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方言概述

合集下载

安徽方言——精选推荐

安徽方言——精选推荐

安徽方言徽州方言 【徽州方言】区域方言名。

是一种与一般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包括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六类小区方言。

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而古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

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

”但毕竟徽州方言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无论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

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入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近似吴方言的喉塞声,但又不是真喉塞声。

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

一些词语至今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

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

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

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

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

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

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祁门方言】祁门方言以流行于阊江上游流域的城区话为代表。

有声母21个、韵母35个、声调六个。

其音系特点是大多数流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为不圆唇高元音。

流行于沥水河与文闪河流域的西路话同城区话稍有不同,西路话有声母22个,韵母36个,声调五个。

音系特点表现在流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大凡是较高的圆唇元音。

流行于阊江中游流域的南路话,流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为较低的圆唇元音。

祁门方言词汇中的单音词丰富,其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语词,如“妪”(祖母)、“斫”(砍)、“洒”(我)等。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安徽方言,是指在安徽省内使用的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

省内的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

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目前,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体系,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中原官话)、江淮(淮语)、赣府(赣语)、吴越(吴语、徽语)四大民系族群。

按照语言系属及来源综合分类,安徽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客籍方言六大类。

中原官话主条目:官话和中原官话安徽省内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诸地市,以及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霍邱、寿县、金寨(西部)、长丰(北部)、凤阳等地。

通行中原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北地区,居民属中原民系。

江淮官话主条目:官话和江淮官话安徽省内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巢湖、六安(西北部除外)、安庆(市区及桐城、枞阳)诸地市,以及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以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等地的城镇地区。

其中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方言之外,其余皆属于洪巢片方言。

通行江淮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中或江淮地区,居民属江淮民系。

赣语主条目:赣语、赣语方言和怀岳片安徽省内的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

通行赣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西南地区,居民属赣府民系。

吴语主条目:吴语、吴语方言、宣州片和太湖片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府地)。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淮南,这座位于安徽省中北部的城市,有着独特而有趣的方言。

淮南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淮南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先来说说一些常见的词汇。

“噫嘻”,这可不是简单的感叹词,在淮南方言里,它常用来表示惊讶或感叹。

比如“噫嘻,这东西咋这么贵!”“滴喽”,指的是拎着、提着东西。

“我滴喽着菜篮子去买菜。

” 形象地表达了提着篮子的动作。

“克饭”,意思是吃饭。

到了饭点,人们就会互相招呼“走,克饭去!”“咋呼”,表示大声喧哗、吵闹。

“别在这咋呼,吵死人了!”“绝人”可不是什么好的意思,是骂人的意思。

比如“你别绝人”,就是让对方不要骂人。

“管”这个字在淮南方言中用途很广,相当于“行”“可以”。

“这样做管不管?”“管!”还有“谝”,就是炫耀、显摆。

“他就爱谝自己的新衣服。

”再说说淮南方言的发音特点。

淮南方言的声调比较独特,有些字的发音和普通话有较大差异。

比如“车”,在淮南方言里读“chēi”;“色”读“shǎi”;“街”读“gāi”。

在语法方面,淮南方言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比如表示程度的副词,“怪”“透”“很”等使用频繁。

“这东西怪好吃的”“他透能干活”“今天很冷”。

淮南方言中的一些俗语和歇后语也十分有趣。

“麻子不叫麻子——坑人”,用诙谐的语言形容某人或某事不地道。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歇后语,在淮南地区也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在日常生活中,淮南方言更是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长辈们常说“小孩要听话,不能调皮捣蛋”,用“调皮捣蛋”来形容孩子的顽皮。

邻里之间打招呼会说“吃过了吗?”回答往往是“吃过了,你呢?”简单的问候,却饱含着亲切与关怀。

淮南方言在表达情感方面也很有特色。

生气的时候可能会说“我都被你气死了!”高兴的时候会说“我心里美得很!”伤心的时候则是“我的心都碎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淮南方言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融合。

一些年轻人可能在普通话的影响下,方言说得不太纯正,但无论如何,淮南方言作为家乡的语言,始终在淮南人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安徽方言千差万别,多半和移民有很大关联

安徽方言千差万别,多半和移民有很大关联

安徽方言千差万别,多半和移民有很大关联安徽方言主要有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吴语、徽语、赣语五个语种,大致以长江和淮河为界限,淮北地区基本是中原官话,江淮之间则是江淮官话,长江以南主要是徽语、赣语以及吴语。

下面上一安徽方言地图。

安徽地形复杂,特别是皖南和大别山区,隔一座山隔一条河口音都不同,有的甚至听不懂。

中原官话,是中原民系和关中民系的母语,是以洛阳雅言为核心的中国历代标准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中又分为大概13个官话片区。

安徽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片:徐淮片淮北市的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宿州市的砀山县、萧县商阜片阜阳市、亳州市、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界首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信蚌片淮南(北部、西部)、凤台、颍上霍邱、寿县(不含瓦东地区)、蚌埠怀远(不含县城周边)、固镇五河(不含县城及浍河以南部分地区)凤阳、泗县及明光市北部的司巷等地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淮语,属南方官话,通常将南京话和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

