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本土化转型

合集下载

马来西亚华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马来西亚华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教育·上旬刊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全国的30多个种族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种族。

其中,马来人约占67%,华人约占24%,印度人约占7%。

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语标准语被称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为淡米尔语。

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

由于其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所以在马来西亚英语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而华语是当地华人沟通的共同语,淡米尔语则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间的交流。

自19世纪初至今,马来西亚华语教育历尽坎坷,但在各界华人的共同努力下,从未中断。

除中国以外,马来西亚是唯一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系列完整的华语教育体系的国家,这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骄傲。

但马来西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极力推行“一种语文、一种源流”的单元化教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马来语作为国语和唯一官方语言的地位。

因此,马来西亚的华语教育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马来西亚华语教育现状1.小学阶段。

在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中,小学由公立和私立两部分组成,以公立为主,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普通私立小学、国际学校和宗教学校。

公立小学分为国民小学和国民型小学。

国民小学完全由政府拨款,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

国民型小学又分为国民型华语小学(简称华小)和国民型淡米尔小学(简称淡小),其中华小目前约有1290所。

华小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但马来语为必修科目,学时不能低于政府所要求的时间。

以现在华小一年级的周课时为例,华语周课时为360分钟(12节、每节课30分钟),马来语为300分钟(10节)。

另外,英语为必修的第二语言,课时约为华语的一半。

因此,华小的学生必须同时学习三种语文,课业负担相较于国小的学生要重很多。

为了应付繁重的课业,华小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外阅读时间寥寥无几,从而导致了华小学生的华语写作水平不断下降,对华语的掌握也不够深入。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师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师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主要探讨以下 3 个问题:1) 马来西 亚本土华文师资总体培养现状如何?2) 本土 华文师资培养还面临哪些问题?3) 如何解决 本土华文师资培养问题?
2.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师资培养现状
2.1 小学华文师资培养 2.1.1 非大学毕业生教师教育文凭课程 马来西亚教育部师资培训局负责遴选、录 取学员并分派到各师范院校进行上岗前的教师 教育与在职教师培训。目前全马共有 27 所教 师培训学院对非大学毕业资格的中小学教师进 行在职培训与传授文凭课程。在师范学院中, 开设华文课程的共有 15 所,包括玻璃市师范 学院、益达师范学院、苏丹阿都哈林师范学 院、槟城师范学院、端姑百能师范学院、怡宝 师范学院、慕梨华师范学院、东姑安潘阿富珊 师范学院、敦胡申翁师范学院、天猛公依布拉 欣师范学院、古晋师范学院、美里师范学院、 拉让师范学院、加央师范学院、肯特师范学 院。(叶俊杰,2013) 华文组师范生需接受 5 个学期的教学理论课程以及一个学期的教学实 习训练。培训科目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教学法,以及涵盖语音、语文知识、文学以及 教学法的华文科。(张秀玲,2004) 2.1.2 国立高校教育学院开设教育学士课 程 (PISMP) 教育学士课程 (PISMP) 是一项培训各源 流 小 学 师 资 的 师 范 课 程 , 于 2004 年 首 次 开 办。这项课程为期五年,即 1 年的预科课程
2017 年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期
No. 4 2017
华文教学与研究
TCSOL Studies
总第 68 期
Sum No. 68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师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余可华 1,邓晨佑 1,徐丽丽 2
(1.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 361102; 2. 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福建,厦门 361102)

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

2020年第3期(总第110期)海外华文教育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No.32020General Serial No.310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乐晋霞(云南师范大学,中国云南652502;洛阳师范学院,中国洛阳471933)摘要: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和人口构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本土华文教材有着成熟的系统与鲜明的特点。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具有阶段性,研究群体的构成具有多元、国际化的特点。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重点,体现在对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与标准的研究,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各类型教材的对比研究,对教材中语言项目的编排研究等。

同时,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缺少对幼儿阶段的华文教材的关注,对华校华文教材历史变革的关注度不高,缺少对华校华文教材的人文性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国内;综述中图分类号:H1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201-9250(2022)23-0007-19DOI编码:12.14095/ki.3ce.2220.23.324由于本国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庞大的华人群体,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既有对华裔子弟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又有对非华裔群体作为第二言的教学。

与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相对成熟,在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激发了海内外广大学者对其关注与研究。

本文拟对在中国国内公开发表、出版的关于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的相关论文与著作进行梳理,对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尚待深入的领域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我们了解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发展水平,同时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面貌。

一、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界定(一)本土教材、本土化教材与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本土指当地的,土生土长的。

本土化是在引进外来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社会、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等相结合,使之适应本土的过程。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最新教育文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经历了从私塾教育到新式华文学校,从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到日治时代,从二战后至马来亚独立到1957年至今的教育政策,马来亚华人教育走过了漫长的艰难历程,种种教育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对华文教育的压制,所以这同时也是华人逐步取得民族教育权利的历程。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及其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提出要全面修改教育法令,1995年12月至1996年1月,国会下议院通过《1995年教育法令》、《1995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法令》及《1995年高等教育理事会法令》。

其中以《1995年教育法令》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最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华文教育将被逐步消灭《1995年教育法令》的第17(1)条规定:“马来语必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内所有教育机构的主要教学媒介,除了在第28条下设立的国民型学校或由教育部长豁免不受本条文约束的任何其他教育机构。

(“教育机构”指的是政府或私人教育机构,如幼稚园、学校、远程教育中心等)。

教育部长的豁免权是由《1995年教育法令》的第143条所赋予的。

但是,该条文同时规定教育部长可以随时取消这项豁免,那时。

华小和独中就必须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其功能和《1961年教育法令》的第21(2)条是一样的。

2、华小董事会面临危机。

根据此法令,华小董事会至少面对以下数项非常不利的条文。

如:a、教长有权委任额外董事,以改组原有董事会的组织结构[第56条]。

b、教长可委任他认为适当的人选,来取代“认为”没履行职责的董事。

在董事“没履行职责”的理由下,教长可暂停甚至开除任何董事或所有董事[第58条]。

c、如果教长“认为”(不一定是事实)董事会违反这法令(或有关条例),教长就可解散董事会[第59条]。

d、中止或取消拨款。

如果教长(或官员)认为某董事不遵守法令和条规,他可中止或取消政府所提供的拨款。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东 南亚 纵横 A OU D 5 U H A TA I R N 0 E S SA
2 1 . 0 29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刘世 勇 武彦斌※
摘要 : 马来 西亚华 文教 育在董教 总的得 力领 导、 大华人 的 鼎力 支持 下 , 得 了显著 的成 绩 , 广 取 马来 西亚 华 文教 育在 东南亚乃 至全世界 首屈 一指 , 但仍 面临着许 多问题 与挑 战 。 文在介 绍 马来 西亚 华文教 育发展 现 状 本 和发 展 目标的基 础上 , 分析 了华 文教 育 面临的现 实困境 与发 展机 遇 , 讨 华文教 育 的发 展 策略 。 探
L uS io g& W uYa b n i h y n n i
Ab t a t Ma a saC i e ee u a i nh sa q i d g e t c i v me t nt eUCS AM & UCS AM f c i e sr c : ly i h n s d c t a c u r r a h e e n o e a i h C T S f t e e v
语, 一般都 是 因为他希 望学 习和 了解 中华 文化 ; 三是
精神 价值 , 这 一个华 人 、 族 、 裔 , 须懂 得华语 和华 文 , 华 华 必 那才 算真 正意义 的华人① 。马来西亚华人 为争取 自己母 语 教育 的权 利 , 行 了长期不懈 的努力 , 马来西 亚华 进 在 校董 事联 合会 总会 ( 简称 “ 董总 ” 和 马来 西 亚华 校教 )
关键 词 :马 来西亚 华文教 育 现状 困境 机遇 对策
[ 中图分类 号 ]G 4 .3 793 8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0 —4 9 2 1 )9 03 — 6 0 32 7 【02 0— 0 80

