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再别康桥精讲
![再别康桥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9261b7e83b3567ec102d8ada.png)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 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 形式精巧圆熟, 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 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憧憬, 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全文意思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字词注释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子略呈圆形, 浮在水面, 根生在水底, 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 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 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 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 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 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 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 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 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 轻盈的动作, 缠绵的情意, 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56f92d8762caaedc33d48f.png)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因康河而得名,被诗人赞为“全世界最清秀的一条水”,它那委曲、逶迤、风光无限、脱尽了“尘埃气”的柔波,流经上游的拜伦潭,越过上下河分界的水坝,在越出越密的星光下轻吟——徐志摩说这令人心动的聆听,是他“康桥经验中最秘密的一种:大自然的柔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灵性……”“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的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美满,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我在美国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试卷,嚼橡皮糖,看电影,赌咒。
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在风景清秀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
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美满的日子。
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最能“魔术般”吸引徐志摩注意力、令他永志不忘的,是轻挽在康河腰身上的三环洞桥——“虽说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地看着,更凝神地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你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你纯正美感的奇特!”
(选自冯亦同著《徐志摩》,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 1。
康桥情结徐志摩自我意识的觉醒
![康桥情结徐志摩自我意识的觉醒](https://img.taocdn.com/s3/m/bcd7396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5.png)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第37卷第1期Vol. 37No. 12021 年 2 月Fb. 2021康桥情结:徐志摩自我意识的觉醒戴学慧(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朔州23602)[摘要]诗人徐志摩在他的名作《再别康桥》一诗中所表露出来的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以及离别时刻的哀婉感伤,理应 是情结的一种,可称为“康桥情结”康桥唤醒了诗人內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使其对美的执着追求、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人生的自信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表征媒介,以诗的样式传达出来,呈现给读者。
从诗作的內容看,爱、自由和美,是徐志摩自我意识的合理构成要素。
[关键词]康桥情结;爱;自由;美;余志摩[中图分类号]1206.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669503(2021 )019027 92 [收稿日期]2020 -06 -21康桥,今译剑桥,是英国文化、学术中心之一,同 时也是风景旅游胜地。
饱受传统文化熏染又广得西 方现代教育的徐志摩,在这里,终于找寻到了他心目 中的“亚特兰蒂斯”正是康桥的水草树木,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使其对美的执着追求、亲近 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人生的自信找到了恰如其分的表征媒介,然后以诗的样式传达出来,呈现给读者。
诗人曾写下优美的诗句,康桥使他的眼睛睁开,康桥拨动了他的求知欲,康桥催生了他的自我意识,从中 可以看出,康桥带给诗人的种种特殊情感,都是他这种“康桥情结”的形象表征,同时也是他自我意识真实而自然的流露。
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常用的一个术语,发端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
作为心理学视域下的这个概念,情绪是有关观念、情感和意象的综合体。
一般 情况下,当我们把该术语派生给某个生命个体时,那 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沉湎于某种境地而不能自拨。
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人左右情结,反而是情结支配着 人了。
因此,当一个生命个体只要出现任何行为的反常,我们都可以认定其有某种情结的存在。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cbfbc22af90242a995e5b1.png)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研究性学习》一、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康桥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带着激情与梦想登上了赴英的航船,漂洋过海去寻求自己的信仰。