大体分布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江南也有零星的分布。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黄孝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仍然存在争议,比如安庆市区、枞阳、桐城等地就属于黄孝片,黄孝片和赣语怀岳片有几分相似。

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如下:洪巢片合肥市:市区、肥西、肥东巢湖、庐江、长丰(大部分)芜湖市:市区、南陵县部分地区、无为马鞍山:市区(除博望区)当涂(除大公圩地区)、和县、含山铜陵市:市区(除义安区)滁州市:市区、来安、全椒、定远明光、天长、凤阳(东部南部)六安市:市区、金寨(西北部除外)霍山、舒城、霍邱(南部)宣城市:旌德部分地区,广德部分地区淮南市:市区(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中部陈家岗等地区)寿县(瓦东地区)蚌埠市:怀远县(限县城周边)五河县(浍河以南部分地区)黄孝片分布安庆市区、桐城市、枞阳县赣语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

安徽土话—淮南方言大全在安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地的方言犹如繁星璀璨,而淮南方言则是其中独特而耀眼的一颗。

淮南方言不仅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承载着淮南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来说说发音方面。

淮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高,语调上扬,听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比如“好”这个字,在淮南方言里读“hào”,而且发音较为短促有力。

“吃”字读“qī”,“喝”字读“huō”,“书”字读“xū”。

这些独特的发音,让外地人初听时可能会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对于淮南本地人来说,却是再亲切不过的乡音。

词汇方面,淮南方言更是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表达。

“俺们”是“我们”的意思,“可照”表示“行不行、可不可以”,比如“这件事这样办可照?”“得劲”表示舒服、畅快,“你今天过得可真得劲!”“谝”是炫耀、显摆的意思,“他就爱谝他新买的手机。

”“胳肢窝”叫“胳老肢”,“膝盖”称为“磕几头子”。

还有“噫嘻”,用来表示惊讶或者感叹。

在日常生活中,淮南方言的运用更是生动有趣。

比如打招呼时会说:“恁这去哪来?”回答可能是:“上街买点东西。

”如果问一个东西好不好,会说:“这东西咋样?管不管?”夸赞一个人厉害,会说:“这人真过劲!”淮南方言里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

形容一个人很瘦,会说“瘦得跟猴似的”;说一个人很笨,会说“笨得跟猪一样”;形容天气热,会说“热得能把人蒸熟”。

这些比喻虽然简单直接,但却十分生动形象,让人一听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在描述动作方面,淮南方言也有独特的词汇。

“趿拉”表示拖着鞋子走路,“擤鼻子”是指捏住鼻子用力出气排出鼻涕,“薅草”就是拔草的意思。

淮南方言中的一些词语还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比如“锅铲子”叫“抢锅铲子”,“扫帚”叫“条帚”,“拖鞋”叫“呱嗒板子”。

此外,淮南方言在亲属称谓上也有特点。

“姥姥”称为“朗娘”,“舅妈”叫“妗子”,“叔叔”称为“老达”。

淮南方言中的俗语和谚语也不少,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安徽方言考察句子

安徽方言考察句子

安徽方言考察句子
(实用版)
目录
1.安徽方言的特点
2.安徽方言的考察方法
3.句子在安徽方言中的运用
4.结论
正文
安徽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安徽方言主要分为三个方言区,分别是江淮官话、赣语和徽语。

江淮官话是安徽方言的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发音清晰、声调丰富,与普通话较为接近。

赣语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其特点是口音浓重,有些词汇与广东话相近。

徽语则主要分布在黄山和宣城等地,其特点是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

要对安徽方言进行考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查阅相关的方言志和方言词典,了解安徽方言的基本情况。

其次,可以通过实地调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用语和习惯表达。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安徽方言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来探究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在安徽方言中,句子的运用也具有特色。

安徽方言的句子结构与普通话大致相同,但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安徽方言中常用的“夜饭”指的是晚饭,“喝茶”指的是吃饭,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用。

另外,安徽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现象,如“子”的用法、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这些都为句子的运用增色添彩。

总之,安徽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通过考察安徽方言的句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安徽方言,并从中汲取语言文化的魅力。

安徽10大方言,哪种最难听懂?

安徽10大方言,哪种最难听懂?

