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发表时间:2013-04-25T14:23:20.15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2月供稿作者:王立波
[导读] 学生要进行有效地学习,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还需要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王立波河北省邱县明德小学
摘要: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改革,更新了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课堂就能“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关键词:游戏质疑探索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明明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明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生要进行有效地学习,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还需要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是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动力。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为了在教学上取得理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人们通常把促使人去活动的原因称之为动机,动机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这句话有力地说明了动机在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仅要准确地、艺术地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知识王国”里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从“有趣”开始,产生“乐趣”,然后向“志趣”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本性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往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等活动,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完表内乘除法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在黑板上不出声地写出几个数:12、6、4、8、2、3、18,这些看似漫无主题的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想:咦!这些数有什么用处?老师写这些数干什么?问号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然后老师告诉学生:用这些数组成乘法或除法算式,要求积和商也必须是所给的数,你能组成多少道算式?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多?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动脑,人人都想争第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问学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就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众说纷纭,各尽所能,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从画图、测量、计算的方法入手;有的先假设数据然后计算,利用假设法来计算。大家各显“神通”,最后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正方形大”的结论。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现,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探索、提示数学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我安排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到生活中寻找一些轴对称图形,像树叶等。上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对称图案,包括花朵、脸谱、剪纸、建筑等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仅对所学知识掌握透彻,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美学。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时常设计适当的数学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数学的百花园中,发掘、欣赏数学的内在美,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自我去探索数学的奥秘。除此之外,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注意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注重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实际。教学中的素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课堂提问是讨论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活动以思考讨论分析为主。以不同的生活现象,侧面引出知识点,以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知识点。这样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一定的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这实际上也对我们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材料的基础上合理的组织好课堂。以前对于主要知识都是先提出来,再用实验或者事实去验证它,而新课改要求我们在已经具有的常识上,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来掌握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慢慢得出的共识。提供了更多的贴近生活的新素材引出我们的新内容,用这样的以旧带新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能够很好的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们建立知识体系。
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就能“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才能从“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更好地为社会、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