罗素的诱惑,使他大胆地也是自然而地迈出了到英国求学的脚步,此后的人生便骤然耳目一新。
1922年,一心要见罗素的徐志摩到了伦敦才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
罗素19l6年被剑桥大学除名。
于是,他便进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是学习政治学。
后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介绍,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康桥(剑桥)大学。
进人康桥大学以后,徐志摩被熏陶成为一名彻底的浪漫主义诗人。
康桥有其严谨的学风与校风,但徐志摩所受到的熏陶却是浪漫主义的。
也许是因为他是“特别生”,没有任何压力,康桥就成了他自由的天地一“散步划船,骑自行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徐志摩在康桥创作的新诗大部分收人《志摩的诗》这部集子。
有关康桥的诗文有《康桥西野暮色》、〈康河晚照即景〉、《康桥再会吧》、《云游》,等等。
当然,最著名的要数《再别康桥》了。
这首诗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极强。
但据各种资料证实,徐志摩重回康桥是1928年8月,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按伦敦的季节,这个时候已是秋季了,而并不是诗中所写的春夏之交的康桥。
徐志摩也曾说过:“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
”原来诗人心中最难忘的,正是这春夏之交的康桥。
也就是说,诗人触景伤情,很自然地回忆起昔日的时光,可谓“往事历历在心头”。
诗中的康桥,是他梦想破灭的愁情,是他对现实失望的暗淡心绪,也是他心中一直眷恋和思念的精神故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对康桥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情感呢?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作详细的分析。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形成的原因胡适在说到徐志摩时,提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dcb1f31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0.png)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导语:徐志摩被“新月派”同人推为“新月盟主”、誉为“诗仙”。
他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个春秋,但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上滑过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成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欢迎大家阅读!可以说,在政治上他始终都“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在生活上他一直是“在梦的轻波依洄”。
对他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毁之者指斥其崇洋媚外,思想消沉甚至反动,生活浮夸放浪;誉之者称赞他飘逸潇洒,说他天真,一生追求“美与爱与自由”。
今天,我们撇开阶级的偏见和政治的纠缠,把其放到20世纪20、 30年代新诗发展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他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可以发现他是无愧于和郭沫若、闻一多比肩的大诗人。
他的诗在爱和美中编织理想之梦,以其轻灵飘逸、温柔缠绵的格调在诗坛上独树一帜。
最有代表性的诗作就是1928年11月他再次离英回国途中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诗人把对康桥的眷恋化作可感性的形象,把自然界的天空、夕阳、彩云、星辉、河流、清泉、波光、树木都赋予了生命,使得诗人远眺俯视、挥手投足都融蕴着依依惜别之情。
此时的诗人可谓是“远眺彩云云有意,近看河柳柳生情”。
就连水底的荇草好像也在对诗人含情招手,难舍难分。
诗的前四节是写的现实,诗人由远及近,极写康河的美景和对康河真挚、深情的爱。
这种美景深情自然引发诗人对往事的追怀。
所以第五节诗人开始以神游的状态写似真似幻,恬淡优美的梦境,面对良辰美景,诗人止不住想放声高歌。
第六、第七两节又从梦境回到了现实,诗人把离愁别绪深深地埋藏心底,默默地向康桥挥手告辞,在这一静谧的画面中,我们似乎感觉到诗人把酸涩的眼泪静静地流入心底。
诗作以缠绵凄婉的笔调,把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与天光水色融于一起,在描绘康桥的美丽和清幽时融八了对以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展露了诗人因自己”康桥梦”的幻灭而无限哀伤、无奈的情怀。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e7447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6.png)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境优美,技巧高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再别康桥》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语言凝练、审美范围宽广和意境动人等特点,读罢给人以深刻美好的情感体悟。
并且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本文试着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脉络,在感受词语运用和情感流露之美好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概述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笔名云中鹤等,在1921年赶赴英国留学,并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徐志摩深受唯美派诗人和欧美浪漫主义熏陶,对其当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别康桥》就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创作于1928年,诗歌中的“康桥”即为剑桥大学校址,诗人在1920年至1922年间在剑桥大学游学,并且诗人视这一时期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正如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表述的那样,在诗人24岁之前,诗人对诸如相对论和民约论等著作的兴趣远远大于诗歌。
而在游学期间,康桥的水打动了诗人,唤醒了诗人的诗歌灵性,将他带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
