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的美学进阶 从视觉奇观到观念表达
3D电影的美学进阶

3D电影的美学进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922年9月27号《爱的力量》在洛杉矶大使饭店电影院放映,尽管现场只有一名观众,但这却是有史以来3D电影第一次进人公众的视野。
早期的3D电影过多地依赖特效,多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为噱头,经过六七十年代的沉寂期,进人80年代后虽然整体面貌有所改观,但依旧是形式大于内容,逐渐丧失了受众。
直到2009年末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电影《阿凡达》席卷全球28亿美元票房,并摘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三项桂冠,沉寂多年的3D 电影终于引爆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自此开创了“3D数字电影的新元年”。
根据司睁明的研究®可见,此形式极具张力,从一开始产生就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予以更高的期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时间,电影产业链条上的创作者、观众与电影发行公司,都对3D电影趋之若鹜。
另一方面,理论界的担忧也浮出水面:大众传播就像一把双刃剑,会从整体上冲击并改变着艺术的结构。
在巨大的市场吸引力面前,究竟怎样的创作态度是明智的,又应以怎样的美学价值观作为依托?迄今为止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3D电影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关于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启示?这些正是本文力求探究的。
本文由3D电影带来的观影新局面切入,以实例论述3D电影的美学特性,认为3D电影并不仅仅停留于制造视觉刺激与感官消费,还可以开拓通向观众的道路,表达创作者对于宗教、生命、信仰等问题形而上的思考。
一、技术沿革带来观影革命传统意义上的2D电影,以二维平面呈现,其集中体现在:透视理论上的近大远小、摄影机焦点的虚实变换、光比度的明暗差异以及色彩度的冷暖转化等方面,这些基本的视觉习惯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反复地运用,产生了电影空间感的独有画面手法,通过画面元素来达到空间感的塑造。
早期的黑白电影时代,电影通过基本的空间线条以及影调的浓淡来塑造画面空间感。
3D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3D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3D技术对电影美学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其诞生之初就与科技的发展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每一次新技术的运用都会给电影制作、放映和美学观念带来影响。
2010年初,电影《阿凡达》中3D技术的使用正是如此,有人甚至将之称为电影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声称电影艺术将进入3D时代。
之后,关于3D电影技术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这些文章要么采用个案研究,流于表面,那么倾向于用技术美学和商业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忽视了3D技术在电影美学方面的意义。
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以3D技术和电影本体为对象,探讨3D技术对电影本体的影响,揭示在3D技术冲击下,电影美学的新变化以及形成的新的电影美学语法。
1 3D电影3D电影,又名立体电影,其成像效果在于观众通过佩戴3D眼镜可以看到立体空间、立体人物和立体景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原理,简单地说就好比用两个镜头以人眼的两个不同方位同时拍摄景物,放映时利用偏振光的原理将两个放映机拍摄下来的影像重叠放映在银幕上,再通过3D眼镜让观众的两只眼睛分别接受,从而产生立体感。
2 3D电影美学特征3D电影与传统电影虽然同属一个艺术门类,但3D电影的美学特征相对于传统电影,在共同性中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和差异性。
(1)空间感和真实性。
传统电影力求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立体感,一般选择通过构图或景深的变化来实现。
但是无论传统电影怎么做,观众与电影银幕总是保持着大约10米的距离,画面总是显示在观众的前面,虽然随着电影声音的发展,观众在观影时能够听到从后面和侧面传来的声音,但其对营造画面空间感和真实性的作用是有限的。
3D电影在这一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它突破了电影银幕四个边框的束缚,将银幕内的空间延伸到了银幕之外,特别是向前延伸到了电影院中观众席内部,令画面空间中呈现的人物和景物所处位置纵深关系出现了前后分层。
观众不再是位于前方,而是处于景像之间,电影中的人物和景物浮游于观众周围,其空间感和真实性达到无与伦比的地步。
读书报告

十一月读书报告——读《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乡土中国》后的思考与感悟【内容摘要】:阅读刊物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把刊物中有用的信息取为己用,这在学生研修阶段是极为重要的,《现代传播》刊物中的文本结构和内容提要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刊物中收纳了传播学界不同论题的文章,我主要选取三个收获较大的论题来进行论述:企业形象的肌理认识、新媒体融合以及网络媒体中“微博”的传播现象。
而《乡土中国》带给我的是一连串的思考:中国基层上的乡土性还存在吗?当下社会中把新兴文化和为城市制定的条条框框强加于乡村之中到底是促进了乡村的发展还是让他们成为了“四不像”?一.读《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之思考感悟首先,介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这一刊物,说是介绍,其实也是自身对知识面扩充的一方面,老师在推荐这本书之前,我确实对学界相关的书籍报刊了解甚少,基于这一点,以后一定会多加注意,会做到多了解传播学界的刊物来扩充知识视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是我国核心学术期刊,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如此多的头衔告诉我们的是这本刊物是相当权威、在学术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的,刊物中的多位学者的经典论文也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读的,对我们具有强大的教育意义。
从文本结构和选题角度上有非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此我把我的感悟主要概括为两点:1.文本结构简单清晰,选题由小见大从文本上分析,刊物中的论文都为报道性文摘,结构层次明了,划分的部分,每部分的小标题,包括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方面内容,让读者读完有明显的整体性把握,重点突出,每一部分的标题就是对该部分的重点提要,读者在读完一遍后可直接根据标题来找自己需要细读的精华部分,文体语言具有强烈的学术性,有很多专业名词以及跨学科的方法论,这对于提升论文的整体档次是具有很大帮助的,这也要求我们在平时要多看书,不仅要多看本学科书目,还要看和本学科相关的书籍,跨学科的研究在当下已成为了热点研究,选择论文题目是十分重要的,从刊物中的多个论文题目我们可总结出几点:选题在精不在泛,在浅显不在深奥,在短不在长。
分析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

