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疾病与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本病临床上较少见,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结合文献资料,总结本病的临床特点为[1~3]:(1)有痛性颈、腋部淋巴结肿大(2)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发热(3)白细胞减少(4)肝脾肿大,可有皮疹(5)一过性ALT、AS T、LDH升高(虽为一过性但是有诊断意义[3])(6)血沉增快(7)淋巴结活检是唯一可靠的诊断依据(8)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临床上本病需与淋巴瘤、淋巴结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结缔组织病等相鉴别,否则易误诊、漏诊。临床上凡遇到抗生素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发热伴有痛性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者,在找不出原因时应注意考虑本病,淋巴结活检可以证实。近年来国外应用针吸细胞学方法诊断本病[7]。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自然病程1~2个月,对糖皮质激素疗效最好,少数可反复发作,再次应用激素仍有效,有部分患者可自愈。一般认为不会转为恶性肿瘤。本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此病的了解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孙丹枫,王江滨,史萃芳,等.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中华内科杂志,1985,24(10):596

2 Kik uchi M.Lymph adenitis sh ow ing focal reticulum cell hyper-plasia w ith nuclear d ebris and phag ocyte:clinicopathologic s tudy.J Japan Hematol Society,1972,35:375

3 罔敏明.小儿の亚急性坏死性リンパ结炎の临床.小儿科临床,1983,36:7

4 汤秀英,陈梅龄,薛海鹏,等.18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联系.中华病理学杂志,1992,(2):94.

5 朱梅刚,周志韶主编.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学.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5~46

6 周炜,赵岩,董怡.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北京医学,1997,19(s:s):3

7 Tsang W YW,Ch an JKC.Fine-needle as piration cytologic di-agnosis of Kik uchi's lymphadenitis:A report of27cases.Am J Clin Pathol,1994,102(4):454

(1999-03-23收稿)

小儿感染性疾病与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 李 其 高红英

众所周知,小儿感染性疾病时白细胞和粒细胞数目的变化与致病原体有关。细菌性感染常导致白细胞总数升高,常>10×109/L,其中又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病毒性感染则少有白细胞数目的升高,白细胞分类中粒细胞也无升高。但是病毒感染导致白细胞减少至4×109/L以下,粒细胞也减少至“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程度,则不是很常见。为探讨小儿感染性疾病与粒细胞减少症的关系,我们回顾了过去1年里收入我科治疗感杂性疾病的患儿中伴有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1997年6月~1998年7月收入我科住院治疗的患儿,年龄1月~14岁,第一诊断为感染性疾病者共800例,同时伴有粒细胞减少,诊断为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者97例。

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1]: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同时血液中粒细胞绝对数小儿<1.5×109/L;婴儿<1.0×109/L。白细胞总数<4.0×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

1998年3月~1998年7月收入院患儿中符合上述标准者45例,随机对其中29例做了肾上腺素激发试验。

1.2 方法

1.2.1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血标本取自静脉血或手指血,用F-800自动血球计数依测定。

1.2.2 肾上腺素激发试验 采用1‰肾上腺素0.1ml给患儿皮下注射,30min后取血再次用F-800血球计数依复查,观察细胞数目的变化。判断标准:注射后30min若粒细胞绝对数升高至正常或升高至注射前的1~2倍,为假性粒细胞减少,未达到的此标准者为真性粒细胞减少[1]。

2 结果

2.1 原发病与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关系见表1,以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率最高,其中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率高达21.5%,本组病例的92.8%并发于呼吸道感染。

2.2 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年龄分布见表2,以学龄儿发生率最高,达19.2%。

2.3 肾上腺素激发试验对粒细胞数目的影响

2.3.1 做肾上腺素激发试验29例,其中11例在30min内升至正常,定为A组,未升至正常者18例,占62.1%,定为B组。将两组患儿注射前的白

79

第5卷第3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J TM U 1999

V ol.5

No.3

细胞数和粒细胞数加以比较,观察激发结果是否与其相关。

2.3.2 肾上腺素注射后在粒细胞升至正常组与未升至正常组之间在向细胞总数和粒细胞绝对数上升幅度之间的差别是见表3。

表1 原发病与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情况

原发症患儿数

(%)

