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观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质量观初探

[摘要]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数量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在教育质量方面却仍然比较滞后。文章通过对现时代存在的多种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以期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量”和“质”的共同、协调和稳健提高。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质量观高校扩招

目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这些都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而适应新世纪的掌握足够科技知识的创新人才只有由各大高校培养,因此,高校在培养和提高人力资源储备素质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现实中我国高校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毛入学率普遍偏低,并且远远低于国际中其他国力相当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是人才学历结构不完善,主要是本科以上的学生人数少且质量不够高,以至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与国际化接轨,逐步实现从精英化教育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这让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数出现了空前的猛增,与此同时,很多人对扩招带来的质量问题产生了怀疑,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也保证优质的高等教育质量呢,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质量观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概述

1.高等教育质量的涵义

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上位概念,在理解高等教育质量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质量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质量的定义是:“①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惯性的大小。②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在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是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的质量定义,即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二是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中的质量定义,即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转引自伍爱.质量管理学(第三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从上面的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来,质量主要就是某种物品所含有的性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这种功能的需求。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涵义则要显得复杂得多,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复杂性,很多专家学者对其的认识和研究倾向于一种“模糊性理解”。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艾斯丁(astin,a.w)认为高等学校的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了大学的声望等级、可得到的资助、学生成果和学生天赋的发展或增值;[陈威.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论研究[j].中国

网,2004(9):13]彭未名则从高等教育体系这个有机体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有机体在运作过程中的质量融合与统一,是一切质量需要的特征。

2.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

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观,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博士认为这本质上是个“高等教育哲学问题”,并且提出现代高等教育建立在多元高等教育质量观基础上。薛天祥认为,“要想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就必须在研究高等学校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探究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与质量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生命”。[ 薛天祥,周海涛,时伟.确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正确观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1(7):38-40]邬大光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种极为主观的价值判断,而不同人、地区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不管从观念上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很难确立一个完全统一的、毫无争议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综合以上几位学者专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解,本文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不同教育时代和实际教育环境形成的对

于高等教育在满足自身和社会需求方面提出的要求及这对这种要

求满足程度的评价标准。

二、高等教育质量观发展历程

1.“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

这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所谓“合规定性”就

是指高等教育的结果(主要指学校培养的人才数量、类型和质量、学校的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学校本身的成长发展)等是否达到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如教育方针、《教育法》和《纲要》等。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学校被动迎合和适应既定的硬性规定,不具有灵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校质量标准设定和评价方面缺乏民主性、科学性和多元性。

2.“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之前的“合规定性”转变成为“合需要性”质量观。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健全引起的,正如人们对普通消费品的需求一样,越来越凸显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倾向。合格商品不一定就是畅销品,只有让顾客满意的商品才能创造真正的经济价值。教育也不例外,一味被动地循规蹈矩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市场潮流,政府和学校只有在认真了解和分析人们需要的是什么高等教育、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和人才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尽管如此,但是还是处于适应社会需要的较浅层次。

3.“合创新性”质量观

这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为了适应社会而培养标准化人才,而是前瞻性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并引导这些人才去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社会。这种人才极具创造能力、应用能力和组织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教育部于1998年

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显然,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创新人才成为了评价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替代的,在这个循序渐进的变迁过程中始终遵循事物的正常发展顺序,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逐渐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后一个阶段的质量观是建立在前一个质量观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满足了前一个某种质的规定性基础上,才谈得上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在合创新性的质量观阶段,也必须立足质的规定性和当前的需要,只能说后一种质量观是前几种质量的发展和综合。

三、我国的高等教育扩招现状和价值观选择

1.我国高校扩招实施现状

早在1999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已经表明要把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八条提出要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考科目和考试内容;同时期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提出:要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