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31-3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笔记》31:乡人皆好

作者:肖知兴发表于:2010-01-16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第十三》)这一段话明白晓畅,不用翻译。《阳货第十七》中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那种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乡愿)其实是道德的敌人,也是对“乡人皆好之”不以为然的意思。

我看到这一段时,第一个想起的是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乡人皆恶之”的评论: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

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

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

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

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

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李鸿章作为旧时代中、旧格局中的一个旧人物,自然有他的局限性。他的好使小智小术,好行小恩小惠的种种行径,有时也确实是让人哭笑不得。但甲午战争后,天下人一边

倒地把责任往李鸿章身上推的做法,却也是非常不公道的一种做法。最诡异的是马关议和

是李鸿章遇刺之后,朝廷又命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前去办理。他给总理衙门去电,称经方

忧劳成病,牵发旧疾,症忡日剧,神志不清,断难胜此巨任。然而朝廷不允,诏命“李经

方迅速前往,毋许畏难辞避。倘因迟延贻误,惟李经方是问,李鸿章也不能辞其咎”。李

家一时竟成了卖国专业户,也算是千古奇谈。

研究这种集体行为心理学家发现有两个规律,一个是集体思考现象(group thinking),指的是一个群体因为通过在智力上互相印证、在情绪上互相激发和在社交上

互相支持,而共同采取的一种外人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愚蠢行为的现象。所以,“集体思考”的本质其实是“集体不思考”,也就是八十年代反思着讨论他们的文革经历时经常提到

的所谓“集体无意识”。思考本质上是一种非常个体性、非常独立性的行为。置身与大众之中,平时尚能独立思考的人也会迅速被大众的某种情绪或者思路挟裹,很难找到真正的自我。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英美学者一般都对大众、群氓、广场持有保留意见,主张清明、冷静、低调的公共参与行为,表现的就是对集体无思考现象的一种警惕。

第二个规律是所谓的寻找替罪羊的现象(scapegoating),指的是在出现了一种不如意的局面时,人们为了避免自己承担责任,把失败的原因推到某特定人群身上的现象。国

外讨论的最多的寻找替罪羊现象是种族歧视的问题。在国外有生活经验的中国人大致可能

感觉得到,对我们持有或明或暗的敌意的往往是他们社会中的中下层阶级。例如,我个人

在法国的经验是,晚景不佳的老太太对我们这些外国人容易对我们表示出一种天然的敌意,其原因应该就在于此吧。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歧视外地人、歧视农民工、歧视某些特定省份、特定地区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一些上海人特别喜欢拿苏北人、江北人说话。说苏北人因为他们穷,这个我懂;我没想到的是他们说的江北竟然指的是苏州河以北的普陀、北闸和虹口区。真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鸿章的乡人皆恶之是集体无思考和寻找替罪羊现象的结合,实际上很多坚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学者也同样会碰到“乡人皆恶之”的情况。孟子强调学者的独立精神,“自

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反躬自

问没有道理,纵然对方是个穿粗布衣裳的老百姓,我也不去吓唬他;自问理直,哪怕对方

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乡人皆恶之应该就属于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情况之一吧。

相反,乡人皆好之的情况往往是一些学者哗众取宠、曲学阿世的情况,最典型的是前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改革大争论中一些学者的立场。国有企业改革中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的来解决,但如果为了满足大众的一种发泄不满情绪的需要而否定市场化的方向,对于缺乏市场化传统、当下真正的市场在很多领域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中国,应该说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经济理论问题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说清楚,但对于一些学者这种行为层面、道德层面的问题,更多的需要知识界同行在清明、冷静、低调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知识界同行在理论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对一些学者的行为也有了这些一致的评价之后,大众的迷狂自然就会慢慢消散。

《颜渊第十二》中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解释啦。“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这是对那种为追求知名度而不计手段的“摇滚学者”的最好写照。

《论语笔记》32:失言失人

作者:肖知兴发表于:2010-01-16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这是《论语》中最象后世的《菜根谭》式的警句的一句话,简洁,对称,容易理解而又耐琢磨。

我做了一些高于高投入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在所有的高投入人力资源政策中,雇主和员工都一致认为信息分享是高投入组织最重要的特征。为了强调信息分享,西方所以有帐务公开管理(open book management),四处走走管理(management b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