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的时候,思绪荡漾,感慨万千,在归途中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
很多人认为徐志摩具有鲜明的“康桥情结”,并将其渗透至自己的创作之中。
2、《再别康桥》赏析2.1细化各节内容,感受词句的优美《再别康桥》整首诗共七节,主要线索为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情感变化,通过康桥的景物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以此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
在第一节中,诗人连续运用了三个“轻轻的”,为读者营造了缥缈轻盈的意境,并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故地重游,由独自一人离去的事实,进而增强了离别的悲伤之感,给读者创造了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a1e50b1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8.png)
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深藏在他的心灵深处,对其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诗文中的康桥情结,欢迎大家阅读!一、引言徐志摩(1897-1931)是我国的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字槱森,曾用过的笔名有:云中鹤、仙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也是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他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然后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徐志摩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他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徐志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
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433c1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6.png)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4813ae3a5e9856a57126087.png)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评价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_论徐志摩的_康桥情结_
![一座永远无法再次进入的城堡_论徐志摩的_康桥情结_](https://img.taocdn.com/s3/m/a26b4774f46527d3240ce08c.png)
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 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这里有无 尽的 “ 梦意与春光”,置身其间,能够忘却人 世间的一切忧愁与烦恼,所以当徐志摩经历了 人生的坎坷、艰辛与复杂以后,忆恋康桥那一 段生活,无限感慨地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 我 要没有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
!"#$%
无论在徐志摩的诗文创作中还是在他的生 命中,康桥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徐志摩 的诗文创作中,康桥是一个璀璨的字眼,在徐 志摩的生命中,康桥则是一个永远打不开的情 结。康桥凝结着诗人多少内心深处的奥秘,又 展示着多少人生的不解之谜,使徐志摩对康桥 情有独钟、魂牵梦萦? 康桥是英国一座古老的名城,该地坐落着 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徐志摩于一九二一年五 月至一九二二年八月,以特别生的身份在剑桥 大学的研究院学习。之后,诗人两次游历欧 洲,两度回到康桥,并先后写下了诗歌 《 康桥 再会吧》 《 再别康桥》和散文 《 我所知道的康 桥》。徐志摩的心中,已经凝聚了浓浓的康桥 情结,康桥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正 如诗人在 《 康桥再会吧》中充满深情地唱道: “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一、康桥梦寻:康桥情结的多重意蕴 康桥是徐志摩生命中的一个永远无法释怀 的情结。纵览徐志摩的一生,他的理想追求和
!! " #$ %&’$ " ’()$ * + +,,& ’((- " (’./
0123
/ * !((#
!
名作 欣赏
现代回眸
柔情。但我又怕亵渎了它似的始终不曾出 口。”他无时无刻不在思恋着康桥: “ 一别二 年多了,康桥,谁知道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 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 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 边出现!” 诗人为什么对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难以忘 怀,一再追忆呢?陈平原先生在 《 明清散文研 究》中谈到张岱的为人与为文时说: “ 经历国 破家亡,晚年回首平生,追忆少时所经历、所 喜爱的都市繁华,能不感慨万千?正因着深深 地眷恋,以及由眷恋而来的无尽感慨,促成了 《 陶庵梦忆》中余味无穷的怀旧文章。”还说 “ 不管是 《 陶庵梦忆》,还是 《 西湖梦寻》, 都是在寻梦,寻找早已失落的 ‘ 过去的好时 光’”。徐志摩关于康桥的诗文,就是诗人立 足现在对过去的追忆和寻找。后来,徐志摩两 度游历欧洲,每一次回到康桥,都如痴如醉, 难舍难分。他回忆 “ 康桥西野的暮色”、歌颂 康河晚照:晚霞在林间田里 9 晚霞在原上溪 底 9 晚霞在风头风尾 9 晚霞在村姑眉际 9 晚霞在 燕喉鸦背 9 晚霞在鸡啼犬吠。 一九二二年九月回国,一九二三年作 《 康 桥再会吧》,一九二五年三月第一次游历欧 洲,回到康桥,重温了当年的旧梦,一九二六 年初做散文 《 我所知道的康桥》。其中的相思 离别、缠绵悱恻之情,犹如一曲恋歌:河上的 风流,两岸的秀丽,写不尽康桥的幻美与灵 性。岸边有四季常青的草坪,对岸的草场上滋 蔓的草丛中,有黄牛白马,风中摇摆的是星星 的黄花。 “ 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掬荫护 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 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 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天然的织锦上坐地,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a211e40b4e767f5bcfcee7.png)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一、什么是“康桥情结”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