分析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是指对于三维动画作品的审美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对于艺术的感知和理解。
以下是对三维动画艺术审美的一些分析。
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与其画面质量和技术手段密切相关。
优秀的三维动画作品在画面质量上应该达到高度逼真,光影效果、材质质感、人物角色设计等方面都需要达到专业水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技术手段的运用也需要熟练且创新,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良好的画面质量和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表达意图,并向观众传递情感和信息。
在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中,故事性和情感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的三维动画作品应该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作品要能够表达情感,通过角色的表演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冲击和共鸣。
情感表达的真实和细腻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还与导演或创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密切相关。
每位导演或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色彩搭配、构图、镜头运用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一部优秀的三维动画作品应该能够通过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吸引观众,并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还与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有关。
一部杰出的三维动画作品应该能够通过对某个主题的深入挖掘和思考,传递出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引发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处理环境问题、人际关系和亲情等主题时,能够通过动画形式更好地展现出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画面质量和技术手段、故事性和情感表达、导演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以及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了我们对于三维动画作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感受。
3D 电影的美学

《3D 电影的美学》摘要:3D 电影的出现丰富了电影的时空观和真实美学的基础,有别于传统电影对叙事美学的注重与挖掘。
3D 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假定性进行了全新的开拓,将数字虚拟影像的视觉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演员的表演在 3D 电影的假定性美学基础上得到了全新的拓展。
关键词:3D 电影身体参与假定性与突破拓展人们初始接触电影的时候,对银幕上的逼真影像惊愕不已,更甚者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吓跑。
而在人们对声音、色彩变得司空见惯之后,人们欣赏更多的是影像叙事,直到数字3D 立体电影的出现,影像重新得到关注。
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电影的形态一直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发展变化之中。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 2D 到 3D,电影在模拟现实世界的同时,更是借助于仿真手段营造梦幻,让观众在体验过程中处于一种真实的幻觉。
传统电影视听语言对电影的时空观和真实美学做了不同的探索与尝试,而 3D 电影借助电脑 CG 技术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并进一步丰富了电影的时空观念,更加捍卫了真实美学的基础。
一、技术突破平面3D 电影模拟人类双眼的视像,使画面影像突破了二维银幕在厚度上的限制,进一步向现实世界靠近;IMAX-3D 电影更是突破了普通银幕的边框,解决了普通银幕 3D 电影“窗口感”的局限,打破厚度和边框限制的电影画面,更为接近于人类肉眼中的物象,也就使作为艺术的电影更接近其本质——物质现实的复原。
视觉刺激和感官消费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有利趋势。
3D 数字电影诞生的文化语境就是消费型社会的形成,后工业社会中大众近距离占有艺术的强烈要求促进了 3D电影的蓬勃发展。
相较于绘画、摄影等凝神静观的传统平面艺术,3D 电影拉近了受众与影像的距离,带给买家一种“触觉式”的消遣。
3D 立体成像技术,突破了传统电影停留在视觉性的局限,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影像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触觉式”审美感受。
3D 立体电影与数字技术结合而生的数字 3D 电影预示了电影技术的又一次革新,数字技术的加入使 3D 电影长大成人,不再是“马戏团来到小镇”的杂耍奇观。
分析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

分析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
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还体现在其叙事结构上。
三维动画不仅仅是追求画面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良好的叙事结构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将观众带入故事的世界中。
在三维动画中,角色的设计和表现对于叙事非常重要。
通过对角色的细腻塑造和生动表演,可以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个性,使观众能够与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还体现在其音效和配乐上。
音效和配乐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为画面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在三维动画中,音效和配乐的选择和运用非常重要,能够提升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平。
恰到好处的音效设计可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沉浸感,配乐则能够通过旋律和节奏传递出情感和情绪,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动画作品中所传递的意义和美感。
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体现在其绘画风格、叙事结构、音效和配乐以及创意和主题等方面。
通过精致的画面效果、生动的角色表现、恰到好处的音效和配乐以及独特的创意和主题,三维动画能够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享受,引发思考和情感共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分析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

