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课堂”共出精彩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54cc147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3.png)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共生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共生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互相促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和丰富的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共生课堂,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呢?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提倡多元教学方式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多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技能和文学素养。
在构建共生课堂时,教师要提倡多种教学方式,比如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导入教具、实物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增强语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加强跨学科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比如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诗词鉴赏来理解历史文化;在音乐课上,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演唱来感受文学之美。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与体验语文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与体验。
比如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感受古代的文学氛围;在教学《论语》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
通过实践与体验,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或语言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共生课堂的构建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主题班会、文学写作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从而增强学生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五、提倡个性化教学共生课堂的构建还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共生课堂美篇
![共生课堂美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1e09c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9.png)
共生课堂美篇
共生课堂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创造一个和谐、平等、包容的
学习环境,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在共生课堂中,学生可以根
据自己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得到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同时也能与其他
学生互相学习和互相支持。
共生课堂的美在于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社交互动和情感联结。
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他们都能够相互认识、尊
重和帮助对方,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这种平等、友善的相处可
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减少排斥和歧视行为的发生。
共生课堂的美还在于它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有特
殊需求的学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
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而普通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共同学习和合作,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包容心和合作精神。
共生课堂的美还在于它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共生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
化的教育支持。
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还需要
他们具备高度的教育情趣和教育情感。
通过与不同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总之,共生课堂的美在于它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平等、包容的
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社交互动和情感联结,推动学生的个人
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
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也为教育系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让培智共生课堂落地有声——聚焦培智语文共生课堂的有效构建
![让培智共生课堂落地有声——聚焦培智语文共生课堂的有效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835e312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4.png)
让培智共生课堂落地有声——聚焦培智语文共生课堂的有效构建前言: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层面。
从微观层面讲,教育生态包括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还包括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摘要:“共生课堂”是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的课堂教学主张。
它认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环境与技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现课堂教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
关键词:支持、合作、探究、共生现状一:在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慢差低”的现行状态下,培智课堂内卷or躺平?培智学生既卷不动又不能让他躺平,于是我们很多特教人不停的在躺平和内卷中坐着教学的仰卧起坐。
针对普校提出的卓越课堂,培智学校的课程目标:共生课堂现状二:现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了,教师把孩子们喜欢的动画诗歌、儿歌一股脑的放给他们听就可以了,或多或少总能学到一些知识——我们作为培智教师,而不是一个放映员,更多的是需要从浩瀚的教学资源中选取适合培智学生的,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去观察、去引领、去纠正、去调控普通学校的课堂学习可能就像谈恋爱一样,只需要老师、学生双向奔赴,学习的小船就能到达成功彼岸。
但在培智学校课堂学习中,就像结婚(双方家庭、三观、经济)一样,因为它需要多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家长甚至康复师多向奔赴,一起乘风破浪……培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担负着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词句,形成能力,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用于生活。
培智共生课堂“六化”模式一、学科模糊化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其他学科。
刺激培智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
音乐的元素经常用于新授课时的导入体育的元素可用于一些课堂游戏活动的载体,如热身游戏等● 生活适应语文亦生活,生活亦语文。
共生课堂实施方案
![共生课堂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5b041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7.png)
共生课堂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共生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而共生课堂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共生课堂的实施方案,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步骤。
