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三)

江苏省金湖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许万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生敢想、想说、敢做,让他们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探索、体会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并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进行合作交流呢?

一、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是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是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儿童在孩提时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终生不忘。杨振宇博士也感:“中国的儿童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儿童动手兴趣浓。主要原因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可以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探索和发展思想的材料和工具,并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因为学生对操作有兴趣,喜欢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尤其是一些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更需要给学生提供可感知实物模型和可动手操作与实验的材料,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具体形象的操作与实验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创造。同时又培养动手与实验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人教版本十二册)时,很多老师都采用自己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是记住了公式,也能够套用公式计算,但这种方法太陈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动机,殊不知学生多么想跃跃欲试,亲自动手实验。如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结论时,

我们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全班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其中一、三小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二、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用圆锥装沙,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验证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很快就有了实验结果:一、三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而另外两个小组都得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这时教师可顺势点拨,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并继续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通过再一次实验,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有类似一个个小小“科学家”的体验,在愉快的情境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能借助于动手操作理解的内容很多,需要我们教师平时注意挖掘,但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这是因为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于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如在展开与折叠这部分内容,学生将立方体的盒子剪开,所得到的平面图形是不一样的,这时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才能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其平面展开图形之间的关系。二是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所谓适量,就是不要动不动就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向抽象水平转化。

二、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改变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把适当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素材,促使学生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并由传统的消极、被动接受学习变为积极、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人教版第二册)一课时,一位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①出示“2”、“4”、“6”、“7”、“9”五张卡片;②让学生从上面的数字中选出三个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看谁写得多;③把大家写出的题目按“退位”与“不退位”;分成两类;④从众多算式中选出“46-9 ”,并用多种方法计算“46-9”;⑤对比“46-9”与“46-2”的计算区别。这样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为他们提供了“创造”的机会,探索多种计算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又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十几减9”(人教版第二册)时,对学生说:“现在,老师给大家出一道题:11-9=□,要说说你的答案,更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哪个同学愿意先来试一试?”教师的话意一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有的同学说:“11-9=2。我是这样想的:我把11分成10和1,10-9=1,1+1=2。”有的同学说:“11-9=2。我是这样想的:我把分成1和8,11-1=10,10-8=2。”还有的同学说:“11-9=2。我是从11里一个1、一个1地减的,减到最后。”这时,教师马上给邓“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计算方法”的赞扬。但教师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到了新的制高点:“现在老师告诉大家,还有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对这种方法在我们的数学课本里告诉了我们,但老师先不讲,你们要自己学,看谁最先学会,还要讲给大家听。要求是给大家5分钟,无自己看书,再小组研究合作交流。”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争辨、归纳……终于得到发现,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

三、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合作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促使学生自觉合作交流,我们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首先要进行变革,即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为了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地分组。在分组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几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讲,都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一般把优、中、差学生按1:2:1的比例搭配,有时也可把学习困难比较大的几名学生编为一组,以便教师多加关心,及时辅导,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样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2.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

(1)辨析概念性问题。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概念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呢?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便会很快发现不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情况,从而加深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2)发现规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让学生分组观察表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情况,并完成下列讨论题。

从左往右看,我们发现了_________,举例________;从右向左看,我们发现了_________,举例________。然后集体交流,得出商不变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