分析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三维动画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三维建模、动作捕捉、渲染等技术手段制作的动态影像作品。
它在电影、游戏、广告等领域应用广泛,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动画的质量和逼真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它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角度、色彩、形态等方面分析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
三维动画的视觉效果对于观众的感受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角度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角度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场景的感知和情感的引导。
一个低角度拍摄可以给观众一种崇高和庄严的感觉,而一个俯视角度则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被压迫的感觉。
适当运用鸟瞰、特写、全景等不同的角度切换,可以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
色彩是三维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色彩在三维动画中可以通过调整材质、光照、特效等手段来表现。
色彩的搭配需要考虑到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物品或人物的品质特征等因素。
在科幻题材的三维动画中,常采用冷色调的色彩来表现未来的冷酷和科技感;而在童话题材的三维动画中,常采用明亮暖色调的色彩来表现温暖和奇幻。
色彩的运用可以加强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且有助于场景和角色的塑造。
形态是三维动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角色的外表、物体的形状、建筑的风格等。
通过形态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传达人物、物品以及场景的特征,丰富故事情节和表达意义。
形态的设计常常需要考虑人物形象的可爱、帅气、威严等特点,物品的实用性、精巧性、奢华性等特点,以及场景的真实感或者夸张感等特点。
形态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角色和场景更加独特、生动,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喜爱度。
三维动画的艺术审美体现在角度、色彩和形态等多个方面。
通过精心选择和处理角度,合理运用色彩以及巧妙设计形态,可以使得三维动画作品更加出彩,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产生共鸣。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作人员的不断努力,相信三维动画在艺术审美上的表现会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
3D电影的美学进阶:从视觉奇观到观念表达

作者: 吴申坤[1];彭吉象[1]
作者机构: [1]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出版物刊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页码: 58-6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3D电影;视觉奇观;观念表达;观影革命;美学进阶
摘要:科技信息时代赋予了电影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3D电影掀起的热潮,电影产业即将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革新盛景。
业界关于“3D势必淘汰2D”“艺术终结”的论断未免言之过早,不能武断地一并抛弃也无需盲目地全盘接收;3D技术所创造的视听盛宴也无法遮蔽一部优秀作品所蕴含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
本文由3D电影带来的观影新局面切入,以实例论述3D电影的美学特性,认为3D电影并不仅仅停留于制造视觉刺激与感官消费,还可以开拓通向观众的道路,表达创作者对于宗教、生命、信仰等问题形而上的思考。
3D大电影观后感

3D大电影观后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影技术的提升,3D大电影成为了电影界的一股强势派。
相比传统的2D电影,3D大电影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和热情。
最近一次去电影院观看的3D大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3D大电影的视觉效果给我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在片中,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画面中所展示的场景。
无论是高空俯瞰的城市夜景,还是纵深感强烈的森林探险,都让我仿佛亲身经历其中。
这种逼真感使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将我完全置身于电影的世界中。
我可以看到物体的立体轮廓,感受到它们的质地和细节,这种立体感让我更加投入到电影情节中,融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中。
其次,3D大电影在视觉上的表现力非常强大。
通过3D技术,电影制作人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电影中的人物和场景。
立体化的画面使人物更加真实,他们似乎可以从银幕跳出来。
同时,3D效果也使得电影中的特效更加震撼人心。
火焰的跳动、飞来飞去的碎片、迅猛的龙卷风等等,都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刺激。
这些炫目的特效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的华丽,更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电影情节之中,加强情节的代入感和紧张感。
此外,3D大电影还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观影角度。
传统的2D电影让观众只能呆坐在座位上,观看银幕上所呈现的画面。
而3D大电影则给观众提供了更自由的观影体验。
通过3D眼镜的辅助,观众可以在电影中自由地转动头部,改变观看的角度。
这种与观众身体动作相适应的交互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电影中。
我可以自由选择观看某个角度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特效的细节、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这大大增加了观影的乐趣。
然而,虽然3D大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3D眼镜的舒适性对观影体验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3D眼镜在佩戴时需要紧贴在观众的面部,长时间佩戴会导致眼部不适甚至疲劳。
此外,戴着眼镜观看电影也限制了观众的自由度,有时候会有一定的不便。
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与审美观感

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与审美观感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与审美观感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便是虚拟现实电影。
虚拟现实电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
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与审美观感变得愈发重要,对于电影制作人和观众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与传统电影有所不同。
传统电影通过平面的画面和线性的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而虚拟现实电影则通过三维的图像和交互式的方式,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电影的世界。
虚拟现实电影借助于技术手段,能够创造出逼真的场景和人物,使观众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使得虚拟现实电影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
其次,虚拟现实电影具有更加广阔的审美观感。
在传统电影中,观众是被动地接受影片中的画面和故事,而在虚拟现实电影中,观众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故事中。
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选择看电影的方向,与电影中的角色进行互动,甚至可以改变电影的走向。
这种互动性和自由度使得观众的审美观感更加广阔,能够在虚拟现实电影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空间。
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与审美观感也与其技术手段密不可分。
虚拟现实电影依赖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如头戴式显示器)将电影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技术手段使得观众能够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与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虚拟现实电影还可以通过互动设备(如手柄或体感器)与观众进行互动,使观众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电影中。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为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与审美观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与审美观感还与电影制作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密切相关。
电影制作人在虚拟现实电影中需要考虑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创造出更加逼真和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
同时,他们还需要思考如何设计一个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故事情节,以及如何引导观众在虚拟现实电影中进行互动和思考。
3D电影:审美经验的知觉现象学变革