1.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共生课堂中,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将要学到什么,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的明确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教师在共生课堂中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资源、实践案例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
共生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教师在共生课堂中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5.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共生课堂要求教师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实施效果。
共生课堂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共生课堂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共生课堂也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总结。
共生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施共生课堂时,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让师生在课堂上同生共长
![让师生在课堂上同生共长](https://img.taocdn.com/s3/m/e5cdf61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4.png)
让师生在课堂上同生共长作者:张春霞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年第02期为转变传统的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武汉市江夏区教学研究室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经过多年研究打造了“智学共生”课堂。
一、“智学共生”课堂的内涵及模型“智学”之“智”是智慧、机智的意思,也含有“窍”或“巧”的意思;“学”是学习、效法的意思。
“智学”一方面强调教师要智慧地教、学生要智慧地学;另一方面强调教师要有技巧、有方法、有策略地教,学生要有技巧、有方法、有策略地学。
掌握了方法与策略,教与学的效率会更高。
“共生”源于生物学术语,本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依生存并对彼此均有利的生活方式。
课堂也是一个生态圈,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学生、课程、技术、资源、环境等。
这些因素应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智学共生”课堂就是借助智慧手段,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最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课堂。
“智学共生”课堂追求的是同生共长,既包括师生的成长,也包括课堂诸因素的“同生共长”。
只有这些因素协同发力,相互促进,课堂的效率才可能在互促的过程中提高,各因素才会在这个过程中相互碰撞,不断产生新的“产品”。
“共生”的前提是平等,所有的课堂因素都像是同一个圆上不同的点,它们在圆周上循环往复,互相促进,最终达到“共生”的目的。
圆心指向各种课堂因素是互相作用的手段,即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各种课堂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是师生共同成长即“同生共长”。
其模型如下图。
二、“智学共生”课堂的基本流程“智学共生”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他因素通过作用于学习过程而发挥作用,最终在各因素的互相促进过程中,教的效率和学的质量得以提高,教师与学生获得进步。
1.教学预设体现先学后教“智学共生”课堂上的学习行为是自主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学习内容的解读工作,从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和学情实际出发,认真做好教学预设,特别是前置性学习单的设计。
构建共生课堂实现互助成长
![构建共生课堂实现互助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18b55d2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a.png)
构建共生课堂实现互助成长标签:共生课堂;儿童成长;内涵;个人先学;班级展示;教师点拨;价值追求共生课堂是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主张。
共生课堂把学习看作课堂的核心,认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课堂生态中的各个因子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能各自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它通过便利流畅的能量流动来共同推动课堂学习的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
笔者经过实践,感到共生课堂是指向儿童成长无限可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共生课堂的内涵“共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是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
我国研究者吴飞驰在《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中指出:“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
”“共生双方通过相依为命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生存。
”如果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它至少应该包括学生、教师、课程、环境、技术等因子,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不断促进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如何构建和谐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1.学生先学,思想、知识在探究中生成。
“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或前置性思考,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
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把学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进行前置性的思考。
学生借助网络、课外书籍、与同学交流等手段生成最初的认识。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的体验,感到这个知识是自己探究出来的,是自己发现领悟到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2.小组交流,促进能力提高。
由于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
实践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7e0029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7.png)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教育也在不断进行变革。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语法的讲解,而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构建共生的语文课堂成为了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共生的意思是指不同的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生存的关系。
在语文课堂中,共生课堂就是指语文与其他学科、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关系。
那么,要想构建共生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融合跨学科知识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是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了疏远感。
而要构建共生的语文课堂,就要融合跨学科知识。
在讲解古诗时,可以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古诗作者的时代背景,赏析古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讲解文言文时,可以结合哲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包含的哲理思想。