安徽10⼤⽅⾔,哪种最难听懂?安徽10⼤⽅⾔,哪种最难听懂?20-03-08 ⼋⾯楚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你⾯前却听不懂你说什么都是安徽⼈,我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中国语⾔博⼤精深在安徽安徽的⽅⾔主要分为五类以“两⽔三⼭”为天然界限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关于安徽⽅⾔就不得不提到1997年出版的《安徽省志·⽅⾔志》⼀书成为安徽省唯⼀⼀本全⾯反映各地⽅⾔的专著书中提到包括淮河以北的怀远县城区江淮之间的淮南市、合肥市等21个县市以及沿江以南的贵池、芜湖市(不含四县)、马鞍⼭市等11个市县都说的是皖中江淮官话01黄⼭话【难懂系数】:★★★★★★黄⼭地区⽅⾔属徽语,使⽤区域⼤致为原徽州地区歙县等所在地,所以其⽅⾔也能很好的代表徽语。

但是黄⼭⽅⾔内部差异很⼤,可谓是每个县都有其⾃⾝的语⾔魅⼒。

黄⼭⽅⾔不仅仅外地⼈听不懂,当地⼈也难以理解。

所以其难懂程度⾃然不⾔⽽喻。

常⽤词语黟县⽩丝丝=相当雪⽩长捞捞=长长的样⼦呆秃秃=傻呆的样⼦热头=太阳为奇= 撒娇歙县痴达匪=傻乎乎森垮=那样⼦很挫痴⿁=傻⼦搞卖=⼲什么唠鱼=下⾬增困=睡觉泾县飞天=淘⽓好动灵番=聪明、机灵砸锅=喻指⼯作办糟了嫩⽣=不⽼练02⾩阳话【难懂系数】:★★★★★⾩阳话⼜称⾩阳⽅⾔,整体属于中原官话,主要包括商⾩⽚和信蚌⽚两种,属北⽅⽅⾔,通⾏于皖北、苏北、豫东、鲁南⼀带。

⾩阳话属于中原官话的分⽀,主要包括商⾩⽚和信蚌⽚两种,商⾩⽚发⾳多翘⾆,存在[ʂʻ]-[fʻ]不分的现象,句末多以哩作语⽓组词,⼉化⾳明显。

常⽤词语撷(xié)=倒酒炯(jiǒng)=⾼兴、兴奋谝(pián)=炫耀烀(hǔ)=炖噦(yué)=吐叨(dǎo)=夹03亳州话【难懂系数】:★★★★★亳州话属中原官话—商⾩⽚,属北⽅⽅⾔,通⾏于皖北、苏北、豫东、鲁南⼀带。

亳州市⽅⾔25个辅⾳声母按发⾳部位分为7组,加上零声母共为8组。

安徽称呼妹子的方言

安徽称呼妹子的方言

安徽称呼妹子的方言安徽话称呼妹子的方言是"妹儿",这个词在安徽方言中广泛使用。

安徽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省及周边地区。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安徽人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安徽,人们喜欢用"妹儿"来称呼年轻女性,这个词在当地有着亲切、热情的含义。

当你走在安徽的街头巷尾,听到有人喊"妹儿"时,你会感受到当地人对年轻女性的关怀和友好。

这个称呼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更是一种文化特色的体现。

"妹儿"这个词的使用方式非常灵活,可以用来称呼亲戚、朋友、陌生人等。

不同的语境和关系会影响人们对"妹儿"的称呼方式。

比如,在家庭中,哥哥可能会叫妹儿为"妹子",这是一种亲昵的称呼;而在朋友之间,可以直接称呼为"妹儿",表示友善和亲近。

安徽方言中还有一些与"妹儿"相关的词汇,比如"妹夫"、"妹儿家"等。

"妹夫"指的是妹儿的丈夫,而"妹儿家"则是指妹儿的家庭。

这些词汇都反映了安徽人民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除了"妹儿",安徽方言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称呼方式。

比如,对于年长的女性,安徽人会称呼为"阿姨";对于年纪相仿的女性,可以称呼为"姐姐"或"姐儿"。

这些称呼方式都展现了安徽人民对女性的尊重和关心。

安徽方言中的"妹儿"一词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方式,更是安徽人民对年轻女性的关怀和祝福。

在安徽的大街小巷,你会感受到这个词所传递的亲切和温暖。

安徽方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以其纯朴、亲切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妹儿"这个称呼方式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安徽人民的待人态度和文化传统。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属于吴语方言分支,是宣州吴语的一种。

南陵话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在语音方面,南陵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一些特点。

例如,南陵话的声母中存在大量的浊音,包括全浊声母和次浊声母;韵母方面,南陵话的入声字较多,且具有独特的韵尾;声调方面,南陵话的调类和调值与其他吴语方言有较大的差异。

在词汇方面,南陵话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南陵话中存在一些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嗲嗲”、“姆妈”等亲属称谓,以及一些日常用语和习惯用语。

在语法方面,南陵话的基本语法结构与其他吴语方言类似,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

例如,南陵话中的“哉”可以作为句末助词,表示强调或确认;还有一些特殊的动词用法和词序表达方式。

总之,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吴语方言分支,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安徽话方言大全

安徽话方言大全

安徽话方言大全安徽话,又称徽语,是指使用于安徽省境内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的徽语分支。

安徽话方言种类繁多,各地方言差异较大,主要分为徽语北片和徽语南片两大类。

在安徽省内,安徽话主要分布在徽州、皖南、皖北和皖西等地。

安徽话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流语言,因此,了解安徽话方言对于深入了解安徽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话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在声母方面,安徽话方言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别,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浊化现象,例如“z”音浊化为“d”音。