3D电影:审美经验的知觉现象学变革曾胜;王娟萍【摘要】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强调人的行为环境,主张以身体意向性取代传统的意识意向性,人通过身体知觉把握世界,从而克服身心之间的二元对立矛盾.知觉现象学与数字美学之间存有一种紧密的对应关系,能够深入揭示由数字技术引发的审美经验变革.3D电影最突出的审美经验就是通过身体进行"审美介入",受众的知觉置于理性与经验两种秩序的相交处,从而以一种知觉现象学的审美经验取代传统的无功利审美,实现电影审美经验的统一.【期刊名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3)002【总页数】5页(P98-102)【关键词】3D电影;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审美经验【作者】曾胜;王娟萍【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673D电影正在当下世界影坛掀起一场视听风暴。
2009年,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科幻电影《阿凡达》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
该影片预算超过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最高的电影。
3D电影的热潮推动全球电影产业格局发生巨变。
以中国为例,不但一批优秀的影视、动画工作者纷纷投入到了3D电影的制作,开创了国产3D电影的先河,而且3D电影热潮还使中国3D银幕数量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增至两千余块,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3D电影市场,占全球1/5的份额。
与此同时,3D电影也带来了一场电影审美经验的巨大变革,其“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迥然有别于传统电影的接受模式,日新月异的3D数字技术为电影的“视觉奇观化”再添浓墨重彩。
正如影像媒体研究专家肖恩·库比特教授在《数字美学》一书中所说:“当代特技电影的成功是叙事时空胜过叙事的成功……对于被加速的消费者来说,有了这样的叙事时空,意味着可以通过媒介与交互式游戏,更积极地参与叙事的生产。
浅析美学在3D立体电影中的应用

浅析美学在3D立体电影中的应用作者:刘洋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02期摘要:3D立体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视听语言上的一场盛宴。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电影可以说是信息传递的一种途径,而3D电影则是传者与受者的一场虚拟的交流,通过电脑技术和3D眼镜,还原真实场景,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达成与传者在艺术上的交流。
由于受众的着重点不同,审美不同,所以一部能带给观众视听享受的3D电影,不仅要在技术方面体现美学,还要在艺术方面表现美学。
关键词:美学 3D电影技术“美学”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之后,便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更是广泛,并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电影美学。
不论是传统的2D电影,还是近几年颇受大众追捧的3D电影都可以说是美的延伸,美学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对电影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D电影中的美学应用与传统电影相比较有共性也有个性,它不仅仅是体现在数字技术,视觉感受层面,还体现在各个层面。
[1]一、3D电影中的技术美学从古至今,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技术,制作一部舒服的3D电影同样也需要技术的支撑。
这里我将技术大致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拍摄技术和数字技术。
3D立体成像,是因为左右两只眼睛看到不同两幅画面,通过大脑合成,呈现立体效果。
而3D立体拍摄就是模拟双眼视物成像的原理。
3D立体拍摄突出画面的立体感,并且要达到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根据需要,拍摄出屏立体效果或者入屏纵深效果,从而形成多种视觉效果的立体感。
虽然3D立体拍摄http:///news/view/201212198904.html制作是基于2D影视制作而发展的,但是有些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
宏观来讲,不能以2D拍摄制作的模式去进行3D立体拍摄,技术方式不尽相同,拍摄制作理念也有所不同,在2D与3D之间,肯定会有所取舍。
例如在3D 立体拍摄时的变焦问题,尽量少用甚至是不用变焦,以运动机位代替变焦。
数字3D电影美学特征探究

数字3D电影美学特征探究作者:刘芳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6期摘要:在世界电影百年发展史中,电影技术历经1928年无声到有声,1935年黑白到彩色的两次变革。
而当下,我们有幸亲历电影从“胶片平面”到“数字立体”的真正变革,世界电影正式进入“新3D时代”。
本文通过综述立体电影的发展历史来辨析“新3D电影”的时新性。
进而从技术、题材、影像奇观和观影心理方面对新数字立体电影在发展中呈现的美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旨在给予中国数字3D电影未来发展中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数字3D电影题材深度感在场感立体画面奇观当《阿凡达》为全球观众带来一番华丽震撼的3D视听盛宴后,各种诸如“划分影史”,“影史革新之作”,“影史分水岭”类的高调评价纷至沓来。
许多观众深信2009年是立体电影的发端之年。
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立体电影的三个物质基础—拍摄器材,放映装置,观看工具已经完全具备。
从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胶片立体电影诞生,立体电影已走过70年发展历程。
然而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淡出观众视野,一是因为胶片本身较为昂贵。
立体电影前期拍摄,后期剪辑、洗印的技术要求远比拍摄普通电影要高。
成本高而失败率大导致许多导演放弃尝试。
二是很多作品过分关注3D形式而没有剧情,很难称其为电影艺术。
胶片立体电影从未步入过主流电影行列,似乎一直作为电影盛宴中的一剂调味品,时隐时现地存在着。
时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尾声,数字3D电影《阿凡达》掀起了全球观影热潮乃至之后引起了电影业的一系列变革。
笔者认为其真正划时代的意义不在于对立体电影有无的划分,而是标志着胶片立体电影到数字立体电影的跨越。
今时站在21世纪数字电影技术巨人肩上的新3D电影和昔日胶片立体电影已不能同日而语。
新3D电影也可视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无胶片制作数字3D电影。
是一个从完全区别于历史的“新3D”概念。
因为电影技术的进步,艺术理念的改变使得数字3D电影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在短短的两年中,3D电影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渐渐显露出不同于传统平面电影的美学特征。
3D电影持续燃烧的美学价值