粒细胞减少

患儿数(%)

发生率

(%)

上呼吸道感染149(18.6)32(33.0)21.5

下呼吸道感染62(70.3)58(59.8)10.3

消化道感染68(8.5)3(3.1) 4.4

其它感染(包括败血症)21(2.6)4*(4.1)19.1

合 计800(100.0)97(100.0)12.1

*幼儿急疹2例,带状疱疹1例,心肌炎1例。

表2 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年龄分布

1月~

<1岁

1~3岁4~6岁7~14岁总数

感染性疾病患病人数197296177130800

伴粒细胞减少人数1040222597

发生率(%) 5.113.512.419.212.1表3 两组在注射前白细胞和粒细胞数比较

白细胞数(×109/L)粒细胞数(×109/L)

A组B组A组B组n11181118

x-±s 4.21±1.04 3.44±0.90 1.15±0.20 1.04±0.33 t 2.03 1.10

P>0.05>0.05

表4 注射后白细胞和粒细胞上升幅度比较*

上升的白细胞数/原白细胞数上升的粒细胞数/原粒细胞数

A组B组A组B组n11181118

x-±s0.56±0.510.29±0.320.72±0.560.27±0.40 t 1.69 2.81

P>0.05<0.01

 *注射后未升高或下降者均记为零。

表5 注射后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上升的红细胞数/原红细胞数上升的血小板数/原血小板数

A组B组A组B组n11171117

x-±s0.07±0.070.06±0.080.22±0.300.11±0.17 t0.250.10

P>0.05>0.05

*红细胞数有7/28(25.0%),血小板数有12/28(47.9%)注射肾上腺素后没有变化或减少,均记为零。

3 讨论

感染对白细胞及粒细胞的影响,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感染,表1同为白细胞总数增加,骨髓中储存的粒细胞大量释放入血循环,核左移。而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却不能使周围血中的粒细胞数增加,反而下降导致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症机制比较复杂。本组病例有12.1%的感染性疾病患儿伴发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其中有65.5%的白细胞总数减低,<4.0×109/L,均未见有不成熟的粒细胞出现于周围血,亦未见有单核细胞或嗜酸细胞代偿性增生>50%,提示并非粒细胞成熟停滞。

关于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通过本组病例,总结几点如下。

3.1 患感染性疾病住院接受治疗的患儿,约12.1%合并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呼吸道疾病为多,占全部感杂性疾病患儿人数的87.9%,伴粒细胞减少者占97例中的92.8%。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可达21.5%,为下呼吸道感染时并发率的2倍,可能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多为病毒有关。该病的预后较好,97例均在原发病治愈后出院,无合并严重的细菌感染或难以控制的炎症情况,表明粒细胞减少系继发于原发病而不是导致原发病。

3.2 合并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发病年龄以学龄儿多见。7~14岁组的发生率高达19.2%。

3.3 继发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粒细胞减少症,大多数为真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组病例为62.1%。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之后,约30%储存于骨髓中,释放于血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又有50%左右附着于血管壁上,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仅反映循环池中的数量。在应激情情况下,机体可调动附着在血管壁上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粒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粒细胞的平衡机制,即为假性粒细胞减少。除此之外,便为真性粒细胞减少,包括粒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以及骨髓的无效增生。本组病例中,1‰肾上腺素0.1ml皮下注射可使37.1%的患儿血液中粒细胞上升至正常,上升的幅度显著大于粒细胞未恢复正常者,与注射前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绝对数无关。

3.4 本组病例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未见异常。虽然合并血红蛋白浓度检查低于正常者3例,但均在住院期间内恢复正常,无巨幼细胞性贫血,提示无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骨髓内无效粒细

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