浅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就困境”中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浅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就困境”中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力领导下㊁华社及广大华人的鼎力支持下,以及国内外形势缓和的大环境下,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㊂现有华文小学1288所,学生63万多人,华文独立中学60所,学生6万多人, 78所改制中学,另有大专院校3所㊂[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成为海外华文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㊂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陷入了困境,形成了所谓 成就困境 的局面㊂本文中的 成就困境 意指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成功与困难并存的一种局面,并且这种局面难以突破,从而制约了它以后发展的深度与广度㊂马来西亚独立以后,政体形式以马来民族为中心,其中以 复国主义 为核心内容的马来民族主义支配着国家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教育政策的方向和执行㊂在文化教育上提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语文 的单元化政策,时时刻刻强调马来民族的特权,并把这种特权通过法律形式合法化㊂它也是极少数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华人与当地马来人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国家之一,因而政府在制定各种法规政策的时候,也以维护马来人特权为准绳㊂这些规定都限定了华文教育发展的上线,人为地制造了发展的鸿沟㊂如果这条鸿沟不消除的话,那么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将永远被困在其中,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得不到新鲜自由的空气,其发展也难有重大突破㊂本文试图通过对华文小学及华文独立中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分析,解读这种 成就困境 局面㊂一㊁从华文小学的处境解读 成就困境 局面华文小学是华文教育的根,是完善母语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一环㊂没有华小,华文教育也必将没落,华小是华文教育的重中之重㊂因此,华人社区历来重视华小的发展㊂‘第五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马来西亚全国共有65万余名小学生和5.5万余名中学生,都将华文作为必修课,列入正规教育㊂[4]华小在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及考试测评中,都优于国小及淡米尔小学㊂从当局公布的各科成绩推算,华小至少有28000人考到5科A,超过国小的24000人㊂[4]但在辉煌的成绩背后,仍存在重重困难,跳不出 成就困境 的怪圈㊂这种 怪圈 主要是由马来政府长期以来的政策偏差所致㊂马来西亚当局一直把‘1956年拉萨报告书“提出的教育最终目标 以国语国文作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育媒介,作为制定教育措施的准则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马来当局为改变华小的性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0年,实施3M制度(读㊁书㊁写3个词的马来文都以M开头);1984年,规定华小举行一切集会,如周会㊁结业典礼及运动会等都必须用国语进行,即所谓的 华小集会用语事件 ;1987年,教育部调升不谙华文的教师担任华小教师,企图从行政上变质华小,即所谓的 华小高职事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又提出要全面修改教育法令,通过了‘1996年教育法令“,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并通过各种措施加以落实;2000年,教育部长公开表示:各源流学校的存在是妨碍国民团结的因素㊂ 宏愿学校计划 就是要让各族学生从小就在一起学习,以巩固人民的团结;2002年,马哈蒂尔总理提出所谓的数理英化 2-4-3 方案,即从华小一年级开始,保持6节数学㊁3节科学继续以母语教学,增加2节英文课㊁4节数学㊁3节科学以英文教授,并在2003年通过强势手段实行之㊂还美名曰 双语教学 ,实际上这项决策已突破了华社长期坚持的华小应以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防线与特征,影响深远㊂总之,马来西亚当局实行的种种措施,其目标只有一个,即作为国语国文的马来文要成为其他源流学校的媒介语,设立单一源流学校,维持并提升马来人的特权㊂正如教育部长拿督希山慕丁所强调的,政府致力于提升国民学校,但不会钳制和阻挠其他源流学校的发展,但马来文作为国语的地位,是巫青团绝不妥协的原则,巫青候任副团长凯里惹玛鲁汀也说,巫青在维护马来权利方面,没有妥协的余地,要维护马来人的权益和特权㊂[5]政府的这些强势政策以及维护马来人特权的不变信念,都是华文教育发展的定时炸弹㊂政府的政策偏差以及马来民族的优越心态,使华文小学虽然已经纳入国家教育主流,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公平待遇㊂在政府不断挤压的困境下,面临着师资短缺㊁教材不合理㊁华小增建困难等一系列问题㊂其中,在师资方面华小处境尤其艰难㊂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韩春锦指出,华小在3年内增加了5659名教师㊂[6]可见,原来华文小学的师资是多么匮乏㊂从下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师资分配的严重失衡性:据统计,国小共有学生2209736人,华小616402人,国小人数大概是华小人数的3.5849倍;而国小有教师123359人,华小28102人,国小教师约是华小的4.39倍㊂[7]在资金方面,华小得到的政府拨款也非常有限㊂根据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华小在1991-1995年的5年间,所获的发展拨款仅占小学总拨款的8.14%,而在1996-2000年间获得的发展拨款则减少至区区的2.44%㊂[8]华小只有通过华社的各种捐款及义演来募集资金,维持发展㊂例如,2004年的T i g e r星洲中华义演为美罗中华华小二校筹获708741林吉特,作为迁校和建校基金㊂[9]再如,2001年为纪念教总成立50周年及林连玉百岁冥诞,举行的 华教50100 系列活动,其中的 今昔教总华教魂 晚宴为董教总全国发展华小基金筹获约人民币400000元㊂[10]但这些通过募集㊁义演所得款项对于全国1000多所华小的发展来说,真是杯水车薪㊂进入新世纪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善㊂例如2007年末,政府宣布批准1000万林吉特特别发展拨款给华小㊁独中㊁国中及南方学院,这对提升华校的硬件设备和增进华教发展,具有实质意义㊂[11]在增建新的华小方面也是困难重重㊂1999年发生的白沙罗华小事件①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㊂当局没有根据不同源流种族人口增长的比例,在新的住宅区内,不是根据社区及发展需要兴建学校,而是实行将所有新住宅区的学校保留地都划定为马来学校的行政措施㊂2004年,华校教师总会进行了一项名为 从吉隆坡各源流小学统计资料的分析探讨华小不足问题 的调查报告,希望通过各源流小学基本资料的比较和相关数据的呈现让广大的社会民众进一步了解及关注华小不足的严重性,以期引起华基政党和政府当局的正视和关注,并采取行动解决华小不足的问题㊂调查发现,1980-2004年,国小增加了50所,学生增加了28622人;华小减少1所,而学生增加19000人;淡小减少1所,而学生也减少了270人㊂从数字上看,国小平均每增加572位学生就增加1所,如果以此类推的话,华小应增加表12003年度吉隆坡各源流小学间数(按每班平均学生人数分类)小学源流按每班平均学生人数分类的学校间数<15人16-25人26-35人36-45人>46人总间数国小*1(0.79%)36(28.35%)66(51.96%)23(18.11%)1(0.79%)127华小--5(12.50%)12(30.00%)23(57.50%)40淡小1(6.67%)2(13.33%)12(80.00%)--15总数238833524182注:国小总间数为129所,有2所资料不祥㊂资料来源:‘星洲日报“2004年10月24日㊂19所㊂[12]而实际情况是,只在1989年增加了一所华小(康乐华小)㊂董教总最新调查表明,华人地①围绕雪州八打灵县白沙罗华小迁校事宜引发的一场风波㊂2000年4月,教育部来函批准白沙罗华小迁至万达镇一所新建峻的国小,后又通知迁往丽阳镇㊂而上述国小则改为培才二小的新校舍,引起白沙罗华小董事部的不满,并遭到白沙罗新村村民及家长的反对,引发了一场 轰轰烈烈 的保校运动㊂区尤其是巴生河流域和新山,目前需要增建至少134所新华小㊂如果按政府每隔9年才批准增建6所华小的进度,估计需要201年才能满足目前华裔人口对学额的需求,而且是在华裔人口停止增长的前提下㊂[13]华小的短缺又加剧了教师的短缺,并且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以及学生的素质㊂如近10年来,华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都维持在1:28-1:30,与教育部在教育发展蓝图中所列明的1:19的比例还相差甚远㊂[14]通过表1教总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更清晰㊁明了地看出华小在这方面的严重缺陷㊂二㊁从华文独立中学的处境解读 成就困境 局面华文小学是华文教育的根,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但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识字,进行单词的积累,而且学生处于幼年阶段,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方块字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更谈不上对博大精深㊁生机勃勃的不同层次的中华文化的把握,对本民族文化及本民族的热爱之情也不甚浓厚㊂这就要通过中学及高等教育来实现㊂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充满激情与抱负的妙龄年华,有自己的思想,对许多问题开始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㊂但在这一阶段如果不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也最容易走上极端㊂通过加强华文教育,在增加知识㊁掌握生存本领的同时,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得以继承,对本民族的热爱也日益浓厚㊂因此中学阶段的教育不可小视,马来华人对独中的发展也尤为关注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文独中突破政府的种种限制,在董教总的正确领导(如1973年作为独中全国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指导机构的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中工作委员会成立)及各界华人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可喜成就㊂20世纪70年代,独中实现复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华文独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学生人数从70年代的28000多人增至目前的大约55000人㊂[15]再如,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自1981年迁入新校舍后,学生人数一直上升,由1000多人增至1989年的3000多人,1992年学生人数突破4000人大关,达4185人,共开75班,教师136位㊂[16]更为可喜的是,华文独中几十年来为国家㊁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而做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政府的认同与肯定㊂如柔佛州政府今年初宣布拨款给州内8所独中,亚依淡区国会议员魏家祥及永平区州议员林其妹也先后宣布拨款给永中;龙引中华学校获得政府免费提供的优惠服务,间接提升了该校的电脑教学效用,使学生受益匪浅㊂[17]与此同时,华文独中的升学率也不断提高㊂在四五年前,独中高中毕业生进入大专深造的约占40%-50%,而目前已有70%的毕业生多进入大专,即全国高中毕业生7000人中有5000人要进入大专㊂[18]华文独中的统考文凭虽然还得不到马来政府的承认,但获得新加坡㊁中国㊁台湾㊁日本㊁美国㊁英国㊁法国㊁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及地区的400多所大专院校的承认,独中毕业生可以到许多国家及地区求学深造㊂独中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被困境的鸿沟围堵着,在多重因素的挤压下,步履蹒跚㊂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华文独中承受着来自政府的强大压力㊂马来政府打压华文教育㊁压制独中发展的政策并不因独中的贡献而有根本上的改变㊂尤其是‘1961年教育法令“第二十一(二)条所规定的教育部长有权在他认为适当时变华文小学为国民小学的存在,像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令广大华人不安㊂如果华小被改,独中将断绝生源,其发展也难以为继㊂而且政府还不断采取各种行政措施,企图遏制独中的蓬勃发展㊂1961年的教育法令,强迫华文中学改制㊂一部分华文中学在政府的强大压力及自身缺乏资金㊁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下,被迫改制接受政府的管理及控制㊂结果70间华文中学一分为二,有54间接受改制,16间不接受改制者成为独立中学㊂华文中学的数量急剧萎缩,步履维艰,陷入发展中的低谷㊂1967年教育部又宣布没有考获剑桥高级文凭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的中学毕业生不准出国深造,1971年政府开始实施 固打制 (Q u o t aS y s t e m),即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标准,而是以种族人口比例作为录取新生的根据㊂2000年,马哈蒂尔政府宣布改 固打制 为 绩效制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大学向各族学生公平地敞开大门,而与此相反的是华族子弟进入大学的比例远没有实行 固打制 时的高㊂例如,2002年公立大学共录取新生32752人,其中:土著学生为22557人,占68.9%;华人学生为8665人,占26.4%;印度人学生为1530人,占4.7%㊂[19]土著学生人数占2/3强,而非土著学生人数只占1/3弱,还远远达不到1980年规定的固打制标准,即55:45㊂2004年12月12-17日在广州召开了第四届海外华文教育大会,马来西亚教总主席王超群在小组讨论上做了主题发言,王主席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的 绩效制 只不过是政府用来借以显示公平的 幌子 ,第一名的华人子弟都进不了马来西亚大学㊂在这种制度下,华人子弟进入公立大学,公平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人数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㊂其次,资金与师资的严重匮乏,制约着独中向更高层次的发展㊂我们知道,独中被排斥在政府教育体制外,得不到政府的承认与资助㊂因而,独中发展所需资金全靠华社筹集,主要有个人捐款㊁义演收入㊁学校食堂租赁收入等几种方式㊂这些资金只能解决独中的一时发展,而实现其发展的连续性与层次性是望尘莫及的㊂总之,资金的有限性是其发展的最大障碍㊂再次,与华小一样,独中在师资方面严重匮乏,而且教师素质不高,尽管近些年来有了很大提高㊂据‘星洲日报“报道,政府目前原则上同意从学术角度上承认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学位,这对华文教育来说无疑是个福音㊂华总会长拿督斯里林玉唐说,教育部如果允许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在我国教导华文,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华文教师短缺问题㊂[20]但政府只是在原则上同意,离付诸实施还有很大的距离,说不定期间还会发生什么变数㊂而且能去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深造的学生毕竟有限,对师资问题的解决也是杯水车薪㊂最后,在课程设置㊁教材选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㊂独中实行 