3D电影持续燃烧的美学价值摘要:沉寂多年的3D技术因为詹姆斯•卡梅隆带着《阿凡达》席卷了欧亚非,用其内在的精神和艺术气质为世界电影史的发展置下一笔重彩。
在3D时代已悄然而至时,对于这种精神气质的探究不仅关系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艺术生产力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将对传统的电影美学理论起到重要的拓展。
本文从技术美学、经济美学和文艺美学中探讨3D电影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
关键字:3D电影;美学价值;艺术;视觉奇观一个世纪多前的传统艺术家们正在一片声讨中断言:机器来临之时,艺术也就落荒而逃了。
而170年后的今天3D技术再一次引爆了观众的感官神经,取得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机器时代、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审美理念的不断更新,视觉刺激与感官消费作为现当代艺术的一个有力走势已成不争的实事。
继《阿凡达》的现身犹如它的名字把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技三剑合璧成为21世纪初期最为璀璨的艺术创作。
然而,正如一些学者忧虑的那样,“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犹如一把双刃剑,不断从整体上冲击改变着艺术结构。
对现代科技再生产力的不断升级,电影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究竟是正在开辟新的艺术领域,还是宣告世人艺术已经终结?传统的艺术家是躲在暗格里偷窥无知人类看着艺术沦丧,还是拿起历史的大旗摇旗宣告新的艺术形态已经开始形成?在这样一个崭新的3D艺术迈开步伐,对其艺术价值和美学理念的探讨就像世纪的罗盘在航海中不可缺少。
电影艺术拥有自身独特的艺术形态,是人类艺术史中唯一的一个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石的艺术形式。
当代艺术理论家彭吉象这样说:“完全可以这样说电影艺术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影视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形式。
”从早期是2D电影到现今的3D电影,它一直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机器时代,也就是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火车进站》到1906年由欧仁•奥古斯坦•洛斯特摄制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再到现如今风靡全球的3D影视大片《阿凡达》,是每个时代的转变,正因为科学技术付诸于生产力,为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旺盛的创造力和对现实情景的再次塑造推动技术的不断改变,使得电影艺术形式在科学飓风的席卷之下创造了我们可以犹如身临其中的3D时代。
3d电影效果感受

3d电影效果感受3D电影是一种通过特殊的投影技术和眼镜,使观众能够在电影院中亲身体验逼真、立体的影像效果的电影形式。
它以其出色的视觉效果和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下面,我将从视觉冲击、沉浸感及逼真度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3D电影效果的感受。
视觉冲击是3D电影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
当我戴上3D眼镜,电影中的场景和角色似乎跃然纸上,仿佛与我贴面而来。
例如在《阿凡达》中,我仿佛置身于潘多拉星球的热带雨林中,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和逼真的飞行场景令我瞠目结舌。
这种视觉冲击不仅仅是因为画面的立体感,更是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影像从平面到现实的突破,给我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沉浸感是3D电影另一个令人惊叹的特点。
因为3D技术的运用,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电影的情节中。
在《泰坦尼克号》的一幕中,巨型船只在银幕上呈现出来,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船舶在海浪中的颠簸,听到远处传来的水花声和船舷碰撞的声音。
这种沉浸感让观众逐渐忘却了周围的环境,完全沉浸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
它不仅赋予了电影更强烈的观赏体验,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逼真度是3D电影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3D技术,观众能够看到更加真实、立体的影像。
如《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中的剑术场景,利剑在空中交错,观众几乎能感受到剑锋掠过自己的刺激感;而在《钢铁侠》中,飞行、战斗场景都充满了逼真的观感,仿佛超级英雄就在观众附近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对决。
这种逼真度给观众带来了更深入的观影体验,使电影更加生动、立体且具有冲击力。
综上所述,3D电影给观众带来了独特而震撼的观影感受。
其视觉冲击、沉浸感及逼真度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的世界中,并与影像亲密接触。
3D电影的出现,不仅拓宽了电影的创作和表现形式,也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作为电影技术的重要突破,3D电影将继续引领电影发展的潮流,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视听享受。
3D立体电影的当代美学价值

3D立体电影的当代美学价值张熙【摘要】<阿凡达>的热映使3D技术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从电影创作者到观影受众都对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沉寂多年的3D技术正是因着詹姆斯·卡梅隆所赋予影片的内在精神和艺术气质而重焕生机.在3D时代即将宣告到来之际,对于这种精神气质的探究不仅关系着将科学技术转化为艺术生产力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将对传统的电影美学理论起到重要的拓展作用.【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艺术;技术;第一性;接受美学【作者】张熙【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3D时代的序曲滥觞于1839年的3D技术终于在170年后再一次引爆了受众的感官神经,取得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虽然传统艺术家们一再声称“机器来临之时,艺术也就落荒而逃了”,但随着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接踵而至和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理念的不断改变,视觉刺激与感官消费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有力走势已成为不争地事实。
詹姆斯•卡梅隆十年前就曾预言:2009年是3D电影的元年。
十年后,他带着《阿凡达》王者归来,这部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作品像它的名字一样以艺术与科技双剑合璧的完美“化身”创造着史无前例的票房神话。
然而,正如有些学者担心的那样,“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犹如一把双刃剑,不断从整体上冲击、改变着艺术的结构”。
[1]对科技手段的日益依赖究竟是开辟了电影艺术创作的全新领域还是印证了“艺术终结论”的可怕预言?3D电影巨大的市场价值背后究竟应该以怎样的美学价值观作依托?巨幅银幕终归是世俗之墙上的镜子亦或是哗众取宠的工具?在一个崭新的3D时代宣告来临之际,对其艺术精神和美学理念的探讨就像是探险之前描绘指示方向的星图一样必不可少。
二、电影技术的沿革与创作手段的开拓当代美学家彭吉象讲到:“完全可以这样说,电影艺术从诞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窥视到闯入:3D电影的艺术美学之思