在韵母方面,安徽话方言的韵母丰富多样,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汉语的韵尾。

在声调方面,安徽话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大,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多达七八个的声调。

安徽话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词汇方面,安徽话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词汇,例如“汝”、“尔”等。

在语法方面,安徽话方言的语法结构灵活多变,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古汉语的语法现象,例如“把”字结构的使用等。

安徽话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方言语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在文学、戏曲、曲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安徽话方言的文学作品、戏曲表演、曲艺传承等都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安徽话方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方言语言,具有丰富的音韵特点、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对于了解安徽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安徽话方言在文学、戏曲、曲艺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安徽话方言,为传承和弘扬安徽文化做出贡献。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汉语方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特征,历史悠久且多样。

而在中国的方言分布中,安徽省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和经济枢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汉语方言。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东邻江苏省,南界浙江省,西接江西省,北隔淮河与河南省相望。

它的汉语方言由于地理位置、经济交流、历史演变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点。

首先,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两大类。

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包括宣城、滁州、阜阳等城市;而南方方言则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地区,如合肥、蚌埠、芜湖等城市。

北方方言受到河南、山东等邻省的影响,语音音调较为平舌,发音较粗犷;南方方言则受到江苏、浙江等邻省的影响,语音较为婉转柔和,发音细腻。

在安徽省内部,各地的方言也有细微的差异。

例如,黄山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受到了皖南方言的影响,其中特点是舌尖发音较凸显,音节较快。

而六安市的方言则受到了豫南方言的影响,发音较粗犷且带有浓重的口音。

安徽省东部的宁国市方言则具有江浙方言的色彩,发音婉转、抑扬顿挫。

除了音调和发音的区别外,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特别是在安徽的农村地区,一些古老的方言词汇依然保留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广泛使用。

例如,安徽方言中“着”可以作为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助词,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在”。

另外,“搓扯”一词在安徽方言中表示闲聊,而在其他地区可能并不常用。

由于安徽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文化影响,安徽省方言的传承也得到了重视。

尽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影响,汉语方言的保持和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仍然有大量的人坚持使用方言,并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其传递给后代。

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安徽方言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总之,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汉语方言之一。

无论是北方方言的豪放粗犷,还是南方方言的婉转柔和,安徽方言都融汇了周边地区的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语言体系。

[精品]安徽方言

[精品]安徽方言

[精品]安徽方言
安徽方言并非指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由各种不同的方言组成的。

有官话区和非官话区之分。

安徽省内各方言可大致分为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四类汉语方言。

官话区包括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官话区基本可以互相通话,而非官话区的赣语内部和吴语内部也基本可以互通,但徽语内部差异较大,互通有一定难度。

安徽省内江淮官话的代表为合肥话,中原官话的代表为阜阳话,赣语的代表为怀宁话,吴语的代表为泾县话,徽语的代表为歙县话。

多种方言系统
“安徽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

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

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的部分市县。

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

赣语主要通用于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

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县市的乡村里,而且受江淮官话侵蚀严重。

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

宁国市境内畲族人说的近似“客家话”的汉语方言,我省的畲族人大多住在宁国市东南部的畲乡。

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概述

安徽方言概述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

例如,“安”读~213,“昂”读ɑ~55,“爱”读,“袄”读。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报销”说成,“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才ts≠在,肠(或ts)≠丈(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或〔~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摘要:一、引言介绍安徽芜湖南陵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二、南陵方言的特点1.声调丰富2.语音变异3.词汇丰富4.语法独特三、南陵方言的保护与传承1.当地政府对南陵方言的重视2.方言教育与传承3.方言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四、南陵方言的价值1.历史文化价值2.民俗文化价值3.语言学研究价值五、结论总结南陵方言的特点、保护与传承及其价值正文:一、引言位于安徽省芜湖南陵地区,有着丰富的方言资源。

这里的方言不仅具有独特的韵味,还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南陵方言的特点、保护与传承及其价值。

二、南陵方言的特点1.声调丰富南陵方言属于汉语的吴语区,共有六个声调。

这使得南陵方言在表达时具有丰富的音韵变化,听起来韵味十足。

2.语音变异南陵方言在语音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如部分声母、韵母的变异,这种变异使南陵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地区方言有所区别。

3.词汇丰富南陵方言词汇丰富,有很多独具特色的词汇和成语,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地域文化。

4.语法独特南陵方言在语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语序、助词、量词等方面的使用,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存在明显差异。

三、南陵方言的保护与传承1.当地政府对南陵方言的重视近年来,南陵县政府加大了对南陵方言的保护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方言保护工作,如开展方言调查、编纂方言词典等。

2.方言教育与传承南陵地区部分学校将南陵方言纳入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传承方言文化。

此外,当地还举办各类方言比赛、演出等活动,提高人们对南陵方言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3.方言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南陵地区积极挖掘方言文化,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传播南陵方言,使其为更多人所了解。