这样一来,语文课堂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而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从而丰富了语文的内涵,增强了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二、注重学生体验构建共生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比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悟季节的变换,写下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古人写诗时的境遇;学生在学习阅读理解时,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一来,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践体验来深入理解语文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共生的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文本的解析,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阅读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维导图、情感图谱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写作课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6f2895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2.png)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语文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共生课堂则是近年来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共生课堂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积极、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
构建初中语文共生课堂,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语文课堂的种种弊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下面就围绕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展开探讨。
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构建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第一步是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课堂氛围上,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应该创造一个让学生自由表达和交流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二、倡导师生互动构建初中语文共生课堂还需要倡导师生互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通常是主导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在共生课堂中,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问答、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师也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三、注重情感教育构建初中语文共生课堂,还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他们的情感。
教师应该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课外阅读的推广,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写作、朗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
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构建初中语文共生课堂,还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鉴赏、名著导读、文学欣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激活共生,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激活共生,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844f5cfbaaea998fcd220e69.png)
激活共生,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作者:薛珊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5期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课堂提问、情感培养来激活教学,构建共生课堂,让学生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所谓“激活共生”,就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活动,尊重所有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让整个课堂“活”起来。
引导学生真正走近文本阅读,真正思考,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一、对比激活,入情入境对比阅读是实现深度阅读的重要手段。
在对比的过程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进行深刻体验,同时也能让学生人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
教学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集叙事、写景于一体的特点,同时这首诗很好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更是千古名句,这也是这首诗情感变化的关键。
将文本中的诗句引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有的学生这样叙述——“沙漠烽烟起,黄河夕阳下”,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进行比较,体会情感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可以将这两句诗的相关视频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比较。
经过对比,学生会得出结论:这两句诗的景没有改变,但是改写之后的诗句情感却单薄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原诗中使用的“大”“孤”“直”所勾画出来的意境体现出一种辽阔壮观之美,特别是“圆”一字所表达出的一种“豁然”之情更是感人至深,让我们好像处于那个情境之中体会到那种“豁然”,很好的诠释了“情”“境”再现。
选准切人点,引导学生深入对比,让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在激活共生的课堂活动中提高能力。
二、问题激活,深化思维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关键,要想让语文课堂省时高效,就要注重课堂提问的高质量,而激活共生的课堂就要求用创新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思维。
共生课堂教研活动(3篇)
![共生课堂教研活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62865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a.png)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共生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实现共同成长。
为了更好地推动共生课堂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开展了共生课堂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共生课堂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2. 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探索共生课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4.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1. 理念分享:邀请教育专家进行共生课堂理念讲座,使教师深入理解共生课堂的内涵。
2. 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进行共生课堂课例展示,分享教学经验,互相学习。
3. 教学研讨:针对共生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4.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共生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5. 教学实践:教师将共生课堂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活动安排1. 理念分享:邀请教育专家进行共生课堂理念讲座,时间为一天。
2. 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进行共生课堂课例展示,时间为一周。
3. 教学研讨:针对共生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时间为两周。
4.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共生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时间为两周。
