

4.环境质量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

举例略。

教材P4活动思考(1)(3)属于原生环境问题;(2)(4)(5)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理由略。

教材P14活动探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而这时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材P15活动思考1.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2.略。

教材P17活动探究1.增加喂养牲畜的数目。

2.同样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

3.不会。

如果这片草场上放养的牲畜数量无限制地增加,牧场质量不断下降,最终会有一天,这片草场完全退化,再也无法在此放牧,并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2.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人类①畏惧、崇拜自然。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②主宰自然(1)原因: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③依赖性大大减弱;④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⑤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⑥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⑦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⑧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⑨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⑩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⑪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⑫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思考1.古代,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因此没有环境问题出现,你认为呢?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在古代,有自然灾害,人们的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2.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

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答案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

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⑬规范和约束。

2.环境伦理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与自然环境保持⑭和谐与平衡关系。

3.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的区别: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⑮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⑯人类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上。

思考3.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是什么?它涉及哪些问题?答案环境伦理观的含义:环境伦理观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探究点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读“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2)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________阶段( )A.①B.②C.③D.④(3)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该观点反映的是哪个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4)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1)A (2)C (3)③或工业文明阶段。

无视自然、征服自然。

(4)D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

如下表:阶段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人地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第一阶段低下人类畏惧、崇拜自然影响很小,局部地区生物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第二阶段提高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环境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脆弱,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问题从区域蔓延到全球第三阶段很高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确立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环境问题开始改善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3)农业生产活动: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解析本题提供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示意图,考查不同时期人地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重要知识。

第(1)题,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即人地矛盾开始并已经激化。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

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带来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由于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第(3)题,古代由于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往往直接放火烧山、围湖造田,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探究点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怎样的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环境伦理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答案(1)土地荒漠化。

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传统的伦理观(或征服论发展观)。

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的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关于“正确环境伦理观”的理解(1)环境伦理的含义环境伦理主要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环境伦理是不一样的。

(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核心思想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尊重与善待自然必须做到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既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又给人类提供物质和能源,容纳人类产生的废弃物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环境,取决于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必须首先服从关心全人类的大局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与关系的调整。

环境问题如同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一样,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以及未来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判断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样,人类同样具有繁衍和照顾后代的本能。

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除了繁衍和照顾后代之外,还意识到对后代承担的道德义务与责任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说明理由。

(1)为促进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2)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3)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周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4)建立自然保护区。

(5)大力发展私家车。

答案(1)不符合。

过多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

(2)符合。

伏季休渔可促进鱼类繁殖和生长。

(3)符合。

生物治虫无污染,利于生态平衡。

(4)符合。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5)不符合。

易导致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

1.下列社会发展阶段与人地关系的搭配,错误的是( )A.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B.第三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C.第一阶段——人类萌发过“天人合一”的思想D.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答案 B解析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理智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即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的文明时期是( )A.后工业文明B.农业文明C.采猎文明D.工业文明答案 D解析18世纪至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以人的自身发展为核心,破坏自然,使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蔓延全球。

该时期,人类已进入工业文明时期。

3.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答案 D解析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种植范围的扩大,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4.下列不符合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的是( )A.征服自然B.人是自然界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C.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答案 A解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认为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人只是自然界食物链或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

5.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C时段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时段属于人类社会________时代。

此时的人地关系思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时段,其形成原因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类谋求与环境________发展的结果。

答案(1)A点以前此时人口数量较少,生产规模小,利用自然资源和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都在环境所承受的范围之内(2)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工业化人类征服自然(3)B点以后可持续解析本题通过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考查读图能力以及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