四、南陵方言的价值1.历史文化价值南陵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古代汉语、吴语的重要资料。

2.民俗文化价值南陵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对于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具有重要价值。

3.语言学研究价值南陵方言作为汉语的一种地方变体,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1. 引言方言是一种受到地域和社会文化熏陶的语言变体,它是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特定社群使用的一种语言。

安徽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这里有独特的安徽方言,本文将对安徽方言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历史和地理分布。

2. 安徽方言的特点安徽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各个地方,与其他方言相比,它有以下特点:•音韵特点:安徽方言的音韵特点较为鲜明,如轻声浊化、尾音变调、鼻音合口等。

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比,安徽方言的音调较为平稳,不像北方方言那样多变。

•词汇特点:安徽方言的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很多词汇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

安徽方言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例如用“曳”表示“拉”或“拖”,用“鱼戏莲叶弄(nòng)”表示“美丽”。

•语法特点:安徽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安徽方言中,《我在家吃饭了》可以说成《我家吃饭了》;而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一般会加上“在”字。

此外,安徽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如“你提机票了吗?”表示“你带了机票吗?”等。

•发展特点:安徽方言在不断与其他方言交流影响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变化。

尤其是与上海方言、江苏方言等接壤的地区,安徽方言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 安徽方言的历史安徽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安徽地区属于淮南方言区,受到了齐、楚、吴等古代南方国家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安徽成为了苏鲁方言区和江上方言区的交汇地,安徽方言逐渐形成并且发展壮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方言逐渐形成独特的地理特点与社群特点。

同时,安徽方言与周边地区的方言,如上海方言、江苏方言等也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形成了新的变体。

4. 安徽方言的地理分布安徽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各个地方,但因为安徽地域较大,方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北部方言: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滁州、合肥等地,表现出明显的阳平调、轻声浊化等特点。

•中部方言:中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芜湖、安庆等地,表现出中高平调和前鼻化的特点。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摘要:一、引言二、芜湖南陵方言的地理位置与特点1.地理位置2.方言特点三、芜湖南陵方言的词汇与语法1.词汇特点2.语法特点四、芜湖南陵方言的文化内涵与传承1.文化内涵2.方言传承五、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方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其中,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颇具代表性。

本文将对芜湖南陵方言的地理位置、特点、词汇、语法、文化内涵及传承进行探讨,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有趣的方言。

【地理位置与特点】芜湖南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南陵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是江淮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与语法】1.词汇特点:南陵方言词汇丰富,具有形象、生动、贴切的特点。

许多词汇源于生活实践,如“熥”(熥饭)、“搲”(舀水)等,富有生活气息。

2.语法特点:南陵方言的语法结构较为简单,主要是词汇的排列组合。

如一句话中的主谓宾顺序为“名词+动词+宾语”,与普通话的基本顺序相同。

【文化内涵与传承】1.文化内涵:南陵方言蕴含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间风俗和地域特色。

例如,方言中的“炸炸”(意为吵架)、“嚼舌头”(意为说闲话)等,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琐事和人际关系。

2.方言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南陵方言面临着逐渐被普通话取代的趋势。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方言,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积极采取措施,如开展方言调查、编写方言词典、举办方言讲座等。

【结论】芜湖南陵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和语言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重视方言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地域文化的瑰宝得以延续。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

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安徽方言的研究报告安徽方言是汉语方言系统中的一支,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省。

在安徽省内,安徽方言又细分为北片、南片、中片三个区域。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安徽方言的发展历史、语音特点和语法特点。

一、发展历史安徽方言源于古代的淮安方言,追溯到汉代以前的战国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变,安徽方言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在长期的言语交流中,受到周边方言和其他语言的影响,安徽方言也不断发展演变。

二、语音特点1. 轻声:安徽方言轻声比较常见,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和量词等的最后一个音节。

例如,“吃饭”读作“tsae”,“好吃”读作“xau tsae”。

2. 送气音:在北部地区,安徽方言有较为明显的送气音现象。

例如,“车”读作“tshe”或“che”,“房子”读作“fau tsuh”或“fa tsuh”。

3. 儿化音:在南部地区,安徽方言存在儿化音的现象。

例如,“爸爸”读作“ba ba”或“ba r”。

4. 唇化音:安徽方言的唇音在发音时具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这是安徽方言与其他方言的一个显著区别。

例如,“川”读作“zwe”或“zu zue”,“纯”读作“dzön”或“dzun dzue”。

三、语法特点1. 重心语序:安徽方言的语序较为特殊,往往将重心词语放在句子的开始或末尾。

例如,“那个人我认识”可以说成“人那个我认识”或“人我认识那个”。

2. 介词的省略:安徽方言中的介词常常被省略或合并到动词或名词中。

例如,“去上学”可以说成“去上”。

这一特点使得安徽方言的表达更为简洁。

3. 量词的使用:安徽方言中有很多特殊的量词使用方式。

例如,“瓜”用“颗”作量词,而“馒头”用“个”。

这与普通话的量词使用方式不同。

综上所述,安徽方言作为中国汉语方言系统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安徽方言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方言多样性的理解,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安徽方言的文化遗产。