5. 教学实践:教师将共生课堂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时间为一个月。
五、活动实施1. 邀请教育专家进行共生课堂理念讲座,让教师深入理解共生课堂的内涵。
2. 组织教师进行共生课堂课例展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分享教学经验。
3. 针对共生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4. 教师针对共生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5. 教师将共生课堂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活动评价1. 教师对共生课堂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2. 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否得到加强。
3. 共生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得到有效探索。
课堂的魅力在于共生
![课堂的魅力在于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61ea92bc3c1ec5da51e270ce.png)
“语文课堂寻真”,这个书名旗帜鲜明地表明了黄老师对语文课堂的坚守与探寻。
黄老师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涉猎广泛,他是教材的主要编写者,多次参加高考命题,已发表500多篇论文,但他最钟情的还是课堂。
他认为,不能用课堂表达的教学思想,其价值都值得怀疑。
说黄老师的课堂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也许存有我个人的偏好,但对黄老师课堂服膺者甚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黄老师的课总有一股魔力,能将学生及听课老师牢牢攥住。
他的课堂总是很活,但这种“活”不是肤浅的取笑、逗乐,也不是偏离语文轨道的活跃,而是激活了学生思维后的争相表达,是师生智慧碰撞、情感激荡的会心而笑,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体悟时的兴奋喜悦。
同样,听课者也是“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有次省级教研活动中,黄老师执教了一节作文课,一位历史老师听后写了一篇数千字的评述。
还有次到外地上课,学校保安也慕名前去听课,且听课后赞不绝口。
这些动人的例子还有很多。
其实,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顶尖高手都共同诠释了一句话:一切源于热爱。
因为热爱,才会产生不竭的创造动力;因为热爱,才会数十年如一日地孜孜努力;因为热爱,才会全心全意投入到伟大事物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黄老师课堂的迷人正来自他对课堂的热爱与迷恋。
但如果我们只看到黄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课堂的迷恋,只看到他的勤奋与执着,就可能会忽视黄老师的智慧与情怀,就会弱化我们对他语文课堂教学的全心体悟和对他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
我们需要从情感态度层面深入到学理层面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黄厚江老师课堂魅力的根源所在。
读了《语文课堂寻真》,你就会发现,黄老师迷人的课堂,还源自他深厚的学养和科学系统的语文教育思想。
他提倡用思想引领课堂,用课堂演绎思想。
如果只看到课堂的迷人而看不到背后的思想,就如同进了园林,只看到满园的葛藤花卉,却看不到藤蔓的支架和匠人的用心。
在这本书中,有两个字出现频率很高——“共生”。
可以说,黄老师迷人的课堂,与共生教学的思想密切相关。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4fb3692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6.png)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共生课堂是指在课堂中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互相尊重、合作、互助等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构建初中语文共生课堂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差异。
构建共生课堂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这种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和批判思维等综合素养。
2. 个性化差异的适应不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个性化差异,例如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给予更高难度的任务,提供个别辅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3. 鼓励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共生课堂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或者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4. 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机制共生课堂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机制应该合理,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情况。
教师可以制定一些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鼓励学生在各个方面有所进步。
要避免评价的过程中产生不公平和歧视,给每个学生公平的机会。
5. 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班级管理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班级管理是共生课堂的基础。
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尊重、友善和互助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关爱和支持。
教师也需要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制定一些规矩和纪律,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 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是促进学生共生学习的重要条件。
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和需求,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共生教学: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
![共生教学: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917790d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f.png)
共生教学: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共生教学: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有人问我:共生教学的课堂有什么特点?因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少对矛盾,就有多少种共生,所以共生教学的课堂有很多特点。
如果要具体说,并不是一两句话所能回答的,但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共生教学,是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
那么共生教学的学习成长表现在哪些具体方面呢?共生教学追求的是看得见的学习成长,其内涵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
一、学习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应该说,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是目前课堂教学最大的也是最普遍的问题。
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
相当一部分老师的教学就是“教答案”,教学过程就是老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
知道答案,完成板书,一堂课就算大功告成。
还有的教学,就是教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回家做作业填答案,更有甚者让学生背答案。
这样的教学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者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
与此相似的是,有些老师上课就是展示学生已经会的,而不是去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提出共生教学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改变这样的教学。
因此,我在很多场合跟老师们说:优秀的教师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暴露错误的“答案”;课堂上的错误答案越多,试卷上的错误答案就越少。
课堂上没有错误答案,什么都是“棒”“棒”“棒”,试卷上却全是“×”“×”“×”。
问题就出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解决学生的问题,甚至不敢正视学生的问题,更没有让学生暴露问题。