三语教学 ,即中㊁英㊁巫三语并重,其中中文为主要媒介语㊂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语言,增强了进入社会后的竞争力㊂但这种教学的弊端也很明显㊂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与精力是有限的,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尤为如此㊂三语并重,容易形成顾此失彼,抓不住重心的局面,结果哪种语言都学不好㊂存在的种种问题,已引起了董教总的高度重视㊂董教总主席郭全强在董总各州属会第六十九次联邦会议上强调,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改变,各种新情况㊁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独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符合时代要求㊂在2004年7月发布的‘独中教育改革纲领“中,就指出独中要结合各自的客观环境与实际条件,进行教育改革㊂[21]三、结语总之,从华文小学及华文独中的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来看,自身存在的问题固然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与症结,更何况这已经引起董教总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了改进㊂所以制约其发展㊁使其陷入 成就困境 局面的真正原因,还是马来当局一味寻求保护马来人特权㊁压制其他民族权利的民族政策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发展,中文的经济价值凸显,全球刮起 华文热 的飓风,许多国家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管制,华文教育的生存空间得以拓展㊂因而许多人据此认为华文教育获得全面复苏,前景一片大好,对于华文教育基础最好的马来西亚来说更是如此㊂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华文教育发展的前提,我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㊂随着 华语热 的兴起,华语的主体功能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即由华族文化的载体向商业语言工具转变㊂尽管在华文教育比较发达和华语使用比较普遍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从某种程度上说仍是华族文化的载体㊂但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华语已逐渐走向消亡㊂如此下去,华语是否将会变为单纯的商业语言工具,而不再具有华族文化载体的功能也很难说㊂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趋于消亡,这将威胁到这个民族的存在㊂因此我们在看到华文教育在20多年间取得成就的同时,更应该看到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以利于华文教育今后的发展㊂一方面,继续争取华文成为官方语文㊂一个族群本身的语文,能否成为官方语文,不仅直接体现该族群的社会地位,而且对该族群文化的保护,即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起着直接的作用㊂而且华文与华人政治权利的关系密切,能否作为官方语文,关系到作为马来西亚主要族群之一的华族的平等政治权利㊂与此同时,华人要积极参政,争取政治上的主导权利,才能为争取华文教育的平等权利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马来当局要真正认识到目前的马来人优先及单元语文政策并不利于民族的融和㊁国民的团结,更不利于全球化时代马来西亚的发展与建设㊂多源流语文而国民和谐的例子比比皆是㊂例如瑞士,尽管德国裔占人口的72%,但德语㊁法语㊁意大利语,以至仅占人口1%的罗曼斯语都同列为瑞士的官方语言,但瑞士人的和谐团结却是举世皆知的事实㊂再如加拿大,英语是全国的官方语文,但法裔占多数的魁北克省,英㊁法语并为官方语文㊂其实早几年,因为法语受到歧视,造成法裔人与英裔人常起争端㊂后来政府接受法语为魁北克省的官方语文,两族之间的矛盾迎刃而解,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加拿大民族㊂虽然东南亚各国与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仍可从中借鉴,营造国民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以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㊂注释:[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488页㊂[2]庄国土等著:‘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3页㊂[3](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h t t p:ʊw w w.d j z.e d u.m y,2006年11月3日㊂[4]‘华小成绩突出“,‘星洲日报“2004年11月17日,第10版㊂[5]‘政府致力于提升国民学校“,‘星洲日报“2004年9月23日,第3版㊂[6][7][8][10][15]董教总:‘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董教总全国发展华小工委会2001年工作报告书“,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总会,2001年,第103㊁104㊁93㊁13-17㊁94页㊂[9]‘T i g e r星洲中华义演为华校筹款“,‘星洲日报“2004年9月23日,第11版㊂[11]中国侨网:h t t p:ʊw w w.c h i n a q w.c o m,2008年1月12日㊂[12][14]‘从吉隆坡各源流小学统计资料的分析探讨华小不足问题“,‘星洲日报“2004年10月24日,第2版㊂[13]‘大马华文媒体发表社论呼吁政府能增建更多华小“,‘星洲日报“2008年2月22日,第4版㊂[16]古鸿廷:‘教育与认同: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教育之研究(1945-2000)“,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㊂[17]‘独中获拨款成绩得到政府一定认可“,‘星洲日报“2003年9月17日,第18版㊂[18]‘马来西亚华教成果显著“,‘侨情简报“2003年4月30日,第7版㊂[19]胡爱清:‘由固打制向绩效制转变:机遇抑或挑战 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转变及其对华人受教育权利的影响“,‘世界民族“2004年第1期,第70页㊂[20]‘政府原则上承认北大㊁清华中文系学位“,‘星洲日报“2004年10月15日,第2版㊂[21]‘独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星洲日报“2004年10月11日,第8版㊂[责任编辑:许丽丽] (下转第88页)2010年第2期南洋问题研究N o.22010 (总第142期)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N A F F A I R S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N o.142广府籍华侨与孙中山革命党人兼论晚清南洋华侨帮派对国内政治的态度*谢美华(厦门华侨博物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晚清时期,中国革命主张的提出和革命组织的发起,始于海外华埠㊂华侨是革命党的坚定支持者㊂清末华侨多因地域㊁方言㊁宗族纽带而聚合,华侨各帮对革命的态度差异较大㊂广府人领晚清中国开放和革命风潮之先,海外广府人绝大多数是华工为主的下层华侨,更具革命精神和反清意识,加上孙中山是广府人,海外广府人即成为孙中山最坚定的支持者㊂关键词:孙中山;广府人;华侨中图分类号:D63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10)02-0055-06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帝制,建立民国,开中国共和之先,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华侨功不可没㊂晚清革命主张的提出和革命组织的发起,始于海外华埠㊂执着反清者,以华侨革命党人为最㊂孙中山为反清革命奔走40年,几乎四分之三的时间活动于海外华侨社会㊂孙中山创建的革命组织兴中会和同盟会,其主要骨干多为华侨㊁留学生和逋亡海外的反清志士㊂革命党发动国内起义,华侨慷慨资助大部分经费[1],披坚执锐者亦多有华侨热血青年㊂故孙中山尝言,华侨是革命之母㊂[2]清末华侨社会的上层,如大矿主㊁大商家和大种植园主等,或与殖民当局,或与清政府有密切联系,普遍对革命派冷漠甚至反对革命党人,海外革命党的社会基础主要是中下层华侨㊂[3]但如果我们再以华侨帮派的视角考察孙中山革命党人的支持者,则似可发现,不同华侨帮派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所不同㊂①其中,广府帮对孙中山和革命党的支持远过于其他帮派㊂一㊁华侨帮派及其对国内政治的态度华侨分帮结社由来已久㊂早期移民定居海外,再牵引家乡亲友前来相伴而居,久之则族人乡亲*收稿日期:2010-03-09作者简介:谢美华,女,厦门华侨博物院副研究馆员㊂①华侨社会历来以地域㊁方言㊁族源分帮结社,畛域分明㊂大体而言,清末华侨分为福建(闽南)㊁潮州㊁广府(广肇)㊁客家㊁海南帮㊂T h eA n a l y s i s o f I s l a m i cF e m i n i s m: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s o f S I S i n M a l a y s i aF A N R u o-l a n(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S t u d i e s,S u nY a t-s e n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510275,G u a n g d o n g)A b s t r a c t:S i s t e r i n I s l a m(S I S)i s a f a m o u sM a l a y s i a nN G O w h i c hb e l i e v e s i n I s l a m i cF e m i n i s ma n d c o mm i t s i t-s e l f t o e n s u r e t h e j u s t i c e a n dw o m e n r i g h t s i n t h e f r a m e w o r k o f I s l a m.S I S f i g u r e s o u t t h a t I s l a mi s a k i n d o f r e l i g i o n w h i c h p u r s u e s j u s t i c e a n d g e n d e r e q u a l i t y b y r e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t h eK o r a n.I t r a i s e s t h e p u b l i c a w a r e n e s s a n d i n f l u e n c e s t h e p o l i c y-m a k i n g,l a w-m a k i n g t h r o u g h p r o p a g a n d a a n d e d u c a t i o n,t h r o u g h s u b m i t t i n g m e m o r a n d u mt o t h e g o v e r n-m e n t,t h r o u g h i s s u i n g o p e n l e t t e r s a n d s t a t e m e n t s,e t c.S I S a l s o o f f e r s h e l p t o t h o s eM u s l i m w o m e n i n a d i s a d v a n-t a g e d p o s i t i o n i nm a r r i a g e b y l e g a l a i d.S I S l i n k s I s l a m,d e m o c r a c y a n d h u m a n r i g h t s t o g e t h e r t o p r o t e c t i n g w o m e n s r i g h t s.I t e f f e c t i v e l y c h a l l e n g e s r e l i g i o u sa u t h o r i t y sm o n o p o l y o f e x p l a i n i n g I s l a m,a l s oe f f e c t i v e l y r e s p o n s e s t o t h e p r e a c h i n g o f I s l a m i c f u n d a m e n t a l i s mt ow o m e n.s i aK e y w o r d s:I s l a m,I s l a m i cF e m i n i s m,S i s t e r i n I s l a m,M a l a y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上接第54页)T h e S t u d y o f A c h i e v e m e n tD i l e m m a o fM a l a y s i aC h i n e s eE d u c a t i o nS i n c e1980sZ h o uY u-e HU C h u n-y a n(I n s t i t u t e o f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nS t u d i e s,J i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510632,G u a n g d o n g)A b s t r a c t:M a l a y s i a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 h a s a c q u i r e d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c e1980s.S om a n y p e o p l e a r e o p t i m i s t i c a b o u t i t a n d c o n s i d e r t h a t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h a s a b r i g h t f u t u r e.I n f a c t,t h e y i g n o r e t h e d i l e mm a r e a r w a r d a c h i e v e-m e n t.T h e a u t h o r s o p e no u t t h e c o m p l e x i o n t h a tM a l a y s i a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h a s g a i n e d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a n d g o t-t e n i na c h i e v e m e n td i l e mm aa t t h es a m et i m e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 d e v e l o p i n g s t a t u so f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a n dh i g h s c h o o l o fC h i n e s e.K e y w o r d s:A c h i e v e m e n t d i l e mm a,M a l a y s i a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H i g h 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

