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市政道路工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市政道路工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摘要:如何优质快速地推进中市政道路建设,提高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术,避免或减少工程质量问题,获得道路最佳的使用功能和最长的使用寿命。
本文分析了混凝土路面施工要求及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总结了市政道路工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关键词:市政道路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市政道路工程因质量问题带来社会危害的情况,比比皆是,频繁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路基沉陷、路面破损、桥梁垮塌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其社会危害性一点儿也不亚于城市房屋建筑工程。
一、混凝土路面施工要求及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日益增长的交通量、车辆大型化及重载超载车的比例不断增加,对路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足够的力学强度:即承施能力;
2、高温抗车辙性:即抵抗流动变形的能力;
3、低温抗裂性:抵抗低温收缩裂缝的能力;
4、水稳定性:抵抗沥青混合料受水的侵蚀逐渐产生沥青膜剥离、掉粒、松散而破坏的能力;
5、耐疲劳性:抵抗路面沥青混合料在反复载荷作用下破坏的能
力;
6、抗老化性:抵抗沥青混合料受气候影响发脆逐渐丧失粘接力等各种良好性能的能力;
7、表面服务功能:包括低噪音及潮湿情况下的抗滑性能、防止雨天溅水及在车后产生水雾等性能,这些直接影响交通安全及环境保护。
但是在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会导致许多不好的结果,使沥青路面产生像裂缝、车辙、坑槽松散、水破坏、泛油、沉陷及桥头涵顶跳车、表面功能衰减等一些早期路面破坏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造成这些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设备管理落后和施工工艺落后,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把那些在低等级路面施工中的经验和办法照搬到高等级道路路面的施工和管理中来,这样就会造成许多不良的结果,从而给路面以后的使用带来一些隐患。
早期完成的多条沥青混凝土高等级道路路面所使用的机械设备,绝大多数在实际上只能用在修筑普通的沥青路面中,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化机械施工的要求,因此许多工序还需要人工来完成,这在现代化的高等级公路施工中是不容许的。
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现行施工工艺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如何保证摊铺机连续工作和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离析和温度离析,这些问题都是现行的施工工艺和设备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和工程成本,而且会给后期沥青路面的使用和维护带来极高的代价,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
二、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
某道路为城市主干道,长度1400m,包含改造现状水西环路和新建道路部分。
11k0+000~11k0+646.006段为改造现状水西环路,道路红线宽为30米。
其中已建水西环路路面结构上面层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中面层为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为8cm粗粒式沥青砼ac-25c,基层为35cm4%水泥稳定石屑;新建路面结构上面层为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中面层为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 c - 2 0 c , 下面层为7 c m粗粒式沥青砼ac-25c, 基层为30cm6% 水泥稳定碎石和20cm4%水泥稳定石屑。
路基工程量主要为土方挖填52500m3,其中石方约22234m3。
拆除沥青面层11257m2,挖淤清表12398m3,φ500水泥搅拌桩116821m,回填砂性土13427m3,回填50cm厚碎石垫层10127m3,双向土工格栅24489m2,边坡植草14764m2。
此标段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结构形式分为改造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两种形式。
2、路面施工技术
(1)路面基层施工
第一、水泥碎石稳定层施工工艺流程。
验收土基层→施工放样→摊铺混合料→检平→碾压→找补整型
→碾压→检测→养护。
第二、主要施工方法。
①采用普通硅酸盐32.5r转窖水泥,由实验室进行配合比设计,
拌和料使用机械进行搅拌。
