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理念下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摘要】 1、写作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2、写作要从内容入手进行指导。

从“内容入手”其实就是解决“写什么”。

在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

3、注重阅读教学,做到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为目的;而作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目的。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习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课堂中让学生当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议和修改,以达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用词准确、表达方法恰当的效果。

【关键词】激发兴趣、内容入手、读写结合、及时评改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笔者认为作文指导课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新课标的理念。

一、激发兴趣,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才会有积极性,才会有内动力。

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写作
的兴趣。

当然激趣的方法很多,如展示图片、讲故事、做游戏、播放音像资料等。

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激趣的手段,调动学生乐于表达的欲望。

如在“福建省第三届新作文教学研讨会”(福建省电教馆主办)上,山东省济南市纬二路小学孙鹏老师上的习作指导课《叠罗汉》,笔者感触颇深。

孙老师以“你们平时都喜欢玩什么游戏”这个话题为课的开端,然后多媒体播放“叠罗汉”的影像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眉飞色舞地说“玩”的游戏,津津有味地看画面,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

影像资料播放完后,孙老师宣布“我们今天也来‘叠罗汉’”(用积木块堆叠起来,比一比谁搭得最高),接着由学生讨论比赛规则,而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孙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制定了比赛规则。

这时候学生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了,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氛围更加浓厚。

二、内容入手,由说到写
从“内容入手,由说到写”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观察生活的规律。

从“内容入手”其实就是解决“写什么”。

所谓“意在笔先”是说先有了表达的意思(内容),而后才考虑采取什么样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

在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离开表达内容,空讲表达方法,小学生是难以接受的。

因此,教师要始终重视内容方面的指导,努力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由说到写”是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的过程,是语言上的一种飞越。

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来看,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的发展将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书面语言的发展又能改进和丰富口头语言。

“由说到写”能使口头表达能力带动书面表达能力。

以说为先导,以口头表述为书面作文的基础,才符合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作文指导课上,学生先口述作文内容,便于老师及时获得信息,有利于提高作前指导的针对性,而且如果程度好的学生口述,还能起示范作用。

所以,正确的作文教学,应当由说到写,说写结合。

作文的内容与“说”、“写”密不可分,只有确定了作文的内容,才能进行说和写的训练。

如上文讲的《叠罗汉》(习作指导)一课,师生制定完比赛规则后,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积木块,三人一组合作“叠罗汉”。

之后孙老师指定两个小组的同学上讲台进行“叠罗汉”擂台赛。

准备妥当后,孙老师喊:“预备——”声音拖得较长并不马上喊“开始”,而是停下来采访参加比赛的同学:“你这时候的心情如何?”学生回答后,再采访在座位上的同学:“你这时候的心情如何?”然后要求同学们:“在比赛的过程中,你们要注意观察比赛同学的神态、动作,揣摩比赛同学的内心活动,体验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次孙老师喊:“预备——开始!”比赛的两组同学紧张地叠起了“罗汉”,离比赛时间(规定1分钟)还有二十秒时,孙老师下令:“暂停!”问座位上的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孙老
师指名学生说,他们观察到的比赛同学的神态、动作以及揣摩到的内心活动,还说了自己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

也让比赛的同学说了自己在比赛过程中的内心体验。

接着比赛继续进行:“还剩二十几秒,看最后的胜利属于谁?”比赛结束后,孙老师采访比赛的两个组的同学。

采访败者:“你们为什么会失败?你心里有什么想法?”采访胜者:“你们胜利了,你知道你们取胜的原因吗?你想说什么?”被采访的同学都一一做了回答。

下一个环节孙老师布置写作:“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写下来。

可以写我喊:‘预备——’时的情景,也可以写自己‘叠罗汉’,还可以写比赛的两个组怎样‘叠罗汉’;可以写自己观察到的,也可以写自己想到的……”这样的布置正是新课标要求的:“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地内容。


到此,孙老师并没有过多地指导要写什么、怎么写,好像学生们都在做游戏、搞活动,但就在这“做”、“玩”当中解决了写作的内容,并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了“说”的训练,到写作时就顺理成章了。

即从内容入手,由说到写,突破了学生写作时的难点,降低了坡度,而且学生也乐于动笔。

从写后的反馈看,效果很好。

三、注重阅读,读写结合
作文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项最主要的基本功训练。

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为目的;而作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目的。

即一是理解,一是表达;一是吸收,
一是倾吐。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在阅读上下功夫。

要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对所读的文章的思想内容达到真正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眼界,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这正体现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在写作时,不能照搬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应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灵活地选用恰当的表达方法。

如我们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写植物时的表达方法:即在描写一种植物时可以写其枝叶和果实;写果实时,可以从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来描写。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补充描写植物时,还可以从茎、叶、花等方面,抓住其颜色、形状等。

在教学《赵州桥》一文,可以从“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的学习、理解,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在写作时的过渡方法,并指导学生将这种过渡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这样我们就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

四、及时评改,有效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


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的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习作的评改就是学生在写完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后,在课堂中当场进行评议和修改,以达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用词准确、表达方法恰当的效果。

评改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自评自改。

叶老说:“自己站在旁人的地位,把自己的语言念一念,听一听。

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必然是语言有毛病,就得修改。

”这就是让学生在写完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后,学生边朗读自己写的作品边自我修改。

2、互评互改。

这种形式可以采用同桌或学习小组成员间交换各自写的作品,进行评议和修改。

采用小组互评互改,要由小组长负责,每个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进行“读——议——改”。

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甚至参与评改,切忌随意或走过场。

3、师生评改。

这种形式要求老师在巡视学生写作过程中,留心学生的习作,选择典型或有代表性、针对性的作品,作为评改的材料。

在这个教程中,最好能用多媒体来展示材料,全班学生能比较直观地通过“读”来发现作品材料中的优点和不足,再通过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评议,最后由教师或作者进行修改。

这种形式评改,教师还应注意要多鼓励,少批评,挖掘作品材料中的闪光点,不要把评改当成了只找缺点的“批斗会”。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说说你最欣赏这篇文章(这段中)的哪段话(哪句话)?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建议吗?你觉得应该怎样改一改,表达上会更好些呢?
在评改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写作的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