体制外生存: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

体制外生存: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

华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华文教育
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华人社群 的发展而逐渐兴起。
华文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华文学校开始在马来西亚各地建立,为华人子女提供 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在困境中发展
在英属殖民地时期,华文教育受到打压,但通过华人社团的努力得 以继续发展。
华文独立中学的建立与演变
案例二:新山华小
• 新山华小,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是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华文独立学校。该校以弘扬中华文化、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宗旨,为当地华人社区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支持。
• 国际教育:新山华小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学校与国际学校合作,开展交 换生项目和国际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
教师培训不足
由于资金和资源有限,华文独立中学的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培训机会,这使得他 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学生生源的问题
生源数量下降
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公立学校或其他私立学校,导致华文独立中学 的生源数量下降。
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华文独立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较为贫困的家庭,他们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相对较低,这给学校的教学 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全面培养:马六甲中华中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学 校拥有先进的科学实验室、图书馆和运动设施,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在教育体制外生存的原因
历史原因:华文独立中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华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特别 是在政府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华人教育需求的情况下。

多元文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多元文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多元文化背景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作者:樊静静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9期摘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具备从小学、初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但因时代更迭变化以及独特的多元文化背景,致其面临语言障礙、文化融合、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方面的挑战,从而影响稳步发展。

因此,在保留优良传统的同时,要促进各族群文化的融合,推动华文教育多元化发展。

首先,政府需制定多语言教育政策,推广个性化语言学习计划,华校要采用更具灵活性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其次,引入跨学科文化融合实践,使学习者全面理解和体验多元文化;最后,建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情况。

通过一系列措施,着力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华文教育体系,使华文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文化融合;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9-0108-04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Fan Jingjing(Xi’an Siyuan University,Xi’an 710038)Abstract: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has a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from prim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to university, but due to the changing times and unique multicultural context, it faces challenges in terms of language barriers,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mbalanc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affects its steady development. Therefore, while preserving fine tradi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cultures and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Firstly,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develop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omote personalized language learning plans. Chinese schools should adopt more flexibl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learners at different levels; secondly,introducing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integration practices to enable learners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experience multiculturalism; finally, establish a monitoring mechanism and regularly evaluate the fair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we will focus on building amore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enabling Chinese education to achieve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a multicultural context.Keywords: multiculture; Malaysia;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cultural identity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面临着独特而复杂的挑战与机遇。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转型升级——以《中国报》与《星洲日报》转型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转型升级——以《中国报》与《星洲日报》转型

|RADIO &TV JOURNAL 2019.12随着信息科技的深入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信息获取与交流的最大媒介,网络新媒体方兴未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传统媒体将面临新媒体的持续冲击,二者将出现“融合与并存”的现象①,传统媒体在继续深化内容深度层面的优势之外,还需依靠新媒体的发展扩大其影响力,求得新发展。

对于海外华文媒体而言,必然面临同样的转型升级需求。

一般认为,华文媒体在华文基础教育贫乏的异国他乡,虽然数量多、分布广,但由于在主流社会中处于语言“边缘性”地位,其发展捉襟见肘,传播能力与本土媒体相距甚远②,大多规模较小、影响较弱。

此外,海外华文媒体还面临缺少专业从业人才、向新媒体转型升级困难、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③。

《中国报》与《星洲日报》则不然,实际上马来西亚是两岸三地之外华文教育最为普及和完善的地区,受益于马来西亚相对完整的华文教育和数量众多的华人群体,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呈现出与他国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拥有众多优秀的从业人员和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

因此,一直以来,包括《中国报》与《星洲日报》在内的马来西亚华文媒体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头。

根据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测评项目组对全球近400家华文传媒进行的跟踪分析,通过对它们在社交媒体平台、网站、移动客户端(APP )的布局情况及具体的业务表现评估排名,得出2019年第一季度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榜单④,在此系列榜单中,马来西亚华文媒体表现尤为优异,对其他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选取《中国报》与《星洲日报》两例,分析其产生以来的发展历程,分别梳理它们在不同平台的转型升级尝试,并就其效果进行评析,进而得到华文媒体转型升级的一般路径,总结经验,为助力海外华文媒体发展、实现更好的转型升级提供思考。

一、前世今生:《中国报》与《星洲日报》的发展沿革中国报(CHINA PRESS )是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之一,总部位于吉隆坡,于1946年2月1日面世。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之一,虽然它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许多争议,但也不能否定它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传承和发展上的重要性。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个方面来省思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在马来西亚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区中,华文一直是与华人文化和身份紧密相关的。

随着殖民者的到来和教育的普及,华文的地位逐渐下降。

1961年,政府开始强制实施国语化政策,学校必须以国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而华校则需要以国语进行教学,并将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

这项政策是在确保马来西亚国家统一和大一统的基础上实施的。

由此,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政治因素在华文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政府一直试图在华文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但由于教学语言的问题以及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投入不足等原因,华文教育一直存在一些问题。

华校的管理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政治干涉也导致华文教育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完善、理论水平不高,与时俱进的问题更是一直困扰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

华文教育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

华文教育体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种语言,更是要培养学生对华人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融入现代华人文化和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却是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又一个难点。

如何正确平衡现代科技等元素和华文文化传承又成了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等多方面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

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延伸到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设计,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到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培养,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来实现华文教育的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华文教育也应该更多地涉及到现代科技的应用,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探索。

从以上省思中可以看到,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概况与发展策略-董总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概况与发展策略-董总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奋斗目标 基 本上是 争取华文教育平 等权利 地位及公平合理对待,捍卫华文学校本质,建设与发展华校。
我们向政府争取实现的华文教育目标,涵盖小学、中学至高等教 育阶段,如下:
(1)华文小学奋斗目标 1. 制度化拨款拨地增建华小,废除不合理建校规定。 2. 制度化公平拨款华小, 要求政府承担全国华文小学的一切行政 和发展开销。 3. 制度化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以及明确规定华小高职行政人 员和教师必须具有华文资格。 4. 捍卫华文小学董事会管理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权。 必须尊重董事会的地位和管理学校的权力与责任,包括管 理学校的财产和金钱,捍卫学校中华文化的传统特征;必 须根据此原则管理华小,不能否定及边缘化董事会。
全国 60 所华文独立中学,以及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和韩江学 院,是华社民办高等学府,由董事会负责聘请教职员,长期都向 华社筹募软硬体建设经费。
华文独中完全自力更生,没获得中央政府的拨款资助。但是,近 年来,有部分州政府拨款或拨地给州内独中,让一些独中以地养 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华社的经济负担。
1973 年,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和马来西亚华 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联合成立了“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立 中学工作委员会” ,为华文独立中学编纂统一课本,举办统一考 试和教师培训,处理学生升学辅导和奖贷学金等工作,使得华文 独立中学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学生有广阔升学管道和出路。华 文独中统一考试文凭,获得国外许多大学和国内私立高等学府, 接受为 入学凭证 ,但是马来西亚政府至今仍不 承认独中 统考文 凭。
4
(2)华文独立中学奋斗目标 1. 全面承认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文凭,作为申请就读国立大 学、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以及在政府机构服务的录取资格, 无须政府考试文凭的附带条。 2. 增建与复办华文独立中学。 3. 制度化及无条件每年拨款给华文独立中学。 4. 制度化每年颁发奖学金给华文独立中学统考优秀生。 5. 争取州政府拨款拨地给华文独立中学。 (3)改制国民中学(前华文中学)奋斗目标 要求政府兑现承诺,公平对待和负责发展改制中学,解决这些学 校面对的问题,包括: 1. 董事会主权 2. 公平的行政和发展拨款 由政府承担改制中学的全部行政和发展开销,包括水电费 等行政开销纳入政府的“中央付款制度” 。 拨款拨地供搬迁和增建改制中学, 扩建校舍、 兴建电脑室、 购置桌椅板凳和配备等用途。 3. 解决师资问题 提供足够和合格的中学华文师资,给改制国民中学和其他 国中的华文班和中国文学班。 4. 改善华文科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确保所有改制中学,每周至少有 6 节华文课编排在正课, 提供足够的合格华文师资。 安排更多国中在正课内开办华文班,提供足够的合格华文 师资。 提供设备,协助华文教师改进教学;鼓励设立华文学会,

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

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

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介绍华文教育政策是东南亚国家在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政策。

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社区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华文教育政策旨在保护和促进华人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对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的现状新加坡1.华文是新加坡的官方语文之一,与英文、马来文和泰米尔文并列。

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华文教育,确保华人文化的传承。

2.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华文教育有严格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学生需要学习华文,包括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

3.新加坡华文教育不仅注重语言技能,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

马来西亚1.马来西亚有广泛的华人社区,华文教育在该国也十分重要。

2.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主要由华文学校承担,这些学校使用华文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传统。

3.马来西亚政府也提供一定的支持,确保华文教育能够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推广。

印度尼西亚1.印度尼西亚有大量的华人社区,华文教育对于华人群体来说非常重要。

2.印度尼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中,也允许华文学校的存在,并支持这些学校的运作。

3.华文学校在印度尼西亚不仅教授华文,也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东南亚华文教育政策的影响文化传承1.东南亚各国通过华文教育政策,保护和传承华人文化。

学生们通过学习华文,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2.华文教育政策促使华裔学生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更深刻的认知,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国际交流与合作1.东南亚各国对华文教育的推广,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2.通过华文教育,东南亚学生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增进了中东两地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未来发展与展望教育合作1.未来,东南亚各国可以进一步加强教育合作,通过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式,共同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

2.通过教育合作,可以提高华文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数字化教育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华文教育可以更多地借助数字化教育手段。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分析报告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和民族的国家,其中华人是最大的民族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受到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历史回顾早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一直由民间社会组织和华人社团主导,学校以私立华小为主。

但是,196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开始推行公立化教育制度,课程也逐渐转向马来文。

虽然华小还有一定的传统群众基础,但逐渐衰退,华文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1999年之后,由于政治、社会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马来西亚开始推行文化多元化政策,使各民族和社区的文化和语言获得平等对待和发展。

同时,政府对华文教育和华小的认可和支持也明显增强。

现实分析目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有两个主要的学校形式:单一课程中小学和双语学校。