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徐志摩诗人的称号,也是与康桥息息相关的.。
.。
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表现文人的情结都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徐志摩也是如此。
“康桥情结"几乎贯穿在徐志摩的一生的诗文中.除了两篇怀念母校的诗-—《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外,徐志摩还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篇诗文就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其中,《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
叶嘉莹曾言:“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
”《再别康桥》正是徐志摩用生命写成的诗歌。
它幽微地传达出失意之人再别母校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这正是“康桥情结”的魅力所在。
三、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根源分析为什么徐志摩一生对康桥挚爱至深?在英国的两年可以说是徐志摩魂牵梦绕的两年.这与他的家庭出身、游学经历、爱情婚姻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家庭背景。
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出生在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的家庭.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
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
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
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
![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aa6d0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d.png)
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再别康桥的思想。
再别康桥,康桥是英国诗人徐志摩的诗作,是他离别剑桥大学时写的。
这首诗寄托了他对青春逝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向往。
康桥是剑桥大学的一部分,也是徐志摩求学生涯的地方,而“再别康桥”则是他对这段时光的告别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都非常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中,徐志摩以康桥为背景,写下了对青春逝去的感伤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描述了青春如水流逝,如白云飘散,如梦一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惋惜。
而在诗的结尾,他又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希望能够在广阔的天地里留下自己的足迹。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再别康桥”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正是对青春、时光和未来的思考和感慨。
青春是短暂的,时光易逝,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很多东西,而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才发现那些曾经珍视的东西早已远去。
徐志摩用康桥作为象征,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惋惜,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种思想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青年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
他们或许会在求学、工作、情感等方面遇到困难,会面临选择和抉择。
而“再别康桥”的思想正是对这些困惑和挑战的一种启示和鼓励。
我们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青春年华,不要留下遗憾和后悔。
同时,我们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再别康桥”的思想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观念。
面对逝去的时光和无法挽回的过去,我们要学会释怀和接受,不要沉湎于过去的遗憾和悲伤。
同时,我们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面对生活,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虚度光阴,要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的思想是一种对青春、时光和未来的思考和感慨,是一种对人生态度和生活观念的倡导和提倡。
这种思想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fd86abb9f3f90f77c61b7e.png)
徐志摩再别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一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作者曾自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重返故地,“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理想破灭,爱情受挫。
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水清爽。
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a260f34503d8ce2f01662335.png)
从《再别康桥》看徐志摩的“寻梦”情结作者:罗荣显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年第03期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同的年龄阶段产生不同的欲望和梦想,并努力地去追逐着、实现着、满足着。
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外国文化,创造先进文明,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报祖国和人民,当是有志之士的非凡选择。