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成长;让学生暴露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的成长。
因此,共生教学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
我经常说,学生课堂上的一切表现都有教学的价值,常常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合理性。
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对的。
我们既要发现其正确之所在,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和认可,更要发现其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学习境地。
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理解“这就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这个关键句,很多同学都认为作者之所以“愧怍”,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帮助老王。
数学共生课堂教研总结
![数学共生课堂教研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43beb1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d.png)
一、前言数学共生课堂教研活动是我们学校数学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共同研讨、交流分享,探讨数学共生课堂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总结。
二、活动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学校数学组决定开展数学共生课堂教研活动。
共生课堂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课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线,教师们共同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充分交流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了备课质量。
2. 课堂教学观摩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邀请了优秀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观摩课后,教师们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剖析,找出了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
3. 交流分享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探讨了数学共生课堂的教学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3)注重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研讨教师们围绕数学共生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们探讨了如何设计有效的自主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们分享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四、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数学共生课堂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3e1c5be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3.png)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共生课堂是指所有学生在一个相互尊重、公平交往的环境中,通过协作学习、共同成长的一种课堂形态。
在共生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倾听者,学生之间互相扶持、互相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发展和全面发展。
构建初中语文共生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理念导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教师要树立关注每个学生的理念,注重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2. 课堂组织: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文化。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和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课堂活动: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如学生互评、合作演讲、小组讨论等。
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资源的组织者。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5. 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6. 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和合作机制。
与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需求,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家长也可以提供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特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学生要有主动参与的精神和积极合作的意识;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校共同关心和培养学生的发展。
共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力无限
![共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力无限](https://img.taocdn.com/s3/m/c58f549476eeaeaad1f330bc.png)
共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力无限作者:朱小祥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年第23期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学任务主要是依靠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遭到严重扼杀。
在新课改的春风下,人们更加强调课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教学环节中来,便成为重中之重。
“共生教学”即老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老师带动学生,学生又反作用于老师,共同打造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本文中,笔者将从问题激活、任务激活、差异激活、矛盾激活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问题激活,引导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阶段还不是很成熟的学生们来讲更是这样。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引导是很关键的。
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有效地设计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探究。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们先阅览了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之后,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这篇文章中大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三个问题都不是很难,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答案。
但是,也不是很简单,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
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宜过难,这样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宜过易,这样学生会懒于思考。
只有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活起来”,整个课堂氛围才能活起来,学生学习的激情才会被激发出来。
再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课时,我没有让学生先预览课文,而是先提出来三个问题。
这篇文章中,皇帝的新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皇帝会穿着这样的新装去街道上?阅读这篇课文,让你急想到了什么?由于这篇文章的难度不高,所以采用这种带着问题引入的方法,能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能将这篇文章理解到八九成,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踊跃地回答问题,与老师互动。