单一语言中小学是传统的华小,主要教授华文,但在课程设置和教育融合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而双语学校则注重双语教学,让华文和马来文同时并重,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华人学生的需求。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华小的质量不够高,学生人数和资源不足,导致师资和设施等方面的滞后。

其次,双语学校的师资问题和不够普及,使得学生的双语教育和学校管理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决策建议为促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完善学校设施和师资支持,加强教职员工培训和追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加强双语学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计划规划,以更好地实现两种语言的教学和融合。

再次,加强民间社会组织的监督和参与,提高华文教育的公信力和资源。

最后,政府和各方面应该平等对待和推广各种语言和文化,确立和加强文化多元化政策和实施,进一步提升马来西亚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影响力。

结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历史上经历了若干变迁和挑战,但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第六讲 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

第六讲 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

虽然实施有困难,但对在海外推动国语教学、 淡化帮派观念仍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综观这一时期的华文教育,有如下特点: 1)近代学校教育蓬勃兴起并为华文教育的进 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原来的私塾教育有的停 办,有的转为学校; 2)学校教育已初具规模,小学、中学教育同 时发展; 3)华文教育的发展使华侨更加认同中国。
在一个华人占绝对多数的国家,华文教育
为什么会一衰而不可收拾呢?这与新加坡的微 妙处境和统治者对国家前途的总体设计有直接 关系。新加坡的领导人认为:“我们可以说是 处在一种孤立的环境中,这是很危险的。我们
必须努力使我们自己在文化艺术上,以及在政 治经济各方面,跟整个东南亚的大家庭融合在 一起。如果我们继续宣扬和强调中国文化在本 地的发展,那么,无疑我们新加坡会变成为一 个中国色彩非常浓厚的城市,成为中国文化的 海外堡垒。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就会成为东 南亚各国的排华运动中的华侨避难所,这就违 反了我们的建国原则,也使我们新加坡在东南 亚的局势中更加孤立,更加富于危险性。”
4、日军对华文教育的摧残
日本疯狂地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东南亚各 国都蒙受了深重灾难,1942-1945年,目军占领 了新加坡。由于新加坡是东南亚华侨支援祖国 抗日的中心,所以日军对新加坡华侨分外仇恨, 对华侨进行报复性的大屠杀。华文教育遭受了 空前的摧残:
1)校舍被破坏,几乎所有的华校校舍都遭到 了破坏;
1905年,新加坡华侨创办两间华侨学校,养 正学堂(后为崇正学校)和广肇学堂(后为养 正学校)。
1918年6月,华人领袖陈嘉庚发起筹办华 侨中学,得到各帮侨领20多人的支持和响应, 并获新加坡总商会召开的第一次侨务大会一致
通过成立了董事会,于1919年3月21日开学。 南洋华侨中学的创办是华文教育史上的一件大 事:它是新马的第一间华文中学,它标志着新 马华文教育成功地从初等教育跨入了中等教育 的阶段;

新时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新时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新时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莫泰熙教育这条道路是人类最伟大道路ꎬ可是也是最具争论性㊁最不容易改变的一条道路ꎮ我不是从事学术研究ꎬ而是在马来西亚从事华文教育运动的一个人ꎮ这个运动是针对社会的运动ꎮ我的工作就是确保华文学校还存在ꎮ今天很难在此谈发展ꎬ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在新时代或者说10年里面能否存在的问题ꎬ而不是发展的问题ꎮ很多中国的朋友不了解马来西亚ꎮ马来西亚的人口只有3200多万ꎬ马来人将近总人口的70%ꎬ而华人约占23%ꎬ可是这些华人在马来西亚创造了人类在海外办教育的奇迹ꎮ我们是在这样的逆流里面抗争ꎬ我们不但没有消失ꎬ而且能够存在㊁能够发展ꎮ海外有4000多万华人ꎬ80%在东南亚ꎬ我走访了东南亚很多地区ꎬ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海外的部分华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中华文化的根ꎬ这是很可惜的ꎮ而且东南亚很多国家ꎬ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华文学校消失了ꎮ在此主要讲三点ꎮ第一ꎬ我是从事宣教工作的ꎬ即动员更多的人出钱出力来支持华文教育ꎬ如果别人不支持的话ꎬ那就要说服他ꎮ第二ꎬ要让那些父母亲把孩子送去华文学校ꎬ如果华文学校没有来源ꎬ就自动关了ꎮ第三ꎬ要鼓励一些老师坚守岗位ꎬ不要离开ꎬ培养老师很难ꎮ今天我的报告主题是«新时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ꎬ其中的 新时代 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旧制度开始瓦解和新制度有待建立ꎮ第二点是5G时代的教育改革ꎮ 新趋势 包括以下两点:第一ꎬ国民型小学国民小学化ꎬ第二ꎬ华语教学逐渐强化㊁华文教育逐渐弱化ꎮ第一个新时代是2018年5月9日ꎬ马来西亚全国大选ꎬ选新政府ꎬ虽然我没有从事与政治相关的事务ꎬ不过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跟政治分不开ꎮ2019年马来西亚迎来新政府ꎬ这是马来西亚的新时代ꎮ可是新的政府上来后ꎬ领导人的想法没有改变ꎮ马来西亚政经㊁文教终要回归的一个最高的领导就是马来人ꎬ所以就此提出 马来中心主义 ꎬ在马来西亚只有马来人才是国家的主人ꎬ其他的华人㊁印度人等都是移民者ꎮ这个是政策制定的思维ꎮ所以在马来西亚ꎬ华人能够生存㊁能够发展㊁能够办教育ꎬ直至今天还有华文小学㊁华文中学ꎬ是由于民间的力量ꎮ如今我们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ꎬ旧的瓦解了ꎬ新的有待建立ꎮ这也是马来西亚这个国家面对的新时代ꎮ第二个新时代是指5G时代ꎬ中国2016年发射了一个专门研究5G通信用途的卫星ꎬ叫做墨子号ꎮ为什么叫 墨子号 ꎬ不用 孔子号 老子号 ?原来墨子有一个中心思想是未来的人类可以跟万物沟通ꎮ在那样的时代ꎬ教育也要改革ꎬ教育不改的话ꎬ就永远落在科技㊁社会㊁生活的后面ꎮ所以马来西亚官方政府设计了一个教育改革大蓝图 2025年马来西亚不再有华文学校ꎬ只剩下一种国民学校ꎬ即马来学校ꎮ目前ꎬ马来西亚华人的比例占总人口的23%ꎬ大概不到700万人ꎮ这700万华人给政府交的所得税占马来西亚收入的90%ꎬ马来人交所得税给马来人用ꎬ华人交的所得税给大家用ꎮ华文教育若想跟上时代的发展ꎬ那一定要有两样东西:钱和人才ꎮ没有钱可以慢慢筹ꎬ可是从事教育的人才很难培养ꎮ更何况ꎬ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缺乏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认同感ꎬ来了教育岗位后觉得不好就转行ꎮ所以教师队伍要建立一个优良的有目标㊁能够贯彻教育改革的教育队伍是很难的!新时代ꎬ新的趋势ꎮ新的趋势已经开始了ꎬ现在让国民型小学慢慢变成国民小学ꎮ马来西亚有三种小学:马来小学㊁印度小学和华文小学ꎮ国民型小学就是华文小学㊁印度小学ꎮ虽然印度小学㊁华文小学㊁马来小学都是政府办的ꎬ可是政府是非常不公平地对待的ꎬ马来小学的拨款占总拨款的90%以上ꎬ华文小学的拨款只占3%ꎬ最多不超过4%ꎬ印度小学的拨款占1%ꎮ所以华文小学是靠庞大华社力量省吃俭用ꎬ支持到今天的ꎮ钱的问题还可解决ꎬ那人的问题呢?国民型小学国民小学化是政府的政策ꎬ政策什么时候定?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是1957年独立的ꎮ1956年就制定了教育的最后目标ꎬ最后这个国家只剩下一个国家㊁一个宗教ꎬ一个民族㊁一个学校ꎮ目标在那边ꎬ可是它做不到ꎬ因为庞大的华人社会形成了一个支持华文学校办学的社会运动ꎮ现在中国强大了ꎬ人人要学华语㊁看华文ꎬ因为华文有用ꎮ目前ꎬ马来小学只教授英文和马来文ꎬ而华文小学不仅教授英文㊁马来文ꎬ而且还有华文ꎮ所以越来越多非华人喜欢在华文小学接受教育ꎬ学习华文知识ꎮ现如今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里ꎬ接近20%的学生是非华人ꎬ所以华语教学逐渐强化ꎮ但是由于教学经费不足ꎬ师资队伍不够强大的问题ꎬ也导致了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逐渐弱化ꎮ新趋势是我们要面对的ꎮ我今年75岁了ꎬ还去各地宣讲ꎬ尽管我不知道我还能讲多久ꎬ但是我会坚持讲到最后一分钟ꎮ虽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ꎬ但我们依旧信心满满ꎬ因为有一句话叫 石在火不灭 ꎬ只要还存在石头ꎬ火种就不会被熄灭ꎮ这个石头代表着人的初心ꎮ马来西亚99%的华人小学六年读华文学校ꎬ所以有基础ꎬ这就是火种ꎮ可是孩子心里的那颗华文文化种子ꎬ需要有大人去灌溉ꎬ我就是去灌溉的人ꎮ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什么有信心?因为虽然我们的物质力量并不富裕ꎬ但是我们有两个精神力量ꎮ林连玉精神ꎬ林连玉是一个老师ꎬ也是华文教师总会的主席ꎬ他领导马来西亚的华教运动ꎮ后来马来西亚政府要赶他回中国ꎬ他的家乡在福建省永春ꎮ我问他: 林老师你的老婆㊁孩子㊁孙子全部在永春ꎬ为什么不回中国? 林老师告诉我: 因为良心! 如果他回中国了ꎬ马来西亚华社争取华教的道德力量就没有了ꎮ别人会说ꎬ你们的领袖最困难的时候还有中国可以回ꎬ我们马来人回哪里去?1985年12月18日林连玉老师去世的那一天被定为马来西亚的华教节ꎬ用以纪念这个伟大的人物ꎮ林连玉老师被称为族魂 民族的灵魂ꎬ印度同胞把林连玉称为马来西亚母语教育之父ꎮ第二个精神是南大精神ꎮ南洋大学是海外华人创办的第一所海外华文大学ꎬ它的办学道路崎岖ꎬ由于形势的变化ꎬ这所学校在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ꎬ结束了25年的教学使命ꎮ尽管南洋大学已经不存在了ꎬ但是南洋大学艰苦建校㊁努力生存的历程ꎬ在南大学生中产生了一股落地生根㊁精诚苦干㊁自强不息的凝聚力ꎬ这就是如今的南大精神ꎮ以上两个精神是我们的力量ꎬ同时也支撑着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事业永远石在火不灭ꎮ作者简介莫泰熙㊀马来西亚华文教师ꎬ前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首席行政主任ꎮ[bockth@hotmail com]。