从窥视到闯入:3D电影的艺术美学之思
张悦;卢兆麟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3(000)016
【摘要】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看,3D电影在视觉体验、审美心理和欣赏效果三个维度层层深入地改变了观影体验:第一,3D电影使观者从窥视体验向闯入式的沉浸体验转变;第二,3D电影创造的切身沉浸感易造成审美“差距”,从而限制观众的思维与想象;第三,3D电影易使观众丧失艺术静观态度,代之以娱乐沉迷.对此,应因势利导,针对目前3D电影的优劣势进行创造性的新探索.电影不仅要吸引眼球,更应润泽心灵.
【总页数】2页(P6-7)
【作者】张悦;卢兆麟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0;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析电影《一代宗师》中的电影艺术美学设计 [J], 殷飞
2.从“综艺变身电影”窥视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三大新常态问题 [J], 徐丛丛;朱善智
3.论电影悬念美——电影艺术美学散论之六 [J], 陈玉通
4.论电影情节的典型化及其美学功能——电影艺术美学散论 [J], 陈玉通
5.闯入梦境的现实主义救赎——电影《闯入者》的戏剧性分析 [J], 全芳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3D动画电影的技术美学

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国3D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国3D动画电影的技术分析•中国3D动画电影的美学特征•中国3D动画电影的创作风格•中国3D动画电影的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结论与展望背景与意义3D动画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3D动画电影市场不断扩大,观众对3D动画电影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技术美学作为研究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对于3D动画电影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010203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现状与目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尝试制作3D动画,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作品数量较少。
早期的3D动画作品如《哪吒闹海》、《黑猫警长》等,在技术和艺术表现上相对简单,但展示了中国3D动画的萌芽和探索。
起步阶段发展阶段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中国3D动画开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魔比斯环》、《秦时明月》等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3D动画在技术和艺术表现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这一阶段,中国3D动画在国内外市场开始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可。
成熟阶段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的扩大,中国3D动画在技术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在技术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广泛赞誉。
中国3D动画在故事叙述、角色设计、画面渲染等方面都展现出了较高的技术美学水平,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力量。
010302建模技术建模技术的多样性中国3D动画电影在建模技术上展现了丰富的多样性,不仅采用了基本的Polygon建模技术,还融入了多种高级的建模技术,如NURBS、Subdivision Surface等,使得角色和场景的塑造更加细腻和逼真。
建模技术的艺术感中国的3D动画电影在建模过程中不仅追求技术的精湛,也注重艺术感的营造。
通过细节的雕刻和处理,如对角色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和对场景中光影效果的精细处理,使得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形象更加生动,场景更加真实。
3D电影观影中的审美感知