徐志摩,这位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在22岁至26岁几年间先后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并获硕士学位,学有所成。
1921年春天至1922年10月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又于1925年、1928年两次重访故地,并于1928年11月他第三次游欧的归国途中写下了著名诗歌《再别康桥》,表达了对康桥的敬重、热爱之情。
康桥即剑桥,是剑桥大学的名胜,景色幽雅优美。
诗人把它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依恋之乡”,认为“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说他来这里留学就是为了探寻自己的理想之梦。
探寻事物得谨慎小心,因为通向理想之路并非都是光明的平坦大道,有很多可能是坎坷曲折的。
所以诗人到剑桥大学来学习是抱着崇敬的态度来的,自己是很谦虚礼貌的。
故诗的一开头就定了情感的基调,“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表明诗人的姿态,他是那样地敬重游地,一个优雅潇洒、彬彬有礼的华人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动作轻盈而眼光高调,天高地阔,神清气爽,西天的云彩该是如何的绚烂多姿、美妙动人,景象在人、天之间恢宏拉大,是那样地飘逸。
开篇即引人入胜,有谦谦君子之风。
接下来诗人把目光收回,投向康河的河畔,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
诗人在这里以人喻物,把人性美与物性美完美地融合起来,由物想到了人。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88c924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1.png)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康桥再会吧》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康桥再会吧》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96886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e.png)
《康桥再会吧》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康桥再会吧》是徐志摩的一篇重要诗作,它以深情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
原文如下:康桥,再会吧;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我当年辞别家乡父母,登太平洋去,(算来一秋二秋,已过了四度春秋,浪迹在海外,美土欧洲)扶桑风色,檀香山芭蕉况味,平波大海,开拓我心胸神意,如今都变了梦里的山河,渺茫明灭,在我灵府的底里;我母亲临别的泪痕,她弱手向波轮远去送爱儿的巾色,海风咸味,海鸟依恋的雅意,尽是我记忆的珍藏,我每次摩按,总不免心酸泪落,便想理箧归家,重向母怀中匐伏,回复我天伦挚爱的幸福;我每想人生多少跋涉劳苦,多少牺牲,都只是枉费无补,我四载奔波,称名求学,毕竟在知识道上,采得几茎花草,在真理山中,爬上几个峰腰,钧天妙乐,曾否闻得,彩红色,可仍记得?——但我如何能回答?我但自喜楼高车快的文明,不曾将我的心灵污抹,今日我对此古风古色,桥影藻密,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明年燕子归来,当记我幽叹音节,歌吟声息,缦烂的云纹霞彩,应反映我的思想情感,此日撤向天空的恋意诗心,赞颂穆静腾辉的晚景,清晨富丽的温柔;听!那和缓的钟声解释了新秋凉绪,旅人别意,我精魂腾跃,满想化入音波,震天彻地,弥盖我爱的康桥,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在温清冬夜蜡梅前,再细辨此日相与况味;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年来梦境缠绵的销魂踪迹,散香柔韵节,增艳惊才,表我灵奇愉悦的心境,我此去虽归乡土,дух 却鬼恋天涯,愿为风絮,明知终必落,然且先作萍飘,任流水牵,魂断康桥。
简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简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70a0f572f46527d3240ce051.png)
简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2006.1)赖绣媚知道徐志摩,是从《再别康桥》开始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他的诗歌,迷上了他的散文,迷上了他的生平故事……知道志摩,就不能不知道康桥——康桥,是志摩一生的情结。
如果说,祖国是志摩永远的故乡,是他的家,那里有他的‚根‛,那么,康桥同样也是志摩永远的故乡——精神之故乡,那里可以寻得他精神上的‚根‛。
一、未到康桥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1897~1931)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
小时在家塾读书,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在浙江一中就读时,爱好文学的他就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他一生中的第一篇作品——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5年夏,徐志摩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张幼仪结婚。
但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完成浸信会学院的课程,1916年秋,他离沪北上到北洋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攻读法学、日文、法文、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
在这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更燃起了他对文学的兴趣。
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并拜梁启超为师。
同时,他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他厌恶这“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徐志摩:《人变兽》战歌之二)的社会,他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怀着“善用其所学,以利导我国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启行赴美文》)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1918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留学。
留学第一年,他在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进修,并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哈弥尔登”。
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经济系。