从小学华文教育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传承

从小学华文教育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传承

第5卷第1期教师教育学报2018年2月V o l.5 N o.1J o u r n a l o f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F e b.,2018D O I:10.13718/j.c n k i.j s j y.2018.01.014从小学华文教育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传承徐云彪(马来西亚吉隆坡世纪学院,马来西亚吉隆坡43000)摘要:马来西亚有近七百万的华人,是中国以外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国家㊂华人精英在教育领域及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成就卓著㊂马来西亚华人常常自许马来西亚拥有从小学到大专的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但是,究竟马来西亚华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有多少中华文化,这是一个笼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㊂不过,可通过华文小学的课程内容窥探一二,因为马来西亚有超过九成的华人在华文小学接受教育㊂因此,华文小学的华文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㊂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华文小学;华文教育;传统中图分类号:G759.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8)01-0106-07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早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就有少量中国人移居马来半岛,与当地人通婚,被同化,形成了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㊂而中国人大量移居马来半岛,则要推迟到英殖民时期的19世纪㊂马来西亚华人群体最大的特色就是同化程度较低,保留了较多的中华文化㊂马来西亚可说是中国大陆及台㊁港㊁澳地区以外,中华文化最浓厚的地方,虽然马来西亚的中华文化跟其他地方可能不尽相同㊂历经四代人居住在马来西亚,普通的马来西亚华人究竟还保留几成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成分又是什么,这是本文希望探讨的问题㊂马来西亚的华人能保留较多的中华文化,主要是靠有一个良好的㊁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㊂早在华人刚来到马来半岛的时候,就开始开办学校㊂根据记载,最早开办的华文学校是1819年成立于槟城的五福书院[1]34㊂马来西亚独立时,就已经把华文小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㊂2010年,马来西亚已拥有1291所华文小学,学生人数共计604604人[1]35,另有70多所华文国民型中学及61所独立中学[2]㊂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统计,2010年,有93%的华裔报读华文小学(以下简称 华小 ),华小一直是华裔家长的首选学校㊂在升中学的时候,这些华小毕业生不一定选择华文教育[3],但有小部分的学生会选择华文独立中学或华文国民型中学①,其他的学生则会升到国民中学㊁私立学校或国际学校㊂只有华文独立中学的教学媒介语是华文,其他学校的教学媒介语主要是马来文或英文㊂不过,这些学校大多还会保留一科华文科,但不一定是必修课㊂除了独立中学和国际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都是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的课程纲要编排的㊂虽①华文国民型中学的教学媒介语是马来文,但是华文科被编排在正课的时间表里㊂收稿日期:2017-11-02作者简介:徐云彪,社会学博士,马来西亚吉隆坡世纪学院副教授㊂然华小的教学媒介语跟国民学校不一样,但是课程的内容是一致的,除了华文科㊂因此,华小的华文科就成了保留中华文化的关键之一㊂正如胡春艳所述: 华文小学是华文教育的根,是完善母语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一环㊂ [1]35因此,通过研究华小华文科的教学内容,就能一窥马来西亚华裔大众(非精英)的中华文化造诣㊂本文以下通过分析㊁比较1970年代和2000年以后华文课本的内容(主要从历史人物㊁文学㊁民俗节庆和文物几个方面),探讨马来西亚华人的小孩究竟接受了怎样的中华文化教育㊂二、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一)华小华文科教学内容笔者曾经在多篇论文中深入探讨过马来西亚华小华文科的教学及发展情况[4-7],在此不再赘述㊂本节只交待一些背景㊂马来西亚教育部将马来西亚的教育发展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独立前时代;第二阶段,后独立时代;第三阶段,新经济政策时代;第四阶段,国家发展时代;第五阶段,国家宏愿时代㊂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政策也有所区别㊂作为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国民型华文小学自然也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㊂本文所分析的课本取自新经济政策时代,即1970年代和国家宏愿时代(2000年代)㊂这些课本都是马来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㊂在这两个时代中间,从1983年开始,马来西亚经历了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教育改革㊂这次改革推出的3M教育政策,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马来西亚最彻底的一次教育改革,在这之前或之后的改造都只能算是一种政策上的调整而已㊂所以,1983年是到目前为止,马来西亚教育历史的分水岭㊂在教育理论上,3M政策强调让学生掌握阅读(M e m b a c a)㊁书写(M e n u l i s)和计算(M e n g i r a)㊂这些目标在现在看来并不新奇,也无多大难度,但是在马来西亚刚独立不久的当时,国家还处于贫穷阶段,文盲遍布,要让全民掌握阅读㊁书写和计算的能力并非一件容易之事㊂使这项政策成为马来西亚教育历史分水岭的原因是,它同时也是马来西亚教育逐渐摆脱英国人留下的教育政策而逐步迈向本土化的开始㊂所以,本文主要分析1983年之前和之后的课本,如此,可以清晰地显示3M 教育政策实施之前和之后的区别㊂华小华文科的教学内容主要聚焦于几点:读㊁写㊁听㊁说等语文技能;语法㊁文化和知识内容㊂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后者㊂1960和1970年代的课本列明编辑要旨如下:(1)指导儿童养成道德观念,激发爱护本邦的思想,培养本邦各民族和谐共处与互助合作精神;(2)指导儿童熟练掌握标准的华语,养成发音正确㊁语调流畅的能力;(3)指导儿童认识基本文字,欣赏儿童文学,培养阅读的习惯,使用㊁理解迅速,记忆正确的能力;(4)指导儿童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5)指导儿童习写文字,使其有正确㊁迅速㊁整洁的优良习惯㊂3M教育政策实施后的课本虽仍然强调道德观念和欣赏文字的目标,但更多强调语文的运用技能㊁思维技能和语法[7]㊂类似现象也出现在初中的华文教学中㊂江翊嘉在评论初中华文教学时指出: 教材方面,比较新旧课程纲要下的教科书选材,发现两者编写理念不同,旧教材偏重伦理性和知识性,中华文化气息浓厚;新课程教材则强调语文工具性,中华文化特性稍嫌不足㊂建议初中华文教学内容作出平衡调整,贵精不贵多,以符合教育心理学,以 工具㊁人文本位 的和谐编制价值取向为依归;课文教材增加中国名家经典文言文篇章,加强文化教学;活动教材须反映多元文化国情与时代面貌,发挥 一纲多本 的作用,提升教材素质㊂ [8]i i i这一观点用在小学的华文教学上也是贴切的㊂在关于文化和知识的教育方面,自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华小华文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主题或单元来呈现㊂这些主题或单元包罗万象,包括家庭关系㊁历史㊁人物㊁社会㊁科技㊁名胜古迹㊁节日㊁民俗㊁文学,等等㊂马来西亚华人主要就是通过有关中国历史㊁人物㊁节庆㊁民俗等的教育,来实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的㊂自马来西亚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已逐渐发生变化,从早期认同中国为祖国,到逐渐地认同马来西亚为自己的家园㊂在第三代马来西亚华人中,已经很少有人会把自己当成中国的侨民了㊂现在,马来西亚华人一般自称为华裔马来西亚人㊂这种现象反映在了马华文学的发展上[9-11],自然也反映在了华小的华文教育上,尤其是在执行3M教育政策之后[4-5,7]㊂甚至还有人提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应该跟中国 断奶 或脱离关系㊂不过,这是极小部分人的观点,多数的马来西亚华人还是强烈地认同中国和中华文化是他们文化的根源㊂这明显地反映在华小的报读率上㊂问题的关键是,到底这条根有多粗,入地有多深?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㊂(二)历史与人物教育3M教育政策实施以前的课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人物传记和人物趣事占用了大量篇幅㊂这些人物传记或趣事一般用以反映某一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或人物的人格特质,抑或歌颂人物对人类㊁中国或马来西亚社会的贡献㊂表1马来西亚华小课本中的中国人物(20世纪70年代)学段人物一年级二年级司马光㊁孔融㊁子路㊁文彦博三年级曹冲㊁秦西巴㊁岳飞㊁孙中山㊁郑和四年级五育㊁屈原㊁孙中山㊁陈尧咨㊁王羲之㊁王献之㊁荀巨伯㊁廉颇㊁蔺相如㊁吴凤㊁陈祐五年级孔子㊁孟子㊁辜鸿铭㊁朱晦庵㊁胡适之㊁孙叔敖㊁王维㊁曹操㊁杨修㊁鲍超㊁曾国藩㊁曹植㊁曹丕㊁嫦娥㊁吴刚㊁唐明皇㊁苏武㊁墨子㊁公输班㊁晏子㊁王琦㊁花木兰㊁孔子六年级扬子㊁弦高㊁于玲义㊁韩乐吾㊁释迦摩尼㊁西门豹㊁周瑜㊁孔明㊁孟子㊁岳飞㊁玄奘表1中显示的是马来西亚华小课本中出现的大量的中国人物①,其中主要是古代人物㊂在课本里,关于这些人物的传记或趣事都旨在传递某种价值观或凸显某种值得称道的人格特质㊂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彰显了司马光的机警;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是强调礼让的精神;子路背米的故事,宣扬的是孝心和坚毅㊂这些故事主要出现在较低年级的课本里,从四年级开始,其关注重点转向这些人物在各个领域的贡献㊂例如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在书法上的贡献,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上的贡献,孔子和孟子在中华文化上的贡献,郑和在马中交流和航海事业上的贡献,等等㊂这些人物里还有一些现代文学家,如胡适之和辜鸿铭,课文旨在歌颂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㊂表2马来西亚华小课本中的马来西亚人物(20世纪70年代)学段人物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叶亚来(又称叶德来)四年级汉都亚㊁陈齐贤㊁胡子春㊁郑芳扬五年级文西㊃阿都拉㊁古蛮东㊁峇当六年级曹亚志㊁马苏丽表2中显示了马来西亚华小课本中出现的一些马来西亚历史人物㊂他们编入课本的理由与中国人物出现在课本中的理由基本一样,但更多强调人物的贡献,而非人格特质㊂例如在1868年成为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甲必丹②的叶亚来,他使吉隆坡从一个荒凉的小镇变为了一个繁华的大都会,为建立和发展吉隆坡奉献了一生㊂再如陈齐贤,他发展了马来西亚早期重要的橡胶事业;胡子春是吉隆坡锡矿大王;汉都亚(H a n T u a h)是公认的马来民族英雄;文西㊃阿都拉(M u n s h i A b d u l-①②释迦摩尼也被列为中国人物,主要原因在于大家都已经忘了他是印度人㊂他已经被高度地汉化㊂甲必丹是英国殖民政府册封的华人领袖称号㊂l