拌和料搅拌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水泥、砂石、水等是否合符规范及设计的要求; 拌好后由运输车运到施工段摊铺。
水泥、砂、石屑、水按设计配合比规定用量采用自动计量装置进行计量, 确保拌和料达到最佳含水量。
②新建道路路面基层为30cm厚6%水泥级配碎石层+20cm厚4%水泥石屑稳定层。
在进行摊铺施工时,先行摊铺20cm厚4%水泥石屑,然后摊铺6%水泥级配碎石层稳定层。
在进行摊铺前, 需对土路基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进行水泥石屑稳定层的摊铺。
摊铺时气温在+8℃以上和非雨天才能进行施工。
施工前根据稳定层的设计厚度用边桩拉横断面线,20cm厚4%水泥石屑一次摊铺完成,6%水泥级配碎石层稳定层分二次摊铺完成,每层松铺厚度约为15cm。
摊铺主要采用机械进行,人工配合找平及成拱。
在摊铺机无法工作的部位,如挡土墙边,采用人工摊铺, 人工摊铺的虚厚度每层控制在10~15cm,并用打夯机夯实。
③混合料摊铺、整平后,立即使用压路机进行压实。
碾压遵循“先轻后重, 先边后中, 先慢后快”的原则, 并在水泥终凝前完成。
即先用12t压路机对路基进行稳压,稳压次数2遍,再用18t的压路机碾压6~8遍。
碾压速度先慢后快,头两遍的碾压速度为1.5~
1.7km/h,后6~8遍为
2.0~2.5km/h。
相邻碾压的轮迹每次重叠的宽度为1/2后轮宽。
碾压的顺序由两侧向路中推进,先压路边两三遍后逐渐移向中心。
并检测横断面及纵断面高程。
碾压过程从稳压至碾压成型, 设置施工警示牌, 禁止一切车辆
驶入稳定层施工范围。
若碾压中局部有“弹软”现象,立即停止碾压,待翻松晾干或处理后再压,若出现推移则适量洒水,整平压实。
碾压至表面平整, 无明显轮迹, 压实度大于设计规定值 (设计压
实度为97%),抗压强度≥3.0mpa。
④若分段进行施工, 衔接处留一段不压,供下一段施工回转机
械之用。
⑤接缝施工时, 将前一段施工末端的斜口铲除,使稳定层端头面与路床垂直,再进行下一段摊铺;或预留50cm不碾压,待重新连接铺筑后一并压实。
⑥碾压完成后,即刻开始养生,养生时间不少于7天。
养生结束后, 应立即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基层上未铺面层时,关闭交通。
第三、雨季施工的技术措施。
保持四周排水沟的畅通, 避免雨水浸泡; 摊铺范围缩小, 摊铺
后即进行压实成活。
(2)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
第一、下承层准备。
基层施工完毕后, 有可能表面泥泞污染或出现质量缺陷,应进行处理,处理合格后, 即可洒粘层油。
第二、测量放样。
施工放样包括标高测定与平面控制两项内容。
标高测定的目的是确定下承层表面高程与原设计高程相差的确切数值,以便在挂线时纠正到设计值或保证施工层厚度。
根据标高值设置拴线标准桩,藉
以控制摊铺厚度和标高。
为便于掌握铺筑宽度和方向, 还应放出摊铺的平面轮廓线或设置导向线。
标高放样应考虑下承层标高差值(设计值与实际标高值之差)、厚度和本层应铺厚度。
综合考虑后定出挂线桩顶的标高,再打桩挂线。
当下承层厚度不够时应在本层内加入厚度差并兼顾设计标高。
如果下承层厚度够而标高低时, 应根据设计标高放样。
如果下承层的厚度与标高都超过设计值时,应按本层厚度放样。
若厚度和标高都不够时, 应按基值大的为标准放样。
第三、沥青混凝土拌和与摊铺。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在拌和厂制备, 根据室内配合比进行试拌, 通过试拌及抽样试验确定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拌和好的混合料成品及时用自卸汽车运往工地。
摊铺设备采用titan423摊铺机,一次最大摊铺宽度12m。
摊铺时首先检查摊铺机的熨平板宽度和高度是否适当, 并调整好自动找平装置。
双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上下层宜在当天内完成,如时间间隔较长,下层受到污染的路段铺筑上层前应对下层进行清扫, 并浇洒粘层沥青。
摊铺时, 沥青混合料温度不应低于100℃,摊铺厚度应为设计厚度乘以松铺系数,松铺系数取
1.15~1.35,摊铺后检查平整度及路拱,发现问题及时整修。
摊铺施工做到快卸料、快摊铺、快整平、快碾压,摊铺机的熨平板及其它接触热沥青混合料的机具要经常加热。
在摊铺混合料前, 应对接茬处已被压实的沥青进行预热,沥青混合料摊铺后,在接茬处用热夯夯实,热烙铁熨平,并使压路机沿接茬加强碾压。
摊铺时,先从横坡较低处开铺,两条摊铺带相接处,必须有一部分搭接,才能保证该处与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厚度, 搭接的宽度应前后一致,搭接宽度3~5cm。
第四、压实。
压实程序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道工序。
初压时用8~10t光轮压路机压两遍,碾压速度1.5~2.0km/h,初压温度110~130℃,初压后检查平整度、路拱,必要时予以修整。
复压时用12~15t三轮压路机进行,碾压4~6遍至稳定和无明显轮迹,碾压速度2.5~
3.5km/h,复压温度为90~110℃。
终压时用8~10t光轮压路机碾压2~4遍,2. 5~3.5km/h,终压温度为70~90℃。
压实时压路机由路边压向路中, 双轮压路机每次重叠30cm,三轮压路机每次重叠为后轮宽1/2。
参考文献:
[1] 刘国礼,陈德臣. 沥青砼面层施工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 公路与汽运, 2009,(02) .
[2] 余广雄. 沥青混凝土施工接缝处理的问题[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0,(01) .
[3] 钟红兵,黄毅莉. 沥青混凝土公路路面接缝处理工艺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