安徽话知识点

安徽话知识点

安徽话知识点一、简介安徽话,又称徽语,是指在中国安徽省方言区域所使用的语言。

安徽话是汉藏语系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属于中原官话的一种,与普通话有很高的相似度。

安徽话是安徽省全部地区的共同语言,也是安徽省的官方语言。

二、发音特点 1. 声母:安徽话与普通话的声母基本相同,但在一些音素上有所差异。

例如,“普通话的b,p,m,在安徽话里常常发成f,例如‘饭’读成‘噶’;‘本’读成‘峰’”。

2. 韵母:安徽话的韵母与普通话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普通话的‘梅’字读作‘mei’,而在安徽话里读成‘mo’”。

三、常用词汇 1. 问候语:安徽话的问候语和普通话相似,常用的有“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问候语,例如“吃了吗”、“去哪儿”等。

2. 数词:安徽话的数词与普通话有些差异。

例如,“普通话的‘十’读作‘shi’,而在安徽话里读成‘shu’”。

3. 助词:安徽话的助词用法与普通话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普通话的‘了’字在安徽话里读作‘咯’”。

四、常见表达 1. 问路:安徽话中询问路线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相似,常用的有“请问去哪儿”、“怎么走”等。

2. 购物:安徽话中购物时的常见表达与普通话相似,例如“请问这个多少钱”、“打折吗”等。

3. 点菜:在安徽话中点菜时,常用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相似,例如“我要一份鱼香肉丝”、“来一碗米饭”等。

五、方言特色 1. 词汇:安徽话有许多独特的词汇,例如“扑肉”(指排骨)、“拌面”(指凉皮)等。

2. 语调:安徽话的语调较为抑扬顿挫,给人一种热情的感觉。

在表达情感时,语调上的变化能够更准确地传递出感情的变化。

3. 语速:安徽话的语速相对较快,节奏感明显。

这也是安徽话与普通话的一个显著区别。

六、结语安徽话是安徽省的官方语言,也是安徽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安徽话的发音特点、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安徽人。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引言:方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淮河流域是该省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

在安徽淮河流域地区,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方言,它们既有所共同的特征,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本文旨在通过对安徽淮河流域方言的语音比较研究,探讨这一地区方言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淮河流域概况淮河是中国第五大河流,发源于安徽省全椒县,流经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四个省份。

淮河流域是中国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方言分布复杂的地区。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淮北、淮南、六安三个地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

二、安徽淮河流域方言概述安徽淮河流域方言是汉语的一个分支系统,它与官话、粤语等其他汉语方言存在差异。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一般可以分为淮北方言、淮南方言和六安方言三个主要分支。

1. 淮北方言淮北方言分布在安徽省北部的淮北地区,如淮北市、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寿县、凤台县等。

淮北方言与官话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音韵系统和声调上。

淮北方言有浊化现象,例如“知”读作[z],而官话读作[ʈʂ]. 同时,淮北方言的声调多样性较大,常出现双重共鸣调、跌音调等。

2. 淮南方言淮南方言分布在安徽省中部的淮南地区,如淮南市、马鞍山市等。

淮南方言与官话的差异显著,不同于普通话的四声,淮南方言的声调系统发展出了三声。

此外,淮南方言中的音变现象较多,如“kuai”读作[kæ], “tuan”读作[thæ].3. 六安方言六安方言分布在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地区,如六安市、霍邱县等。

六安方言的声音比较洪亮,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

六安方言中的元音系统比较复杂,有6个元音,分别是/i, u, a, ə, ɔ,e/.三、安徽淮河流域方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安徽淮河流域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同时也受到外界语言的影响。

在音韵、声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这些方言都有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安徽方言概述皖北中原官话①中原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语音特征:1.各地话大都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

例如,“安”读~213,“昂”读ɑ~55,“爱”读,“袄”读。

1①为了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也说成“皖北官话”或“皖北话”。

2.各地话n与l声母不混。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吕。

3.各地话韵母的元音韵尾大都丢失,鼻辅音韵尾大都变成鼻化韵母。

例如,“买菜”说成,“报销”说成,“蓝天”说成la~55tia~213,“刚强”说成kɑ~ɑ~55。

4.各地话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

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5.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6.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

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旧,才ts≠在,肠(或ts)≠丈(或ts)。

词语特征: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面称“爷”(这与皖中江淮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面呼奶〔〕或〔~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音达),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老·爷”或“外老·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舅母呼“妗·子”。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额头叫做“额脑头子”,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阴平);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郁·着”、“不舒·坦”(舒音出)、“不得劲”等,发疟疾说成“打老瘴”、“发疟子”。

3.有特点的食品名称:大米饭叫“干·饭”(其他方言区叫“饭”),面粉叫做“面”,面条儿叫做“汤”,擀面条儿说成“擀汤”,饺子叫“扁·食”,把包饺子说成“包汤”或“捏扁·食”。