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老师可以再次设计相关问题,这样一直互动直到学生们将这篇文章彻底理解,这就是“共生教学”。
以“共生课堂”撬动课堂“生长”——初中数学“共生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共生课堂”撬动课堂“生长”——初中数学“共生课堂”教学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0ded3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6.png)
以“共生课堂”撬动课堂“生长”——初中数学“共生课堂”
教学实践研究
舒萍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5
【摘要】数学教学需兼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过程以及教师
的教学规划与实施过程。
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自身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与共生,打造“共生课堂”,以“共生课堂”撬动课堂“生长”,促进学生的
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总页数】4页(P6-8)
【作者】舒萍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初中数学课堂“共生”式教学的实践
2.初中数学“四学四疑”共生课堂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3.初中数学课堂“共生”式教学的实践
4.初中“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
实践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言意融通:共生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精彩
![言意融通:共生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19f8b3e5b8f67c1cfad6b824.png)
“ 课 文 是 怎 样 表 达 内容 的 ”却 是 教 师 不 容 易 施教 的 这 就 要 求语 文 教 师 自
身 必须 具 备 扎 实 、深 厚 的 语 言 功 底 在语文教学中 . 一 些 教 师 不 能 自觉地 去独立研究教材 . 常 常 是 通 读 一 遍 课 文之后 , 就依《 教师教学用书》 中 的说
“ 言 ”是 形 式 .即 文本 本 身 的魅
法进行 备课 . 很少 细研深 钻 . 以 其 昏 昏 ,何 能 使 人 昭 昭 ? 只 有 读 懂 课 文 、
“ 吃透 ” 教材 。 才 能 锤 炼 出 内功 : 只有 引来 “ 言 意统一 ” 语 文 教 学 的 源 头 活
遣词造句开始 . 形 式 上 可 以 是修 改 自
构意识 . 可 以有 效 地 摒 除 现 在 作 文 教
之美 。 它 是 师 生在 与文 本 的情 感 互 动
中透 彻 理 解 文 本 的含 义 . 积 累运 用 文
的反 复 诵 读 吟 咏 . 通 过 对 词 语 和 句 子 的咀 嚼 品味 ,积 累 足 够 数 量 的汉 字 、 词汇 、 句 子 和一 定 量 的 可 以 成诵 的 经
互转 . 最 终 将 学 习语 言 和 感 受 精 神 巧
妙融通 . 把 人 文 熏 陶 和 言 语 实 践 融 为
一
学 中 视 结 构 训 练 为 作 文 的 纯 技 术 手 段 的弊 病 语 文 教 学 不 仅 要 引 导 学 生 理 解
语 言 所 表 达 的“ 意” . 更 要 引导 学生 关 注 语 言 表 达 的形 式 . 揣摩 品味“ 意” 是 如 何 通 过 语 言 表 达 出来 的 . 让 学 生 言 意兼 得 , 获 得语 言智 慧 的滋 养 。 三、 践 行言 意共生 的教学 : 走 向
共生课堂教研
![共生课堂教研](https://img.taocdn.com/s3/m/fd12924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e.png)
共生课堂教研先说这共生课堂,“共生”俩字听着玄乎,其实就像咱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和老师,大家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以前上课,可能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像两条平行线,各走各的。
可在共生课堂里,那就是老师和学生手拉手,一起在知识的大花园里撒欢儿。
比如说,上次我听小李老师的课,讲古诗词那单元。
一开始,学生们还挺拘谨,小李老师就像个魔法导师一样,先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要是李白和杜甫穿越到现在,他俩凑一块会聊点啥?”这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们的小脑袋瓜转得飞快,各种奇思妙想都冒出来了。
有的说李白肯定拉着杜甫去 KTV 飙高音,因为他豪放爱自由;有的说杜甫会拉着李白去参加公益活动,关心关心老百姓。
在这热热闹闹的讨论里,学生们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理解得那叫一个透彻。
而且啊,小李老师也没闲着,跟着学生们一起笑,一起讨论,还时不时给出一些绝妙的点评,这就是典型的共生课堂场景,老师和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收获。
那在教研的时候,咱就像一群大厨,聚在一起分享做菜的秘方。
每个老师都是一道独特的菜,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拿手“菜品”。
张老师特别擅长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像一道精心调配的开胃菜,总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王老师的课堂互动特别棒,像一场热闹的火锅盛宴,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收获。
大家围坐在一起,先聊聊自己在共生课堂里遇到的趣事。
刘老师说:“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数学难题,有一组居然吵起来了,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我刚想上去劝架,结果发现他们吵着吵着,问题就解决了,还总结出了好几种解题方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这时候,其他老师也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
接着,咱就得说说遇到的难题了。
有的老师说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小懒虫”不参与,光等着别人出成果;有的老师苦恼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时候,学生老是“浅尝辄止”。
这时候,大家就开始集思广益,各种妙招频出。
有人说可以制定详细的小组分工规则,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要是偷懒就有相应的“惩罚”,比如给大家表演个小节目;还有人建议在引导深度思考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层层递进的问题,就像闯关游戏一样,激发学生的挑战欲。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d14a21b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e.png)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育方式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教育方式运用了“共生课堂”的理念,让学生更自由、更开放地学习,让老师更贴近学生、更具创造性地教学。
共生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
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初中语文共生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营造开放的自学环境共生课堂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自学环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等辅助工具,让学生可以自由地从中获取资料。
同时,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自习室和图书馆的资源,让学生可以从各种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
学校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和交流,互相帮助其他同学,进行知识分享和交流。
二、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共生课堂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让学生更加自信,不断地探索和挑战自我。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老师应该注重发掘学生在表达、创作、独立思考等方面的创造性潜能。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写作、阅读、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产出,让学生在自由的思考中寻找自己的才华和兴趣,并将这些才华、兴趣转化为学习和生活中的动力,提高学习热情和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共生课堂的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知识和答案。
在这种课堂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适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个人学习。