徐志摩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是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也辗转波及到远隔重洋的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94b4d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9.png)
《再别康桥》课⽂赏析《再别康桥》课⽂赏析 《再别康桥》这⾸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也驰骋在诗⼈的想象之中,吟成了宛如优雅动听的轻⾳乐般的抒情诗,从⽽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下⾯是课⽂赏析,希望你能喜欢。
离情别绪,⾃古以来多少⽂⼈墨客曾经吟唱过,以⾄名篇充栋。
徐志摩的《在别康桥》也算是此中的⼀篇吧,诗歌的⾃然美与⼈性美历来为⼈所称颂。
我们感动于这样⼀⾸⼩诗,不是因为它有着多深刻的思想性,就因为它给了⼈们⼀个新意,⽤飘逸的笔调坦⽰了诗⼈的⼼灵世界,颇有⼀枝独秀之⼯。
康桥,也称剑桥,是英国的⼀座⽂化名城,犹以剑桥⼤学知名与世。
了解徐志摩⼀⽣的⼈就知道,作者青年时期满怀抱负,脱离了令⼈窒息的旧中国社会,店铺。
先是东渡太平洋⾄美国就读政治经济学,想去探求所谓西⽅资本主义的精神⽂明。
但在那庸俗势利的美国社会⾥,诗⼈亲⾝感受到的是⽐国内更加⽆聊和令⼈窒息的空虚。
诗⼈是不⽢与此状的,正如他写的⼀样:“我当初也并不是没有我的信念与理想,有我的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则……往理性⽅向⾛,往爱⼼与同情⼼⾛,往光明的⽅向⾛,往真的⽅向⾛……”(《再剖》),于是在1921年,诗⼈⼜离开美国,远涉⼤西洋来到了英国,这古⽼、宁静的康桥学府便成为作者西游的精神归宿了。
在康桥的⼀年⾥,作者初步形成了⾃⼰的资产阶级⼈⽣观,他沉醉于河⽔、林⽊、花鸟、⼩径中,发现了⼤⾃然的美。
这在他当时的“绝对的孤独”的⽣活中,多少填补了其内⼼的⼀点遗憾。
正因为如此,他对康桥正如对家乡⼀样的亲切。
1921年开始,他多次亲临康桥,先后作了诗歌《康桥,再会罢》和散⽂《我所知道的康桥》,⽽这⾸《再别康桥》算是第三篇了。
在前⾯的两篇⽂章中,作者不⽌⼀次地倾吐了他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满怀来春重临康桥的希望。
在《康桥,再会罢》中,作者写道:“康桥,再会罢,我⼼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在这⾸诗的最后还写了“最难忘”的⼏种事物,如“春阳”“秋⼣”等,诗⼈激越的唱到:“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好景不长,这以后,作者先是与妻⼦张幼仪离婚⽽遭到师长与⼤多数同仁的斥责,同时,在⽂学事业上,他的那⼀套资产阶级的⽂艺观点不断地受到进步的⾰命⽂学阵营的抨击,⼴⼤⼈民群众对他的作品付之于冷漠的态度。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ad52a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7.png)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再别康桥,康桥依旧。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也是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小镇,也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的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
他在剑桥求学期间,与林徽因相识、相知、相恋,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而这首诗的背后,却有着许多人不为人知的故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而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徐志摩在剑桥求学期间,结识了林徽因,两人情投意合,相互倾心。
他们一起游览康桥,领略着这个古老小镇的风情。
而正是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徐志摩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对林徽因的深深眷恋之情。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这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如诗般美好。
徐志摩回国后,林徽因也追随而至,两人终于携手共度余生。
然而,命运却在他们最幸福的时刻,夺走了徐志摩的生命。
他在年仅30岁时,因一场车祸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林徽因孤独终老的身影。
这段悲壮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再别康桥,康桥依旧。
这句诗中蕴含着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也蕴含着他对逝去爱情的眷恋。
康桥,成为了这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也成为了徐志摩永恒的眷恋之地。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篇,更是一段爱情故事的见证者。
它记录了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那段美好而悲壮的爱情,也留下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悲壮与眷恋的爱情传奇。
它让人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与脆弱,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徐志摩对康桥与林徽因的深深眷恋。
这段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更是一段文学史上的传奇。
它让人们明白,爱情虽然短暂,却能让人们留下永恒的眷恋。
康桥依旧,爱情永恒。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永远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一、什么是“康桥情结”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
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
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对徐志摩的影响至深,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徐志摩诗人的称号,也是与康桥息息相关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
二、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表现
文人的情结都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徐志摩也是如此。
“康桥情结”几乎贯穿在徐志摩的一生的诗文中。