4.动物、植物的特殊叫法:鸭子叫“扁嘴子”,麻雀叫“小小·儿”或“老雀子”,结网的蜘蛛叫“蛛蛛子”或“罗·罗蛛”,蚯蚓叫“蛐·蟮”,母牛叫牛(音四),玉米叫“玉秫·秫”、“油秫·秫”或“大芦·秫”,南瓜叫“倭·瓜”。

5.时间词“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分别说成“今(儿)个、明(儿)个、后(儿)个、夜(儿)个、前(儿)个”,去年说成“年·时个”。

6.人称代词中都有包括式“咱·们”,还有表现亲密感情的“俺”和“俺·们”。

疑问词“什么”说成“啥”(~东西?),“怎么”说成“咋”(~弄的?)。

7.具有地方特色的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撞”说成“石如,一头~到南墙上。

“扔、丢掉”说成“板”pa~24如,把它~掉吧!请吃喝说成“厚”xou53如,俺帮你搬家,你咋~俺?“借”说成“磨”mo53如,~几个钱给俺。

“舂、砸”说成如,~蒜;坑害也说“”,他把我~的不能混。

“禽产卵”说成如,天热,鸡也不~蛋了。

“肉具有动作慢意思。

如,她做事~得不得了。

瓜果食物中含纤维少说成“面”mi53如,老倭瓜~的好吃;它还可以比喻人的性格憨厚,如,他的外号叫老~。

“尖具有小气、吝啬的意思。

如,真是越有越~。

“瓤ɑ~55具有软、弱的意思。

如,面和~了。

这孩子底子就~!“转具有调皮、诙谐的意思。

如,这孩子真~。

话语特征:1.我知不道,他也知不道。

2.我连唤是唤,他都走得不见影儿喽。

3.小杨早就杠家了。

小杨早就家走了。

小杨早就走家了。

4.你瞎摆乎啥瞎摆乎?!5.天咋还下下下的,咋办口耶?6.小小的年纪,嘴会讲得很得很哟!7.你可见着俺爷没?8.天又下将起来了。

她又哭将起来了。

9.她哭子细讲之细。

皖中江淮官话①江淮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

安徽省的江淮官话区,包括淮北的怀远县城区,江淮之间的淮南市、合肥市、滁县、六安、巢湖、安庆等21个县市,以及沿江以南的贵池、铜陵市市区、芜湖市、宣城、马鞍山市等11个市县。

语音特征:1.除怀远、定远、淮南市之外,各地话n与l声母不分。

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旅。

2.古全浊声母字今皖中话也读清音声母。

今读塞音和塞擦音声母的字,也是平声为送气音,仄声为不送气音。

3.各地话都有与、in与韵母不分的现象。

例如:根=庚、深身=升声、金民=京明。

4.各地话都是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古全浊上声字今音归去声。

例如:高低天三(阴平)、平唐龙人(阳平)、古走老米(上声)、坐父放菜大帽(去声)、说笔竹墨拔白(入声)。

①为了述说的简便,文中有时把“皖中江淮官话”说成“皖中江淮话”、“皖中话”或“江淮话”。

词语特征:1.有特点的称谓词:祖父大都称“爹·爹”,祖母呼“奶·奶”(奶读阴平)。

“奶·奶”说成上声调时,多指“老太婆”,在含山、桐城、庐江、贵池等地也可以指称“妻子”。

外祖父、外祖母大都呼成家公(或“家公爹·爹”)、家婆(或“家婆奶·奶”)。

姑母称“姥·姥”(或“姑姥”)。

2.人体生理方面的特殊说法:舌头叫做“舌条”,左手和右手说成“反手”、“顺手”,腿俗说“胯子”。

“生病”大都说成“不好过”、“不快活”、“不自在”,“逝世”婉词说成“走了”,老人逝世说“老之”。

3.用具、物品的特殊叫法:自行车叫“钢丝车”(或“脚踏车”),哨子叫“叫子”或“叫居子”,糨糊叫“面糊”,提水桶叫做“提子”,围裙称为“围腰子”,衣袋儿叫“荷包”,铝勺儿叫做“挑子”。

4.有些食品名称叫法较特殊:大米饭说成“饭”,面粉叫做“灰面”或“干面”,面条儿大都说成“面”,“馄饨”和“饺子”分不清,各地大都叫“饺子”。

名为香油实指菜子油,把禽畜凝结了的血叫“血或子”(读晃)。

5.动物、植物的特殊名称:鸭子叫鸭,阉鸡叫“镟鸡”或鸡”(钅散音线),蝙蝠叫“盐老鼠”或“檐老鼠”,乌鸦叫“老哇子”,辣椒叫“大椒”,玉米叫“六谷子”,高梁叫“芦秫”或“芦稷”。