a h)①是著名的马来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名家,是第一位用白话文写作的马来文豪㊂表3马来西亚华小课本中的其他外国人物(20世纪70年代)学段人物一年级二年级牛顿㊁爱迪生三年级哥伦布㊁华盛顿四年级爱迪生㊁纳尔孙㊁富兰克林㊁华盛顿㊁葛来糸㊁南丁格尔㊁桂太龙㊁林肯㊁巴律匹㊁德蒙五年级西门㊁哥白尼㊁孟格菲兄弟㊁莱特兄弟㊁安斯特朗㊁艾德灵㊁柯林斯六年级富兰克林㊁莱佛士㊁威廉㊃太尔㊁诺贝尔同样的,表3显示的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著名人物大多是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者㊂这其中有科学家,如牛顿㊁富兰克林㊁爱迪生㊁孟格菲兄弟等;有政治家,如华盛顿㊁林肯㊁莱佛士②等;有航海家,如哥伦布;还有第一位护士南丁格尔㊁海盗神父桂太龙等㊂马来西亚将以上这些名人㊁伟人,不论是中国人㊁马来西亚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编入华小课本,旨在告诉学生,做人就该像他们一样正直㊁聪明㊁勇敢㊁坚毅,应该对人类和国家民族有所贡献㊂在这些人物当中,中国人和马来西亚华人更是当代马来西亚华人学习的典范,同时,他们也代表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所推崇的价值文化㊂表4马来西亚华小课本中的中国人物(2000年以后)学段人物一年级二年级韩信(没提名)㊁黄香㊁司马光三年级文同㊁孔子㊁后羿㊁盘古㊁李白四年级孙子㊁神农氏㊁齐威王㊁曹冲㊁屈原(课本中没提名)㊁陆元方㊁孔明五年级张良㊁孙山㊁华佗㊁乐羊子㊁李白㊁西门豹㊁孙思邈六年级公明仪㊁孙子㊁鲁班表2㊁表3显示,外国人物和马来西亚人物中,只有五年级的课本里提到哥白尼㊁六年级的课本里提到马苏丽㊂表4则很明显地表明:在2000年后的课本里,历史人物已经被减到最少㊂所幸的是,一些中国典范人物被保留下来㊂但是以下两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没有现代人物被保留,那些古代人物之所以被保留,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是某些历史故事的主角;其二,被保留的,主要是对文化有贡献的人物,如至圣先师孔子㊁中医鼻祖神农氏和华佗㊁工匠鼻祖鲁班等㊂其中有两个人物的名字并没有被明确地提出,但很明显,课本里讲述的故事是关于他们的㊂ 他们 就是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和端午节所纪念的爱国诗人屈原㊂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却不提屈原的名字是不可思议的㊂2000年后,马来西亚华小课本完全没有提到任何的马来西亚华人,甚至最被称颂的叶亚来也被除名,这是一大遗憾㊂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在马来西亚生活了四五代,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却没有一位值得歌颂的人物,这是马来西亚华人所不能接受的㊂将马来民族英雄汉都亚和马来文豪文西㊃阿都拉除名也是一大遗憾㊂汉都亚被除名可能跟荒谬的传闻 汉都亚是华人 有关㊂文西㊃阿都拉则曾经是英国人的翻译官,因在第一本著作‘阿都拉传“(H i k a y a tA b d u l l a h)中批评当时的马来王朝而变成敏感人物,现在已经很少有马来人提起他㊂把著名的世界伟人从课本中排除,更是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视野㊂这些世界伟人在1990年代的课本里,主要是被一些马来西亚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如历任首相和在任教育部长所取代㊂后来可能认为不妥也被除去㊂这也可被视为一种本土意识抬头的尝试㊂①②原名A b d u l l a hb i nA b d u lK a d i r㊂ 文西 在波斯文中的意思是作家㊂S i rT h o m a s S t a m f o r dB i n g l e y R a f f l e s是英国殖民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他主要的贡献是把新加坡建立为国际港口㊂以上种种的转变,证实了江翊嘉的观察:马来西亚现在的华文教育不再强调文化传承,而是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㊂(三)民俗与节庆教育马来西亚华人犹如其他东南亚华人一样,承续了许多中国节庆传统[12]㊂而且很自然地,大家会预测有关这些节庆的介绍会大量地出现在马来西亚华文课本里㊂但很有趣的是,马来西亚华小华文科课本里只提到两三个比较重要的华人传统节庆㊂1970年代,马来西亚华小一年级的课本里有三章与新年(春节)相关的短文㊂这三篇短文简略地介绍了一些新年的活动,如穿新衣服㊁拜年㊁贺岁等㊂二年级的课本中,有关新年的文章稍微多一些,共有五篇㊂第一篇是有关新年为什么只杀猪而不杀其他动物的民间故事㊂这一则故事旨在提醒学生要做有用的人㊂第二篇介绍当时流行的贺年片㊂此后的两篇描述了妈妈如何准备过新年的活动㊂最后一篇再次描述了拜年活动㊂2000年代的课本提到的节庆更多,但是介绍新年的文章减少,只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课本里各保留了一篇㊂二年级课本里的短文简单地描述了跟爸爸一起回乡吃团圆饭的欢乐;在三年级课本里,则是一篇描述新年喜庆气氛的打油诗㊂另一个在华小课本里较常出现的华人传统节庆是端午节㊂1960年代的四年级课本中,有一篇讲述吃粽子的故事的短文㊂短文主要是在歌颂屈原的爱国精神㊂2000年代四年级的课本中,也有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㊂有趣的是,短文竟然没有提到屈原的名字,只描述了一位 爱国诗人 的无奈,介绍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的由来㊂2000年代的课本中,还提到其他华人节庆:清明节㊁中秋节和卫塞节㊂但是这三个节庆都只是在介绍景点和课堂活动时提出并一笔带过,并没有深入地讲解㊂或许,教师在组织有关这些节庆的活动时,会有比较详尽的解说㊂其他在华小课本里出现的节日还有母亲节(1970年代)㊁校庆㊁教师节㊁开斋节㊁国庆日㊁建校纪念日和世界环保日(2000年代)等㊂很显然,2000年后的课本更加注重介绍传统华人节庆,但是在介绍时却没有之前的课本深入㊂整体上,不论2000年之前或之后的课本在承载传统华人节庆上都不尽如人意,也未能真实反映民间对华人传统节庆的热情㊂其中原因,最大可能是这些节庆涉及敏感因素,如政治和宗教㊂例如爱国诗人,爱的是哪一国呢?所以干脆不提名字,只指出爱国的重要性㊂一些马来西亚华人经常庆祝的节庆如中元节㊁游神活动㊁观音诞等,都不适合宗教中立的课本①㊂彭妮丝的调查显示[12],马来西亚留台华裔学生在节庆的偏好上仍以华人传统的三大节日为主㊂三大节日,即新年㊁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也正好佐证了华小华文教育的成果㊂(四)文学与文物教育在马来西亚,不论是1970年代还是2000年代的华文课本,都大量地选用了民间文学作品㊂1970年代的课本中,相关文章共有97篇,其中63篇是历史故事②㊁中国民间故事㊁笑话㊁神话㊁传说㊁童谣等,另有10篇讲述的是马来西亚本土故事,剩余的24篇则是包括伊索寓言在内的外国故事㊂2000年代的课本选用了70篇民间文学作品,其中56篇来自中国,6篇来自本土,8篇来自其他国家㊂在民间文学篇幅数量和文章深度方面,后来的课本都较之前的课本逊色[4]㊂笔者在博士学位论文和之前的文章里都已经详细地论述过民间文学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和华人文化中的作用,在此也不再赘述㊂需要强调的是,马来西亚华人很多时候是通过这些属于小传统的民间文学来传承传统价值观的[7]㊂①②马来西亚官方宗教 伊斯兰教 的节庆除外㊂故开斋节被接受㊂中国学者一般不把历史故事视为民间文学,但笔者认为,历史故事符合西方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定义,故列为民间文学之一㊂但本节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大传统,即经典文学作品在马来西亚华文课本中的选用情况㊂在这方面,华小的课本是令人失望的㊂1960年代的课本从四年级开始,编入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具体见表5㊂表5马来西亚华小课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20世纪60年代)学段经典文学作品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父亲的背影“(朱自清)㊁‘鲁滨孙漂流记“(外国作品)五年级‘园门太阔“(选自‘三国演义“)㊁‘木兰从军“(剧本)和外国作品‘所罗门王“(选自‘圣经“)六年级‘繁星“(巴金)㊁‘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㊁‘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㊁‘二郎神奉命抓猴王“(选自‘西游记“)㊁‘刘姥姥“(选自‘红楼梦“)㊁‘一切都明白了“(剧本)及‘安乐王子“(外国作品)但到了2000年代,这些作品在课本里都绝迹了,只剩下‘鲁滨孙漂流记“和新选入的‘小人国“㊂同时,剧本文体也被去除了㊂很显然,2000年代课本中所选作品的文学水平已无法与此前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㊂相对而言,初中的华文课本则选用了较多的中国名家作品㊂不过,新课本也同样减少了对中国名家作品的选用[8]86-91㊂在艺术文化作品方面,1970年代的课本介绍了中国书法㊁马来短剑和皮影戏㊂课本中的文章简单地讲解了短剑 克利斯 (K e r i s)的制作方法和种类,阐明在马来王朝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配短剑,因此,它在马来文化里相当于中华文化中的宝剑㊂马来皮影戏更是一直被视为马来表演艺术的一绝㊂但是,随着马来社会逐渐地伊斯兰化,皮影戏中,古老的早期泛神论宗教元素也就成了禁忌㊂如今在马来西亚,皮影戏已成了一种具有争议的马来传统表演艺术,更一度被马来西亚伊斯兰党执政的吉兰丹州政府所禁止㊂2000年代的课本则重点介绍了马来西亚华人发明的二十四节令鼓和一些传统游戏(主要是马来人的)㊂二十四节令鼓是马来西亚华人发明的最有名的表演艺术㊂二十四个鼓代表中国古代农业文化里的二十四个节令,每个鼓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配合各种动作,表演起来声音动听㊁气势壮观㊂二十四节令鼓代表了马来西亚华人在艺术文化上的创造成果[12]㊂三、研究结论及启示综上,我们可以对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华文科所开展的华文教育做以下小结:第一,在早期,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华文化,主要是靠一些历史人物和民间文学,包括历史故事维系㊂但是到了2000年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来西亚华人在身份认同上的变化㊂现在的马来西亚华人对于中国,更多的只是保留文化和价值观上的认同㊂对于如爱国诗人屈原和孙中山等政治家的认同,则更是显得尴尬㊂同时,对伟人的认同越来越转向只对文化伟人如孔子㊁神农氏㊁华佗和鲁班等的认同,政治上的伟人如孙中山㊁吴凤和岳飞等则在课本中消失了㊂对集政治家和文化伟人为一身的人物如孔子,课本里则只提他们的文化贡献㊂在后期,所谓文化认同更多是凭借对节庆的认同,但也只集中在几个比较重要的节庆如新年(春节)㊁端午节和中秋节上㊂第二,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是片面而零星的,只有非常少的人对中国历史有系统性的认识㊂而且,在马来西亚华人眼中,中国是静止的,而且是越来越遥远的㊂课本只强调一些古代的历史,对近代和当代事物似乎是不关心的㊂当然,也不能关心㊂第三,在文学上,课本也显示出一些要跟中国 断奶 的现象㊂2000年以后,马来西亚华文课本对中国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似乎是漠视的,完全不选用任何经典名著的篇章和五四时期优美的散文,这是一大遗憾㊂当然,更谈不上欣赏当代的中国文学㊂这或许跟本土化没有关系,而跟马来西亚整体文学水平下降有更大的关系㊂这从连文西㊃阿都拉这样的马来大文豪也被舍弃而又没有用其他。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华人文化在该国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华人在当地已经繁衍生息了数百年,他们为马来西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做出了许多贡献。