除了两篇怀念母校的诗——《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外,徐志摩还有一篇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篇诗文就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
其中,《再别康桥》是典型的“康桥情结”的体现。
叶嘉莹曾言:“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
”《再别康桥》正是徐志摩用生命写成的诗歌。
它幽微地传达出失意之人再别母校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这正是“康桥情结”的魅力所在。
三、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根源分析
为什么徐志摩一生对康桥挚爱至深?在英国的两年可以说是徐志摩魂牵梦绕的两年。
这与他的家庭出身、游学经历、爱情婚姻都有很大的关系。
(一)家庭背景。
徐志摩于1895年1月15日出生在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铜臭熏人而附庸风雅,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生活倾向明显的富裕商人的家庭。
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
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
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
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
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
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
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
徐志摩从小就表现出他诗人的才情,是个聪颖、活泼好动、单纯的热血男儿。
浪漫的徐志摩思想上并未受到父亲的束缚,离开故国后在康桥的日子正好契合他心中的理想国。
(二)游学经历。
在英国伦敦的留学经历对徐志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美国学习的“迷茫”时期,一个英国哲人“召唤”了他,就是罗素。
“夏日黄昏时穿透海上乌云的金色光芒——冷静、锐利、千变万化。
”诗人徐志摩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来评价罗素的思想。
为此,他不惜放弃了在哥伦比亚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来到了英国,只为“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即伏尔泰——译注)认真念一点书去”。
志摩去英国本想追随罗素,而罗素却去了中国,志摩扑了一场空。
他在伦敦时认识了狄更生,并在他的介绍下进入了英国剑桥大学。
在康桥,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乃是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
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
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是那么赞赏英国,那么留恋牛津和康桥。
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
当时,徐志摩手头阔绰、视野开阔,同时对交际抱有强烈的兴趣,与之交往的人众多,魏尔斯、魏雷、卡因、狄更斯、史斯奇、嘉本特、曼斯菲尔德、福斯特。
从这些人那里,广泛猎取英国文学、政治、哲理、社会心理学、宗教信仰等诸方面的知识。
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个时期,孕育了徐志摩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这些交际经历对徐志摩的深刻影响,莫过于丰富、凝结了他所谓的“康桥情结”。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
(三)爱情婚姻。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徐志摩曾讲过,“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没有爱情,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更不用说驰名中外,流芳百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徐志摩与富家千金张幼仪结婚,1920年,张幼仪跟随徐志摩一起到英国,徐志摩却想着过自己的诗化生活,他去他“甜蜜的单独”的康河上过他属于自己的“真愉快”的时光去了,甚至整宿在康河边上做他的梦。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到:“在康桥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
剂。
啊!我那时甜蜜的单独,那时甜蜜的闲暇。
一晚又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
”
徐志摩与林徽因那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发生在康桥时期。
正当志摩与徽因热恋时,张幼仪从中国到英国来找志摩。
志摩一心想跟徽因在一起,于是提出要与幼仪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
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
因此,像《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时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徐志摩在那时期的诗也深受他的爱情的影响。
在热恋中,他的诗歌充满了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失恋时,他的诗却充满了悲哀与对世界的失望与厌恶。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一生的历史,只是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这对爱的执著也丰富了徐志摩不可磨灭的“康桥情结”。
四、结语
康桥的自然之美,徐志摩失落在这里的梦幻以及他对自然、生命、生活的热爱,使他对康桥难舍难分。
在康桥那里,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恍惚的氛围,更是诗人一生的“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所以,凝固了为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
更何况离开康桥之后的生活决非如康桥的宁静,而整日奔波竟为了生计,更增加了诗人对康桥幻梦的不断追寻。
这也许就是“康桥情结”永伴始终之由吧!
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亮点,是他辉煌一生的转折点,更是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奠基,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非同凡响的“康桥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