6.人称代词中包括对方在内的说法通常是“我两个”或“我们两个”,不用“咱”或“咱们”的说法。

7.有地方特点的常用动词:拧毛巾说成“扭手巾”(扭音肘),堵塞说,~老鼠洞。

向上爬说成“猴,~到树上去了。

“候有等候的意思,如,再~他半个钟头。

“扌亦”l珘o35有把禽畜驱聚在一起的意思。

如,帮我把鸡~进笼里去。

鸡禽产卵说成“生如,鸡~蛋,开玩笑说成“逗猴。

8.方言特色较浓的常用形容词:“厚具有稠、浓度大的意思。

如,粥太~之。

(或“涝”)具有稀、浓度小的意思。

如,粥太~了。

“女赞”ts55美好的意思。

如,这个东西真~!小孩子顽皮说成,fei53如,这孩子真~!“韶可以形容女子爱表现、喜欢在人前多言。

如,这丫头最~!形容人吝啬,小气用“抠或“啬”sei31如,这个人太~!说人家无用、无能常用“不顶龙”,形容人愚笨,不用脑子为“木骨”,形容人心情郁闷烦躁,常说“恶心烦躁”(恶音务),“烧”或“烧包”大都形容男子“骄傲”的表现,“颠狂”通常用来形容“狂妄自大”的样子。

“乌漆麻黑”或“黑漆麻乌”都是形容暗的常用词。

话语特征:1.小王在家看电视在。

2.小王看电视在。

小王在看电视在。

3.电视开之在。

电灯亮之在。

4.小英子把婆家了。

5.把报纸递把我。

把五块钱把他。

6.小华家去了。

小华赵家了。

7.笋子老很之。

要想之讲、不要抢之讲。

懒之要死。

痒之要命。

皖西赣语赣语是现代汉语十大方言之一。

安徽省的赣语主要指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市西部及东南角等8个市县的方言。

当地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省的“瓦西坝”成批迁徙此地定居的。

语音特征:1.读送气声母的字比普通话多。

不仅“婆桃葵才墙勤祥从”等字读送气声母,下面这些普通话读不送气声母的字,方言也读成送气声母。

例如:步p、稻t、共k、在ts、匠、近、像、松(~树)ts。

2.组声母拼合口呼韵母字与组声母拼撮口呼韵母字混同。

例如:肫=军、除=渠、拴=宣。

3.各地话把普通话的一部分、、和零声母拼齐齿呼韵母字,读成k、k、x、声母拼开口呼韵母。

例如:“街”读成“该”、“敲”读成“尻”、“眼”读成“俺”、“瞎”读成“哈”。

4.各地话都把“坛(~子)肝看(~伢)汗”和“团官宽换”等普通话读an、uan韵母的字,读成on韵母。

5.各地话与、in与韵母混同。

例如:更生=根深、经营=金银。

词语特征:1.有地方特点的称谓词:指称岳父、岳母为“外父”、“外母”,妻子称“堂客”、男子汉称“老爹”,已婚妇女称“奶·奶(奶读上声),指称妻子也叫“奶·奶”,“老”是对老者的尊称,“妹”或“”〔n35〕都是长辈对下辈的爱称,小孩儿和孩子都称为“伢”。

2.人体和生理方面的特殊词:口水说“口,鼻涕叫“鼻脓”,右手和左手叫“顺手”、“反手”,手掌和脚掌叫“手板”、“脚板”,膝盖叫“色罗坡”,指甲叫“指嵌壳”,拉屎说“屙液”,生病说“过不得”,人死了委婉地说“走着”,生孩子说“看伢”。

3.有些动、植物的叫法也很特别:肉猪叫做“香猪”,公鸡、母鸡叫“鸡公”、“鸡母”(母音猫),半大的猪叫“半猪”(音薄),黄鼠狼叫“黄机灵”,狐狸叫“毛狗”,蝴蝶叫“杨叶”,萤火虫叫“亮火虫”。

丝瓜叫“网瓜”(网音莽),桔子叫“桔红”,荸荠叫“土栗子”。

4.有些食品的名称很特别:把各种面粉制成的饼叫“粑”,“饭”指大米饭。

猪舌头有的叫“口心”,有的叫“赚头”。

猪耳朵叫“顺风”,“水饺”是指馄饨,面粉叫“灰面粉”。

此外,夹菜说“搛菜”,小孩吃奶叫“喝奶”,晚饭叫“夜饭”,等着吃说“候吃”(候读吼)。

5.有特色的物品和用具名称:“簟子”是竹编的席子,绳子叫“索”,牙刷叫“牙帚”,刨子叫“推刨”,晒谷物等筛状平底竹器叫篮”、“晒筐”〔〕,锄头叫“撼锄”,锄草也讲“撼草”(撼音缓),墨叫“黑墨子”,砚台叫“砚池”,妇女用的马桶叫“马子桶”或“子孙桶”。

6.较特殊的指代词语:方位指代词分成近指“得的”、中指“嗯的”(嗯读n)、远指说“喂的”;什么说“么事”,有多少说成“有几多”,怎么办说“索何搞”;复数人称代词说成“我几”或“我者”、“尔几”或“尔者”、“几”或者”,什么地方说成“么处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