其中,华文教育正是中国文化在马来西亚的重要载体与代表。

本文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出发,介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并探讨其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一、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历程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始于十九世纪初,当时中国和马来西亚还是英国殖民帝国的一部分。

随着更多的华人移民来到该国,华文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华文学校的数量在初期很少,多聚集在城市里。

但是,随着华人在马来西亚的数量不断增加,华文学校的数量也不断扩大,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高水平的发展。

二、华文教育的现状目前,在马来西亚,华语教育体系是由两个不同的系统构成的:一个是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教育体系,另一个是由华人民间组织和私人资本主导的非政府组织体系。

这样的体系使得华文教育在语言和起源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在政府主导的教育体系中,华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华文学科也在个别大学有位置。

同时,在政府中学教育中,华小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目前在全国各地共有1338所华小。

而在非政府组织体系中,华文学校是华人移民来马来西亚后自己设立的学校,不受政府约束。

这些学校自由度很高,自行规划、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

他们在课程设置方面也着重于传授中华文化。

三、华文教育的重要作用1. 维护华人文化传统华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

通过华文教育,学生们能够掌握汉字、诗词、歌曲、戏曲等古代文化遗产,并了解中华文化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这不仅帮助保留华人独特的文化传统,也能够建立更多的互相理解和尊重。

2. 增强国际影响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是中国文化在马来西亚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可以帮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对于中国“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 向 的 意 ; . 教 出 华
亨 一环 . 的

久国会 通 过的( 9 1年 教育 法令 》 背 16 违
了 多 元 主 义 的 民 族 平 等 原 则 . 原 本 是 把 “ 同课程 。 种媒 介 ” 教 育政 策 . 共 多 的 改
成 了 “ 展 以 国 语 为 主 要 教 学 媒 介 教 育 发
内 、 因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 。 么 在 马 来 外 那 西 亚 华 文 教 育 本 土 化 转 型 中 什 么 才 是 它 的 内 因 呢 ? 观 马 来 西 亚 华 教 发 展 的 纵

来 亚联 合
的 华侨 都
: 重 国籍 双 : 的意 识 逐
} 也如 雨 后 劝和发 展 。
6年 的 母
; 可 以 采 . 民族 的 语 使 各 民 族
匕;止 夕 匕 ,
体 系” 的政 策 。 来 又宣 布仅 援 助接 受 后
改制 的 “ 民 型” 学校 。 得 4 国 的 使 1所 华
文 中 学 有 一 半 以 上 的 学 校 在 毫 无 选 择
E 并 占有 .
的 情 况 下 . 制 为 以 英 文 为 教 学 媒 介 的 改
国初 年 中 国 作 家 的 散 文 。这 样 的 课 程 设
籍. 华侨
】 团也 开 社
} 为 华 人 化 : 国的 社会 毛 、 高 权 提
; 面 发 挥 方
社 团 压 制
置 . 确 很 难 培 养 出 具 有 马 来 西 亚 国 民 的
意识的国民。
“ 民型” 校 . 余 的华文 中学拒绝接 国 学 其 受改 制 . 16 从 9 2年 开 始 一 直 以 “ 立 ” 独 中 学 ( 下 简 称 “ 中 ” 自 居 至 今 。 些 以 独 ) 这 独中 采用与“ 民型 ” 校 相似 的课程 . 国 学
唯 一 不 同 的 就 是 继 续 保 留 华 文 为 教 学
I 民 地 政 殖 J 本 区 华 对
立 之处 . 正
马 流 通 的 6套 华 文 课 本 所 选 录 的 文 章 . 不难 发 现 .这 时 的课 本 仍 是 十 分 “ 国 中 化 ” . 于达 到培 养学 生 “ 爱 本 邦 、 的 对 热 效
1 ( O o年第 7 8期・ 4 2l - 总第 3 4期) 8
I新 教观 育察
15 9 7年 马 来 西 亚 宣 布 独 立 . 当局 在 头 几 年 显 示 了 开 明 宽 松 的政 策 . 是 不 但
标 : 是 培 养 学 生 的 国家 意 识 , 重 各 民 一 尊
族 的生 活方 式 及风 俗 习惯 . 以达 致 全 民 团 结 的 目标 : 是 加 强 学 生 听 、 、 、 的 二 说 读 写
稿 值。 价 尽
}. 是 本 但

媒 介 语 。 文 和 马 来 文 在 独 中 也 是 必 修 英
课 。 而 由 于 被 排 挤 在 国 家 教 育 主 流 之 然 外 .0世 纪 6 2 0年 代 大 部 分 独 中 在 经 济 上 面 临 难 题 。 生 来 源 也 成 问 题 , 至 学 甚 有些濒于 关闭 。 了 7 到 0年 代 , 各 界 热 在
历 史 . 人 社 团一 直 起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作 华 用 . 尤 其 在 二 战 后 本 土 化 转 型 的 过 程
中 . 谓 的 内 在 动 力或 内 因也 主 要 是 指 所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团 的努 力 与 贡 献 。 如 前 所 述 . 在 二 战 前 一 些 华 教 工 早
: 依 然 不 团
到了 2 0世 纪 6 O年 代 . 形 似 乎 有 情 所 改 变 。93年 3月政 府 颁布 了《 民 型 16 国
中学 试 用 华 文 课 程 纲 要 》 以 下 简 称 “ ( 课 程 纲 要 ” 。提 出 中学 华 文 课 本 的共 同 目 )
瞰 府提 出
持 本 区 华
语 文 训 练 . 学 生 能 应用 正 确 的华 文 表情 使 达意 、 事说理 . 叙 以应 付 日常 生 活及 日后 工作 上 的需 要 。参 考 此 时期 的 新课 本 。 属
于 本地 文 化及 意 识 的课 文 占 了三 分 之 一 . 属 于本 地 作家 的有 三分 之 一 . 下 的则 属 剩 于 一 些 语 文 的 知 识 和 华 人 的 一 些 伦 理 道 德 。 以说 到 8 年 代 中 期 以后 , 可 O 华文 教 育
心 华 教 人 士 的 努 力 下 . 独 中 才 逐 渐 发
展 、 大。 壮 3 转 型 的 外在 表 现 — — 课 本 的 变 化 .
由上 可 知 .马 来 西 亚 华 文教 育 是 在 当地 华 人 社 团 与政 府 的 不 断 斗 争 中 实现 转 型 的 .这其 中 不 得 不提 及 华 文 中 学 课 本 的 变 化 。0世 纪 5 2 0年 代 , 文 中学 的 华 课 本 具 有 非 常 明 显 的 中 国化 色 彩 .历 史 与 地 理 课 教 授 的 都 是 中 国 历 史 和 中国 地 理 :华 文 课 则 讲 的 都 是 中 国 古 文 或 是 民
接 纳 了 荚 育 的 肯 定 々 程中. 过 学 校 及 以
当 局 后 退
和 中 国 文化 、中 国 文 学 已 经 完 全 脱 离 关
系 . 终 完成 了 其 本土 化 转 型 。 最
二 、 型 成 功 的 原 因 转
1 内在 的 动 力 .
唯 物 辩 证 法 认 为 .事 物 的 发 展 是
标是 “ 养热爱本邦 、 忠本邦” 学生。 培 效 的
查阅 2 0世 纪 6 0年 代 至 8 0年 代 中 期 大
作 者就 提 出 应 该 改 变 课 本 . 其 更 适 合 使
当地 的 情 况 。此 为 本 土 化 转 型 的 先 声 。 二 战 后 马 来 西 亚 的 华 人 社 团 也 逐 渐 理 解 到 学 习 及 支 持 马 来 文 是 理 所 当 然 的 事 , 《 华 日报 》 社 论 所 说 :马 来 西 如 光 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