同时,教师也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模拟游戏、电子阅读、互动教学等,让学生更好地借鉴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四、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共生课堂是一个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形式的过程。
它需要老师和学生积极配合,共同探索和思考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形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智能学习工具等,让学生更加方便地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料,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
“如果今天的老师不生 活在未来,那么未来的 学生将生活在过去!”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用昨天的方式
培养今天的人,就有可能让他们失去明天!
谢谢指导!
红安思源实验学校 邹桂林 微信(电话): 13886402498
Q Q: 932241825
❖预习存疑 ❖交流质疑 ❖展示释疑 ❖巩固拓展
小组建设的成果如何?
综合能力的增强(表达 创造力) 自主意识的提高(目标明确 自我管理) 自学能力的凸显 (终生受益) 文化成绩的进步(中考 )
转变观念
人
需
“一个当老师的,剥夺了学生做事 的权利,剥夺了他通过努力能够做到 的机遇,就等于和不让他吃饭一样可 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些事情,是给 学生一个增长能力的机会,他只有更 多地做事,参与管理,参与制定计划, 他才能增长能力,才能增强主人翁的 责任感。”
组
❖④会倾听
员
❖⑤会表达
培
❖⑥会质疑
训
❖⑦会协作
❖⑧会归纳
❖⑨会评价
展示规范:
①聚焦
③倾听
②展示 ④质评
活动、参与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效果
24小时后的保持率
听过的5%
活动
参与水平
听觉感受
看过的10%
视觉感受
听和看过的20% 示范的30%
视觉感受
讨论50%
感受并参与
实践练习75% 向他人讲授90%
向他人讲授
失 职
牌
六、小组评价
——小组发展的外部动力和关键
(一) 评价原则 (二) 评价方法 (三) 评价对象 (四) 评价方式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
(一) 评价原则
❖⑴及时性 ❖⑵客观性 ❖⑶公正性 ❖⑷激励性 ❖⑸团体性 ❖⑹全面性
(二) 评价方法
❖1.课堂即时激励评价 ❖2.评价小组与评价个人相结合 ❖3.量化赋分 ❖第一种:标准分数 ❖第二种:鼓励分数
一、 小组建设的意义 二 、小组内涵 三 、小组建立 四 、小组文化建设 五、 小组培训 六、 小组评价
一、小组建设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 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有效载体
❖自主 合作 探究
2、小组是落实 新课标“四基”目标的有效平台
双基
三维目标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四基
小组建设——我们都有自己的语言
1.组名:格致 2.组训:厚德载物,格物致知 3.组标:纯洁玉兰花 4.组规(略) 5.现任组长照片 6.小组成员集体照
五 小组培训
——小组发挥作用的指南
1、组内分工
2、组长培训
3、组员培训
助理班主任、值周班委培训
值周班长对小组长培训
❖①会收集
3. ❖②会思考 ❖③会讨论
3 小组划分具体操作办法
六步分组法
❖第一步 “荐” D1
D2
❖第二步 “演” B1
B2
❖第三步 “定”
❖第四步 “分” A1
A2
❖第五步 “调”
C1
C2
❖第六步 “排”
4.小组的结构
行政小组
互助组1
互助组2
师徒对子1 师徒对子2 师徒对子3 师徒对子4
四 小组文化建设
❖创设组名 ❖形成组训 ❖制定组规 ❖制作组徽 ❖确定目标
(三)评价对象
班主任、科任教师 小组 组员
值周组
抱重 团团 发队 展, ,轻 共个 同人 进, 步
(四) 评价方式
(五)小组奖励
❖ 流动组牌
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六步循环
小组学习 图片集锦
红安思源学校 四三三四“共生课堂”模式
四个原则 三个工具 三大板块 四大环节
课 安徽铜都双语学校
改 更 容
武汉二桥中学 南昌金太阳教育集团
易 黄石八中
成 黄石大冶灵乡中学
功 。。。。。。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对小组合作学习比较一致的认识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 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 • 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 以小组成绩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 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与合作的气
❖ 关注知识与教材>关注“人”
❖ 无效、低效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这所学校很不错,每年绝大多数考入北大清 华等名校,只有少数三五个成了神经病”
身边孩子的示例:
课堂改革刻不容缓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交流合作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课程整合)
成功案例
案例1. “课改”代名词——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案例7. 立的首先是“人”—— 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
案例8.丑小鸭如何变天鹅——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案例9. 新技术与新文化高度融合—— 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
民 办 学
山东杜郎口 江苏前景教育集团
校 山东昌乐二中
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 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
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
被誉为:
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三、尝试小组学习的效果如何?
2015年中考成绩分析对比
小组建设 主要内容
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 活动经验
3、小组是实施自主管理的基本单位
通过小组建设,让每个“小 组”成为“动车组”,每个小组 就是一节带动力的 “车厢”, 小组长就是“分动力机”
“从教当学魏书生,为师当学魏书 生”,这是对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一 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赞美
4、小组是共生课堂的重要支柱
共生课堂
四个原则
❖ 1、知识技能共生原则 ❖ 2、生生共生原则 ❖ 3、师生共生原则 ❖ 4、课堂内外共生原则
三个工具
——课堂教学实施的载体
❖小组建设 ❖导学案 ❖管理评价
三大板块 (教学结构而言)
❖ 课前 师师共生完善导学案 ❖ 课中 多维共生促进练学 ❖ 课后 生生共生巩固延学
四大环节 是指共生课堂的具体操作流程
读书人对书本的轻蔑是教育的失败!
给学生铭记终生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如果有 目的的话――是让人成为他 应当成为的人。天生我才必 有用,而教育应该让每个学 生找到自己最适合干的事, 然后帮他朝那个方向前进。
――摘自《我不原谅》
当前课堂现状
小学累 初中苦 高中拼 大学玩
❖ 满堂灌、填鸭式、一刀切 ❖ 学生苦、老师累、家长急 ❖ 被动接受、缺少探究与创新精神 ❖ 主导、主演、主角、主人、主体、罢占 ❖ 沉闷、毫无兴趣、厌学、逃学、走极端
——迈向师生共赢、和谐共生、跨越式发展之路!
红安思源实验学校 邹桂林
交流 主要内容
一、 课堂改革的意义 二 、小组建设交流 三 、红安思源“共生课堂”解读 四 、课改路上的感悟
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10
年
高
考
湖
北
仙
桃
高
考
撕
书
事
09年高考陕西汉中高考撕书事
件
件
好大一场“雪”
案例2. 领跑高中领着“改”——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案例3. 安徽课改的“小岗村”—— 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三模五环六度”模式
案例4.这里的学生管老师—— 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案例5.不让教师进课堂——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
案例6.这里的学生怕下课——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
小组建设
导学案
二 小组的内涵—三驾马车
自主 管理
行政 小组
共生 课堂
学习 小组
和谐 校园
生活 小组
三 小组的建立
——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1.小组划分的原则 ❖2.划分依据 ❖3.小组划分具体操作办法
1 . 小组划分的原则
同质结对 异质编组 组间平行
2.划分依据
①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 ②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 ③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 ④座位的安排要合理 ⑤阶段性随机调整