3D电影观影中的审美感知
方浩;吴旭;陈娣
【期刊名称】《现代电影技术》
【年(卷),期】2017(0)12
【摘要】本文对3D电影的美学特性和观影感知活动的特点进行研究,得出3D电影一方面通过技术特性增强观众的生理感知,形成3D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独特电影语言;另一方面通过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感官系统交叉影响观众的感知机理,全面提升观影的审美感知体验.本文的研究旨在为3D电影的创作提供美学和感知方面的基础.
【总页数】7页(P15-21)
【作者】方浩;吴旭;陈娣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影世界》、豆瓣网、时光网中国电影观众观影大调查 200万中国电影青年的趣味 [J], 娄军;徐元;任国源;
2.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媒体引导下的"神经质"观影现象分析——营造良好的观影导向和观影环境的重要性 [J], 康婕
3.3D“馅饼”不一定那么好吃——电影观影方式发展趋势浅析 [J], 周进
4.观影动机对观影心理的影响——兼论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 [J], 郑宜庸
5.从审美角度浅析电影表达与观影者——从《美丽人生》出发 [J], 王月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 年 9 月 27 号 《爱的力量 》 在洛杉矶大使饭 店电影院放映 ,尽管现场只有一名观众 , 但这却是有 史以来 3D 电影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 早期的 3D 电影过多地依赖特效 , 多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为噱头 , 经过六七十年代的沉寂期 , 进入 80 年代后虽然整体 面貌有所改观 ,但依旧是形式大于内容 , 逐渐丧失了 受众。直到 2009 年 末 詹 姆 斯 · 卡 梅 隆 导 演 的 电 影 《阿凡达 》 席卷全球 28 亿美元票房 ,并摘得奥斯卡最 佳摄影 、最佳视觉效果 、最佳艺术指导三项桂冠 , 沉 寂多年的 3D 电影终于引爆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 3D 数字电影的新元年 ” 。根据司峥明的 自此开创了 “ 研究 可见 ,此形式极具张力 , 从一开始产生就为大
③ ” 体现在使用者身体的感知系统和行为系统 。 这无疑
传媒艺术
限春意 。以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为首不断涌现新 的 3D 创作 ,以及以 《泰坦尼克 》 为代表的经典 2D 电影进行 3D 转化,电影工业又一次拓宽了观影的奇 观属性 ,数字化时代所充盈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再一 次震撼了观众 ,再一次使观众获得了在其他艺术门类 中享受不到的美学体验 。 二、理念实现促进美学进阶 早在 1953 年好莱坞推出的 《布瓦那魔鬼 》 就已 经开启了 3D 电影的新航线 , 但囿于当时技术上的限 制,3D 电影似乎被搁浅了近四十年 。20 世纪初 , 安 : “电影这个概念 德烈 ·巴赞提出 “完整电影 ” 理论 与完整无缺地在线显示是等同的 …… 这是完整的现实 主义的神话 ,这是再现世界原貌的神话 …… 这个神话 就是完整电影的神话 …… 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再现一个 声音 、 色 彩 和 立 体 感 等 一 应 俱 全 的 外 在 世 界 的 幻 景” 。此处的 “完整电影 ” 并非一种确定的电影形 式,而是电影艺术家们不断努力达到的一种理想的幻 想状态 ,由此可见 “完整电影 ” 是一种可以再现客 观现实的艺术形式 。然而 ,当时的科技水平 、 电影本 身还不完善 ,要达到所谓的幻想状态更是无从谈起 。 : “如果说 , 电影在自己 所以巴赞也很自嘲地逗趣说 的摇篮时期还没有未来的 ‘完整电影 ’ 的一切特征 , 这也是出于无奈 ,只是因为它的守护女神在技术上还 力不从心 ” 。 时至今日 ,3D 立体电影的强势回归 ,
则预示着电影数字科技时代的到来 。曾被巴赞轻视的 “技术发明基本上是第二性的 ” 电影时代已经一去不 返,数字科技的介入 ,将原本只能存于艺术家脑海里 的幻景搬 上 了 银 幕 , 某 种 意 义 上 , 使 “完 整 电 影 ” 理论具有了可行性 。 电影发展至今其核心并不仅仅只是遵循巴赞提 出的电影 本 体 论 而 单 一 地 对 客 观 世 界 做 出 真 实 再 现 , 而是 通 过 真 实 世 界 的 再 现 来 传 达 创 作 者 的 理 念 。 很多导演在前期拍摄时追求巴赞所倡导的景深 和场面 调 度 等 效 果 , 在 二 维 的 平 面 上 达 到 视 觉 的 “真实感 ” 。 在 此 需 要 把 “真 实 感 ” 与 “真 实 ” 做 简单区分, “真实感 ” 多是心理 描 述 , 主 观 色 彩 浓 郁 ; 而 “真实 ” 则是物理现象的描述 , 往往是客观 存在 。 诺埃尔 · 卡洛尔曾对巴赞的 “摄影影像本体 论 ” 进行批判 : “ …… 由于作为物理 反 应 的 某 种 系 统的摄影也并不确保客观结果 , 想要得到可辨性的 成果就要求摄影者对摄影机械 、 布光等等加以调整 …… 因此 , 现实主义并不能来自这种手段被推断出 , 因 此, 并 不 存 在 这 样 一 张 自 的 ‘自动的客 观 性 ’
传媒艺术
吴申珅 彭吉象: 3D 电影的美学进阶: 从视觉奇观到观念表达
3D 电影的美学进阶 : 从视觉奇观到观念表达
■ 吴申珅
*
彭吉象
【内容摘要】
科技信息时代赋予了电影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 3D 电影掀起的热潮, 电影产业即将迎
” “艺术终结 ” 的论断未免言之过早, 不能 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革新盛景 。 业界关于 “3D 势必淘汰 2D 武断地一并抛弃也无需盲目地全盘接收 ; 3D 技术所创造的视听盛宴也无法遮蔽一部优秀作品所蕴含的 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本文由 3D 电影带来的观影新局面切入 ,以实例论述 3D 电影的美学特性, 认为 3D 电影并不仅仅停留于制造视觉刺激与感官消费 , 还可以开拓通向观众的道路 , 表达创作者对于宗 教、生命、信仰等问题形而上的思考 。 【关键词】 3D 电影; 视觉奇观; 观念表达; 观影革命; 美学进阶
