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经济学的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_邱恩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科技报/2009年/1月/6日/第008版
热点聚焦
凯恩斯经济学的历史作用及现实意义
邱恩鸿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急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的“海啸”让世界紧张,按资本主义古典经济主张的,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竞争,只要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自动解决问题。如今面对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各国政府没有依靠和等待那只“看不见的手”,而是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危急。由东西方多国参加的各种“峰会”正在联合起来阻止经济衰退的风暴蔓延。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自然会想起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
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的经济学家,30年代因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名著而扬名天下,标志着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兴起。凯恩斯以其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反叛,揭开了一场旨在挽救1929年在美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前驱开路的“凯恩斯革命”序幕。有西方学者甚至把他与“哥白尼科学革命”相提并论,可见凯恩斯经济主义的出现,对当年的西方经济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以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一)
上个世纪的1929年从美国开始爆发了一场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经济大危急:工业萧条、工厂倒闭、金融崩溃,一边是堆积如山的货物卖不出去,一边是大批工人失业贫困饥饿。资本主义生产“经济过剩”的危机,使生产和分配之间产生了巨大结构性矛盾,这次大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极为沉重的打击。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就是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寻找到对付危机办法的“济世良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确实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断地自我调节、滚动发展,无需国家干预和保护。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堪称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从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到20世纪的30年代,资本主义经过200余年的发展,也由它的青少年时代到了如日中天的壮年时期。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前所未有大发展,用马克思的话:“仿佛用魔法一夜之间使地上冒出了多得不可胜数的物质财富”。但就在这时,资本主义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也变得越来越不可调和,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矛盾发生严重冲突。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是一架能够自动调节的机器的“神话”被打破了,理论和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也从根本上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凯恩斯主义的内容,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理论上它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能够达到均衡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的论断,并从总需求的角度来说明有效需求的不足是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分析方法上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个量分析,微观经济的探索回到早期重商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上,开创了系统的宏观总量经济分析方法。在经济政策主张上反对并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为基调的政策,提出了以实行国家政府干预和调节私人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凯恩斯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也开创西方凯恩斯经济学新时代。
(二)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内容,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充分就业理论的核心。这一原理被认为是凯恩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社会就业的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存在失业者或者说充分就业难于实现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国民收入不能全部转变为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第一,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而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或某个商家的需求,它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效需求所关
注的是宏观经济总量的分析。第二,有效需求所反映的需求水平,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需求。投资者在雇用工作生产时,对其预期收益会有一个基本估算,至少要保证收回成本价格和实现最低利润。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预期社会上购买这些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当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就会扩大生产进而带动就业的扩大,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因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是使投资者有利可图的需求,有利可图的需求刺激了供给的扩大,刺激了投资者向生产过程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而就业水平随之扩大。根据有效需求的总目标,凯恩斯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三大心理规律。首先是边际浪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社会总消费量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消费倾向的高低。大体来讲,国民收入增长,消费需求也随之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成正比。但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实际收入并不会全部用于消费,人们总是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大致来说,消费的增速总是滞后于收入增长的速度。因此收入的绝对量越大,收入总量与消费总量的差距就愈大,消费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就越低。所以,随着社会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消费倾向呈现出递减的规律,进而造成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因此,凯恩斯主张要设法实行政府干预,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有效需求的满足。其次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就是投资者预期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这一投资所可能带来的新增长量之间的比例。投资被认为是一种牺牲当前的消费以求获取未来收益的行为。因此,未来收入的高低、只能靠预判断,这种预期是与对经济形势及其未来走向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判断乐观,预期收益就高涨,投资的热情也高涨,刺激投资者需求并使之保持稳定增长,是提高有效需求的重要一环。第三,是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人们在心理上更喜欢以现金形式来保持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财富,这种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称之为流动偏好心理。从有效需求的角度看,流动偏好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大量的货币收入滞留于人们的手中,不能及时转化为储蓄和制度。而储蓄也是间接投资的一种形式,储蓄和投资的偏低,就直接压低了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因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为了鼓励投资和储蓄的需求,就要提高利息率,鼓励个人的存储、间接拉动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根据以上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从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来看,政府不可能对经济采取一味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经济模式的市场调节,如果彻底放任经济的自由发展,势必造成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破坏,造成失业者大量存在和“经济过剩”危急的周期性爆发,就无法挽救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深度爆发。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场资本主义经济大衰退的风暴中,凯恩斯大声疾呼,要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因此享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之父”的崇高荣誉。
(三)
凯恩斯主义既有历史作用也有现实意义。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很快成为风靡西方社会各国的主流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把凯恩斯主义放在国策地位上加以奉行。其一,凯恩斯的经济学丰富了西方经济学的大厦。凯恩斯经济学出现之前,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过分析,但没有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经济学的建立,包括理论思路、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的提出,使西方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更加丰满和更加完善。其二,凯恩斯经济学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促成了新的现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进入垄断之后,虽然金融资本的垄断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仍然是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原则为基础。对于那些把持市场的大垄断集团,旧的运行机制无力对其实行调节,也表明了经济运行机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脱节。凯恩斯认为,这就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恶性经济危机的原因所在。因此就需要有新的控制力量来弥补垄断对市场机制的削弱,就需要有国家经济政策的干预。其三,凯恩斯革命也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一次是19世纪下半叶由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时代。第二次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两次黄金时期的出现,虽然与新兴的科学技术革命、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