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姓名雷雪锋
学号61911320308012
专业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132专升本
指导教师王荣
学习中心旬阳师训中心
目录
论文摘要 (3)
正文
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产生 (4)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 (5)
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8)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8)
(二)突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 (9)
(三)实现辨证统一,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之美10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5)
试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摘要】:
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是语文所承载的人类文明的各种文化现象。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只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完整科学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
一、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产生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教育领域的两大思潮之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
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出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个方面的任务。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里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总是以语言来表情达意;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结果。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是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但是语文作为工具又不同于一般工具,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人文性。语文课应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领悟、理解、吸收其丰富的人文滋养,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这种滋养,而不是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一边,只着力在精神内容上发挥。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包含文学、艺术、哲学、审美、政治历史等丰富而深厚的内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对此有精辟的阐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②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1、人文是个人的主观烙印。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