①
地运用 ,产生了电影空间感的独有画面手法 , 通过画 面元素来达到空间感的塑造 。 早期的黑白电影时代 , 电影通过基本的空间线条以及影调的浓淡来塑造画面 空间感 。在物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下 , 借助于光源来 控制投影 ,进而使画面空间所表现的内容更丰富 , 以 此来实现空间感的塑造 。 以 《火车大劫案 》 ( 1903 年) 为例 ,片中出现枪口向银幕外开枪的镜头 , 引得 观众或惊声尖叫或弃座而逃 ,这种体验无疑是特殊而 震撼的 。究其根本原因是电影作为新兴艺术表现形式 给当时观影者带来的 “奇观 ” 效应。 所以 “这是人 类的第一次电影观赏经验 : 它被一种强大的奇观效应 所深深地笼罩 。某种意义上 ,可以肯定地说 , 被奇观 效应所浇铸的电影初始经验深刻地影响了电影本性的 ” 这种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对现实世界进行逼真 确立 。 再现的光与影的艺术 ,确定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门类 的独特性 ,同时也确定了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 典型特征 。 进入彩色电影时代之后 ,又产生了以色彩为基础 的空间塑造方式 。色相作为色彩中的重要元素在电影 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色彩透视成为了营造空 间距离的常用手段 ,具体表现在色彩的饱和度 、 色别 和明度上 。 综合以上论述 , 在传统电影时代 ,2D 电 影所能还原的是建立在透视原理上的 , 通过观影积 累,经人脑进行加工出来 的 空 间 概 念 。 简 言 之 , 其 “空间感 ” 的形成是通过人的视觉惯性进行自我填充 而实现的 。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 3D 立体电影利用人双眼的
59
现代传播 2014 年第 象: 3D 电影的美学进阶: 从视觉奇观到观念表达
⑥
” 就 此 论 断 而 言,无 论 何 种 类 型 的 电 动的客观性 。 影 , 都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实 。 但这并不妨碍 它们提供给观众真实感 , 尤其是在类似电影院这样 一种相对密闭的环境内 , 视听观感营造出的空间所 带来的真实感更为突出 。 而这种 “真实感 ” 则是通 过对电影影像空间的塑造才得以实现的 。 3D 电影则直接变更了观众以往的客观生理接收 方式,更直接 、更有效地营造出具有真实感的空间 , 进而达到 “深度知觉 ” 效应 , 旨在实现观影主体和 影片的无缝融合 ,形成浑然一体的态势 , 从这个意义 , “整个构造就像是个旋转的离心机器 , 使我们 上讲 ” 丧失意识 ,将我们引向另一个世界并在那里停留 。
⑦
神性的表达空间 , 于是 《少年派 》 终于接近了亦真 亦幻 、天人合一的融通境界 。 由此可见 , 通过 3D 技 术既带给观影者全新的视觉奇观效果 , 又展示了导演 自身想要表达的美学境界 ,即作为电影作者 , 他本人 对于宗教 、信仰 、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 , 可谓 再如刚刚上映的 3D 真人版 《大闹天宫 》 在马年贺岁档赚足了眼球 ,然而高票房背后似乎并没 有赢取好的口碑 。美轮美奂的场景和华丽炫目的特效 遮蔽了原本可以凸显的人伦情感和情怀的表达 ; 对原 著进行的戏剧性改编 ,反而暴露了创作者捉襟见肘的 想象力 。 与 之 相 比 , 同 样 是 改 编 自 名 著 《西 游 记 》 的周星驰的 《西游降魔篇 》 ( 2013 年 ) , 虽然在技术 上 “并不是非常成熟 ” ( 周星驰接受采访时说 ) , 但 却在更大范围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共鸣 。 唐僧收复 河妖的一场戏和高老庄的一场戏让观众不寒而栗 , 叙 事线索之内的许多恐怖元素的使用在 3D 特效的放大 之下让观众有了深刻的恐怖体验 。对故事的大幅度改 编颠覆了观众心目中对于经典的一贯认知 , 然而这个 打着周星驰喜剧烙印的西游故事 ,并没有在技术的拘 囿里自娱自乐 ,也没有在忤逆传统价值观的道路上渐 行渐远 。故事的主题渲染 : 万恶皆有根源 , 恶需用爱 感化而不能强治 ,还是回归了传统的温情路线 , 而对 于唐僧自我牺牲 、大无畏等品质的塑造 , 则是和原著 在精神内核上保持了一致 。该片还传达出一些佛教观 念和哲学观念 , 比如, 唐三藏念 “大日如来咒 ” 时 出现的佛祖形象大到充斥整个宇宙 ,正印证了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的道家观念 ; 最后又出现了一个笼罩宇 宙的大佛形象 ,以一只巨手将造反而叛逆的孙悟空压 于掌下 , 这体现了佛法无边 , 也体现了真善美 对 残 暴、凶逆的最终胜利 ,传达了导演认为真善美一定会 战胜邪恶的信念 ,传递了正能量 。当画面过渡到宇宙 空间的时候 ,3D 技术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让观众更 深切地领悟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层面 。 是否蕴含哲理思考和人文光怀 ,能否引发观众进 入宏大的精神世界 ,恰恰是 “为了 3D 而 3D” 的充满 技术噱头而无视艺术精神的电影和优秀的 3D 电影之 间的巨大差异 ,也正是这个差异导致了观影体验的巨 大反差 。 三、后现代视域下 3D 电影的美学维度 在新时代背景下 ,3D 电影的审美新特征不仅新 颖而且深刻 ,更能延展表达美学意境 。 纵观 3D 电影 的形成 ,始终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 , 社会文化中 “视觉文化 ” “消费社会 ” “后现代转向 ” 等特点都与
*
“新世纪台湾电影的美学创新与人文承继” ( 项目编号: CQDXWL - 2012 - 111 ) 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现代传播 2014 年第 6 期 ( 总第 215 期)
58
吴申珅 彭吉象: 3D 电影的美学进阶: 从视觉奇观到观念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